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组合模型的电连接器剩余寿命预测
1
作者
骆燕燕
祁侨绅
+2 位作者
王永鹏
刘昙
安劲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5,共9页
为预测电连接器的剩余寿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Wiener模型与离散灰色模型(discrete grey model,DGM(1,1))组合的电连接器寿命预测方法。首先,根据Arrhenius模型选取温度循环试验的应力大小,确定试验周期、暴露时间及温升率等参数,选择接...
为预测电连接器的剩余寿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Wiener模型与离散灰色模型(discrete grey model,DGM(1,1))组合的电连接器寿命预测方法。首先,根据Arrhenius模型选取温度循环试验的应力大小,确定试验周期、暴露时间及温升率等参数,选择接触电阻为退化特征量,进行温度循环试验;其次,分别采用自适应Wiener模型与DGM(1,1)模型对温度循环下的电连接器剩余寿命进行预测,对比不同温度应力下两种模型伪寿命预测结果,提出了自适应Wiener与DGM(1,1)的组合模型;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Arrhenius模型中参数,外推正常温度下电连接器寿命。结果表明:DGM(1,1)模型在较低的温度应力下预测结果更准确,而自适应Wiener模型在较高的温度应力下预测结果更准确;在综合考虑不同温度应力模型适用性的情况下,构建的自适应Wiener和DGM(1,1)组合模型能更精准地预测电连接器的剩余寿命。研究结果可为电连接器的维修决策提供参考,为电气设备可靠性的提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连接器
自适应Wiener模型
DGM(1
1)模型
温度循环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随机振动下电连接器性能退化及磨屑迁移
被引量:
1
2
作者
骆燕燕
祁侨绅
+2 位作者
王永鹏
武雄伟
马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7,共10页
为探究电连接器在运行过程中随机振动导致其接触件发生微动磨损,产生磨屑造成接触性能降低的问题,分别进行步进应力及恒定应力随机振动试验。采用电容层析技术对微动磨损过程中电连接器接触件间磨屑进行检测,研究振动周期、振动方向、...
为探究电连接器在运行过程中随机振动导致其接触件发生微动磨损,产生磨屑造成接触性能降低的问题,分别进行步进应力及恒定应力随机振动试验。采用电容层析技术对微动磨损过程中电连接器接触件间磨屑进行检测,研究振动周期、振动方向、振动量级和负载电流对磨屑堆积与分布的影响;对试验后的试品进行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并引用分形维数研究磨屑分布均匀度,量化接触件表面的磨损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振动周期、振动方向、振动量级对接触件间磨屑的产生与堆积具有正向累积效应;负载电流因发热与应力松弛的耦合作用,延缓了性能退化过程;轴向振动磨损最为严重;插针根部为严重磨损区域;电连接器在步进应力随机振动下的性能退化规律与恒定应力下相似,且步进应力下的磨屑特征值呈现出一定的阶跃变化特征;电连接器在微动磨损过程中接触表面形貌会发生显著变化;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结果与磨屑特征值及接触电阻变化规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连接器
电容层析技术
磨屑
微动磨损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组合模型的电连接器剩余寿命预测
1
作者
骆燕燕
祁侨绅
王永鹏
刘昙
安劲昭
机构
电工产品可靠性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北工业大学)
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邹平供电公司
国家电网
冀北
电力
有限
公司
唐山
供电
公司
天津津航计算技术研究所
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5,共9页
文摘
为预测电连接器的剩余寿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Wiener模型与离散灰色模型(discrete grey model,DGM(1,1))组合的电连接器寿命预测方法。首先,根据Arrhenius模型选取温度循环试验的应力大小,确定试验周期、暴露时间及温升率等参数,选择接触电阻为退化特征量,进行温度循环试验;其次,分别采用自适应Wiener模型与DGM(1,1)模型对温度循环下的电连接器剩余寿命进行预测,对比不同温度应力下两种模型伪寿命预测结果,提出了自适应Wiener与DGM(1,1)的组合模型;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Arrhenius模型中参数,外推正常温度下电连接器寿命。结果表明:DGM(1,1)模型在较低的温度应力下预测结果更准确,而自适应Wiener模型在较高的温度应力下预测结果更准确;在综合考虑不同温度应力模型适用性的情况下,构建的自适应Wiener和DGM(1,1)组合模型能更精准地预测电连接器的剩余寿命。研究结果可为电连接器的维修决策提供参考,为电气设备可靠性的提升提供支撑。
关键词
电连接器
自适应Wiener模型
DGM(1
1)模型
温度循环
寿命预测
Keywords
electrical connector
adaptive Wiener model
DGM(1,1)model
temperature cycle
life prediction
分类号
TM501 [电气工程—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随机振动下电连接器性能退化及磨屑迁移
被引量:
1
2
作者
骆燕燕
祁侨绅
王永鹏
武雄伟
马旋
机构
电工产品可靠性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北工业大学)
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邹平供电公司
国家电网
河北省
电力
公司
邯郸新区
供电
公司
国家电网
冀北
电力
公司
张家口
供电
公司
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7,共10页
文摘
为探究电连接器在运行过程中随机振动导致其接触件发生微动磨损,产生磨屑造成接触性能降低的问题,分别进行步进应力及恒定应力随机振动试验。采用电容层析技术对微动磨损过程中电连接器接触件间磨屑进行检测,研究振动周期、振动方向、振动量级和负载电流对磨屑堆积与分布的影响;对试验后的试品进行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并引用分形维数研究磨屑分布均匀度,量化接触件表面的磨损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振动周期、振动方向、振动量级对接触件间磨屑的产生与堆积具有正向累积效应;负载电流因发热与应力松弛的耦合作用,延缓了性能退化过程;轴向振动磨损最为严重;插针根部为严重磨损区域;电连接器在步进应力随机振动下的性能退化规律与恒定应力下相似,且步进应力下的磨屑特征值呈现出一定的阶跃变化特征;电连接器在微动磨损过程中接触表面形貌会发生显著变化;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结果与磨屑特征值及接触电阻变化规律相吻合。
关键词
电连接器
电容层析技术
磨屑
微动磨损
分形维数
Keywords
electrical connector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
wear debris
fretting wear
fractal dimension
分类号
TM501 [电气工程—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组合模型的电连接器剩余寿命预测
骆燕燕
祁侨绅
王永鹏
刘昙
安劲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随机振动下电连接器性能退化及磨屑迁移
骆燕燕
祁侨绅
王永鹏
武雄伟
马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