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EBV相关胃癌中的肿瘤免疫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肖琳 何丹 +2 位作者 丁运刚 冯智英 邵春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及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T)在EBV相关胃癌(EBVaGC)中的肿瘤免疫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EBVaGC和20例EBV阴性胃癌(EBVnGC)中TIDC及TIL-T的浸润程度及亚型,并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及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T)在EBV相关胃癌(EBVaGC)中的肿瘤免疫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EBVaGC和20例EBV阴性胃癌(EBVnGC)中TIDC及TIL-T的浸润程度及亚型,并分析其与EBVaG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IDC在49例EBVaGC中有29例(59.2%)呈轻度浸润,20例(40.8%)为显著浸润,而EBVnGC中则有18例(90%)为轻度浸润,2例(10%)为显著浸润。经统计学分析,TIDC在EBVaGC显著浸润率高于EBVnGC(P=0.013)。TIL-T在EBVaGC的数量较EBVnGC多(P=0.017),且多数为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EBVaGC中TIL-T与TIDC数量呈正相关(r=0.386,n=49,P=0.006)。TIL-T浸润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01),而TIDC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TIDC及TIL-T可能在EBVaGC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IDC可能对于TIL-T具有趋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相关胃癌 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性树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HLA-Cw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青松 袁进 +1 位作者 周世有 陈家祺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4-516,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例中国汉族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来进行HLA-Cw基因分型。正常对照组来源于已知...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例中国汉族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来进行HLA-Cw基因分型。正常对照组来源于已知的研究资料。结果蚕蚀性角膜溃疡组HLA-Cw01、Cw02、Cw03、Cw04、Cw07、Cw08、Cw12、Cw14和Cw15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0.59%、2.94%、26.47%、5.88%、11.76%、17.65%、5.88%、2.94%和2.9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HLA-Cw与蚕蚀性角膜溃疡致病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蚀性角膜溃疡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 中国汉族人群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HLA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青松 袁进 +1 位作者 周世有 陈家祺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典型形态特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提取17例中国汉族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典型形态特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提取17例中国汉族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进行HLA基因分型。结果在蚕蚀性角膜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中,HLA-DR17(3)基因频率分别为29.41%和5.58%(P<0.01,RR=7.05);HLA-DQ2基因频率分别为29.41%和12.34%(P=0.005,RR=6.77);HLA-DQ5基因频率分别为14.71%和15.33%(P=0.922,RR=0.95);HLA-A33基因频率分别为23.53%和8.95%(P=0.003,RR=3.13)。HLA-B58基因频率分别为20.59%和6.91%(P=0.002,RR=3.49);HLA-DQ0303基因频率分别为29.41%和5.79%(P<0.01,RR=2.96)。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HLA-DR17(3)和HLA-DQ2与蚕蚀性角膜溃疡的致病密切相关,与HLA-DQ5无相关性。研究同时发现HLA-A33、HLA-B58和HLA-DQ0303与蚕蚀性角膜溃疡致病可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蚀性角膜溃疡 人类白细胞抗原 中国汉族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比例分布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迦南 叶慧菁 +3 位作者 陈荣新 陈果 陈静巧 杨华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44-950,共7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外周血中各亚型单核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TAO患者59例,纳入同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名。记录TA...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外周血中各亚型单核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TAO患者59例,纳入同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名。记录TAO患者临床特征,分别采用欧洲Graves眼病专家组的标准和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法对TAO进行严重性和活动度评估,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亚型单核细胞比例分布,对比TAO患者与正常受试者间、不同活动度TAO患者间、TAO患者接受曲安奈德眶周注射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MPT)前后外周血各亚型单核细胞的比例。结果TAO组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为(81.77±5.5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84.35±5.83)%,TAO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为(10.17±4.1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69±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期TAO组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为(82.64±5.03)%,明显高于活动期TAO组的(77.29±5.80)%,稳定期TAO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为(9.20±3.56)%,明显低于活动期TAO组的(13.79±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AO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稳定期TAO组与活动期TAO组间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患者曲安奈德眶周注射治疗前后外周血各亚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患者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由MPT治疗前的(75.44±4.80)%增高至治疗后的(82.90±4.05)%,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由MPT治疗前的(14.97±2.60)%下降至治疗后的(10.40±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T治疗前后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O患者单核细胞亚型由经典型向中间型偏移,并随TAO活动性升高而明显偏移,MPT治疗能显著抑制单核细胞亚型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单核细胞 亚型 曲安奈德 眶周注射 甲基强的松龙 冲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恬 刘奕志 +1 位作者 钟惟德 项道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2-346,共5页
背景 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是研究晶状体生理病理的基础,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存在于房水和晶状体中的多效能因子,但PEDF对LECs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尚需深入探讨.目的 探讨PEDF在体内及体外对人LECs生长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 背景 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是研究晶状体生理病理的基础,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存在于房水和晶状体中的多效能因子,但PEDF对LECs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尚需深入探讨.目的 探讨PEDF在体内及体外对人LECs生长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体内研究部分,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1例181眼,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取患眼晶状体中央区5.0~5.5 mm直径的前囊膜标本,检测LECs密度并依此选择其中60份分为低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各30例.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并比较2个组LECs中PEDF 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在体外研究部分,PEDF培养组在培养液中加入50 ng/ml PEDF培养人LECs株(HLE-B3)72 h,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通过AnnexinV-FITC/7-AAD双染法检测并比较各组细胞周期的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细胞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低密度组晶状体中央区前囊下LECs密度为(3 672±326)/mm2,PEDFmRNA相对表达量为0.43±0.05,明显低于高密度组的(4 857±350)/mm2和0.55±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6,P<0.05;t=3.82,P<0.05).PEDF培养组G2 +S期细胞比例为(54.05±4.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4±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1);PEDF培养组细胞凋亡率为(2.08±0.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P<0.01).PEDF培养组细胞内VEGF mRNA相对表达量为6.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P<0.01).结论 人眼内PEDF可通过抗凋亡及抑制VEGF表达等机制发挥促LECs增生的作用,LECs中PEDF的变化可能与晶状体的老化及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细胞学 上皮细胞/细胞学 眼蛋白/代谢 细胞培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