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风湿免疫病患者活动性结核病患病情况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亚组分析
1
作者 张丽帆 陈艳 +20 位作者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张志毅 吴华香 陈盛 李鸿斌 朱平 武丽君 齐文成 刘毅 张缪佳 刘花香 周宝桐 侍效春 阮桂仁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550例。估算RD患者的ATB患病率,并按照RD病种、患者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550例调查对象中,105例合并ATB,其中,48例(45.7%)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表现;在病原学和(或)组织病理学确诊的ATB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5.3%(12/34);在菌阳肺结核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0.8%(8/26)。累及肺外部位的结核病有41例(39.0%),其中单纯肺外结核28例(68.3%),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13例(3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患者ATB患病率最高,为1915/10万(13/679,95%CI:881/10万~2948/10万),其次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1002/10万,58/5789,95%CI:745/10万~1259/10万)。RD患者中16~34岁组ATB患病率最高,为1162/10万(43/3700,95%CI:817/10万~1508/10万),男性ATB患病率为919/10万(30/3264,95%CI:592/10万~1247/10万),明显高于女性(729/10万,75/10286,95%CI:565/10万~894/10万)。结论:中国RD患者中亚临床结核病、肺外结核及结核病播散负担较高,ATB患病率在不同RD患者病种、年龄、性别间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风湿性疾病 共病现象 患病率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丽帆 马亚楠 +19 位作者 邹小青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吴华香 武丽君 李鸿斌 张志毅 陈盛 朱平 张缪佳 齐文成 刘毅 刘花香 侍效春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诊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715例。应用T-SPOT.TB对研究对象进行LTBI筛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体质量指数、病程、吸烟史、基础疾病、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结核病既往史,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使用情况,实验室化验结果,风湿免疫病诊断结果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3715例研究对象T-SPOT.TB检测阳性者有672例(18.1%,95%CI:16.9%~19.3%)。不同风湿免疫病病种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3,P<0.001),白塞综合征患者检测阳性率最高(44.4%,32/7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检测阳性率最低(8.9%,4/45)。男性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23.6%(168/711),明显高于女性(16.8%,504/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3,P<0.001)。不同年龄组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9,P<0.001),51~6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高(24.8%,143/577),16~2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低(8.1%,13/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1岁(aOR=1.81,95%CI:1.48~2.23),吸烟≥21支/d(aOR=1.66,95%CI:1.15~2.40),有结核病既往史(aOR=3.88,95%CI:2.71~5.57),患白塞综合征(aOR=3.00,95%CI:1.70~5.28)是T-SPOT.TB检测阳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使用大剂量激素(aOR=0.67,95%CI:0.47~0.96)或生物制剂(aOR=0.55,95%CI:0.36~0.84),淋巴细胞计数偏低(aOR=0.39,95%CI:0.25~0.62),低蛋白血症(aOR=0.72,95%CI:0.52~0.99),以及患多发性肌炎/皮肌炎(aOR=0.54,95%CI:0.29~0.99)、系统性红斑狼疮(aOR=0.75,95%CI:0.57~0.99)是T-SPOT.TB检测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风湿免疫病患者总体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18.1%,各病种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明显。当患者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的使用,淋巴细胞计数偏低,低蛋白血症,以及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警惕假阴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分枝杆菌 结核 感染 免疫学技术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钻术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和浅层X射线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研究
3
作者 邓豫豫 艾勇 +5 位作者 洪克春 杨俊武 王敏 雷伟琦 张振华 饶文彬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讨环钻术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浅层X射线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联合治疗的50例瘢痕疙瘩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3.80±5.76)岁,中位病程36(24)个月... 目的:探讨环钻术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浅层X射线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联合治疗的50例瘢痕疙瘩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3.80±5.76)岁,中位病程36(24)个月。皮损位于下颌者24例,位于胸、背部者26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瘢痕疙瘩严重程度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瘢痕疙瘩严重程度评分。结果:50例患者术前瘢痕疙瘩严重程度评分均值为(7.16±1.38)分,术后12个月为(3.12±1.8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所有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28例,无效3例(其中下颌1例,胸、背部2例),有效率为94.00%。其中下颌部皮损治疗有效率(95.83%)高于胸、背部有效率(92.31%)。术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环钻术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和浅层X射线放射治疗下颌及胸、背部瘢痕疙瘩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环钻切除术 浅层X射线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疾病口腔表现及诊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倩 赵岩 金建秋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38,I0002,共9页
机体对自身抗体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s)。ADs特点为复杂多变,可造成局部或多器官损害。常见病种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白塞综合征... 机体对自身抗体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s)。ADs特点为复杂多变,可造成局部或多器官损害。常见病种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白塞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副肿瘤性天疱疮和炎症性肠病等。口腔症状常为ADs的首发表现。本文对常见的出现口腔症状的ADs及其相应诊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提高各科医生对ADs临床早期诊疗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口腔表现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静慧 杨柳依依 +1 位作者 王燕 左亚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2-882,共11页
目的总结中国人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经验。方法汇总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8例与文献报道的14例中国人群ICI诱发BP病例,并与非中国患者的国际研究数据对比,总结我国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 目的总结中国人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经验。方法汇总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8例与文献报道的14例中国人群ICI诱发BP病例,并与非中国患者的国际研究数据对比,总结我国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男21例、女11例,均为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诱发。与外国人群相比,中国人群ICI诱发BP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降低[(65.2±9.5)岁比(69.9±10.3)岁,P=0.020]。替雷利珠单抗诱发BP的比例显著升高(28.1%比0,P<0.001),而帕博利珠单抗(18.8%比39.4%,P=0.029)和纳武利尤单抗(3.1%比52.8%,P<0.001)诱发BP的比例则显著降低,原发肿瘤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比例亦显著降低(9.4%比43.3%,P<0.001)。中国人群皮肤瘙痒(96.9%比66.1%,P<0.001)及黏膜受累(59.4%比15.7%,P<0.001)比例均显著高于外国人群,使用雷公藤多甙(9.4%比0,P=0.008)、度普利尤单抗(18.8%比0.8%,P<0.001)和外用糖皮质激素(87.5%比53.5%,P<0.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外国人群。结论与外国人群相比,中国人群ICI诱发BP发病年龄较小,替雷利珠单抗诱发BP占比较高,原发肿瘤以肺癌为主,皮肤瘙痒更显著,黏膜受累较普遍。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为ICI诱发BP的国际标准治疗,雷公藤多甙和度普利尤单抗为我国特色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 大疱性类天疱疮 替雷利珠单抗 度普利尤单抗 雷公藤多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30例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士洪 李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4609-4614,共6页
背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累及血管的罕见遗传病,其表现具有临床异质性,关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通过总结30例确诊HHT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 背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累及血管的罕见遗传病,其表现具有临床异质性,关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通过总结30例确诊HHT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2月—2023年9月收治的30例HHT病例,分析HH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30例HHT患者中,男8例,女22例;中位起病年龄20.0(10.5,34.0)岁;中位病程19.5(7.8,26.0)年。30例患者均有鼻衄(100.0%),27例(90.0%)有特定部位的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28例(93.3%)有内脏血管受累,包括肝血管畸形24例(80.0%),肺血管畸形15例(50.0%),消化道血管受累5例(16.7%),脑血管畸形3例(10.0%)。30例患者中,17例(56.7%)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50.0%)出现缺铁性贫血。15例进行了基因检测:单纯ACVRL1突变12例,ENG突变2例,其中1例同时存在ACVRL1突变和ENG突变。除常规对症治疗外,部分患者进行了针对毛细血管扩张的药物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结论HHT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包括皮肤黏膜及内脏血管,内脏血管受累中最常累及肝脏血管,脑血管受累相对较少,较易出现肺动脉高压、缺铁性贫血并发症。对怀疑该病的患者,需要仔细询问病史、查体,进行内脏血管筛查及基因检测,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临床特征 血管畸形 并发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结节性无色素性黑素瘤
7
作者 何萍秀 夏碧霞 +1 位作者 吴忆 程丽芳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0,共3页
报告1例皮肤结节性无色素性黑素瘤。患者女,66岁。左小腿屈侧结节9个月。曾于外院手术切除皮损,术后2个月复发。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屈侧可见20余个成片分布的粟粒至花生米大红色丘疹及结节,表面光滑,无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 报告1例皮肤结节性无色素性黑素瘤。患者女,66岁。左小腿屈侧结节9个月。曾于外院手术切除皮损,术后2个月复发。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屈侧可见20余个成片分布的粟粒至花生米大红色丘疹及结节,表面光滑,无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肿瘤细胞呈团块状、结节状增生,部分细胞异形性。免疫组化:S-100蛋白、Melan-A及波形蛋白(vimentin)均(+);平滑肌肌动蛋白(SMA)、Friend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Fli-1)及人类黑素瘤抗体45(HMB45)均(-)。诊断:皮肤结节性无色素性黑素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无色素性 结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疾病辅助诊断系统中的数据与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怡光 王钧程 +1 位作者 谢凤英 刘洁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168-176,共9页
皮肤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诊断困难、危害程度大的特点,加之我国医疗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皮肤镜图像的单模态CAD技术突破了传统诊... 皮肤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诊断困难、危害程度大的特点,加之我国医疗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皮肤镜图像的单模态CAD技术突破了传统诊断方法主观性强且易漏诊、误诊的局限性,但该技术无法充分利用临床诊断场景中的多模态数据优势。而多模态融合CAD技术可帮助人工智能模型学习更加复杂全面的临床特征表达,从而辅助皮肤科医生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本文在CAD技术常用的数据类型、基于单模态/多模态数据的CAD技术等方面对皮肤疾病CAD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缓解皮肤病诊断困境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疾病 计算机辅助诊断 数据类型 单模态辅助诊断方法 多模态融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姜旭 杨华夏 张奉春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747-752,共6页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宿主免疫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及代谢产物异常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色氨酸及其衍生物、胆汁酸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将重点阐述肠道菌群代谢...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宿主免疫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及代谢产物异常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色氨酸及其衍生物、胆汁酸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将重点阐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形成途径、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及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等,解析其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 短链脂肪酸 色氨酸 胆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丽丹 孟夏 +1 位作者 徐浩杰 张奉春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740-746,共7页
肠道菌群对于维持人体免疫稳态不可或缺。肠道菌群失调、易位及菌群代谢物异常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诱导免疫失衡、分子模拟、旁观者激活、表位扩展等机制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破坏和过度炎症反应,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并... 肠道菌群对于维持人体免疫稳态不可或缺。肠道菌群失调、易位及菌群代谢物异常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诱导免疫失衡、分子模拟、旁观者激活、表位扩展等机制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破坏和过度炎症反应,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通过干扰药物在肠道的转化影响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基于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或可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本文回顾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基于菌群的干预措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自身免疫性疾病 菌群干预 治疗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rpinB9与肿瘤关系及其在皮肤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姗 刘兆睿 刘洁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852-857,共6页
死亡受体途径和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是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SerpinB9是已知的人体中唯一能够抑制颗粒酶B(granzyme B,GrB)水解活性的蛋白。研究表明,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细胞可通过表达SerpinB9抵抗细胞毒性淋巴细胞通过穿孔... 死亡受体途径和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是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SerpinB9是已知的人体中唯一能够抑制颗粒酶B(granzyme B,GrB)水解活性的蛋白。研究表明,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细胞可通过表达SerpinB9抵抗细胞毒性淋巴细胞通过穿孔素/GrB介导的杀伤作用。在皮肤肿瘤领域,恶性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及皮肤淋巴肿瘤细胞中均可检测到SerpinB9表达,并通过促进免疫逃逸、抵抗免疫治疗、影响肿瘤微环境等多种途径促进肿瘤进展。此外,已有研究证实SerpinB9抑制剂可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生长,表明SerpinB9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治疗靶点。本文将对SerpinB9在皮肤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pinB9 皮肤肿瘤 肿瘤免疫 恶性黑色素瘤 皮肤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诊疗现状的《NCCN指南:原发性皮肤淋巴瘤(2024年第1版)》解读
12
作者 张姗 刘洁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9-1037,共9页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部分亚型的诊断与治疗存在挑战。2023年12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更新发布了《NCCN指南:原发性皮肤淋巴瘤(2024年第1版...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部分亚型的诊断与治疗存在挑战。2023年12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更新发布了《NCCN指南:原发性皮肤淋巴瘤(2024年第1版)》,与2023年版指南比较,此次更新主要集中于诊断评估原则、分期标准、不同分期蕈样肉芽肿的治疗原则及对放疗的建议等方面。本文结合我国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诊疗现状及特点,对该指南的主要推荐内容进行解读,以促进其在我国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蕈样肉芽肿 NCCN指南 指南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皮肤护理策略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莉 仲少敏 吴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9-130,共2页
在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紧要时刻,一线医务人员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佩戴面罩、口罩及手套等防护工具[1-4],皮肤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保持其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是防疫一线医护人员需要... 在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紧要时刻,一线医务人员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佩戴面罩、口罩及手套等防护工具[1-4],皮肤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保持其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是防疫一线医护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可能出现的皮肤问题,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的护理意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发传染病 职业性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汤蕊 陈微 李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3-499,共7页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遗传易感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常伴有皮肤干燥和瘙痒的慢性湿疹样皮疹。因疾病可反复发作,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准确掌握疾病的诊断标准及严重程度评估方法非常重要,有助于避免误诊或漏诊,制...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遗传易感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常伴有皮肤干燥和瘙痒的慢性湿疹样皮疹。因疾病可反复发作,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准确掌握疾病的诊断标准及严重程度评估方法非常重要,有助于避免误诊或漏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治疗反应和病情控制情况酌情调整方案。本文对AD的诊断标准和严重程度的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诊断标准 严重程度 评估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楠 田新平 曾小峰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且目前我国RA的诊治现状尚存在诸多不足。《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针对RA诊治中的10个重要临床问题,依据国内外最新文献证据,充分考虑我国RA诊治实际情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且目前我国RA的诊治现状尚存在诸多不足。《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针对RA诊治中的10个重要临床问题,依据国内外最新文献证据,充分考虑我国RA诊治实际情况,进行了循证医学推荐。指南全面涵盖RA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治疗目标、随访监测、初始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调整、糖皮质激素应用、药物减量、健康教育等内容,对于提高我国RA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 治疗 指南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仲少敏 那君 +17 位作者 冯雪娇 于佳怡 王一宇 刘玮 霍唯 华薇 李朝霞 舒晓红 汤莹 王曦 邹琳 李利 叶聪秀 郑跃 易金玲 赖维 吴艳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进行研究,共收集196例受试者。受试者在双侧小腿胫前皮肤使用该保湿产品,每日1次,共14 d。分别在使用前、... 目的:探讨一种含牛油果树果脂等植物成分的保湿产品改善皮肤干燥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进行研究,共收集196例受试者。受试者在双侧小腿胫前皮肤使用该保湿产品,每日1次,共14 d。分别在使用前、使用后1 h、4 h、24 h、7 d及14 d进行受试区皮肤生理指标检测及干燥程度的主观评分。结果:受试者单次使用研究产品后1 h、4 h及24 h,受试区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较基线水平显著增加,分别升高17.11±6.72、13.98±6.36、10.79±6.28(P<0.001),保湿时效≥24 h。使用7 d和14 d后,角质层含水量分别为41.18±8.70和43.48±8.84,较基线水平(26.53±8.68)明显升高;经皮水分丢失分别为(6.48±2.33)g/h/m^(2)和(6.46±3.43)g/h/m^(2),较基线水平[(7.36±3.96)g/h/m^(2)]减少;pH值改变分别为5.28±0.60和5.37±0.53,较基线水平(5.51±0.70)降低并保持稳定;皮肤干燥程度主观评分显著降低,有2例(1.02%)受试者出现一过性轻度烧灼感和刺痛感,继续使用后消失。结论:该保湿产品可有效改善皮肤干燥且效果持久,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性皮肤 皮肤屏障 保湿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关节炎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超凡 冷晓梅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4,共10页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紧密相关的炎症性关节病,其症状广泛多样,包括银屑病皮疹、外周关节及中轴关节受累、附着点炎、指/趾炎等。近年来,PsA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推动了患者预后的不断改善。本文旨... 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是一种与银屑病紧密相关的炎症性关节病,其症状广泛多样,包括银屑病皮疹、外周关节及中轴关节受累、附着点炎、指/趾炎等。近年来,PsA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推动了患者预后的不断改善。本文旨在全面综述PsA当前药物诊治现状,不仅涵盖了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的临床新证据,还深入剖析了近年来针对不同靶点开发的生物制剂或小分子靶向药物,以期提升临床医生对PsA治疗策略的认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关节炎 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 生物制剂 靶向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共存时:思考与挑战
18
作者 蔡思燕 魏祎 +2 位作者 王旭 王立 张奉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7-822,共6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与结缔组织病(CTD)共存,这种共存可能改变PBC或CTD的自然病程或临床表型特征,并限制治疗用药的选择,导致临床诊疗决策棘手。由于涉及肝病学和风湿免疫学交叉学科,缺少大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与结缔组织病(CTD)共存,这种共存可能改变PBC或CTD的自然病程或临床表型特征,并限制治疗用药的选择,导致临床诊疗决策棘手。由于涉及肝病学和风湿免疫学交叉学科,缺少大规模队列数据和深入的基础研究支持,临床对这些共存情况认识不足,相关证据较少,增加了临床诊疗的复杂性。本文总结了PBC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炎性肌病等常见CTD的共病情况,分析相关免疫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难点、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多学科协作,建立PBC与CTD共病队列,聚焦共病的基因背景、免疫机制及多组学研究,深入探讨发病机制和新型治疗靶点,并通过精准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等优化治疗策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结缔组织疾病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皮肤病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诊断特征专家共识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柳青 +1 位作者 刘华绪 姜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8期34-40,共7页
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根据其炎症浸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9类[1]:①浅层血管周围皮炎;②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皮炎;③血管炎;④界面皮炎;⑤结节性和弥漫性皮炎;⑥间质性皮炎;⑦毛囊炎;⑧水疱性皮炎;⑨脂膜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 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根据其炎症浸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9类[1]:①浅层血管周围皮炎;②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皮炎;③血管炎;④界面皮炎;⑤结节性和弥漫性皮炎;⑥间质性皮炎;⑦毛囊炎;⑧水疱性皮炎;⑨脂膜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评估炎症性皮肤病,减少了传统活检标本因太大、太小或不同疾病阶段对病理诊断的影响,特别是RCM具有轴向扫描、无创、应用方便、动态观察的特点,对炎症性皮肤病的诊断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皮肤病 共聚焦显微镜 诊断特征 反射式 周围皮炎 专家 血管炎 活检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性皮肤病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诊断特征专家共识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华绪 +1 位作者 陈柳青 林燕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8期29-33,共5页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是基于光学共聚焦原理的皮肤在体扫描装置,可在细胞水平上对皮肤进行无创、实时、动态成像,其分辨率近似于组织学病理。RCM在皮肤科应用广泛,是目前常用的皮肤影像学诊断技术,...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是基于光学共聚焦原理的皮肤在体扫描装置,可在细胞水平上对皮肤进行无创、实时、动态成像,其分辨率近似于组织学病理。RCM在皮肤科应用广泛,是目前常用的皮肤影像学诊断技术,最初主要用于肿瘤性皮肤病的早期辅助诊断,现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皮肤病、色素异常性皮肤病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性皮肤病 共聚焦显微镜 诊断特征 反射式 影像学诊断技术 专家 炎症性皮肤病 色素异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