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孙立龙 罗欣 +5 位作者 朱立贤 董鹏程 韩广星 仝林 张一敏 刘昀阁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为研究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天然抑菌物质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亚抑菌浓度(s... 为研究天然抑菌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天然抑菌物质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亚抑菌浓度(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SIC),并通过测定泳动能力、生物膜代谢活性(CCK-8法)和扫描电镜探究了不同浓度(MIC、1/4 MIC和1/8 MIC)下4种天然抑菌物质对该菌株的成膜能力(结晶紫染色法及活菌数法)的影响。结果表明:肉桂醛、丁香酚、白藜芦醇和百里醌对Lm ATCC 19115的MIC分别为:640、1280、400和50μg/mL,Lm ATCC 19115在4种天然抑菌物质中的SICs为1/4 MIC和1/8 MIC;上述4种天然抑菌物质均可抑制Lm ATCC 19115生物膜的形成,且在亚抑菌浓度1/4 MIC下生物膜抑制率仍可达到50%以上;4种天然抑菌物质中,肉桂醛的生物膜抑制效果最佳,其可以通过抑制Lm的泳动能力和生物膜代谢活性有效抑制Lm ATCC 19115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膜 天然抑菌物质 亚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牛屠宰过程中分离出沙门氏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溯源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董鹏程 张一敏 +4 位作者 毛衍伟 梁荣蓉 韩广星 朱立贤 罗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71-176,共6页
为确定沙门氏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不同工序间传播路径与交叉污染情况,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对分离于肉牛屠宰过程6个工序点(粪便、皮毛、去皮后、喷淋后、排酸后、分割肉)的沙门氏菌进行分子溯... 为确定沙门氏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不同工序间传播路径与交叉污染情况,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对分离于肉牛屠宰过程6个工序点(粪便、皮毛、去皮后、喷淋后、排酸后、分割肉)的沙门氏菌进行分子溯源分析。结果证实,PFGE比血清分型具有更高的分辨率,48 株沙门氏菌的PFGE图谱相似度为48.0%~100.0%,所有菌株在95.7%的相似度下划分为22个基因型,不同工厂(地域)间未发现高度相似的基因型。宰前动物的皮毛和粪便间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现象,部分来源于粪便、皮毛的沙门氏菌已经突破屠宰企业的防控屏障,对胴体(洁净区)造成了污染,具有进一步污染下游产品的可能性。因此,应加强宰前管理,减少宰前交叉污染对企业内部防控措施造成的压力,并对去皮后的胴体设置喷淋减菌的干预程序,以有效扼制沙门氏菌由动物胃肠道向屠宰线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溯源分析 肉牛屠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适应过程中添加牛至精油和氯化钙对沙门氏菌诱导耐酸及其并发的多重抗逆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旭 刘扬 +6 位作者 罗欣 朱立贤 毛衍伟 杨啸吟 韩广星 张一敏 董鹏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36-144,共9页
为抑制沙门氏菌(Salmonella)在胴体有机酸喷淋减菌后的酸残留环境下产生适应性耐酸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及其并发的多重抗逆性,本实验在沙门氏菌酸适应过程中添加不同亚抑菌浓度牛至精油和氯化钙,通过测定适应前后沙门氏... 为抑制沙门氏菌(Salmonella)在胴体有机酸喷淋减菌后的酸残留环境下产生适应性耐酸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及其并发的多重抗逆性,本实验在沙门氏菌酸适应过程中添加不同亚抑菌浓度牛至精油和氯化钙,通过测定适应前后沙门氏菌在酸、热、高渗及氧化环境下的存活能力,研究精油和氯化钙的添加对ATR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通过测定处理前后抗逆性基因的相对表达,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酸残留环境(pH 5.4)可能会诱导沙门氏菌产生ATR现象并引起耐热的交叉保护作用,提示其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使用pH 3的盐酸处理适应后的菌株2 h后,1/2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牛至精油和10 mmol/L氯化钙处理的菌落下降数比对照组增加了1.32(lg(CFU/mL)),并且两者具有协同抑制ATR的效果。酸适应过程中牛至精油和氯化钙的添加通过下调基因phoP和rpoS的表达干预双组分系统和全局转录因子的作用,从而抑制ATR的产生。亚抑菌浓度的牛至精油能够抑制酸适应后沙门氏菌耐酸与耐热这一交叉保护作用的产生,但增加了沙门氏菌对高渗环境的抵抗能力,而10 mmol/L氯化钙和亚抑菌浓度牛至精油共同作用能够降低沙门氏菌的耐渗能力。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牛至精油和氯化钙对沙门氏菌酸适应过程的影响,可为工厂有机酸使用的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鲜肉 喷淋减菌技术 沙门氏菌 酸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及控制:基于群体感应与第二信使关系
4
作者 袁旖旎 周广晖 +6 位作者 董鹏程 刘昀阁 朱立贤 韩广星 仝林 肖阳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91-299,共9页
作为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对肉品质量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形成的生物被膜能够增强抗逆性,并发挥生物保护作用,从而使假单胞菌的消减更加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关于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颇多,其中群体感应(quorum sen... 作为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对肉品质量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形成的生物被膜能够增强抗逆性,并发挥生物保护作用,从而使假单胞菌的消减更加具有挑战性。近年来,关于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颇多,其中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osine monophosphate,c-di-GMP)对生物被膜的调控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并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调控关系。此外,相较于传统的生物被膜抑制策略,开发基于假单胞菌QS系统和c-di-GMP以及二者关系的抑制策略针对性更强且更具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综述QS系统和c-di-GMP信号分子的合成过程,并从QS系统、c-di-GMP以及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并总结针对QS系统和c-di-GMP的靶向抑制策略,旨在为食品工业中控制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系统 环二鸟苷酸 肉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对肉色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5
作者 吴爽 罗欣 +4 位作者 毛衍伟 朱立贤 杨啸吟 韩广星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47-253,共7页
肉色是评价肉品品质最直观的指标,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近40年有较多学者对影响肉色及其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概述,但较少涉及线粒体对肉色及肉色稳定性的影响。线粒体与肌红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影响氧气消... 肉色是评价肉品品质最直观的指标,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近40年有较多学者对影响肉色及其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概述,但较少涉及线粒体对肉色及肉色稳定性的影响。线粒体与肌红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影响氧气消耗和高铁肌红蛋白还原来改变肉色及其稳定性,因此影响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因素也会影响肉色。本文对目前关于线粒体与肉色及其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概括线粒体对肉色及其稳定性的直接影响和基于线粒体影响肉色及其稳定性的因素,并阐述其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色 肌红蛋白 线粒体 脂质氧化 三羧酸循环 代谢中间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作为生物抑菌剂在肉与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慧轩 罗欣 +6 位作者 梁荣蓉 杨啸吟 朱立贤 毛衍伟 董鹏程 韩广星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17-325,共9页
生鲜肉及其制品由于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这会对肉类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绿色、天然的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乳酸菌凭借其天然的来源、提供可持续的保护作用成为传统抑... 生鲜肉及其制品由于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这会对肉类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绿色、天然的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乳酸菌凭借其天然的来源、提供可持续的保护作用成为传统抑菌剂良好的替代品,但是其抑菌机制和在肉类产业中的应用未得到系统总结。本文首先概述了乳酸菌作为生物抑菌剂的主要抑菌机制,如有机酸、细菌素和竞争性抑制等作用途径,并详细总结了其应用于肉类产品时,在不同的包装方式、使用方式、代谢环境、加工方式和温度变化条件下防控生鲜肉及其制品安全性的应用研究现状;之后综述了乳酸菌应用后对肉与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同时讨论了乳酸菌应用的安全性;最后,对乳酸菌在未来的肉类产业中的发展做了展望,以期对乳酸菌在保护肉类产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生物抑菌剂 抑菌机制 肉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肉中假单胞菌致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若煜 董鹏程 +5 位作者 朱立贤 毛衍伟 罗欣 张一敏 韩明山 韩广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91-297,共7页
生鲜肉的腐败是一个与多种特定微生物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现象。假单胞菌属是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之一;但假单胞菌属对生鲜肉的致腐机制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对影响肉腐败的相关基因调控及表达尚未有定论... 生鲜肉的腐败是一个与多种特定微生物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现象。假单胞菌属是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之一;但假单胞菌属对生鲜肉的致腐机制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对影响肉腐败的相关基因调控及表达尚未有定论。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假单胞菌的特性、分类及种间差异,进而分析了假单胞菌的污染来源,最后从底物利用(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等)角度分析了假单胞菌基因水平上的致腐原因,其中调控Entner-Doudoroff途径中相关酶类的基因、调控胞外蛋白酶的AprX基因和编码ABC转运蛋白的基因、编码脂肪酶的lipA基因在不同条件下和不同菌类中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假单胞菌腐败的根本原因。通过本文的总结,以期为揭示肉品中假单胞菌的腐败机制和控制腐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 假单胞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体感应的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与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昀阁 罗欣 +6 位作者 董鹏程 朱立贤 毛衍伟 梁荣蓉 杨啸吟 韩广星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03-310,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结构可以赋予细菌对消毒剂更强的耐受性,这使得如何有效清除其生物膜成为了食品加工业的难题。群体感应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毒力侵袭特性和应激响应等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概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特性...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结构可以赋予细菌对消毒剂更强的耐受性,这使得如何有效清除其生物膜成为了食品加工业的难题。群体感应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毒力侵袭特性和应激响应等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概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特性,重点从群体感应(呋喃糖基硼酸二酯系统和寡肽自诱导因子系统)角度阐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并综述了当前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可行方法及植物提取物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预防和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生物膜 群体感应系统 自诱导因子 植物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调控系统及其对细菌诱导性耐酸响应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郎晨晓 罗欣 +3 位作者 朱立贤 张一敏 韩广星 董鹏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59-366,共8页
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是维持细菌在压力环境中存活的重要结构。食品加工过程极易产生高渗、弱酸等压力环境,双组分系统能够帮助细菌感受外部环境的胁迫,及时动员体内对抗机制,这一过程容易产生耐酸、耐... 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是维持细菌在压力环境中存活的重要结构。食品加工过程极易产生高渗、弱酸等压力环境,双组分系统能够帮助细菌感受外部环境的胁迫,及时动员体内对抗机制,这一过程容易产生耐酸、耐渗透压、耐高温甚至是高毒性的菌株,威胁食品安全。本文主要对TCS的结构组成、识别信号及调控作用等进行概述,并与细菌诱导耐酸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中的酸休克蛋白、细胞膜系统和氨基酸代谢等产生机制进行联系,综述了细菌在酸性条件下通过TCS响应信号分子激发ATR的具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分调控系统 诱导耐酸响应 信号分子 调控机制 食品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活性对宰后牛肉糖酵解、肌肉内环境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高永芳 宫玉霞 +5 位作者 杨雅媛 韩玲 余群力 朱跃明 韩广星 薄文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5-52,共8页
为探究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对糖酵解、肌肉内环境及品质的影响,以0.50 mol/L 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5-amino-4-imidazolecarboxamide,AICAR)处理的西... 为探究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对糖酵解、肌肉内环境及品质的影响,以0.50 mol/L 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5-amino-4-imidazolecarboxamide,AICAR)处理的西杂牛背最长肌为对象,于4℃进行成熟,测定宰后成熟期间肌肉AMPKα基因(PRKAA1、PRKAA2)转录量、P-AMPK表达量、AMPK活性、糖酵解水平及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宰后24~120 h,处理组AMPKα基因转录量、P-AMPK表达量及AMPK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168 h,处理组pH值和肌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168 h,处理组L*、b*值及ATP、ADP、AMP和IM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120 h,处理组蒸煮损失率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ICAR通过激活AMPK并加快宰后糖酵解影响肌肉内环境、肉色、剪切力及肌纤维微观结构变化,加快宰后肌肉成熟进程,说明AMPK活性对宰后肌肉糖酵解及品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且可通过调控宰后肌肉AMPK活性来调节肌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牛肉 糖酵解 品质 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在控制肉源致病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慧轩 罗欣 +4 位作者 朱立贤 杨啸吟 韩广星 董鹏程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3-301,共9页
近年来,随着肉制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肉制品加工工艺的更新优化,食源性致病菌在肉类加工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污染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何采取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措施是肉类研究领域和肉类工业关注的焦点。噬菌体作为一种可替代传统抑菌... 近年来,随着肉制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肉制品加工工艺的更新优化,食源性致病菌在肉类加工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污染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何采取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措施是肉类研究领域和肉类工业关注的焦点。噬菌体作为一种可替代传统抑菌剂的生物抑菌物质,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未得到较全面地总结和评估。因此,本文概述了噬菌体的优点及安全性,详细总结了噬菌体在不同温度、感染复数、制剂组成方式和肉类呈现方式等条件下,防控生鲜肉及肉制品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现状,并对噬菌体在保障肉类安全中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噬菌体在肉类食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肉低温贮藏环境中沙门氏菌诱导耐酸响应的存在程度及其产生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郎晨晓 张一敏 +6 位作者 朱立贤 梁荣蓉 毛衍伟 杨啸吟 韩广星 罗欣 董鹏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74,共7页
研究牛肉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沙门氏菌诱导耐酸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的存在程度及其产生机制。探究微酸诱导、双组分基因敲除、低温长期贮藏对沙门氏菌耐酸能力的影响,同时借助λRed同源重组、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 研究牛肉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沙门氏菌诱导耐酸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的存在程度及其产生机制。探究微酸诱导、双组分基因敲除、低温长期贮藏对沙门氏菌耐酸能力的影响,同时借助λRed同源重组、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及氨基酸添加实验探索菌株耐酸性产生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微酸诱导能够显著增强沙门氏菌的耐酸能力(P<0.05),并且ATR一旦形成,在牛肉低温贮藏(4℃)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维持7 d,对食品安全有极大危害。牛肉培养基作为微酸的细菌生长介质,在低温下其本身并不能引发沙门氏菌产生ATR,说明低温处理可能是抑制沙门氏菌ATR的重要方法。real-time PCR和氨基酸添加实验表明,沙门氏菌的双组分系统PhoP/PhoQ和PmrA/PmrB均参与酸性环境的感知,并能通过调控精氨酸脱羧和赖氨酸脱羧系统提高菌株的耐酸性,这从氨基酸代谢角度解释了沙门氏菌诱导ATR的产生机制,同时也揭示了食品基质提升微生物耐酸性这一表观现象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沙门氏菌 诱导耐酸响应 双组分调控系统 PhoP/PhoQ PmrA/PmrB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鲜肉中致病菌定量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雪晴 张一敏 +6 位作者 罗欣 朱立贤 毛衍伟 梁荣蓉 杨啸吟 韩广星 董鹏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8-295,共8页
随着生鲜畜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食源性致病菌在冷鲜肉加工、贮藏和消费过程中的存在与消长规律及其消费者健康的影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逐渐受到重视。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 随着生鲜畜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食源性致病菌在冷鲜肉加工、贮藏和消费过程中的存在与消长规律及其消费者健康的影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逐渐受到重视。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QMRA)是此类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核心,为冷鲜肉加工过程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目标与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自《食品安全法》颁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以来,QMRA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在畜禽肉制品中已开展的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定量风险评估进行归纳,并对过程风险模型、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与组学技术在QMRA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QMRA在生鲜肉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冷鲜肉中的致病菌定量风险评估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鲜肉 食源性致病菌 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 预测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包装冷鲜牛肉中生物保护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14
作者 杨慧轩 罗欣 +5 位作者 朱立贤 杨啸吟 韩广星 李和 董鹏程 张一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51-158,共8页
从真空包装冷鲜牛肉中分离筛选得到7株具有生物保护潜力的乳酸菌,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所有分离菌株均在25~35℃生长良好,其中菌株RS-16和RS-25的生长及... 从真空包装冷鲜牛肉中分离筛选得到7株具有生物保护潜力的乳酸菌,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所有分离菌株均在25~35℃生长良好,其中菌株RS-16和RS-25的生长及产酸能力较强,除RS-33和RS-41外,其他菌株均未检测出耐药性或毒力基因。使用琼脂扩散法对7株分离菌的抑菌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所有指示菌均表现出拮抗效果,且菌株RS-16和RS-25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拮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菌株;对保护菌的抑菌产物分析表明其抑菌性来源于有机酸。本研究从真空包装冷鲜牛肉中分离鉴定并筛选得到2株具有生物保护潜力的清酒乳杆菌,丰富了生物保护菌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包装 冷鲜牛肉 分离鉴定 生物保护 清酒乳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