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3
1
作者 董磊 王健 张琦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21,共7页
文章研究了“双碳”背景下钢铁工业生态化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钢铁工业生态化指标体系。文章围绕全流程减碳减排、装备升级与工艺优化、产品研发三个方面,凝练了中国钢铁工业生... 文章研究了“双碳”背景下钢铁工业生态化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钢铁工业生态化指标体系。文章围绕全流程减碳减排、装备升级与工艺优化、产品研发三个方面,凝练了中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生态化 路径 绿色发展 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关系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6
2
作者 毛建素 杨志峰 +1 位作者 陆钟武 刘瑞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4-751,共8页
发展中国家能否获得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赢一直存在争议。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实现这一双赢的可能性。理论研究中,通过引入"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将"IPAT"方程转化成新的"ISE方程"形式。在ISE方程中... 发展中国家能否获得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双赢一直存在争议。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实现这一双赢的可能性。理论研究中,通过引入"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将"IPAT"方程转化成新的"ISE方程"形式。在ISE方程中,某一系统的环境负荷等于该系统所提供的服务量除以该系统的生态效率。针对经济系统,假定经济和生态效率指数增长,量化了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在生态效率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环境负荷才可能下降。应用中,分析了中国1992—2002年间,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等环境负荷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除了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这项指标外,其他各项相关的环境效率均比同期内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更快,从而在工业经济增长情况下,这些方面的环境负荷仍然持续下降。表明研究期间内,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正在逐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负荷 经济增长 生态效率 ISE方程 工业废物 环境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景洋 乔琦 +1 位作者 姚扬 郭玉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8-61,共4页
对生态工业园区定义并分析其特点,根据特点将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3种。构建了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存在的问题从指标体系和园区建设2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工业技术的概念、特征及比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傅泽强 杨明 +1 位作者 段宁 乔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工业技术的定义,即生态工业技术是指按照工业生态学和系统科学原理,把2个或多个生产过程或生产单元链接起来,形成结构和功能协调、资源和能源效率高、环境污染排放少、经济产出高效的工业共生体和复合型生... 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工业技术的定义,即生态工业技术是指按照工业生态学和系统科学原理,把2个或多个生产过程或生产单元链接起来,形成结构和功能协调、资源和能源效率高、环境污染排放少、经济产出高效的工业共生体和复合型生态产业链网的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从链接(或关联)性、资源效率、环境效应及经济效果等方面对生态工业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剖析,比较分析了生态工业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之间在理论建构基础、创新目标、产业结构、资源代谢、环境绩效等方面的差异性.最后,选取“高炉渣生产水泥”典型生态工业技术进行了案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学 生态工业技术 特征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被引量:77
5
作者 李艳萍 乔琦 +3 位作者 柴发合 姚扬 白璐 扈学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4-340,共7页
针对环境风险评价的特征,从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等现有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和标准中直接筛选了物质危险性、主要原料最大存量与临界量、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 针对环境风险评价的特征,从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等现有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和标准中直接筛选了物质危险性、主要原料最大存量与临界量、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量等10项指标;结合工业园区环境风险区域性、复杂性及综合性等特征,提出了行业类别、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情况等9项指标,共计19项指标作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近20个工业园区的管理者、企业及园区公众发放600份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了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权重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结果显示,影响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等级准则层权重依次为风险源(0.466 3)、监管机制(0.301 0)和受体(0.232 7);累积性环境风险源特征指标中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式(权重居第1位,下同)和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情况(第2位)指标权重较突发性风险源特征指标———物质危险性(第4位)、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量占比(第9位)、主要原料最大储存量与临界值(第18位)等指标排序优先;对于体现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防和监管的指标权重相对较高,如行业类别,园区环境监控情况、环境风险监管机制中日常环境管理制度中的环境监控情况(第5位)权重也高出了环境风险制度体系中事故应急预案(第8位)指标权重;但是,在对受体关注程度上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等指标的权重仍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险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 工业园区 累积性风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两项指标 被引量:18
6
作者 戴铁军 陆钟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2-636,共5页
针对目前在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定量评价生态工业园的2项指标——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和园区副产品、废品资源化率,以衡量生态工业园内企业间相互连接关系以及生态工业园... 针对目前在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定量评价生态工业园的2项指标——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和园区副产品、废品资源化率,以衡量生态工业园内企业间相互连接关系以及生态工业园副产品、废品资源化的程度.结合实例进行了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和园区副产品、废品资源化率的计算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 生物群落关联度 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 园区副产品 废品资源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总物流分析的我国钢铁工业生态效率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岳强 王鹤鸣 陆钟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5-921,共7页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且钢铁工业规模庞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进行研究.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我国钢铁系统的总物流进行分析,得到了钢铁系统的总物流分析指标;对1995—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包括资源效... 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且钢铁工业规模庞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进行研究.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我国钢铁系统的总物流进行分析,得到了钢铁系统的总物流分析指标;对1995—2011年我国钢铁工业的生态效率(包括资源效率、能源效率、脱钩指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资源效率(粗钢产量与铁矿原矿消耗的比值)和资源经济效率(钢铁工业增加值与铁矿原矿消耗的比值)均达到最大值,二者分别为0.54 tt和827.66元t;2011年能源效率(粗钢产量与钢铁工业能耗的比值)和能源经济效率(钢铁工业增加值与钢铁工业能耗的比值)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3 tt和2 976.65元t.基于我国钢铁系统的总物流分析结果进行了脱钩指标分析,结果显示,DDEU(国内开采量的脱钩指数)为0.189,大于DMI(直接物质投入量)、TMR(总物质需求)及DPO(国内排放量)的脱钩指数(分别为0.115、0.084和0.061),即国内开采量的脱钩情况在该阶段达到最佳,这与我国铁矿石产量不足、钢铁生产更多依赖于进口资源密切相关.最后提出了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重视废钢资源回收利用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生态效率 总物流分析 脱钩 资源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特假说”--生态创新与环境管制的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36
8
作者 董颖 石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9-824,共16页
环境管制通常被视为生态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著名的波特假说,即环境管制可以激励企业进行生态创新,并进而建立竞争优势。从波特假说的起源和内涵阐释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波特假说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与评... 环境管制通常被视为生态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著名的波特假说,即环境管制可以激励企业进行生态创新,并进而建立竞争优势。从波特假说的起源和内涵阐释出发,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波特假说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与评述,指出大部分实证研究证实了弱的波特假说,即环境管制会刺激生态创新的发生;对于强的波特假说,现有研究结论不尽统一,其矛盾的核心在于生态创新能否带来环境绩效与竞争绩效的统一。总之,环境政策对于生态创新的确具有正向或负向的作用,影响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取决于环境政策的类型、生态创新的类型、生态创新的不同阶段以及管制对象本身的一些特性等。提出了环境管制与生态创新的研究展望,包括:进一步的理论深化研究,研究尺度的拓展,加强环境政策累积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研究和针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与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管制 生态创新 波特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区域特点 被引量:10
9
作者 钟琴道 姚扬 +2 位作者 乔琦 白卫南 方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29-435,共7页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理念整体转型、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综述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系统性探索阶段、全面试点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总结了其发展特点;与此同时,对我国...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理念整体转型、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综述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系统性探索阶段、全面试点阶段和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总结了其发展特点;与此同时,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区域分布、类型分布以及不同类型的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呈现较明显的差异性;最后,对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特点和经验进行了评述。针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类型、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建设历程 分布 区域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控制资源消耗量为突破口做好环境保护规划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陆钟武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提出了稳态、非稳态社会经济系统在环境方面的基本关系式。着重说明了资源消耗量是源头上的“因”,而环境质量是最终的“果”。提出了以控制资源消耗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末端治理,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标本兼治的环境保护工作思路。介绍了... 提出了稳态、非稳态社会经济系统在环境方面的基本关系式。着重说明了资源消耗量是源头上的“因”,而环境质量是最终的“果”。提出了以控制资源消耗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末端治理,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标本兼治的环境保护工作思路。介绍了编制环保规划要掌握的2个基本公式。强调了单位(以104元计)GDP环境负荷及其年下降率的重要性。穿越“环境高山”,应成为制定规划的目标。按计划管理模式,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可能是完全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规划 控制资源消耗量 IPAT方程 单位GDP的环境负荷 穿越“环境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系统与可持续性——第六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海佳 梁赛 +4 位作者 王震 朱俊明 陈伟强 徐明 石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641-6644,共4页
综述了第六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情况。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科学、系统与可持续性",设立了生命周期方法、产业共生、环境投入产出分析和物质流分析等23个议题。重点评述了社会物质代谢、产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发展、工业系统复杂... 综述了第六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情况。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科学、系统与可持续性",设立了生命周期方法、产业共生、环境投入产出分析和物质流分析等23个议题。重点评述了社会物质代谢、产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发展、工业系统复杂性、气候变化/能源及生物质四个领域。简要总结了国际工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对我国工业生态学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学 可持续性 社会物质代谢 产业共生 工业系统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生态学的内涵与发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石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356-3364,共9页
作为一门发展不到20a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工业生态学目前需要界定其学术范畴和理论基础。首先评述了工业生态学的4个主要领域:(1)社会代谢是工业生态学起源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领域。它提供了宏观层次上观察和测量经济发展与物质流动... 作为一门发展不到20a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工业生态学目前需要界定其学术范畴和理论基础。首先评述了工业生态学的4个主要领域:(1)社会代谢是工业生态学起源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领域。它提供了宏观层次上观察和测量经济发展与物质流动关系的方法和工具,但需要进一步细化物质流动图景和加强流动机制的解释;(2)工业共生是工业生态学最具特征的领域。它实质上是人们出于观察视角的转变而对工业体系的重新认识。逻辑严谨且规则统一的解释框架有助于工业共生理论的发展和实践;(3)基础设施与产业相互选择且协同演进,二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物质基础,而城市又是更大范围内区域经济系统的子集。这一组工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需要处理产业全球化与社会和生态要素本土化的矛盾;(4)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工业生态学关注的核心目标,而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其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提醒我们要避免陷入简单化、还原论或机械论的陷阱,多开展实证研究。最后,从本体论、方法论和隐喻3个标准给出了工业生态学的初步界定,并指出4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学 社会代谢 工业共生 可持续性 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性转型——第五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综述 被引量:9
13
作者 石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426-4430,共5页
综述了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第五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情况。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可持续性转型",设立了可持续资源管理、工业生态学工具、工业共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态学等10个议题。在简介会议背景和大会基本数据后,对上述... 综述了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第五届工业生态学国际大会情况。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可持续性转型",设立了可持续资源管理、工业生态学工具、工业共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态学等10个议题。在简介会议背景和大会基本数据后,对上述议题归类为社会物质代谢、生态工业发展和工业生态学方法工具3个领域并进行介绍和评述。最后,总结了国际工业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对国内工业生态学发展的4点启示,包括加强实证研究、开展国家层面的物质代谢分析、注意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构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学 可持续性 转型 社会物质代谢 生态工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 被引量:15
14
作者 乔琦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82-86,共5页
介绍了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成为一些开发区二次创业、解决土地节约化利用和自然资源制约问题的优先途径;按照园区内行业类型和组织方式的差异性,将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综合类生态工业... 介绍了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成为一些开发区二次创业、解决土地节约化利用和自然资源制约问题的优先途径;按照园区内行业类型和组织方式的差异性,将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综合类生态工业园、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三类;重点介绍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和相关标准制修订情况;结合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重点分析了2006—2008年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物控制的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受工业园区建设发展阶段限制,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各项指标达标率呈波动性发展,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综合类 行业类 静脉产业 绩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园区经济能源环境耦合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昕 李艳萍 +3 位作者 赵亚洲 智静 杨奕 陈晨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8-956,共9页
工业园区是企业的集聚地,同时也是污染的高发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对区域绿色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能源、环境多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构建了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以某国... 工业园区是企业的集聚地,同时也是污染的高发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对区域绿色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能源、环境多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构建了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以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动态仿真。针对案例园区现状,设定了基准、节能减碳、减污、能源结构调整、经济适度增长、加大节能减碳力度6种情景进行趋势预测,并对照HJ 274—2015《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园区3E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用于园区生态化发展的趋势预测,通过经济增速、能耗强度、能源结构、减排因子等关键因子的调控,可对其发展情景进行优化,提出一定条件下的园区发展增速与节能减排力度,为园区规划及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 系统动力学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分析——以榆林市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妍林 阮久莉 +2 位作者 王艺博 李晓晗 郭玉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0-266,共7页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研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机制,构建了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计算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研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机制,构建了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计算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耦合协调度,评估煤炭工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8—2018年,榆林市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呈U型变化趋势,与环境子系统评价值变化趋势相似,有明显提升;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优化且均处于协调范围,呈现平稳—下降—上升的趋势,2018年耦合协调度为0.86,达到良好耦合协调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工业 评价指标体系 熵权法 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 综合评价值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卢庆治 谢明辉 +1 位作者 李雪迎 乔琦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14-322,共9页
首先分析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自给不足、效率低下等资源稀缺问题,并与发达国家现状进行了对比,然后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等方面剖析了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 首先分析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自给不足、效率低下等资源稀缺问题,并与发达国家现状进行了对比,然后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等方面剖析了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并最终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推进清洁生产以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环境问题 行业排放特征 解决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制糖(甘蔗)生态工业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 被引量:35
18
作者 段宁 孙启宏 +1 位作者 傅泽强 元炯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32,36,共5页
在对我国制糖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业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制糖(甘蔗)生态工业模式,剖析了其生态学组成和结构、工业代谢类型及主要特征,并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 在对我国制糖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业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制糖(甘蔗)生态工业模式,剖析了其生态学组成和结构、工业代谢类型及主要特征,并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引入生态工业理念,对制糖行业进行生态化重构,构建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网,可从根本上削减制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制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糖工业 生态工业 废物代谢 贵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差异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江南 白璐 +3 位作者 张震 张玥 乔琦 刘丹丹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38,共12页
长江经济带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纺织业生产总值,纺织业作为民生基础性行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行业,其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3个维度构建纺织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TOPSIS方法... 长江经济带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纺织业生产总值,纺织业作为民生基础性行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行业,其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环境治理3个维度构建纺织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TOPSIS方法量化评价了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及其各省(市)的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选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了地区差异、差异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从时序变化看,长江经济带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上升—平稳—上升”的三阶段变化特征,纺织业绿色发展指数由0.425增至0.681。从地区差异看,长江经济带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分异特征显著,省(市)间总体差异测度期内有所下降。湖北综合表现最优,云南、贵州尚有一定差距。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纺织业绿色发展水平高于泛成渝地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影响来源,且该影响趋于增强。创新驱动水平差异度显著高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纺织业绿色发展均衡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业 长江经济带 绿色发展 时空差异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W-MFA方法的我国1990—2003年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孙启宏 李艳萍 +3 位作者 段宁 毛玉如 赵一平 沈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13,共6页
运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EW-MFA),分析1990—2003年我国国家层面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的2 600多个数据,得出1990—2003年间我国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特征.在选取EW-MFA传统分析指标基础上,结合我... 运用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EW-MFA),分析1990—2003年我国国家层面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的2 600多个数据,得出1990—2003年间我国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特征.在选取EW-MFA传统分析指标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和循环经济自身特点,增加了资源循环利用率新指标.研究表明:我国资源利用中直接物质投入量和国内物质输出量随GDP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资源生产率出现低位下降,而循环利用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与日本的差距日益扩大;我国单位GDP的环境负荷略有下降,但经济的大规模发展造成环境总负荷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