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型有效度的地区电网母线负荷组合预测与系统实现 被引量:8
1
作者 孙晓璐 肖先勇 +1 位作者 尹星露 黄静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110,共5页
地区电网母线负荷预测是确定运行方式、进行安全校核的基础,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组合预测是解决母线负荷分散性和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其关键在于预测模型的选择和组合策略的确定。从地区电网母线负荷的特点出发,引入预测模型... 地区电网母线负荷预测是确定运行方式、进行安全校核的基础,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组合预测是解决母线负荷分散性和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其关键在于预测模型的选择和组合策略的确定。从地区电网母线负荷的特点出发,引入预测模型有效度概念,提出基于关联度的组合模型集确定方法和模型有效度灰色预测方法,利用组合模型有效度的归一化系数建立组合预测模型,并基于C#平台开发地区电网母线负荷预测系统。该系统在某地区电网的应用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电网 母线负荷 分散性 不确定性 负荷预测 模型有效度 组合模型集 灰色理论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光伏发电优化功率控制提高电网暂态稳定 被引量:3
2
作者 付文雯 曾成碧 +1 位作者 张嘉琪 刘耀远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6-789,共4页
随着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逐步提高,光伏高渗透率的区域电网的稳定性面临挑战。因此进行了光伏电站的功率控制研究,在故障暂态过程中,合理减少光伏系统有功输出,保证光伏直流侧稳定,提高光伏逆变器的无功输出能力,以实现电网电压稳定和网... 随着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逐步提高,光伏高渗透率的区域电网的稳定性面临挑战。因此进行了光伏电站的功率控制研究,在故障暂态过程中,合理减少光伏系统有功输出,保证光伏直流侧稳定,提高光伏逆变器的无功输出能力,以实现电网电压稳定和网内机组功角特性的改善。以美国西部联合电力系统(WSCC)3机9节点系统接入光伏电站为例,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能有效提高电网内机组的暂态稳定能力,有利于光伏发电的安全并网,并改善了输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并网 暂态稳定 MPPT控制 PQ控制 无功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模型综合指标评价的西南电网中长期负荷变权组合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蔡绍荣 江栗 +1 位作者 张姝 郑瑞骁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2-569,共8页
为解决单一预测模型难以适应西南电网不同区域的负荷变化问题,针对西南电网各区域年负荷变化的特点,提出采用计及综合指标评价的负荷变权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引入改进灰色关联度指标、预测有效度指标和模型冗余检验指标作为模型选择依据... 为解决单一预测模型难以适应西南电网不同区域的负荷变化问题,针对西南电网各区域年负荷变化的特点,提出采用计及综合指标评价的负荷变权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引入改进灰色关联度指标、预测有效度指标和模型冗余检验指标作为模型选择依据,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历史负荷变化的基模型库。然后引入自适应变权重算子对基模型进行组合预测,获得西南电网区域年负荷预测值。算例利用四川省、重庆市以及西藏自治区2006—2019年的电力消费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预测方法能够有效预测西南电网负荷变化,相比最优权重模型、等权模型和最优单一模型算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电网 中长期负荷预测 综合指标 变权重 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掺氢策略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8
4
作者 魏震波 李杰 +3 位作者 杨超 张芷琪 袁坤 潘睿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55-3164,I0025-I0030,共16页
针对现有综合能源系统中传统碳捕集电厂灵活性较差,电负荷系数、管道长度和管道运维成本等因素对计及气网掺氢的综合能源系统调度的影响尚未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掺氢策略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建立综合灵活... 针对现有综合能源系统中传统碳捕集电厂灵活性较差,电负荷系数、管道长度和管道运维成本等因素对计及气网掺氢的综合能源系统调度的影响尚未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掺氢策略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建立综合灵活碳捕集电厂模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再生环节进行解耦;其次,建立基于动态掺氢的管道运维成本模型,实现掺氢比的动态调整,提高系统调度的灵活性;然后,引入阶梯式碳交易机制,构建考虑气网掺氢管道运维成本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利用McCormick松弛方法将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并进行求解。最后,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气网各节点处管道运维成本系数与气体体积、输送距离等因素相关,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气体定价;在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中综合考虑电负荷系数、气网管道长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气网掺氢比上限、制定动态掺氢策略,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分别提高了44.1%、4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调度 综合灵活碳捕集电厂 气网动态掺氢策略 管道运维成本 McCormi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环保气体的断路器温升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莉华 邬志云 +3 位作者 闫志强 黄小龙 宁文军 贾申利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7,共12页
由于SF_(6)断路器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基于新型环保气体断路器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关于新型环保气体C_(4)F_(7)N/CO_(2)混合气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灭弧、绝缘性能等方面,对其温升特性的研究不够深入,但是绝缘气体的温升特性对断... 由于SF_(6)断路器具有严重的温室效应,基于新型环保气体断路器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关于新型环保气体C_(4)F_(7)N/CO_(2)混合气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灭弧、绝缘性能等方面,对其温升特性的研究不够深入,但是绝缘气体的温升特性对断路器的载流能力设计和运行状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新型环保气体断路器的温升特性,本文基于40.5kV瓷柱式断路器样机搭建了温升实验平台,并建立了电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的仿真模型,对断路器温升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断路器灭弧室内温升呈左右对称、上高下低的阶梯状分布,热量主要集中在导体和内部绝缘气体顶部;灭弧室内流场分布较为稳定,导体附近的气体由于受热产生了自然对流现象,气体流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最大流速出现在喷口位置;在一定条件下,瓷柱式断路器的导体回路、瓷套管外壳和喷口等典型测点处的温升均随着负荷电流的增大而增加,且喷口和导体处的温度上升速率远高于瓷套管外壳;基于不同气体的瓷柱式断路器温升场具有相似的分布规律,其中C_(4)F_(7)N/CO_(2)混合气体表现出良好的散热能力,且随着混合气体中C_(4)F_(7)N气体比例的增加,导体温升逐渐减小;各种气体环境下灭弧室内的流场分布也大致相似,气流速度与灭弧室温度和气体黏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新型环保气体C_(4)F_(7)N在瓷柱式断路器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在高压断路器温升方面替代SF_(6)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升特性 C_(4)F_(7)N/CO_(2)混合气体 高压断路器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流动技术在列车减阻应用上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高国强 颜馨 +2 位作者 彭开晟 魏文赋 王阳明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5-862,共8页
随着高速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空气阻力已成为影响列车运行速度和能耗的关键因素。与传统流动控制技术相比,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具有无运动部件、响应迅速和体积小等众多优点,在抑制高速列车边界层分离上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研... 随着高速列车速度的不断提高,空气阻力已成为影响列车运行速度和能耗的关键因素。与传统流动控制技术相比,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具有无运动部件、响应迅速和体积小等众多优点,在抑制高速列车边界层分离上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SDBD对高速列车流量控制的影响,进行实验和数值模拟。首先,基于实验比较不同形状电极对列车模型的流动控制作用。从功率消耗、放电强度和诱导气流速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线形和锯齿形电极的功耗和放电强度均高于矩形和曲形电极,而矩形和曲形电极的机电效率高于其他电极。利用烟雾可视化实验,实现了不同电极形状下列车模型周围流场的可视化,发现与线形和锯齿形电极相比,矩形和曲形电极具有较强的流动分离抑制作用。此外,基于Suzen模型对等离子体进行仿真,并结合N-S方程计算列车模型周围的流场。结果表明,SDBD对高速列车减阻有重要影响,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流动分离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电极形状 流动分离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接式的气体绝缘母线接触退化实验研究
7
作者 董哲 秦靖舒 +1 位作者 彭辉 关向雨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1-68,共8页
插接式的气体绝缘母线(gas insulated bus,GIB)触头是大电流、非空气介质下的电接触理论在工程上的典型应用,触头通过导电杆与触指间的滑动接触来克服因导体热胀冷缩产生的热应力。设备长期运行过程中因导电杆滑动而产生的摩擦磨损直接... 插接式的气体绝缘母线(gas insulated bus,GIB)触头是大电流、非空气介质下的电接触理论在工程上的典型应用,触头通过导电杆与触指间的滑动接触来克服因导体热胀冷缩产生的热应力。设备长期运行过程中因导电杆滑动而产生的摩擦磨损直接影响触头的电接触性能。为揭示大电流、非空气介质下GIB触头的接触退化机理,文中首先对GIB触头接触模型进行简化,接着搭建了简化接触模型试样的载流摩擦试验平台,基于该平台开展了不同气体介质、接触压力和电流载荷下GIB触头试样的摩擦试验,通过高精度万用表获取了摩擦过程中试样接触电阻,并利用光学轮廓仪和SEM/EDS测量了试验后样品的摩擦磨损程度及表面能谱。试验和测量结果表明,非空气介质下,在一定限度内,随着接触压力和电流载荷的增大触头的接触电阻呈现下降趋势;同一运行条件,相比于空气介质下的电接触,非空气接触下试样表面的摩擦磨损程度较低。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大电流、非空气介质下的电接触设备退化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接式 气体绝缘母线触头 大电流非空气 接触退化 载流摩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作用下浸铜碳材料烧蚀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8
作者 伍玉鑫 王阳明 +2 位作者 杨泽锋 许潘 吴广宁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9-1126,共8页
电弧侵蚀是影响浸铜碳材料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将电弧等效为高斯分布的热源,基于热传导理论和流体理论,考虑材料相变,探讨了浸铜碳材料的温度变化过程、材料发生相变的熔化-凝固过程;接着,分析了液体表面张力是烧蚀熔池流动... 电弧侵蚀是影响浸铜碳材料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将电弧等效为高斯分布的热源,基于热传导理论和流体理论,考虑材料相变,探讨了浸铜碳材料的温度变化过程、材料发生相变的熔化-凝固过程;接着,分析了液体表面张力是烧蚀熔池流动的主导因素,影响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最后,考虑浸铜碳材料的蒸发升华,求解了材料表面的形貌及温度分布。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电弧作用下,浸铜碳材料相变形成熔池域,电弧熄灭后,熔池域继续扩大一段时间才逐渐减小;熔池表面散热较内部散热快。液体表面张力导致熔池表面流动,进而加快材料表面散热。电弧持续作用下,浸铜碳材料表面逐渐形成烧蚀熔池和烧蚀凹坑。烧蚀熔池的半径和深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近似线性增长,材料表面烧蚀凹坑处的温度最高,其值在碳的升华温度附近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 浸铜碳材料 相变 液体表面张力 温度分布 熔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DG运行特性及负荷重要性的多微网应急综合资源优化调度 被引量:11
9
作者 傅其晧 何坚 +1 位作者 吕林 刘迪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0,共8页
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多以微网形式接入城市配网,节能环保的同时也对城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影响,加大了在紧急情况下配电网的应急管理调度的难度,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考虑DG运行特性及负荷重要性的多微网应... 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多以微网形式接入城市配网,节能环保的同时也对城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影响,加大了在紧急情况下配电网的应急管理调度的难度,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考虑DG运行特性及负荷重要性的多微网应急综合资源优化调度方案,即针对DG、储能(Energy Storage,ES)、应急移动电源(Mobile Emergency Power,MEP)进行协同优化调度。首先建立了负荷重要性模型,然后根据DG、ES、MEP的运行特性,以配网失电用户总停电损失及MEP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协同优化模型,制定DG、ES、MEP相关运行调度策略,并运用线性优化商业软件进行求解,最后在算例中验证了该优化调度方案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微网 移动应急电源 分布式电源 运行特性 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高压激励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文慧 姜慧 +2 位作者 杨帆 刘海波 周杨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539-3550,共12页
该文基于高频高压电源,研究不同电压幅值和电源频率对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特性以及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位移电流随外加电源电压按照正弦规律变化,但是有正向偏置存在;放电过程中,放电模式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由丝状放电向... 该文基于高频高压电源,研究不同电压幅值和电源频率对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特性以及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位移电流随外加电源电压按照正弦规律变化,但是有正向偏置存在;放电过程中,放电模式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由丝状放电向弥散放电转变,当频率升高时,弥散放电的程度更加明显;放电过程中消耗的平均功率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并不与电压二次方成正比,在频率变化时,放电消耗的平均功率与频率成正比;诱导气流沿着垂直于介质板的方向延伸,且气流高度可达90mm以上;通过搭建三维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放电区域外电场分布,计算发现外电场在靠近高压电极放电边缘处最大,向地电极方向和垂直介质板方向衰减;在相同空间点处,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外电场高于条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外电场,越靠近高压电极边缘,两种结构外电场差值越大。计算结果可以解释放电过程中观测到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位移电流偏置 放电模式转变 流场分布 外电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