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被引量:37
1
作者 司天梅 赵靖平 +7 位作者 于欣 方贻儒 梅其一 刘靖 邱南英 张明永 林式榖 杨甫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7-464,共8页
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鲁拉西酮对多巴胺D_(2)受体、5-羟色胺5-HT_(2A)、5-HT_(7)受体均有高亲和性,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其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认知症状,且具有对糖脂代谢指标、催乳素影响小等安全性优势。本... 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鲁拉西酮对多巴胺D_(2)受体、5-羟色胺5-HT_(2A)、5-HT_(7)受体均有高亲和性,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其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认知症状,且具有对糖脂代谢指标、催乳素影响小等安全性优势。本文结合鲁拉西酮研究证据及海峡两岸专家用药经验撰写为专家建议,以期为鲁拉西酮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鲁拉西酮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量表修订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慧 潘冰 +3 位作者 张晨昀 郭阳 周建松 王小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1-308,共8页
目的:青少年是出现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高发人群。目前国内外尚无可用于临床,评估青少年NSSI行为一致性好的工具。渥太华自伤调查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对自伤行为的评估较全面,但问卷的... 目的:青少年是出现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高发人群。目前国内外尚无可用于临床,评估青少年NSSI行为一致性好的工具。渥太华自伤调查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OSI)对自伤行为的评估较全面,但问卷的内容过多,测验时间较长,易影响到青少年群体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NSSI的诊断标准,以OSI为基础,修订适用于临床和科研、符合中国国情青少年精神障碍群体的NSSI评估工具。方法: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牵头,联合全国6家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于2020年8月至12月开展研究。在精神科门诊或病房连续招募有自伤行为、符合DSM-5中NSSI诊断标准的12~24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后,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OSI的填写和调查。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和AMOS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修订量表并对修订后的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信度和效度分析,对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234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男性33例(14.1%),女性201例(85.9%);年龄(16.2±2.6)岁;主要的临床诊断为抑郁障碍(57.4%)、双相情感障碍(20.9%)、青少年情绪障碍(17.1%)等。根据极端分组法、相关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法等,删除NSSI功能量表中的9个条目(条目2、7、11、13、23、24、10、17、18),修订后的NSSI功能量表共由15个条目构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NSSI想法与行为频率、成瘾特征、功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9、0.798、0.835,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714、0.727、0.852,成瘾特征、功能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466、0.560。各部分量表分条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显示内容效度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NSSI想法与行为频率部分提取到1个成分,成瘾特征部分提取到1个成分,功能部分提取到3个成分,3个功能分量表分别为社会影响、外部情绪调节、内部情绪调节,各个条目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400。结论:修订后的针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中文版OSI信度和效度较理想,量表的稳定性、可靠性较高,拟合度较为合理,适合作为研究青少年NSSI行为的临床和科研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渥太华自伤调查表 青少年 信度 效度 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片受体作用系统与抑郁症发病及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宁 卢关伊 +4 位作者 杨磊 王绪轶 尹述贵 郝伟 李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1-655,共15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危害巨大、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的以抑郁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在治疗方面,药物抗抑郁治疗存在起效缓慢、疗效有限、不良反应严重和用药早期不能很好控制自杀倾向等问题。阐明抑郁症发病原因和神经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危害巨大、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的以抑郁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在治疗方面,药物抗抑郁治疗存在起效缓慢、疗效有限、不良反应严重和用药早期不能很好控制自杀倾向等问题。阐明抑郁症发病原因和神经生物学机制,发现更为理想的抗抑郁药物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阿片受体作用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本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正性体验减少、负性情绪增加和认知功能障碍,内源性阿片肽及阿片受体在抑郁症相关的脑区中表达。本文重点讨论了阿片受体作用系统如何调控中脑-皮质-边缘通路介导的动机及奖赏、以杏仁核为中心的边缘环路介导的恐惧及焦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介导的认知功能,进而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综述了阿片类药物抗抑郁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对阿片系统参与抑郁症病理过程的全面理解,可能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策略和候选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阿片受体 抗抑郁治疗 丁丙诺啡 阻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额上回网络节点高效率值与抑郁症症状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亮 李则宣 +14 位作者 路晓文 柳进 鞠玉朦 董强利 孙金荣 王汨 刘帮杉 龙江 张燕 许强 李卫晖 刘响 郭华 卢光明 李凌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目的:伴快感缺失的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预后较差。然而,MDD的病因和影像学基础尚不明确。目前,针对MDD的脑影像学研究并未深入探讨相关网络节点属性与MDD快感缺失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度快感缺失抑郁症(... 目的:伴快感缺失的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预后较差。然而,MDD的病因和影像学基础尚不明确。目前,针对MDD的脑影像学研究并未深入探讨相关网络节点属性与MDD快感缺失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度快感缺失抑郁症(MDD patients with severe anhedonia,MDD-SA)患者与轻度快感缺失抑郁症(MDD patients with mild anhedonia,MDD-MA)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脑功能节点特征的差异。方法:招募90例MD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和斯奈斯-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naith-Hamilton Pleasure Scale,SHAPS)于基线期和治疗第6个月末时分别评估MDD患者抑郁和快感缺失的严重程度。将SHAPS评分最高的25%的MDD患者纳入MDD-SA组(n=19),将评分最低的25%的MDD患者纳入MDD-MA组(n=18)。MDD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并于基线期和治疗第6个月末时采集其脑功能影像数据。应用图论(graph theory)的方法分析MDD-SA和MDD-MA患者脑功能节点属性的差异,分析的指标包括节点效率(efficiency,ei)和度(degree,ki)。结果:重复测量双因素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2-factor ANCOVA)显示,MDD患者左侧额上回(left superior frontal gyrus,LSFG)的ei值(P=0.003)和ki值(P=0.008)以及左侧内侧眶额回(left medial orbital-frontal gyrus,LMOFG)的ei值(P=0.004)和ki值(P=0.008)具有显著的组间(快感缺失)主效应。与MDD-MA组相比,MDD-SA组基线时LSFG的ei值(P=0.015)和ki值(P=0.021)显著性增高,LMOFG的ei值(P=0.015)和ki值(P=0.037)显著性增高。基线时,SHAPS评分越高,LSFG的ei值(P=0.019)和ki值(P=0.026)越高,LMOFG的ei值也越高(P=0.040);治疗第6个月末时,SHAPS评分越高,LSFG的ei值越高(P=0.049)。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性别与基线期LSFG的ei值和ki值有关(r=-0.014,P=0.004;r=-1.153,P=0.001),发病年龄与治疗第6个月末时LSFG的ki值(r=-0.420,P=0.034)有关。基线时的SHAPS评分与治疗第6个月末时的HAMD-24评分呈正相关(r=0.387,P=0.022)。结论:MDD-SA和MDD-MA患者在脑功能节点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存在显著差异脑区的节点属性(如LSFG较高的ei值)与快感缺失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这些有差异的节点属性有望成为MDD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MDDSA患者LSFG较高的ei和ki值说明MDD-SA患者的LSFG与网络中其他节点的连接增强,这种增强可能是一种代偿性机制或者保护性机制。这种机制可能是MDD快感缺失的病理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MDD-SA患者的预后较差,提示较重的快感缺失可能预测MDD患者较差的预后。性别和发病年龄对LSFG的基线期以及治疗第6个月末时的节点属性值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感缺失 抑郁症 功能磁共振 网络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应激促进肿瘤发展的机制及干预方式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祎 曾月 +5 位作者 李艺正 柯嘉雯 潘越 刘笑寒 彭钰茸 吴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81-1288,共8页
慢性应激是机体在长期受到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系列以神经内分泌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它已被证实对肿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慢性应激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分别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促进儿茶酚胺及肾... 慢性应激是机体在长期受到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系列以神经内分泌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它已被证实对肿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慢性应激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分别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促进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节各级下游通路,也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分泌,抑制保护性免疫反应、诱发炎症,从而促使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一些药物及心理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应激状态、阻断神经信号传导的各级通路、调控免疫系统,或可成为干预肿瘤患者慢性应激的有效手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借鉴的干预思路。但由于缺乏相关临床试验,各种药物及心理疗法的临床干预效果暂无定论,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慢性应激 内分泌 免疫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