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色调红宝石的致色成因研究
1
作者 刘富康 郭颖 +1 位作者 赵贝 刘美颖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6,共9页
红宝石作为重要的宝石材料,其颜色特征受到广泛关注,探索红宝石颜色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宝石学基础研究以及深入理解矿物生成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30颗刻面红宝石(包括正红色、偏紫色和偏粉色)进行了紫外-可见光光谱、X... 红宝石作为重要的宝石材料,其颜色特征受到广泛关注,探索红宝石颜色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宝石学基础研究以及深入理解矿物生成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30颗刻面红宝石(包括正红色、偏紫色和偏粉色)进行了紫外-可见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及颜色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红宝石颜色与其化学成分紧密相关,红宝石颜色的呈现主要受控于Cr含量,同时受到Fe、V和Ti等元素的影响。Cr^(3+)的d-d电子跃迁^(4)A_(2)→^(4)T_(2)引起的吸收在偏紫色红宝石中最为显著;而Cr^(3+)的d-d电子跃迁^(4)A_(2)→^(4)T_(1)和Cr^(3+)的荧光发射峰引起的吸收在偏粉色红宝石中最为显著。紫外-可见光光谱中412 nm和548 nm处的吸收强度可有效指示红宝石中紫色调的浓淡,该两波长处的吸收强度越高,红宝石紫色调越浓。紫外-可见光光谱中的412 nm可作为红宝石颜色参数L和b的指示波长,该波长处的吸收强度与红宝石的明度L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红宝石的b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为红宝石颜色特征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宝石 致色成因 颜色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过程处理IIa型粉色钻石的鉴定特征
2
作者 汪洋 宋中华 +3 位作者 潘迪 陶震东 陆真平 程愉涵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8,共8页
天然钻石可以通过高温高压处理产生孤氮、辐照产生空位,并经过退火过程促使孤氮和空位聚合产生NV色心,这种多过程处理可将钻石转变为粉色。处理原材料通常为Ia型钻石,色彩由N3缺陷及高浓度的NV色心共同致色,最终呈现深紫红至深红色。随... 天然钻石可以通过高温高压处理产生孤氮、辐照产生空位,并经过退火过程促使孤氮和空位聚合产生NV色心,这种多过程处理可将钻石转变为粉色。处理原材料通常为Ia型钻石,色彩由N3缺陷及高浓度的NV色心共同致色,最终呈现深紫红至深红色。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以IIa型钻石为原材料的多过程处理粉色钻石。由于其氮含量极低,处理后的钻石通常展现出更为浓郁的粉色调,且与天然NV致色的钻石及引入NV致色的合成钻石相似。为全面了解此类IIa型处理粉色钻石的鉴定特征,本文选取了两件样品进行详细的宝石学特征测试及多种光谱分析。通过宝石显微镜观察,样品呈现出明显的石墨化现象。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显示,处理钻石样品的颜色由GR1吸收、NV吸收及其发光共同形成。由于GR1和NV缺陷浓度的差异,两件处理钻石的色调略有不同,其中一件呈现橙粉色,另一件则呈现紫粉色。近红外吸收光谱观察到辐照相关的9287 cm^(-1)吸收带,而PL光谱则显示了辐照相关缺陷3H、GR1发光和595 nm吸收等特征。在DiamondView下,所观察到的典型“马赛克”状结构是区分此类多过程处理IIa型粉色钻石与合成粉色钻石的最直接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色钻石 NV色心 IIa型钻石 多过程处理 辐照退火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绿色葡萄石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
3
作者 李灿 陈江军 +8 位作者 王文杰 殷科 郑海蓉 陆卓 刘振东 王一铭 杨云淇 韩文 王朝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8-2544,共7页
颜色是宝石重要的光学性质之一,也是影响宝石品质及价格的重要参数。黄绿色葡萄石作为一种常见的玉石品种,其结构、致色离子的种类、价态及配位的复杂性,导致前人关于其致色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采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 颜色是宝石重要的光学性质之一,也是影响宝石品质及价格的重要参数。黄绿色葡萄石作为一种常见的玉石品种,其结构、致色离子的种类、价态及配位的复杂性,导致前人关于其致色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采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UV-Vi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及穆斯堡尔谱(Mössbauer)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2个典型的黄绿色葡萄石样品(浅黄绿色样品LYG和深黄绿色样品DYG)的主要致色离子种类、价态及配位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黄绿色葡萄石的致色成因提供科学的解释。UV-Vis分析结果表明,样品LYG和样品DYG均出现明显的~425和~585nm处的吸收带,分别与Fe^(3+)oct的电子跃迁和Fe^(2+)ch-Fe^(3+)oct的电荷转移有关。Mössbauer超精细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样品LYG和样品DYG中Fe^(3+)的IS均为0.34mm·s^(-1),QS值分别为0.22和0.35mm·s^(-1),均符合葡萄石八面体配位中Fe^(3+)的特征。样品LYG(IS=1.08mm·s^(-1))和样品DYG(IS=1.07mm·s^(-1))的Fe^(2+)具有相近的IS值,均符合八面体配位中Fe^(2+)的特征。然而,样品DYG中Fe^(2+)的QS值(QS=2.78mm·s^(-1))明显高于样品LYG(QS=1.12mm·s^(-1)),说明前者结构中Fe^(2+)处于畸变的八面体中。样品DYG结构中Fe的含量和Fe^(2+)的比例(4.02wt%;11.88%)均高于样品LYG(3.55wt%;5.27%),表明黄绿色葡萄石的颜色可能与Fe的含量和Fe^(2+)的比例有关。样品LYG和样品DYG中V的含量分别为633和1810μg·g^(-1),指示V可能对黄绿色葡萄石的颜色有贡献,但含量明显低于Fe,所以V对颜色的贡献远低于Fe^(3+)和Fe^(2+)。该研究不仅查明了黄绿色葡萄石的主要致色离子种类(Fe),而且确定了致色离子的价态(Fe^(3+)和Fe^(2+))和配位状态(八面体配位),为黄绿色葡萄石颜色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种类、价态 配位状态 致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波长为473nm的光致发光光谱特征对珍珠类型及其颜色成因的指示意义
4
作者 周丹怡 陆太进 刘玉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60-3063,共4页
通过激发波长为473 nm的光致发光光谱对不同颜色珍珠的光致发光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颜色未经处理的灰色、黄色、紫色和橙色珍珠的光致发光光谱峰值在570~600 nm区间,与文石的峰值一致,推测其颜色主要与文石排列结构有关。(2... 通过激发波长为473 nm的光致发光光谱对不同颜色珍珠的光致发光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颜色未经处理的灰色、黄色、紫色和橙色珍珠的光致发光光谱峰值在570~600 nm区间,与文石的峰值一致,推测其颜色主要与文石排列结构有关。(2)颜色未经处理的紫色和橙色珍珠在500~570 nm区间内出现与文石无关的发光峰,推测其颜色还同样受有机质的影响。(3)颜色未经处理黑珍珠的峰值在800~900 nm之间,推测其黑色调主要与有机质有关。(4)经染色处理珍珠的峰值主要位于650~750 nm区间内,主要与染剂有关,而不同颜色染色珍珠具有类似的发光特征说明染色珍珠所用染剂致色成分可能有相似的基团组成。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珍珠的检测鉴定、颜色成因研究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 光致发光光谱 473 nm 颜色成因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紫外光致发光图像高速采集装置的研制及其在筛分天然钻石中的应用
5
作者 梁榕 兰延 +4 位作者 高孔 张小虎 陈慕雨 王鸿浩 陆太进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598,共7页
为了提高批量小颗粒钻石的筛查效率和准确性,研制了一种新型紫外光致发光图像高速采集装置——珠宝首饰观察鉴定仪(DDO),通过对激发光波长、工业相机等的选用和结构设计技术突破,以及对发光现象采集方式进行创新,实现了批量观察不同宝... 为了提高批量小颗粒钻石的筛查效率和准确性,研制了一种新型紫外光致发光图像高速采集装置——珠宝首饰观察鉴定仪(DDO),通过对激发光波长、工业相机等的选用和结构设计技术突破,以及对发光现象采集方式进行创新,实现了批量观察不同宝石间的光致发光现象和发光延迟现象差异等,从而实现对宝石高效检测。对20 000粒以上无色天然钻石、合成钻石和钻石相似品进行的DDO测试结果表明,98%~99%的无色天然钻石在紫外光激发光停止后的0.1~10 ms内可观察到的碧蓝色磷光现象,为天然钻石典型特征,合成钻石和其他无色宝石的发光特征(发光颜色、强度、持续时间、结构分区)明显区别于天然钻石,由此建立了一种通过观测包括荧光、衰减时间在100 ms内的连续发光(磷光)特征差异性作为筛分条件快速、准确筛分无色天然钻石的新方法。本装置提高了钻石鉴定的准确度和检测效率,对天然钻石的筛查通过率可高达99%,对合成钻石和仿钻石的筛查准确性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宝首饰观察鉴定仪(DDO) 钻石 荧光 磷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处理血蜜蜡的颜色成因及鉴定特征研究
6
作者 孙凯悦 陈晓明 +2 位作者 韩文 何明跃 陆太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9-1464,共6页
琥珀是一种价值较高的有机宝石,近年市场上普遍出现疑似经人工辐照而成的血蜜蜡。选取4块天然琥珀和1块柯巴树脂,通过电子束结合60Co辐射源,对其进行辐照改色。结果显示,经辐照处理后的天然琥珀和柯巴树脂呈现血蜜蜡的外观特征,出现亮... 琥珀是一种价值较高的有机宝石,近年市场上普遍出现疑似经人工辐照而成的血蜜蜡。选取4块天然琥珀和1块柯巴树脂,通过电子束结合60Co辐射源,对其进行辐照改色。结果显示,经辐照处理后的天然琥珀和柯巴树脂呈现血蜜蜡的外观特征,出现亮丽的橙红或红色。采用超景深显微镜进行放大观察、紫外可见光光谱、红外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对改色前后的样品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辐照后的琥珀和柯巴树脂内部均产生树枝状闪电纹,这是绝缘体材料在电子束轰击下产生的一种闪电纹状放电通道。由于琥珀及柯巴树脂内部常存在凹陷、裂隙等位置,极易成为击穿放电的触发点,因此,当固体介质被击穿后,会在击穿路径留下放电痕迹。琥珀和柯巴树脂经过辐照后产生的树枝状放电结构无明显差异,均呈单独支脉状分布。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琥珀及柯巴树脂是否经过辐照处理不具有鉴定意义,改色前后样品的特征吸收峰无明显差异,表明其分子骨架未遭到严重破坏。电子顺磁共振结果显示,经辐照处理后的琥珀及柯巴树脂会导致其结构中某些烃基共价键均裂而形成带未成对电子的基团或原子团,即自由基。辐照时间越长,共振峰面积越大,表明产生的自由基的自旋浓度越高,颜色加深越明显。而辐照处理前的所有样品的共振峰面积几乎为0,表明天然琥珀及柯巴树脂内部的自由基的自旋浓度接近0。由此可以推断自由基的产生是导致其颜色变化的根本原因。电子顺磁共振测试通过刮取少量的粉末,直观地判定辐照产生的自由基自旋浓度与颜色的关系,为揭示血蜜蜡的致色机理提供依据。结合树枝状闪电纹的产生,可作为辐照处理血蜜蜡的鉴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 柯巴树脂 辐照 自由基 电子顺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