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孙立龙 罗欣 +5 位作者 朱立贤 董鹏程 韩广星 仝林 张一敏 刘昀阁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为研究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天然抑菌物质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亚抑菌浓度(s... 为研究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天然抑菌物质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亚抑菌浓度(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SIC),并通过测定泳动能力、生物膜代谢活性(CCK-8法)和扫描电镜探究了不同浓度(MIC、1/4 MIC和1/8 MIC)下4种天然抑菌物质对该菌株的成膜能力(结晶紫染色法及活菌数法)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MIC分别为:640、1280、400和50μg/mL,Lm ATCC 19115在4种天然抑菌物质中的SICs为1/4 MIC和1/8 MIC;上述4种天然抑菌物质均可抑制Lm ATCC 19115生物膜的形成,且在亚抑菌浓度1/4 MIC下生物膜抑制率仍可达到50%以上;4种天然抑菌物质中,肉桂醛的生物膜抑制效果最佳,其可以通过抑制Lm的泳动能力和生物膜代谢活性有效抑制Lm ATCC 19115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膜 天然抑菌物质 亚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化对肉品质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梦雪 刘际通 +7 位作者 李继强 张蕾 刘晨月 赵文月 成海建 仝林 毛衍伟 张一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33-343,共11页
肉的品质关乎消费者体验与深加工企业效益,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近期,泛素化对肉品质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多项研究已证实其对肉品质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泛素化对宰后肌肉能量代谢的影响,分析讨论了泛素化影响肉嫩度、肉色、保水性... 肉的品质关乎消费者体验与深加工企业效益,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近期,泛素化对肉品质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多项研究已证实其对肉品质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泛素化对宰后肌肉能量代谢的影响,分析讨论了泛素化影响肉嫩度、肉色、保水性以及脂肪含量的潜在机制,并着重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以及细胞凋亡途径等探讨了蛋白质泛素化对肉嫩度的调控机制,以期能提高对泛素化影响肉品质机制的理解,为通过泛素化调控肉品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化 泛素-蛋白酶体 糖酵解 蛋白质降解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羊肉冰温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雪 罗欣 +4 位作者 朱立贤 董鹏程 韩明山 郝剑刚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14-319,共6页
冰温(-0.5~-2.8℃)可抑制生鲜肉中内源酶的活性及微生物生长,进而影响产品品质。但是冰温保鲜这一新技术对牛羊肉品质的作用机制仍然缺乏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冰温对生鲜肉嫩度的影响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尚未有定论。因此,本文立足于近年来... 冰温(-0.5~-2.8℃)可抑制生鲜肉中内源酶的活性及微生物生长,进而影响产品品质。但是冰温保鲜这一新技术对牛羊肉品质的作用机制仍然缺乏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冰温对生鲜肉嫩度的影响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尚未有定论。因此,本文立足于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冰温保鲜对牛羊肉嫩度的影响,同时概述了该技术对肉色、汁液损失、风味(脂肪氧化)和微生物的作用,总结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冰温保鲜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温保鲜 牛肉 羊肉 食用品质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牛肉嫩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季现秋 罗欣 +5 位作者 朱立贤 梁荣蓉 陈雪 韩明山 张文华 张一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7-333,共7页
嫩度是评价牛肉品质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因此,如何改善牛肉的嫩度一直是肉品研究领域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肉类嫩化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在牛肉生产中新引入的智能拉伸、超声波和脉冲电场等技术在牛肉生产领... 嫩度是评价牛肉品质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因此,如何改善牛肉的嫩度一直是肉品研究领域的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肉类嫩化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在牛肉生产中新引入的智能拉伸、超声波和脉冲电场等技术在牛肉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基于近期的研究成果,该文详细深入地对上述3种技术的作用机制、嫩化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发现高强度(10~1 000 W/cm^2)低频率(20~100 k Hz)超声波在改善牛肉嫩度方面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牛肉嫩化技术,多种肉类嫩化技术的复合应用也是未来肉类产业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嫩度 超声波 脉冲电场 智能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菌技术在冷却肉关键安全控制点抑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君 罗欣 +4 位作者 梁荣蓉 朱立贤 韩明山 杨啸吟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35-245,共11页
在冷却肉生产流通过程中,肉类生产者会采取多种减菌措施以提高冷却肉的安全性和耐贮性,其中有机酸胴体喷淋、电解水清洗减菌和气调包装技术分别是动物屠宰、胴体分割和冷却肉贮藏销售3大关键安全控制点上常用的栅栏因子。目前利用组学... 在冷却肉生产流通过程中,肉类生产者会采取多种减菌措施以提高冷却肉的安全性和耐贮性,其中有机酸胴体喷淋、电解水清洗减菌和气调包装技术分别是动物屠宰、胴体分割和冷却肉贮藏销售3大关键安全控制点上常用的栅栏因子。目前利用组学手段探究各减菌技术的分子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对近年来各技术抑菌分子机制及其关联性的探讨仍缺少系统总结。本文以常见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等)和腐败菌(假单胞菌、乳酸菌等)的蛋白表达和代谢调控为切入点,阐释了上述3种减菌技术对它们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尽管各减菌技术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细菌胞内蛋白表达和代谢物合成水平,但其抑菌效果的实现均主要来自于其对细菌细胞壁、细胞膜、鞭毛等结构蛋白和组分的破坏,以及对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等糖代谢途径和缬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代谢途径的干扰。另外,本文还总结了某些特定菌种利用自身应激调控产生抗逆性后对减菌效果的影响。本文通过系统总结以上减菌技术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企业开展全链条的微生物靶向控制,实现冷却肉的综合保鲜提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肉 有机酸 电解水 气调包装 减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及控制:基于群体感应与第二信使关系
6
作者 袁旖旎 周广晖 +6 位作者 董鹏程 刘昀阁 朱立贤 韩广星 仝林 肖阳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91-299,共9页
作为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对肉品质量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形成的生物被膜能够增强抗逆性,并发挥生物保护作用,从而使假单胞菌的消减更加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关于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颇多,其中群体感应(quorum sen... 作为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对肉品质量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形成的生物被膜能够增强抗逆性,并发挥生物保护作用,从而使假单胞菌的消减更加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关于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颇多,其中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对生物被膜的调控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并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此外,相较于传统的生物被膜抑制策略,开发基于假单胞菌QS系统和c-di-GMP以及二者关系的抑制策略针对性更强且更具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综述QS系统和c-di-GMP信号分子的合成过程,并从QS系统、c-di-GMP以及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并总结针对QS系统和c-di-GMP的靶向抑制策略,旨在为食品工业中控制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系统 环二鸟苷酸 肉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氧化对肉色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文轩 罗欣 +6 位作者 杨啸吟 张一敏 朱立贤 毛衍伟 梁荣蓉 韩明山 成海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38-247,共10页
肉色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肉色的因素中,脂质氧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脂质氧化主要通过脂质氧化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线粒体活性对肉色产生影响。其中脂质氧化初级代谢产物对肉色的影响已较为明确,而关于脂... 肉色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肉色的因素中,脂质氧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脂质氧化主要通过脂质氧化初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线粒体活性对肉色产生影响。其中脂质氧化初级代谢产物对肉色的影响已较为明确,而关于脂质氧化次级代谢产物对肉色的影响和脂质氧化通过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干预肉色的途径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脂质氧化的机制和脂质氧化对肉色影响途径的研究,以及影响脂质氧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和控制该进程的措施,以期为通过控制脂质氧化来保持良好的肉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色 脂质氧化 肌红蛋白氧化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冰温条件对长期贮藏牛肉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陈雪 罗欣 +7 位作者 梁荣蓉 杨啸吟 董鹏程 朱立贤 毛衍伟 韩明山 郝剑刚 张一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05-311,共7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标准冰温(实验室恒温条件,-2~0℃)和商业冰温(工厂冰温库(-4~4℃))对长期贮藏牛肉品质的影响,以此明确当前商业冰温条件对牛肉的保鲜效果。试验测定了贮藏期间(20周)2种冰温条件下真空包装牛肉的pH值、肉色、微生物菌落... 该研究旨在探究标准冰温(实验室恒温条件,-2~0℃)和商业冰温(工厂冰温库(-4~4℃))对长期贮藏牛肉品质的影响,以此明确当前商业冰温条件对牛肉的保鲜效果。试验测定了贮藏期间(20周)2种冰温条件下真空包装牛肉的pH值、肉色、微生物菌落数、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nitrogen,TVB-N)、脂肪氧化和感官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2种冰温条件下,牛肉在20周的贮藏期内均可以维持良好的肉色及感官品质。贮藏第9周时,商业冰温条件下牛肉样品的菌落总数和TVB-N值就已分别达到7.09 lg CFU/cm2和15.59 mg/100g。而标准冰温条件下的牛肉样品在贮藏期间其菌落总数始终低于7.00 lg CFU/cm2,TVB-N值在贮藏第12周时才超出限量阈值(≤15 mg/100 g),达到16.66 mg/100 g。总体来看,标准冰温条件对真空包装牛肉的保鲜效果更佳,依据TVB-N值的限量标准,建议标准冰温和商业冰温条件下牛肉的货架期分别不超过9周和12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 品质控制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盐对肉与肉制品肉色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蒙蒙 罗欣 +5 位作者 张一敏 毛衍伟 杨啸吟 类红梅 韩明山 梁荣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27-333,共7页
在肉类工业中,钙盐常用于改善生鲜肉的嫩度,或者作为肉制品营养强化剂或低钠肉制品的部分替代盐类应用在肉制品中。但研究发现,钙盐处理在以上应用过程中容易导致肉色的劣变。然而,在目前关于钙盐与肉色关系的研究中,有许多结论存在争议... 在肉类工业中,钙盐常用于改善生鲜肉的嫩度,或者作为肉制品营养强化剂或低钠肉制品的部分替代盐类应用在肉制品中。但研究发现,钙盐处理在以上应用过程中容易导致肉色的劣变。然而,在目前关于钙盐与肉色关系的研究中,有许多结论存在争议,这可能与钙盐种类、添加剂量、加工方法以及诸多环境因素有关。因此,为进一步明确钙盐对肉色影响的机制和当前的研究进展,本文从钙盐与脂质氧化和高铁肌红蛋白还原活性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钙盐影响肉色的可能机制,并对近年来钙盐对肉与肉制品肉色和肉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未来钙盐在肉类工业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盐 肉色 肉色稳定性 高铁肌红蛋白还原活性 脂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肉中假单胞菌致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若煜 董鹏程 +5 位作者 朱立贤 毛衍伟 罗欣 张一敏 韩明山 韩广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91-297,共7页
生鲜肉的腐败是一个与多种特定微生物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现象。假单胞菌属是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之一;但假单胞菌属对生鲜肉的致腐机制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对影响肉腐败的相关基因调控及表达尚未有定论... 生鲜肉的腐败是一个与多种特定微生物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现象。假单胞菌属是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之一;但假单胞菌属对生鲜肉的致腐机制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对影响肉腐败的相关基因调控及表达尚未有定论。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假单胞菌的特性、分类及种间差异,进而分析了假单胞菌的污染来源,最后从底物利用(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等)角度分析了假单胞菌基因水平上的致腐原因,其中调控Entner-Doudoroff途径中相关酶类的基因、调控胞外蛋白酶的AprX基因和编码ABC转运蛋白的基因、编码脂肪酶的lipA基因在不同条件下和不同菌类中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假单胞菌腐败的根本原因。通过本文的总结,以期为揭示肉品中假单胞菌的腐败机制和控制腐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 假单胞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肉及肉制品品质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雪 罗欣 +5 位作者 梁荣蓉 朱立贤 杨啸吟 韩明山 成海建 张一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91-300,共10页
代谢组学是通过研究机体受外界干扰前后小分子代谢物(分子量<1500 Da)的变化,进而探究其代谢机制的新兴科学。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肉品科学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基于该技术监测宰前因素(遗传因素、肌肉部位及饲喂方式)及宰后成... 代谢组学是通过研究机体受外界干扰前后小分子代谢物(分子量<1500 Da)的变化,进而探究其代谢机制的新兴科学。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肉品科学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基于该技术监测宰前因素(遗传因素、肌肉部位及饲喂方式)及宰后成熟(时间、方式)对肉及肉制品品质影响的相关研究仍缺乏系统总结。同时,代谢组学技术的引入,也为肉品货架期预测、肉制品加工工艺优选、产地溯源及真伪鉴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该研究概述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常用的分析检测技术(核磁共振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重点对代谢组学在肉品生产诸多环节(动物饲喂、屠宰、加工等)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总结了目前肉品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代谢产物检测有限、试验重复性差等问题并认为多组学联合分析是监测肉品品质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其在肉品科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控制 代谢组学 货架期 溯源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宰后肌肉能量代谢对肉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继强 朱立贤 +4 位作者 仝林 李航 郝剑刚 张皓琪 张一敏 《肉类研究》 2023年第1期31-38,共8页
肉色、嫩度、保水性等肉的品质特性一直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而肌肉能量代谢会影响肌肉的生长、发育、成熟过程,并最终影响肉的食用品质。磷酸肌酸系统、糖酵解途径和氧化磷酸化是肌肉中ATP主要来源,并在宰后不同时期发挥主... 肉色、嫩度、保水性等肉的品质特性一直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而肌肉能量代谢会影响肌肉的生长、发育、成熟过程,并最终影响肉的食用品质。磷酸肌酸系统、糖酵解途径和氧化磷酸化是肌肉中ATP主要来源,并在宰后不同时期发挥主要作用。动物屠宰放血后,肌肉内环境发生变化,不同的供能方式会影响能量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肌肉转化为“肉”的过程。本文综述宰后肌肉能量代谢过程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并阐述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s,SIRTs)家族对代谢过程的影响,以期为通过能量代谢过程调控肉品质的形成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代谢 糖酵解途径 磷酸肌酸体系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植物多酚在生鲜肉及其制品防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文文 梁荣蓉 +5 位作者 张一敏 毛衍伟 罗欣 仝林 韩永胜 杨啸吟 《肉类研究》 2022年第11期67-75,共9页
肉与肉制品在日常膳食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随着消费者对天然防腐剂的青睐,天然植物多酚凭借其独特的抑菌和抗氧化效果,目前已成为肉品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 肉与肉制品在日常膳食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随着消费者对天然防腐剂的青睐,天然植物多酚凭借其独特的抑菌和抗氧化效果,目前已成为肉品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总结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天然植物多酚提取物及其防腐机制,围绕多酚的抗氧化和抑菌功能阐述其在生鲜肉及其制品保鲜方面的具体应用,并从物理、化学和加工技术等层面介绍可用于提高多酚稳定性的有效措施,旨在为植物多酚类物质在肉类工业的广泛应用及其绿色制造技术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类保鲜 植物多酚 抗氧化活性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包装冷鲜牛肉中生物保护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14
作者 杨慧轩 罗欣 +5 位作者 朱立贤 杨啸吟 韩广星 李和 董鹏程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51-158,共8页
从真空包装冷鲜牛肉中分离筛选得到7株具有生物保护潜力的乳酸菌,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所有分离菌株均在25~35℃生长良好,其中菌株RS-16和RS-25的生长及... 从真空包装冷鲜牛肉中分离筛选得到7株具有生物保护潜力的乳酸菌,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所有分离菌株均在25~35℃生长良好,其中菌株RS-16和RS-25的生长及产酸能力较强,除RS-33和RS-41外,其他菌株均未检测出耐药性或毒力基因。使用琼脂扩散法对7株分离菌的抑菌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所有指示菌均表现出拮抗效果,且菌株RS-16和RS-25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拮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菌株;对保护菌的抑菌产物分析表明其抑菌性来源于有机酸。本研究从真空包装冷鲜牛肉中分离鉴定并筛选得到2株具有生物保护潜力的清酒乳杆菌,丰富了生物保护菌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包装 冷鲜牛肉 分离鉴定 生物保护 清酒乳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