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差分相移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生妹 郑宝玉 +6 位作者 毛钱萍 胡康 王乐 李威 马媛媛 巩龙延 程维文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7,共10页
依据量子力学理论,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协议能够在合法用户间建立起绝对安全的密钥,并提供对窃听者的检测,它是近三十多年信息安全领域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常见的QKD协议中,安全密钥的产生需要监... 依据量子力学理论,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协议能够在合法用户间建立起绝对安全的密钥,并提供对窃听者的检测,它是近三十多年信息安全领域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常见的QKD协议中,安全密钥的产生需要监测窃听者产生的干扰,当量子比特错误率大于某个阈值时,合法用户将放弃该次密钥分发。2014年提出的循环差分相移量子密钥分发(Round Robin 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RRDPS-QKD)协议,则无需监控窃听者的干扰,具有高噪声容忍度,成为QKD协议研究热点。文中从RRDPS-QKD协议的原理、协议的改进、协议的实验进展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RRDPS-QKD协议,并介绍了我们团队在RRDPSQKD协议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密钥分发 循环差分相移量子密钥分发 诱骗态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电抗器铁心振动的模型实验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田聪 李琳 +6 位作者 宋雅吾 张鹏宁 王晓燕 程志光 刘兰荣 聂京凯 樊超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70,共7页
并联电抗器作为无功补偿设备,补偿电力系统的无功容量。为了保持并联电抗器的电抗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其铁心通常采用多气隙结构,这使得并联电抗器在正常工况下振动幅度较大。为了研究并联电抗器铁心振动的影响因素,本文设计制作了一台... 并联电抗器作为无功补偿设备,补偿电力系统的无功容量。为了保持并联电抗器的电抗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其铁心通常采用多气隙结构,这使得并联电抗器在正常工况下振动幅度较大。为了研究并联电抗器铁心振动的影响因素,本文设计制作了一台并联电抗器试验模型,建立了并联电抗器铁心振动分析的电磁-机械耦合模型。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并联电抗器铁心磁场、麦克斯韦力、振动位移和加速度的空间分布,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麦克斯韦力和铁心磁致伸缩效应对并联电抗器铁心振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电抗器 麦克斯韦力 磁致伸缩效应 振动 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变压器用匝间绝缘材料沿面放电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赵义焜 张国强 +2 位作者 韩冬 杨富尧 刘洋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3464-3471,共8页
沿面闪络是导致高频变压器绕组匝间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搭建气-固高频沿面放电实验平台,选取Nomex绝缘纸、改性DMD绝缘纸、PET聚酯薄膜及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研究对象,在高频电源电压为0~20kV、频率为1~20kHz的双极性方波电压下... 沿面闪络是导致高频变压器绕组匝间绝缘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搭建气-固高频沿面放电实验平台,选取Nomex绝缘纸、改性DMD绝缘纸、PET聚酯薄膜及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研究对象,在高频电源电压为0~20kV、频率为1~20kHz的双极性方波电压下开展实验研究。采用双参数Weibull统计法分析放电间距对沿面闪络电压的影响规律,基于二次电子发射雪崩(SEEA)模型分析起始放电电压、闪络电压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并提出适用于绝缘材料沿面绝缘寿命估算的反幂函数模型,最后对以上四种匝间绝缘材料在高频高压下的沿面绝缘特性进行综合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变压器 匝间绝缘 WEIBULL分布 SEEA模型 绝缘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耐高温型匝间绝缘材料的放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义焜 张国强 +2 位作者 郭润睿 韩钰 巩学海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变压器匝间绝缘长期处于不均匀电场下,既是绕组绝缘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电力变压器绝缘设计的重点。为此以Nomex绝缘纸、改性DMD绝缘纸、PET薄膜以及聚酰亚胺薄膜等耐高温型绝缘材料为研究对象,在0~20kV正弦波电压下开展了固... 变压器匝间绝缘长期处于不均匀电场下,既是绕组绝缘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电力变压器绝缘设计的重点。为此以Nomex绝缘纸、改性DMD绝缘纸、PET薄膜以及聚酰亚胺薄膜等耐高温型绝缘材料为研究对象,在0~20kV正弦波电压下开展了固体匝间绝缘材料的放电特性实验,利用V-t特性曲线对比各种绝缘材料的击穿特性,通过沿面闪络实验探究放电间距对沿面闪络电压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双参数Weibull统计方法计算待测材料绝缘失效的Weibull分布密度表达式,为电力变压器匝间绝缘材料的合理选取提供依据。实验测试及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均匀电场下,薄膜材料的击穿场强远高于绝缘纸,但同时其电老化速率也较高;沿面闪络电压随放电间距的变化规律与材料类型的关联性较大,纤维类绝缘纸闪络电压呈近似线性变化;四种绝缘材料的闪络电压远低于各自的绝缘击穿电压,且呈现出较大分散性,利用Weibull分布密度表达式可有效估算绝缘失效率,上述研究为电力变压器的耐高温型匝间绝缘材料的寿命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匝间绝缘 V-t特性 沿面闪络 WEIBULL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隔离与安全数据交换的发电集团双网体系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静 高昆仑 张波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集团型发电企业如何面向互联网服务,同时确保电力生产管理和信息网络的安全稳定,是电力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网络隔离和安全数据交换等技术设计了集团型发电企业双网体系结构。在保障网络安全隔离的基础上,引入私有协议交互技术,满... 集团型发电企业如何面向互联网服务,同时确保电力生产管理和信息网络的安全稳定,是电力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网络隔离和安全数据交换等技术设计了集团型发电企业双网体系结构。在保障网络安全隔离的基础上,引入私有协议交互技术,满足发电企业日益强劲的互联网业务发展需求。提出了逻辑强隔离的总体技术路线以及信息内外网构建、应用部署、典型应用场景信息交换的设计方案;此外,为了实现隔离后的集中监控和统一防护,提出了部署统一监测、统一防病毒、统一终端管理、统一认证系统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集团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隔离 安全数据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材料绝缘寿命的高频变压器绕组绝缘试验电压确定方法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义焜 张国强 +2 位作者 韩冬 李康 杨富尧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932-2939,共8页
频率的提升使高频变压器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然而在高频电-热耦合效应下绕组绝缘问题显著。为保证高频变压器的长期稳定运行,提出一种基于材料绝缘寿命的高频变压器外施耐压、感应耐压试验电压确定方法。该方法基于绝缘材料在不同频率下... 频率的提升使高频变压器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然而在高频电-热耦合效应下绕组绝缘问题显著。为保证高频变压器的长期稳定运行,提出一种基于材料绝缘寿命的高频变压器外施耐压、感应耐压试验电压确定方法。该方法基于绝缘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V-t特性,获得电老化速率最快绝缘材料对应的1min耐压值与设备预期寿命对应耐压值之比,提出高频/工频(H-P)换算系数,分别给出高频、工频试验条件下的高频变压器外施耐压试验电压建议值。此外,基于Weibull分布获得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压-频率(V-f)特性,对传统的倍频升压法进行改进,提出感应耐压试验电压的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变压器 绝缘寿命 外施耐压试验 感应耐压试验 H-P 换算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变压器用耐高温型匝间绝缘材料的击穿特性 被引量:17
7
作者 赵义焜 张国强 +3 位作者 郭润睿 万留杰 刘洋 杨富尧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7-665,共9页
高压高频变压器长期运行于频率为1~20 kHz的非正弦电压下,为研究绕组匝间绝缘的耐压能力,以Nomex纸、改性DMD纸、PET薄膜以及PI薄膜为研究对象,在高频电源产生的1~20 kHz、0~20 kV双极性高频方波电压下开展了击穿特性实验研究。利用双参... 高压高频变压器长期运行于频率为1~20 kHz的非正弦电压下,为研究绕组匝间绝缘的耐压能力,以Nomex纸、改性DMD纸、PET薄膜以及PI薄膜为研究对象,在高频电源产生的1~20 kHz、0~20 kV双极性高频方波电压下开展了击穿特性实验研究。利用双参数Weibull统计法计算材料的绝缘失效率,讨论特征击穿电压与频率的关系;基于乘幂函数拟合计算U-t特性曲线及特征关系式,分析高频方波下U-t特性随频率的变化规律;最后结合组合导线匝绝缘结构特点,探究不同频率下介质厚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Weibull分布的特征击穿电压随频率的提高而显著下降,击穿电压下降速率在1~5kHz频率范围达到最大值;U-t特性曲线随频率的提升而明显下移,高频热效应是导致击穿电压下降及长期运行绝缘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电场不均匀度与热量的增加导致击穿电压随厚度呈非线性变化,频率的提高使非线性变化趋势愈发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变压器 匝间绝缘 高频 热击穿 WEIBULL分布 U-t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项式混沌方法的场线耦合响应不确定度量化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湛宇 董宁 +3 位作者 纪锋 巩少岩 陈宇浩 谢彦召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3-69,共7页
摘要:在传输线场线耦合的计算中,由于辐射场可能从不同方向入射,入射方位角和入射仰角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以将其看作不确定变量,因此传输线的响应也呈现出不确定性。针对输入参数服从非典型分布的情况,应用多项式混沌方法对传输线场... 摘要:在传输线场线耦合的计算中,由于辐射场可能从不同方向入射,入射方位角和入射仰角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以将其看作不确定变量,因此传输线的响应也呈现出不确定性。针对输入参数服从非典型分布的情况,应用多项式混沌方法对传输线场线耦合频域响应进行不确定度量化。结合入射方位角和仰角的物理意义,给出其服从的分布类型并构建相应的正交多项式基底,并对该模型的传输线方程进行多项式混沌展开。最后结合含两个不确定参数的传输线场线耦合算例,给出远端电流响应的统计信息,对比蒙特卡罗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场线耦合 多项式混沌展开 非典型分布 蒙特卡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网络安全脆弱性评估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周诚 李伟伟 +1 位作者 莫璇 李千目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7,85,共11页
针对WIVSS默认评分机制无法体现脆弱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缺点,对脆弱性分析理论与脆弱点评分技术进行分析,在通用脆弱点评分系统(common vulnerability scoring system,CVSS)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更具多样性且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脆... 针对WIVSS默认评分机制无法体现脆弱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缺点,对脆弱性分析理论与脆弱点评分技术进行分析,在通用脆弱点评分系统(common vulnerability scoring system,CVSS)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更具多样性且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脆弱点评分方法.该脆弱点评分方法主要由分析后得出的一系列实际系统约束规则出发,使用最优脆弱点评分权值组合搜索算法和基于信息熵的权值组合选择算法,联合确定目标网络的最优脆弱点评分权值组合,最终实现对脆弱点的最优评分.结果表明,文中方法确定的目标网络最优脆弱点评分权值组合保证了脆弱点多样性,弥补了WIVSS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评估 脆弱点评分 网络安全 信息熵 权值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变压器绝缘材料的环氧预浸处理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义焜 张国强 +2 位作者 李康 刘洋 杨富尧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高频变压器长期运行于频率1~20kHz的非正弦电压下,绕组层间绝缘材料的合理选取对样机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GHG纸、GHG环氧预浸纸、DMD纸以及DMD环氧预浸纸为研究对象,在0~20kV、1~20kHz双极性方波电压下开展层间绝缘材料放电特性... 高频变压器长期运行于频率1~20kHz的非正弦电压下,绕组层间绝缘材料的合理选取对样机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GHG纸、GHG环氧预浸纸、DMD纸以及DMD环氧预浸纸为研究对象,在0~20kV、1~20kHz双极性方波电压下开展层间绝缘材料放电特性实验,对比材料在环氧预浸处理前后高频绝缘特性,基于热击穿机理解释高频下预浸处理前、后的击穿场强变化规律,利用SEEA模型分析预浸处理技术对闪络电压的影响,最后提出环氧预浸技术在绕组层间绝缘中的应用建议。实验测试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预浸处理后材料内部及表层的气隙被填充,在介电损耗尤为显著的高频条件下,发热点与周围环境有效散热面积下降,加速了材料热老化,导致击穿场强下降;对GHG纸预浸处理后,电子陷阱俘获作用减弱,导致闪络电压显著下降,而DMD纸在预浸处理前后表面状况变化较小,闪络电压基本不变;在利用环氧预浸技术提升材料机械、电气性能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高频下预浸处理对材料散热性能、表面状况的影响,上述研究为高频变压器层间绝缘材料选取与绕组绝缘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变压器 环氧预浸 热击穿机理 SEE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高频变压器漏电感和绕组损耗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陈彬 李琳 +2 位作者 刘海军 陆振纲 王志凯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4,共7页
高频变压器绕组结构和排布方式对漏电感与绕组损耗的影响很大,明确不同绕组结构和排布方式对漏电感和绕组损耗的影响,对于高频变压器大规模优化设计至关重要。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无交叉换位、部分交叉换位和完全交叉换位方式... 高频变压器绕组结构和排布方式对漏电感与绕组损耗的影响很大,明确不同绕组结构和排布方式对漏电感和绕组损耗的影响,对于高频变压器大规模优化设计至关重要。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无交叉换位、部分交叉换位和完全交叉换位方式,以及绕组层数对宽频区间内漏电感、绕组损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导体内高频涡流效应造成漏电感和交流电阻存在频变特性;交叉换位程度越高,漏电感和绕组损耗的降低越明显;控制绕组总匝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绕组层数可以显著降低漏电感和绕组损耗。最后提出了高频变压器漏电感和绕组损耗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对于高频变压器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变压器 交叉换位 有限元 漏电感 绕组损耗 频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接型IGBT器件内部压力分布 被引量:34
12
作者 邓二平 赵志斌 +2 位作者 张朋 黄永章 林仲康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1-208,共8页
压接型IGBT器件内部各组件直接堆叠在一起,通过外部压力使得各组件间保持良好的机械与电气接触,进而引入一定比例的接触电阻和接触热阻,所以器件内部的压力分布不仅影响器件内部的电流分布和温度分布,还将严重影响器件的可靠性。基于压... 压接型IGBT器件内部各组件直接堆叠在一起,通过外部压力使得各组件间保持良好的机械与电气接触,进而引入一定比例的接触电阻和接触热阻,所以器件内部的压力分布不仅影响器件内部的电流分布和温度分布,还将严重影响器件的可靠性。基于压接型IGBT器件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和特殊的应用工况,研究压接型IGBT器件内部的压力分布情况,重点探讨器件内部各组件加工误差与内部的布局方式对器件内部压力分布的影响。通过压力夹具和压力纸等进行压接型IGBT器件内部压力分布的实验,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和边界条件的正确性,还表明外部压力加载对器件内部压力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接型IGBT器件 压力分布 可靠性 有限元计算模型 压力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流阀用与直流断路器用压接型IGBT器件差异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赵志斌 邓二平 +2 位作者 张朋 张骏 黄永章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25-133,共9页
压接型IGBT器件以其耐受电压高、电流密度大、控制功率低、开关速度快以及双面散热等优势成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阀和直流断路器选用的理想器件。由于应用装备的差异,换流阀和直流断路器对于压接型IGBT器件分别提出了低通态压降和... 压接型IGBT器件以其耐受电压高、电流密度大、控制功率低、开关速度快以及双面散热等优势成为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换流阀和直流断路器选用的理想器件。由于应用装备的差异,换流阀和直流断路器对于压接型IGBT器件分别提出了低通态压降和高短路关断能力的要求。分析了换流阀用压接型IGBT器件和直流断路器用压接型IGBT器件外部和内部电流、电压、温度和压力的差异,总结了两种器件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失效原因,提出了封装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接型IGBT器件 换流阀用压接型IGBT器件 直流断路器用压接型IGBT器件 电流 电压 温度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接型IGBT器件单芯片子模组疲劳失效的仿真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经纬 邓二平 +2 位作者 赵志斌 李金元 黄永章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277-4285,共9页
压接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因其具有双面散热、失效短路和易于串联等优点特别适合应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等大功率领域。但这种压接封装结构的器件在经历长时间的循环热应力后,各组件中的金属材料会逐渐出现疲劳失效,对器件可靠性... 压接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因其具有双面散热、失效短路和易于串联等优点特别适合应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等大功率领域。但这种压接封装结构的器件在经历长时间的循环热应力后,各组件中的金属材料会逐渐出现疲劳失效,对器件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建立压接型IGBT器件的单芯片子模组有限元仿真模型,利用功率循环仿真来模拟器件所经历的循环热应力工况,并对功率循环仿真结果进行热和力的分析。同时应用组合Coffin-Mason和Basquin模型对IGBT芯片进行疲劳寿命预测。结果表明芯片与发射极钼片相接触的边缘区域承受的压力最大也最易变形,且在高应力条件下芯片的疲劳寿命只有10 000多次循环。最后结合实际失效的芯片和仿真结果提出压接型IGBT器件一种"压力失效"模式,并对其相应的失效机理进行了一些初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接型IGBT 器件 单芯片子模组 功率循环 疲劳寿命预测 芯片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流回路的寄生参数对碳化硅MOSFET开关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蔡雨萌 赵志斌 +2 位作者 梁帅 孙鹏 杨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3-614,共12页
为有效评估换流回路的寄生参数对碳化硅MOSFET开关特性的影响,首先建立了考虑换流回路寄生参数的完整的碳化硅MOSFET开关暂态电路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换流回路负载电感的寄生电容,并将换流回路的寄生电感分为二极管支路电感和其他串联电... 为有效评估换流回路的寄生参数对碳化硅MOSFET开关特性的影响,首先建立了考虑换流回路寄生参数的完整的碳化硅MOSFET开关暂态电路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换流回路负载电感的寄生电容,并将换流回路的寄生电感分为二极管支路电感和其他串联电感两部分,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器件的开关特性。然后搭建了碳化硅MOSFET动态特性测试平台并提取了对应的等效电路计算模型,通过解析与计算模型的结合分析了换流回路各部分寄生参数对碳化硅MOSFET开关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考虑负载电感寄生电容的情况下,换流回路中二极管支路电感与其他串联部分电感对碳化硅MOSFET开关特性的影响不同,且二极管支路电感对关断电压过冲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压过冲与绝缘击穿问题,对高压碳化硅MOSFET动态特性测试平台的布局优化与寄生参数设计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MOSFET 换流回路 寄生参数 开关特性 解析模型 等效电路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开关能量均衡的并联碳化硅MOSFET芯片筛选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鹏 赵志斌 +5 位作者 蔡雨萌 余秋萍 柯俊吉 崔翔 杨霏 李金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5613-5623,共11页
由于碳化硅MOSFET芯片生产制造工艺尚不够成熟,导致芯片参数分散性很大,使其在并联应用时的开关能量产生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高频应用中,开关能量的不均衡将造成芯片发热分布不均衡,并严重影响碳化硅MOSFET模块的可靠性。该文测试获得3... 由于碳化硅MOSFET芯片生产制造工艺尚不够成熟,导致芯片参数分散性很大,使其在并联应用时的开关能量产生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高频应用中,开关能量的不均衡将造成芯片发热分布不均衡,并严重影响碳化硅MOSFET模块的可靠性。该文测试获得30个单芯片碳化硅MOSFET器件参数的分散性,建立单芯片碳化硅MOSFET器件并联动态特性测试实验平台和单芯片碳化硅MOSFET器件并联的等效电路计算模型。分别通过改变并联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导通电阻、栅极内阻和极间电容的差异数值,获取并联器件开关能量和开通瞬态峰值电流的不均衡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开关能量均衡的并联碳化硅MOSFET芯片的筛选策略,并通过实验对计算模型芯片筛选策略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表明,以瞬态电流均衡为目标的并联碳化硅MOSFET芯片筛选策略,并不能够可靠地保证并联芯片开关能量的均衡,在该文所提筛选策略基础上,可以利用芯片参数对开关能量的补偿效应,实现并联碳化硅MOSFET芯片开关能量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MOSFET 芯片筛选 并联 开关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匀分布阵列的海上多能联合发电规划及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宁 米志伟 +2 位作者 刘栋 谷怀广 魏书荣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62-1669,共8页
针对风能波浪能联合发电中风电场运维便利性和经济性不能兼顾的问题,提出一种海上多能源联合发电规划及优化方法。首先,对比了风机与波浪能装置并网的两种方式,并基于其抗干扰能力选取了最优并网方式。其次,分别考虑波浪力冲击对风机和... 针对风能波浪能联合发电中风电场运维便利性和经济性不能兼顾的问题,提出一种海上多能源联合发电规划及优化方法。首先,对比了风机与波浪能装置并网的两种方式,并基于其抗干扰能力选取了最优并网方式。其次,分别考虑波浪力冲击对风机和波浪能装置的影响,以波高降低百分比来衡量风机运维可及性,设计了两者之间的最优布局。最后,通过算例仿真对比了不同布局下系统的度电成本、等值停运率和波高降低百分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均匀分布阵列的联合发电规划及优化方法可有效提高海上风电场效益及风机运维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波浪能 联合发电 布局优化 均匀分布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内外特征融合的残缺图像精细修复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涛 周纪勇 +1 位作者 张国梁 蔡磊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81-2494,共14页
针对当目标特征严重缺失时现有图像修复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完整区域预测缺失区域特征,造成修复结果特征不连续、细节纹理模糊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场内外特征(EFIF)融合的残缺图像精细修复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动态记忆网络(DMN+)算... 针对当目标特征严重缺失时现有图像修复方法未能充分利用完整区域预测缺失区域特征,造成修复结果特征不连续、细节纹理模糊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场内外特征(EFIF)融合的残缺图像精细修复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动态记忆网络(DMN+)算法将残缺图像的场内特征及相关的场外特征融合,生成包含场内外特征的残缺图像优化图;其次,构建带有梯度惩罚约束条件的生成对抗生成网络,指导生成器对优化后的残缺图像进行粗修复,获得待修复目标的粗修复图;最后通过相关特征连贯的思想对粗修复图进一步优化,得到最终的精细修复图。在三个复杂度不同的图像数据集仿真验证,并与现有占主导地位的修复模型进行视觉效果和客观数据比对。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模型修复的结果在纹理结构上更加合理,在视觉效果和客观数据均优于其他模型,在最有挑战性的Underwater Targe数据集中所提算法峰值信噪比(PSNR)最高为27.01,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最高为0.9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缺图像 相关特征连贯 精细修复 注意机制 场内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