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大利亚高校科教融合的科研体系与食品研究生培养——以墨尔本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易翠平 谭洪卓 方忠祥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澳大利亚的科研和教育体系相对完备,对于我国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参考作用。本文以墨尔本大学为例,系统阐述其科研体系中的科研管理、资源配置和科研拨款,以及人力资源和科研数据的共享和利用、科研评估等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科研和教育体系相对完备,对于我国开展有组织科研、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参考作用。本文以墨尔本大学为例,系统阐述其科研体系中的科研管理、资源配置和科研拨款,以及人力资源和科研数据的共享和利用、科研评估等基本情况。介绍支撑高水平科研的生力军——食品科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分类及课程设置现状与相应的导师队伍,分析其“通才化”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我国高校和相关机构在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等两个层面的创新与融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 科研体系 研究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笃芹 慎珠江 谭斌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利用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对麦麸进行了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通过分析测定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膳食纤维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阐述了固态发酵改善麦麸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可能原因,有利于拓展发酵麦麸在全谷... 利用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对麦麸进行了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通过分析测定固态发酵对麦麸物理化学性质、膳食纤维含量和组成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阐述了固态发酵改善麦麸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可能原因,有利于拓展发酵麦麸在全谷物食品加工产业的应用。结果显示,固态发酵麦麸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分别提高了40.6%和15.2%;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菌固态发酵麦麸的持水能力和持油能力最高;固态发酵使麦麸的峰值变性温度(TP)、焓变和结晶度分别由195.35℃、3869.50J/g和15.86%显著降低至178.30℃、3276.67J/g和15.24%(P<0.05)。麦麸中SDF含量与结晶度、TP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 47、–0.950 7。固态发酵使麦麸由结构完整和紧凑转变为疏松和分散,植物细胞的清晰度和均匀性也明显下降。综上所述,固态发酵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下降低了麦麸内部组织结构的致密性,不仅有利于功能活性成分的释放,还可显著改善其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固态发酵 膳食纤维 物理化学性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圆仓压入式和吸出式通风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修霖 杨开敏 +1 位作者 王远成 石天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69,共7页
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对浅圆仓储粮不同通风方式降温下温度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了通风降温的效果。文章研究的粮种为不易储藏的大豆,数值模拟了压入式通风和吸出式通风方式下,粮堆内温度分布及速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对比四种通... 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对浅圆仓储粮不同通风方式降温下温度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了通风降温的效果。文章研究的粮种为不易储藏的大豆,数值模拟了压入式通风和吸出式通风方式下,粮堆内温度分布及速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对比四种通风条件下粮堆内部的温度变化,分析了其均匀性及降温速率。研究发现四种通风方式下浅圆仓粮堆区域的通风效果接近,通风均匀性较好;但吸出式(中心集风管顶部密闭)通风时,降温速率更高,粮温均匀性更好,研究结果对浅圆仓仓储大豆通风降温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仓 通风效果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用乳酸菌制剂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周航 王薇薇 +1 位作者 王丽 李爱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12-2021,共10页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我国饲料业的"禁抗"呼声越来越盛,因此,寻找"安全、绿色、环保"的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已成为学者和业界聚焦的研究方向。饲用乳酸菌制剂是一类可以直接饲喂动物的安全、高效...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我国饲料业的"禁抗"呼声越来越盛,因此,寻找"安全、绿色、环保"的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已成为学者和业界聚焦的研究方向。饲用乳酸菌制剂是一类可以直接饲喂动物的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其可以通过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有害菌的定植、降低消化道pH等作用,达到提高动物免疫能力、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效果。然而,乳酸菌有抗逆性差的特点,导致其在畜禽生产中应用效果不稳定。因此,如何提高饲用乳酸菌制剂的抗逆性,使其更好地发挥饲用效果,也是目前饲用乳酸菌制备工艺研究的热点。此外,饲用乳酸菌的安全性问题也开始引起学者和从业者的重视,避免耐药菌株和携带有致病基因菌株的使用,建立相应的规范与标准,也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乳酸菌制剂的关注热点,本文综述了饲用乳酸菌制剂的抗逆性和安全性研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抗生素 乳酸菌制剂 抗逆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亲和柱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油中玉米赤霉烯酮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宇 叶金 +7 位作者 李丽 何建洪 张峰 李森 轩志宏 崔华 王松雪 马海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6-180,共5页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样品经90%乙腈水提取离心,1∶4稀释离心或过滤,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进行免疫亲和柱净化,洗脱液55℃氮气吹干,1 mL初始流动相复溶上机检测。结果表明:本方...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样品经90%乙腈水提取离心,1∶4稀释离心或过滤,采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进行免疫亲和柱净化,洗脱液55℃氮气吹干,1 mL初始流动相复溶上机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测定粮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限为7μg/kg,定量限为20μg/kg,相关系数>0.999,加标回收率为99.0%~110.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5%~2.1%(n=6),日间精密度为6.1%(n=18),测定三种基体质控物质的结果均在标示值范围内,且无显著台间差,无仪器残留。本方法同时处理6份样品的前处理时间为35 min,可批量自动化处理样品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人员操作导致的结果偏差,可用于大量粮油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精准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玉米赤霉烯酮 免疫亲和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发酵对藜麦营养成分、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璐瑶 张笃芹 +1 位作者 牛猛 谭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30-138,共9页
为筛选可改善藜麦营养成分,提高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固态发酵适宜菌种,为藜麦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米根霉、米曲霉和好食脉胞菌对藜麦进行了30和48 h的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分析测定了不同菌种... 为筛选可改善藜麦营养成分,提高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固态发酵适宜菌种,为藜麦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米根霉、米曲霉和好食脉胞菌对藜麦进行了30和48 h的单菌和混菌固态发酵,分析测定了不同菌种固态发酵对藜麦基本营养成分、酚类物质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态发酵后,藜麦中淀粉含量由54.61%降至最低为39.32%,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由2.32%降至最低为0.26%,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由2.58%升至最高为4.38%。随发酵时间由30 h延长至48 h,藜麦中游离态多酚和黄酮含量分别是未发酵的1.72和1.72倍,结合态多酚和黄酮含量分别是未发酵的2.88和1.84倍。固态发酵后,虽然游离酚粗提液的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所下降,而藜麦结合酚粗提液的抗氧化能力、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升高(P<0.05)。综上,采用多个菌种混合固态发酵48 h时,藜麦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提高更加明显,其中,植酸乳杆菌、酵母菌、好食脉孢菌混合发酵48 h后,藜麦抗氧化活性较高,是最佳的固态发酵菌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固态发酵 营养成分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