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玉米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善斋 杨海珑 +1 位作者 王力生 刘永文 《中国牛业科学》 2015年第5期30-33,37,共5页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强化饲料加工技术。[方法]利用玉米秸秆通过物理化学方法生产牛羊强化秸秆颗粒饲料,探讨不同配方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配套效果。从而使秸秆成为可批量生产的饲料原料,解决秸秆不易储藏,不易运输的缺陷。本试验研制牛羊...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强化饲料加工技术。[方法]利用玉米秸秆通过物理化学方法生产牛羊强化秸秆颗粒饲料,探讨不同配方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配套效果。从而使秸秆成为可批量生产的饲料原料,解决秸秆不易储藏,不易运输的缺陷。本试验研制牛羊两种秸秆强化颗粒饲料,分别测定其成型率、混合均匀度和抗碎性能及容重等加工参数及水分、粗蛋白,粗纤维等营养指标。[结果]牛饲料的成型率为95.42±0.22%、羊饲料的成型率为95.04±0.19%(P<0.05);混合均匀度为牛2.7±0.26%、羊4.17±0.28%(P<0.01);牛饲料的抗碎性为98.64±0.15%、羊饲料的抗碎性为98.12±0.23%(P<0.05);牛饲料的容重为856.8、羊饲料的容重为854。牛饲料的含水率为11.5±0.97%、羊饲料的含水率为14.28±0.74%(P<0.01);牛饲料的粗蛋白为9.04±0.11%、羊饲料的粗蛋白为9.64±0.11%(P<0.01);牛饲料的粗纤维为22.7±0.16%、羊饲料的粗纤维为21.58±0.15%(P<0.01)。[结论]本次试验将玉米秸秆制成了强化秸秆颗粒饲料,不仅减少了秸秆原料占地空间与资源浪费,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的副产品,而且降低了养殖成本,运输更加方便;并且饲料的营养成分全面化,能够满足牛羊日常的营养需要,能够替代部分羊草。在玉米主产区可以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强化颗粒饲料 加工特性 营养价值 混合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牛母牛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试验研究效果初报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善斋 刘洪瑜 +1 位作者 涂晓华 刘永文 《中国牛业科学》 2012年第5期12-14,20,共4页
[目的]研究和牛母牛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效果。[方法]利用纯种和牛母牛作为供体,荷斯坦母牛及西杂母牛作为受体,通过供体牛的超数排卵、人工授精、采胚、胚胎冷冻及受体牛的同期发情和鲜胚移植,快速获得纯种和牛及和牛胚胎。[结果]对4头... [目的]研究和牛母牛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效果。[方法]利用纯种和牛母牛作为供体,荷斯坦母牛及西杂母牛作为受体,通过供体牛的超数排卵、人工授精、采胚、胚胎冷冻及受体牛的同期发情和鲜胚移植,快速获得纯种和牛及和牛胚胎。[结果]对4头青年纯种和牛母牛进行超排,重复冲卵13头次,共采卵数122枚,其中75枚可用胚胎,可用胚率为61.5%,平均5.76枚/头次。对75头荷斯坦牛及西杂母牛同期发情,结果获得89.2%的同期发情率。67头受体牛移植了鲜胚,2个月后妊娠检查有35头怀孕,移植妊娠率为52.23%。[结论]可以利用超数排卵及胚胎移植增加和牛母牛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牛母牛 超数排卵 胚胎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和牛Y染色体USP9Y基因多态性与父系起源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志杰 黄永震 +8 位作者 党瑞华 陈生梅 刘善斋 曹晖 林清 蓝贤勇 张琪 陈宏 雷初朝 《中国牛业科学》 2017年第1期1-3,7,共4页
【目的】为了分析日本和牛Y染色体USP9Y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父系起源。【方法】利用PCR扩增与限制性酶酶切方法。【结果】对8头日本和牛纯种及19头和秦F1代杂种牛进行Y染色体USP9Y基因多态性及父系起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和牛与其杂种牛都... 【目的】为了分析日本和牛Y染色体USP9Y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父系起源。【方法】利用PCR扩增与限制性酶酶切方法。【结果】对8头日本和牛纯种及19头和秦F1代杂种牛进行Y染色体USP9Y基因多态性及父系起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和牛与其杂种牛都具有USP9Y基因多态性,USP9Y基因的PCR产物均显示471bp和552bp两种带型,其中552bp带型不能被SspI酶酶切,则这2种带型对应Y1和Y2两种普通牛单倍型组,表明日本和牛含有Y1和Y2两个父系支系,有2个普通牛父系起源。日本和牛和杂种牛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5714±0.0945和0.1988±0.1121,提示日本和牛具有较高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结论】日本和牛具有较高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及2个普通牛父系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和牛 Y染色体 USP9Y 多态性 父系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牛Y-STRs与Y-SNPs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侯佳雯 夏小婷 +4 位作者 贾玉堂 刘善斋 党瑞华 陈宏 雷初朝 《中国牛业科学》 2018年第1期30-32,39,共4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皖南牛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父系起源。[方法]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荧光微卫星分型方法,选择2个Y-SNPs标记(UTY-19和ZFY-10)和2个Y-STRs位点(INRA189和BM861)对35头皖南公牛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发...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皖南牛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父系起源。[方法]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荧光微卫星分型方法,选择2个Y-SNPs标记(UTY-19和ZFY-10)和2个Y-STRs位点(INRA189和BM861)对35头皖南公牛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发现35头皖南公牛包含Y1、Y2和Y3 3种单倍型组,其频率分别为2.86%、8.56%和88.58%。普通牛Y1单倍型组只有1种单倍型(Y1-98-158),普通牛Y2单倍型组有3种单倍型(Y2-102-158、Y2-104-158和Y2-106-158),瘤牛Y3单倍型组只有1种单倍型(Y3-88-156),皖南牛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2185±0.0924,表明皖南牛有普通牛与瘤牛2个父系起源,遗传多样性较低。[结论]皖南牛属于南方黄牛类型,以瘤牛的种质特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牛 Y—SNPs Y—STRs 遗传多样性 父系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年放牧皖南牛与和杂牛生长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善斋 刘洪瑜 +2 位作者 刘永文 涂晓华 王伟伟 《中国牛业科学》 2012年第4期19-21,共3页
[目的]研究黑毛和牛改良皖南黄牛后代的生长性能及对皖南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和杂F1代和和杂F2代为试验组,皖南牛为对照组。其中犊牛和杂牛F1代公牛17头、母牛21头,和杂F2代公牛9头、母牛11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6月龄及1... [目的]研究黑毛和牛改良皖南黄牛后代的生长性能及对皖南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方法]和杂F1代和和杂F2代为试验组,皖南牛为对照组。其中犊牛和杂牛F1代公牛17头、母牛21头,和杂F2代公牛9头、母牛11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6月龄及12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5头、母牛18头,和杂F2代公牛8头,母牛9头,皖南牛公牛13头、母牛10头;18月龄和杂牛F1代公牛10头、母牛12头,和杂F2代公牛7头,母牛7头,皖南牛公牛11头、母牛8头。测定和杂牛F1代和F2代的体尺及体重等生长性能,并与皖南黄牛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和杂牛生长发育较本地牛要快,但其增重相对其他外来肉牛品种来说仍然较慢。[结论]和牛可以作为皖南黄牛改良杂交的种质资源,提高皖南牛的生长速度,增加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牛 和牛 杂交改良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