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镜像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8月于上海第三康复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目的探讨镜像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8月于上海第三康复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康复机器人手套治疗,共治疗4周。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手功能评估,包括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FMA-UE手部评分、箱盒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患侧手握力和捏力。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0例患者,两组各20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间各项指标评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MBI(P=0.049)高于治疗前,观察组FMA-UE评分(P=0.024)与FMA-UE手部评分(P=0.046)高于治疗前。两组各指标进步程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FMA-UE评分(P=0.038)与FMA-UE手部评分(P=0.048)差值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镜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患者的手运动功能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展开更多
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提出一种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通过集成惯性测量单元和鞋内薄膜压力传感器,利用零速修正算法完成双足位置和姿态的解算,从而测量步态典型时空参数。该系统在临床进行初步应用,招募了7名健康受试者和15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8 m长的Timed Up and Go(TUG)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与步长(r=-0.88,P<0.001)和步速(r=-0.84,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Hoehn-Yahr分级与步长(r=-0.75,P<0.001)和步速(r=-0.70,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将6类显著相关的步态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评分与步态参数的回归模型(R2=0.8149,P<0.001,RMSE=10.14)。结论本研究通过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采集、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参数;初步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不同阶段患者的步态异常,随着疾病加重,步长、步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也表明步态参数与帕金森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强关联性。未来有望将该系统应用于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诊断、康复。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膈肌功能,并探讨其与卒中病程以及吞咽、呼吸、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首次卒中后单侧偏瘫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洼田饮水试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目的分析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膈肌功能,并探讨其与卒中病程以及吞咽、呼吸、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首次卒中后单侧偏瘫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洼田饮水试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采用超声测定膈肌功能,包括平静呼吸时的膈肌活动度以及用力呼吸状态下的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增厚率。比较整体和不同瘫痪侧患者偏瘫侧和健侧的膈肌功能,分别比较左侧偏瘫和右侧偏瘫患侧的膈肌功能和健侧的膈肌功能。分析瘫痪侧的膈肌功能与病程、洼田饮水试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FMA、BBS、mBI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45例卒中患者,其中左侧偏瘫27例(60.00%),右侧偏瘫18例(40.00%)。在整体患者中,用力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31.69±15.18 mm vs.40.24±14.66 mm,P<0.001)及膈肌增厚率(34.99%±23.70%vs.48.13%±21.98%,P<0.001)低于健侧。用力呼吸状态下,左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活动度(30.13±12.64 mm vs.44.10±12.95 mm,P<0.001)和膈肌增厚率(41.20%±23.42%vs.54.63%±21.08%,P=0.004)较健侧低;右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增厚率(25.67%±21.47%vs.38.37%±20.07%,P=0.005)较健侧低。用力呼吸状态下,右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增厚率低于左侧偏瘫患者(P=0.029)。右侧偏瘫患者的健侧膈肌活动度(P=0.028)及膈肌增厚率低于左侧偏瘫患者(P=0.012)。卒中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与FMA(r=0.362,P=0.015)呈正相关;用力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与洼田饮水试验(r=0.298,P=0.047)、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r=0.437,P=0.003)、FMA(r=0.330,P=0.027)、BBS(r=0.370,P=0.012)、mBI(r=0.321,P=0.031)呈正相关,偏瘫侧膈肌增厚率与病程(r=-0.298,P=0.047)呈负相关。结论卒中后偏瘫侧膈肌功能较健侧下降,右侧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较左侧偏瘫患者更差。卒中患者膈肌功能与病程呈负相关,与吞咽功能、呼吸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镜像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8月于上海第三康复医院连续收治的卒中亚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康复机器人手套治疗,共治疗4周。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手功能评估,包括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FMA-UE手部评分、箱盒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患侧手握力和捏力。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0例患者,两组各20例。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间各项指标评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MBI(P=0.049)高于治疗前,观察组FMA-UE评分(P=0.024)与FMA-UE手部评分(P=0.046)高于治疗前。两组各指标进步程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FMA-UE评分(P=0.038)与FMA-UE手部评分(P=0.048)差值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镜像康复机器人对卒中亚急性期患者的手运动功能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
文摘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提出一种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通过集成惯性测量单元和鞋内薄膜压力传感器,利用零速修正算法完成双足位置和姿态的解算,从而测量步态典型时空参数。该系统在临床进行初步应用,招募了7名健康受试者和15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8 m长的Timed Up and Go(TUG)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与步长(r=-0.88,P<0.001)和步速(r=-0.84,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Hoehn-Yahr分级与步长(r=-0.75,P<0.001)和步速(r=-0.70,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将6类显著相关的步态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评分与步态参数的回归模型(R2=0.8149,P<0.001,RMSE=10.14)。结论本研究通过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采集、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参数;初步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不同阶段患者的步态异常,随着疾病加重,步长、步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也表明步态参数与帕金森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强关联性。未来有望将该系统应用于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诊断、康复。
文摘目的分析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膈肌功能,并探讨其与卒中病程以及吞咽、呼吸、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首次卒中后单侧偏瘫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洼田饮水试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采用超声测定膈肌功能,包括平静呼吸时的膈肌活动度以及用力呼吸状态下的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增厚率。比较整体和不同瘫痪侧患者偏瘫侧和健侧的膈肌功能,分别比较左侧偏瘫和右侧偏瘫患侧的膈肌功能和健侧的膈肌功能。分析瘫痪侧的膈肌功能与病程、洼田饮水试验、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FMA、BBS、mBI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45例卒中患者,其中左侧偏瘫27例(60.00%),右侧偏瘫18例(40.00%)。在整体患者中,用力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31.69±15.18 mm vs.40.24±14.66 mm,P<0.001)及膈肌增厚率(34.99%±23.70%vs.48.13%±21.98%,P<0.001)低于健侧。用力呼吸状态下,左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活动度(30.13±12.64 mm vs.44.10±12.95 mm,P<0.001)和膈肌增厚率(41.20%±23.42%vs.54.63%±21.08%,P=0.004)较健侧低;右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增厚率(25.67%±21.47%vs.38.37%±20.07%,P=0.005)较健侧低。用力呼吸状态下,右侧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膈肌增厚率低于左侧偏瘫患者(P=0.029)。右侧偏瘫患者的健侧膈肌活动度(P=0.028)及膈肌增厚率低于左侧偏瘫患者(P=0.012)。卒中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与FMA(r=0.362,P=0.015)呈正相关;用力呼吸状态下,偏瘫侧膈肌活动度与洼田饮水试验(r=0.298,P=0.047)、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量表(r=0.437,P=0.003)、FMA(r=0.330,P=0.027)、BBS(r=0.370,P=0.012)、mBI(r=0.321,P=0.031)呈正相关,偏瘫侧膈肌增厚率与病程(r=-0.298,P=0.047)呈负相关。结论卒中后偏瘫侧膈肌功能较健侧下降,右侧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较左侧偏瘫患者更差。卒中患者膈肌功能与病程呈负相关,与吞咽功能、呼吸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