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退化特征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47
1
作者 金慧芳 史东梅 +3 位作者 钟义军 黄尚书 宋鸽 段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84-93,共10页
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是在土壤侵蚀等自然因素和农业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在坡面尺度上耕层土壤剖面损毁、土壤养分贫瘠化、农作物-环境调控能力衰退或完全丧失的农业生态过程。该文以红壤小流域坡耕地耕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耕层质量... 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是在土壤侵蚀等自然因素和农业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在坡面尺度上耕层土壤剖面损毁、土壤养分贫瘠化、农作物-环境调控能力衰退或完全丧失的农业生态过程。该文以红壤小流域坡耕地耕层为研究对象,采用耕层质量退化指数法(cultivated-layer degradation index,CLDI)分析了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特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耕层退化的主导因素及关键驱动因子,采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界定了坡耕地耕层质量主要障碍因素及障碍程度。结果表明:红壤小流域坡耕地耕层质量以中、轻度退化程度为主(样点占比70.4%),重度退化耕层样点占比11.1%,无退化耕层样点占比18.5%;导致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的人为驱动因素有单位坡耕地面积农业投入、耕作方式、单位坡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和单位坡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随耕层退化程度加剧,耕层土壤pH值呈先大幅减小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轻度退化耕层土壤pH值降低幅度可达9.8%;与无退化程度相比,不同退化程度下红壤坡耕地耕层厚度呈逐步薄化趋势,重度退化耕层薄化率可达8.9%,这与降雨侵蚀和农户耕作方式不合理因素有关。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主要障碍因素表现为土壤黏粒含量多、pH值小、耕层薄化和土壤抗剪强度小,平均障碍度分别为0.15、0.14、0.13和0.10;土壤黏粒含量、pH值和耕层厚度障碍度随退化程度加剧呈增大趋势,土壤抗剪强度障碍度呈逐渐减小趋势,其他耕层土壤属性参数障碍度无明显变化;适度深松(30~48 cm)与合理施肥是改善耕层质量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识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特征,明确耕层质量改善途径及合理耕层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退化 诊断 耕层质量 障碍因子 红壤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缓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黄尚书 成艳红 +5 位作者 钟义军 黄欠如 孙永明 武琳 章新亮 许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8-476,共9页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保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草覆盖、香根草篱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p<0.05),其中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相结合效果最佳,且在旱季提升效果优于雨季;而稻草覆盖是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稻草覆盖和稻草覆盖+香根草篱2种水土保持措施均能显著提高雨季土壤酶活性(p<0.05),其中稻草覆盖起决定作用;各水土保持措施对旱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p<0.05),对于评价红壤缓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土壤环境质量功能、指导实际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缓坡地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黄尚书 叶川 +7 位作者 钟义军 成艳红 武琳 黄欠如 郑伟 孙永明 张昆 章新亮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2期72-77,共6页
文章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荒坡地(WL)、红壤旱地(UL)、红壤坡地茶园(TG)和红壤坡地果园(OR)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分布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土壤CEC和盐基... 文章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荒坡地(WL)、红壤旱地(UL)、红壤坡地茶园(TG)和红壤坡地果园(OR)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分布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土壤CEC和盐基离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CEC介于13.48 cmol·kg^(-1)~16.31 cmol·kg^(-1),保肥能力中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EC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粘粒对土壤CEC贡献较大。(2)该区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EB)介于1.73 cmol·kg^(-1)~5.01 cmol·kg^(-1),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含量呈现出Ca^(2+)>Mg^(2+)>K+>Na+的规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以红壤旱地和红壤坡地果园整体较高,红壤坡地茶园最低;除红壤坡地果园外,土壤交换性Ca^(2+)、Mg^(2+)含量均表现为0~10 cm低于10 cm^40 cm土层,而土壤交换性K+、Na+具有一定的表聚性;土壤粘粒对土壤交换性Ca^(2+)、Mg^(2+)含量的贡献较大,而对土壤交换性K+、Na+的影响较小。(3)该区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介于4.3%~19.9%,土壤肥力水平较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BSP差异显著(p<0.05);土壤BSP对p H影响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坡地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措施下坡耕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成艳红 王馨悦 +6 位作者 林小兵 黄尚书 张昆 何绍浪 王斌强 万长艳 黄欠如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2-548,共7页
为了揭示长期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措施下坡耕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影响红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控环境因子,试验依托红壤坡地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等措施的水保效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花生常规等高种植(CK)条件下,... 为了揭示长期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措施下坡耕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影响红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控环境因子,试验依托红壤坡地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等措施的水保效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花生常规等高种植(CK)条件下,配合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和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分析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H、M和HM处理土壤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香根草篱和稻草覆盖措施均是增加土壤细菌丰富度的影响因素,稻草覆盖措施是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HM处理特有种细菌数量最多。(2)水保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相比CK处理,M处理显著增加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的相对丰度5.1%,降低了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的相对丰度,HM处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的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5.4%和1.2%,而H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CK处理间无显著差异。(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有稻草覆盖处理(M和HM)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但与CK和H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木聚糖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稻草覆盖 香根草篱 细菌群落结构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矿质氮含量与水稻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林小兵 黎江 +4 位作者 成艳红 王斌强 何绍浪 黄尚书 黄欠如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9-1318,共10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为对照(CK),研究了减肥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物料[葛渣堆肥(PC)、葛渣生物质炭堆肥(PBCC)、葛渣蚯蚓堆肥(PVCC)、秸秆生物质炭(BC)、牛粪蚯蚓堆肥(VC)]对晚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硝态氮(NO-3-N)...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为对照(CK),研究了减肥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物料[葛渣堆肥(PC)、葛渣生物质炭堆肥(PBCC)、葛渣蚯蚓堆肥(PVCC)、秸秆生物质炭(BC)、牛粪蚯蚓堆肥(VC)]对晚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和还原性物质总量、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晚稻成熟期,与CK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各处理的土壤MBC含量显著(P<0.05)增加89.37%~161.84%,BC处理的土壤MBN含量显著增加108.36%,BC、PC、PVCC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显著增加51.16%~103.88%,VC、BC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4.39%、37.07%,VC、PVCC处理的土壤D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9.70%、50.99%。各处理相比,水稻产量并无显著差异。综上,在减肥条件下配施适宜的有机物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且不引起水稻减产,该试验条件下,以PVCC处理的效果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蚯蚓堆肥 矿质氮 水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葛渣肥料化利用的蚯蚓转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馨悦 成艳红 +4 位作者 何绍浪 张昆 黄尚书 王斌强 黄欠如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1-208,共8页
为探索葛渣资源化利用新途径,通过室内蚯蚓养殖试验,研究了新鲜葛渣、腐熟葛渣及鲜葛渣与牛粪不同配比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蚯蚓堆制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并利用种子发芽实验判断蚯蚓堆肥效果。结果表... 为探索葛渣资源化利用新途径,通过室内蚯蚓养殖试验,研究了新鲜葛渣、腐熟葛渣及鲜葛渣与牛粪不同配比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蚯蚓堆制处理前后物料肥力属性的变化,并利用种子发芽实验判断蚯蚓堆肥效果。结果表明,纯鲜葛渣和纯腐熟葛渣不利于蚯蚓生长和繁殖。蚯蚓在鲜葛渣和牛粪的复混物料中可以正常生长繁殖,10%鲜葛渣复混90%牛粪的物料更有利于蚯蚓繁殖。不同物料经蚯蚓堆肥处理后,总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总养分含量显著升高,种子发芽指数有一定程度的升高,70%鲜葛渣复混30%牛粪经蚯蚓堆肥处理后的总养分含量为102.2 g·kg^(-1),比10%鲜葛渣复混90%牛粪高出57.7%。研究表明,蚯蚓生物处理技术可应用于葛渣肥料化利用中,采用70%鲜葛渣复混30%牛粪进行蚯蚓堆肥,资源化利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渣 肥料化 赤子爱胜蚓 蚯蚓堆肥 牛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小兵 成艳红 +5 位作者 王斌强 何绍浪 黄尚书 周际海 蔡晓斌 黄欠如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35,共8页
为揭示生物炭对于旱地红壤土壤改良的长期影响,通过连续8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试验处理:不施生物炭(CK)、750 kg·hm^(-2)生物炭(C1)和1500 kg·hm^(-2)生物炭(C2)。研究了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 为揭示生物炭对于旱地红壤土壤改良的长期影响,通过连续8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试验处理:不施生物炭(CK)、750 kg·hm^(-2)生物炭(C1)和1500 kg·hm^(-2)生物炭(C2)。研究了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理化因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6个门类是所有处理的优势菌群;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 0.11~0.29个单位、碳氮比7.85%~8.21%和有机质8.70%~11.97%,而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10.57%~38.63%。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组成(R=0.52,P=0.02);在门水平上,与CK处理相比,C1处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24.73%,C2处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39.03%,而C1处理的绿弯菌门显著低于CK,降幅为18.9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R~2=0.77,P<0.01)和pH(R~2=0.54,P<0.05)是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导性环境因子;细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相关性表明,优势菌群受土壤pH、有机质、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和碳氮比的影响。综上,生物炭施用8年后对土壤环境因子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某些关键环境因子的改变驱动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态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连续施用 细菌 群落结构 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