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海拔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冷却性能修正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冀邱 张珊珊 +3 位作者 熊凌飞 张进 王尧玄 卢理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249,共8页
川藏高原是我国的资源富矿,随着藏东南能源大开发,预计建设多个特高压直流工程,而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是特高压输电工程中至关重要的设备,散热是保证其安全运行的关键。现有标准制定时工程未面临超高海拔特高压工程,为避免变压器的热设计... 川藏高原是我国的资源富矿,随着藏东南能源大开发,预计建设多个特高压直流工程,而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是特高压输电工程中至关重要的设备,散热是保证其安全运行的关键。现有标准制定时工程未面临超高海拔特高压工程,为避免变压器的热设计裕量选择不当而影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情况的发生,标准适用性可以继续深入论证。主要对强油循环风冷却器在不同海拔下冷却容量、换流变压器顶部油温升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计算的对比验证。同时利用环境气候模拟实验室完成不同海拔高度下冷却容量的测试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对比验证,给出了不同海拔条件下风冷却器冷却容量的修正建议,即海拔2000~5000m范围内,在2000m基础上,海拔每升高250 m温升限值降低0.75 K。这为高海拔环境下换流变压器的冷却系统设计和标准修订提供了参考依据,对用于高海拔环境下换流变压器的热设计和可靠性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强油循环风冷冷却器 冷却容量 变压器温升 冷却容量修正 温升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变压器水喷雾消防管网耐火能力提升措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邱宁 张佳庆 +4 位作者 王晖 过羿 李国辉 谢佳 刘睿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38-1042,共5页
特高压变电站的固定灭火系统完好是实现其灭火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通过对现有标准中消防管网耐火能力试验方法进行对比,结合特高压变压器实体火灭火试验数据,明确了特高压变电站水喷雾灭火系统消防管网耐火能力现状。其次,利用气体燃... 特高压变电站的固定灭火系统完好是实现其灭火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通过对现有标准中消防管网耐火能力试验方法进行对比,结合特高压变压器实体火灭火试验数据,明确了特高压变电站水喷雾灭火系统消防管网耐火能力现状。其次,利用气体燃烧器原理设计试验火源,测试结果显示试验火源温度与全尺寸特高压变压器实体火灭火试验中测到的温度较一致,利用该试验火源开展试验能符合实际工况。最后,通过对比试验给出了水喷雾消防管网耐火能力提升建议,为实际工程改造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变压器 水喷雾灭火系统 消防管网 耐火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电网弹性薄弱环节识别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浩 张燕秉 +2 位作者 习工伟 刘艳峰 张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480-6485,共6页
加固电力系统中少数关键元件提升其抗外力冲击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弹性。为了研究考虑弹性的电力系统薄弱环节识别,首先,基于弹性过程曲线提出了最大供电能力指标来定量刻画系统弹性,构建了最优潮流模型并通过单纯形法求解任意拓... 加固电力系统中少数关键元件提升其抗外力冲击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弹性。为了研究考虑弹性的电力系统薄弱环节识别,首先,基于弹性过程曲线提出了最大供电能力指标来定量刻画系统弹性,构建了最优潮流模型并通过单纯形法求解任意拓扑下电力系统能提供的最大供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破坏元件数目和电网的最大供电能力两个指标作为目标函数,选取智能优化算法对建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计算。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启发式算法相比,本文建立的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有效识别电力系统中对弹性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元件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电网 最优潮流 关键元件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M架构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低链路延时优化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如海 董云龙 +3 位作者 张进 仲浩 邹铁锐 齐慧文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8-224,共7页
基于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RM)架构多核处理器芯片设计了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新一代平台,提出适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的4层控制系统通用架构,给出新平台控制保护主机配置方案及功能配置原则。建立换流器高频阻抗简化模型,推导得到负阻尼频... 基于进阶精简指令集机器(ARM)架构多核处理器芯片设计了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新一代平台,提出适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的4层控制系统通用架构,给出新平台控制保护主机配置方案及功能配置原则。建立换流器高频阻抗简化模型,推导得到负阻尼频率与控制链路延时的数学关系。分析柔性直流控制系统的链路延时构成,提出一种链路复用的在线延时测试方法;基于多核架构与高速接口,研究控制系统的低延时优化方案。最后,在基于实际工程参数的实时仿真系统中,对ARM架构新平台开展了功能和性能测试,并验证了低延时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直流输电 继电保护 控制保护 ARM架构 控制链路延时 高频阻抗 负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柔性直流系统阻尼环节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勇 马秀达 +5 位作者 张进 刘杰 卢宇 赵峥 李文锋 李探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896,共8页
采用构网控制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可模拟同步电机运行特性,为电网提供频率和电压支撑,而传统的功率同步型构网控制阻尼环节引入了调频功能,使柔直功率输出随电网频率变化而波动。该文基于同步发电机调频和阻尼环节的机理辨析,提出了功率... 采用构网控制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可模拟同步电机运行特性,为电网提供频率和电压支撑,而传统的功率同步型构网控制阻尼环节引入了调频功能,使柔直功率输出随电网频率变化而波动。该文基于同步发电机调频和阻尼环节的机理辨析,提出了功率同步型构网控制阻尼环节改进方法,可同时满足并网运行稳态功率精准控制和频率突变的阻尼需求,并基于小信号稳定分析给出了控制参数设计原则,基于电磁暂态仿真平台以及渝鄂柔性直流工程现场试验验证了改进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控制 柔性直流 阻尼环节 小信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温预估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损耗计算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勇 姚志 +2 位作者 王容 苑宾 齐磊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15-4124,共10页
随着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电压等级和输送容量的提升,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损耗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文中基于全桥子模块工作模态分析,提出了全桥子模块的损耗等效分析方法,大大简化了实际工程中全桥拓扑、全半桥混合拓扑结构换流器的损耗计... 随着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电压等级和输送容量的提升,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损耗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文中基于全桥子模块工作模态分析,提出了全桥子模块的损耗等效分析方法,大大简化了实际工程中全桥拓扑、全半桥混合拓扑结构换流器的损耗计算。接着在固定结温损耗计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结温预估损耗计算方法(简称结温预估方法),并从多种情况(改变系统工况、系统无功、器件开关频率)详细分析了结温预估方法与结温反馈方法的损耗计算相对误差,结果表明结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即结温预估方法具有很好的理论可行性。最后,借助于换流阀阀段运行试验平台,开展了阀段损耗测量与分析,验证了所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相比结温反馈方法,文中所提方法更简洁,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验测量值,可为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损耗评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子模块损耗等效分析方法 结温预估 结温反馈 损耗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20 mm耐热型取向硅钢的微观组织、磁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程灵 张艳秉 +3 位作者 马光 陈云翔 何承绪 韩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6-155,共10页
耐热型低损耗取向硅钢是制造超高能效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理想材料。采用OM,SEM和EBSD技术研究0.20 mm耐热型激光刻痕和机械刻痕取向硅钢的微观组织及刻痕线晶粒取向特征,采用任意波形磁场激励测量系统研究两种耐热型取向硅钢去应力退火... 耐热型低损耗取向硅钢是制造超高能效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理想材料。采用OM,SEM和EBSD技术研究0.20 mm耐热型激光刻痕和机械刻痕取向硅钢的微观组织及刻痕线晶粒取向特征,采用任意波形磁场激励测量系统研究两种耐热型取向硅钢去应力退火后在正弦及复杂工况下的电磁性能,基于MagNet有限元软件开展10 kV/400 kVA超高能效变压器铁心和绕组建模、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耐热型激光刻痕和机械刻痕取向硅钢磁畴细化机制完全不同,前者依赖于在原始厘米级大尺寸Goss晶粒表面形成由金属氧化物填充的平行沟槽,后者通过在基体表层形成等距离分布的直径40~50μm随机取向晶粒,其与原始晶粒之间的大角度晶界及亚晶界可细化磁畴降损;在850℃退火0~8 h过程中,两种耐热型取向硅钢样品的铁损均先下降、后小幅上升或趋于平稳,谐波和直流偏磁工况下的损耗变化规律基本相当;在完成铁心截面级数优化、磁场和损耗仿真的基础上,研制的国产耐热型激光刻痕取向硅钢10 kV/400 kVA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空载损耗、负载损耗分别较国标GB20052-2020能效1级变压器限定值大幅降低了17.3%和7.9%,具有超高能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型取向硅钢 微观组织 电磁特性 超高能效变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