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锌冶炼厂冶炼渣淋溶释放的铅在红壤中垂直迁移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郭佳雯 廖敏 +4 位作者 谢晓梅 张宇豪 徐娜 何舒婧 梁雨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90-996,1009,共8页
为了揭示红壤地区铅锌冶炼厂冶炼渣中的铅淋溶释放后在堆放场地土壤中的垂直迁移特征,以湖南株洲某铅锌冶炼厂冶炼渣堆放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温吸附及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探究了冶炼渣淋溶释放的铅在冶炼渣堆放场地土壤中的吸附与垂... 为了揭示红壤地区铅锌冶炼厂冶炼渣中的铅淋溶释放后在堆放场地土壤中的垂直迁移特征,以湖南株洲某铅锌冶炼厂冶炼渣堆放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等温吸附及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探究了冶炼渣淋溶释放的铅在冶炼渣堆放场地土壤中的吸附与垂直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堆放场地土壤对冶炼渣淋溶释放的铅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由低能位和高能位共同控制,其中高能位对铅的最大吸附量为7392.771 mg/kg,低能位对铅的最大吸附量为13518.278 mg/kg,说明铅在堆放场地土壤中不易迁移。10 cm厚冶炼渣淋溶模拟释放的铅在堆放场地土壤中缓慢向下迁移,较长时间内(3 a)冶炼渣淋溶释放的铅主要富集在30 cm以内的土层中,30 cm处淋出液中的铅在0.006 mg/L内浮动;可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对铅的垂直淋溶迁移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预测结果与淋溶试验实测值基本相符,3 a内淋出液中的铅实测值均匀分布于模拟值曲线两侧,COMSOL预测结果进一步表明冶炼渣淋溶9 a释放的铅仍主要富集在30 cm以内的土层中,但呈现缓慢下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红壤 冶炼渣 吸附 迁移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抑制剂与生物炭配施对水稻土氮素转化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钰莹 张妍 +1 位作者 汪哲远 李廷强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以酸性和中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imethylpyrazole phosphate,DMPP)与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对水稻土氮素转化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CK)、DMPP、DMPP+300℃生物炭(DMPP+300BC... 以酸性和中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imethylpyrazole phosphate,DMPP)与玉米秸秆生物炭配施对水稻土氮素转化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CK)、DMPP、DMPP+300℃生物炭(DMPP+300BC)、DMPP+500℃生物炭(DMPP+500BC)。结果表明:与单施DMPP处理相比,DMPP配施500℃生物炭使中性水稻土中水稻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8.5%和10.6%(P<0.05),但对酸性水稻土作用效果不显著。DMPP配施生物炭能够有效延长硝化抑制时长,在水稻培养42 d后,土壤铵态氮(NH_4~+-N)含量高于单施DMPP处理;DMPP配施生物炭能够有效抑制NH_4~+-N向硝态氮(NO_3~--N)转化,且对中性水稻土的效果优于酸性水稻土,500℃生物炭的效果优于300℃生物炭。水稻培养21 d后,与单施DMPP处理相比,DMPP配施300℃和500℃生物炭使酸性水稻土反硝化活性分别降低了45.4%和80.9%(P<0.05),并显著高于中性水稻土。水稻培养21 d内,与单施DMPP相比,DMPP配施生物炭对2种水稻土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AOA)丰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酸性水稻土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的丰度,而中性水稻土中AOB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DMPP配施500℃生物炭能够通过延长硝化抑制时长和降低中性水稻土中AOB的丰度来抑制硝化作用,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3 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 氮素转化 氨氧化微生物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藻胞外聚合物对无机砷生物累积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黄飞 周昉 +1 位作者 姜舒扬 张建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1-1027,共7页
绿藻对无机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受其自分泌胞外聚合物EPS影响.以EPS释放量高的蛋白核小球藻为绿藻代表,通过24 h短期As(Ⅲ)和As(V)的模拟水体暴露实验,研究绿藻对无机砷的生物累积特征及EPS影响.结果表明,在0-40 mg·L^-1 As(Ⅲ)和As(V... 绿藻对无机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受其自分泌胞外聚合物EPS影响.以EPS释放量高的蛋白核小球藻为绿藻代表,通过24 h短期As(Ⅲ)和As(V)的模拟水体暴露实验,研究绿藻对无机砷的生物累积特征及EPS影响.结果表明,在0-40 mg·L^-1 As(Ⅲ)和As(V)暴露浓度范围,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内的砷累积速率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动力学拟合结果符合Michaelis-Menten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EPS与无机砷存在界面相互作用影响,无机砷暴露浓度升高可促进小球藻EPS分泌, EPS与砷累积速率之间呈现正相关线性关系(R^2> 0.900),主要影响成分是溶解态EPS.完整藻细胞与脱除胞外聚合物的活体细胞相比, As(Ⅲ)、As(V)暴露的最大吸附累积量分别增加30.6%和14.2%,而最大胞内累积量降低49.0%和31.0%. EPS与无机砷的微界面交互作用影响绿藻对砷污染的净化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砷 蛋白核小球藻 胞外聚合物 表面吸附 生物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核小球藻吸收无机砷的影响特征分析
4
作者 周昉 梁原 张建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804-2811,共8页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由于其快速生长特性而被应用于水污染生态修复.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受试绿藻,研究了绿藻细胞界面对AsⅢ和AsⅤ的吸收累积作用,分析了水体pH影响,以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由于其快速生长特性而被应用于水污染生态修复.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受试绿藻,研究了绿藻细胞界面对AsⅢ和AsⅤ的吸收累积作用,分析了水体pH影响,以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释放量和官能团特征.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吸收AsⅢ和AsⅤ呈浓度依赖关系,短期暴露的藻生长抑制浓度AsⅢ低于AsⅤ,对AsⅢ和AsⅤ最大吸收量分别为39.84μg·g^-1和56μg·g^-1,其吸收和累积能力受pH影响,藻细胞藻-水界面zeta电位、EPS总释放量及其表面活性官能团被检测出呈特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砷 蛋白核小球藻 胞外聚合物 PH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