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低阻层的分布特征及意义
1
作者 张小博 袁永真 +5 位作者 方慧 侯贺晟 何梅兴 裴发根 陈德元 张健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5-217,共3页
松辽盆地是“上坳下断”的叠合盆地,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C-P)发育巨厚暗色泥岩层,未发生区域性的变质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是深部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系。该目标层具有低阻特征,且与上、下地层形成“高—低—高”的电性组合,... 松辽盆地是“上坳下断”的叠合盆地,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C-P)发育巨厚暗色泥岩层,未发生区域性的变质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是深部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系。该目标层具有低阻特征,且与上、下地层形成“高—低—高”的电性组合,非常有利于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识别。本文基于松辽盆地内部署的20 km×20 km和50 km×50 km网度的MT测点数据,通过一维Occam反演有效刻画了松辽盆地C-P低阻层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套低阻层在松辽盆地内的分布南北差异显著,西南部零星分布,中部呈近南向条带分布,东北部连片分布;松原—兰西一线和绥化—林甸一线的C-P低阻层埋深小于4000 m,厚度大于2000 m,且分布稳定,可能是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上古生界 大地电磁测深 低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域大地电磁基础网规划与展望
2
作者 秦绪文 戴意蕴 +5 位作者 张耀阳 肖都 方慧 裴发根 何大双 冯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502,共14页
阵列式大地电磁测深是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标国外先进水平和国家社会的基础性需求,中国阵列式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程度依然较低,缺乏整体规划,开展全国性观测计划亟需提上日程。系统总结了当前区域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趋势... 阵列式大地电磁测深是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标国外先进水平和国家社会的基础性需求,中国阵列式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程度依然较低,缺乏整体规划,开展全国性观测计划亟需提上日程。系统总结了当前区域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大地电磁网建设现状,提出了合作共建陆域多层级大地电磁基础网和大数据中心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并对中国大地电磁基础网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为中国的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拓展一项新属性参数,推动构建物性地球、结构地球和地球物理场四维模型,进而变革区域地球物理研究范式和工作模式,支撑中国深地探测走向世界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球物理 大地电磁测深 深地探测 基础网建设 观测监测体系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芜湖地区沿江对冲带的深部电性特征及意义
3
作者 张小博 张鹏辉 +2 位作者 何梅兴 何大双 裴发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7-98,共2页
对冲构造带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育的种典型构造,其时空演变对区域构造演化、构造格局、深大断裂、矿产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前人在该地区已有些研究,但由于下扬子南部第四系覆盖,对其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的认识程度依然较低。本次研究通过... 对冲构造带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育的种典型构造,其时空演变对区域构造演化、构造格局、深大断裂、矿产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前人在该地区已有些研究,但由于下扬子南部第四系覆盖,对其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的认识程度依然较低。本次研究通过对芜湖地区的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进行精细反演,获得了横跨沿江对冲带的剖面电性结构模型,揭示了芜湖地区长江深断裂呈南倒北倾,主逆冲断裂北倒南倾的典型的对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湖地区 对冲构造带 反演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法与算术平均法评价东北地区深层地热有利区
4
作者 裴发根 杜炳锐 +2 位作者 张小博 何大双 梁宏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39-540,共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地热能作为种可持续、资源量大、分布广泛的绿色清洁能源,将是我国未来能源版图中块重要的拼图,对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热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地热能作为种可持续、资源量大、分布广泛的绿色清洁能源,将是我国未来能源版图中块重要的拼图,对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潜力,在中浅层地热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地热 地球物理 壳内低阻层 居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的嫩江—八里罕断裂中段深浅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鹏辉 张小博 +2 位作者 方慧 王小江 刘建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嫩江—八里罕断裂是松辽盆地西缘的一条重要断裂,对区域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由于该断裂中段地表覆盖厚层第四系,其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程度较弱。本文通过对横跨嫩江—八里罕断裂的1条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和1条地震测线进行处... 嫩江—八里罕断裂是松辽盆地西缘的一条重要断裂,对区域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至关重要。由于该断裂中段地表覆盖厚层第四系,其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程度较弱。本文通过对横跨嫩江—八里罕断裂的1条大地电磁测深测线和1条地震测线进行处理和解译,结合区域钻井结果解译了该断裂深部、浅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深部电性结构横向上以"八"字型低阻条带为界与地质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已有地质认识推断东倾的L3低阻条带是嫩江—八里罕断裂的电性响应。该断裂是1条东倾的超壳断裂,浅部产状较陡、向深部逐渐趋缓,整体上由2条东倾的反"Y"字型断裂和1条西倾的断裂组成,呈花状构造样式,指示断裂曾历经强烈的挤压应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八里罕断裂 大地电磁测深 壳内低阻层 构造特征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中黏弹性和各向异性的校正:以渤海湾地区地震数据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曲英铭 李金丽 +3 位作者 王云超 李振春 孙文之 孙军治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03-2216,共14页
地下介质中存在黏弹性和各向异性,在应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时,如果没有对黏弹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进行校正,在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的匹配过程中就会发生错误,最终使得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无法得到准确的成像结果.因此,本论文首先对最小二乘逆... 地下介质中存在黏弹性和各向异性,在应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时,如果没有对黏弹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进行校正,在观测数据和模拟数据的匹配过程中就会发生错误,最终使得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无法得到准确的成像结果.因此,本论文首先对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的黏弹性和各向异性进行分别校正,然后对两种影响进行同时校正.在实际资料试算部分,通过对渤海湾数据进行测试,分别采用常规声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补偿黏弹性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校正各向异性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及同时校正两种性质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进行比较测试,证明了在同时校正了黏弹性和各向异性影响之后,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得到了更高质量的成像结果,具体表现在低频噪音压制、震源效应压制、深部能量改善、分辨率提升、目的层刻画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三种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的成像结果,同时也证明了同时校正黏弹性和各向异性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的正确性及在实际资料处理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各向异性 黏弹性 校正 渤海湾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