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污水再生利用导则》团体标准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贾文杰 陈卓 +4 位作者 高强 吴乾元 巫寅虎 王文龙 胡洪营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8,共6页
污水再生利用是破解水体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面对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大需求,团体标准《工业污水再生利用导则》(T/CSES 92—2023)于2023年4月正式发布,旨在为工业污水再生利用在技术、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标... 污水再生利用是破解水体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面对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大需求,团体标准《工业污水再生利用导则》(T/CSES 92—2023)于2023年4月正式发布,旨在为工业污水再生利用在技术、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标准从工业污水再生利用的总体原则、利用途径、水质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并针对工业、景观环境、农业灌溉、绿地灌溉等利用途径提出了安全利用措施与要求,针对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风险,提出了监测、日常管理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水 再生利用 安全利用原则 措施与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廖梓童 陆韻 +7 位作者 陈卓 丁仁 巫寅虎 魏东斌 高桦楠 徐红卫 温慧娜 胡洪营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0,共9页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对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管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氨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细化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应... 分析揭示黄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对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管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氨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细化和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国家生态环境基准,应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商法,研究了2022年黄河流域氨氮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出重点关注时段和区域.同时,通过变异系数建立了对比氨氮风险时空差异性的方法,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识别出黄河流域氨氮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氨氮长期毒性基准和风险商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为时间差异性的3.3和2.1倍.(2)时间上,冬季氨氮浓度和风险商显著升高,有风险的断面由春季的2.3%增至13.6%,冬季情况亟需额外关注.(3)空间上,黄河流域91%的断面无氨氮风险或风险较低,但渭河、汾河等黄河支流部分断面,特别是汇流河段氨氮长期毒性风险问题较为突出.(4)黄河流域氨氮风险除氨氮浓度外,主要受水体pH影响,水温对氨氮风险影响较小.研究显示,制定区域性氨氮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比季节差异化标准更为重要,需要重点关注支流和干支流汇流河段并建立水质监控和预警机制.除控制氨氮污染物的排放外,还应重点关注pH较高的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氨氮 生态风险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概念·结构·特征 被引量:22
3
作者 胡洪营 石磊 +1 位作者 许春华 李锋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9-847,共9页
为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水环境问题,破解经济发展需求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提出区域水资源"介循环"(water meta-cycle)利用模式,系统地阐述了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的结构特征、基本特点和目标定... 为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水环境问题,破解经济发展需求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提出区域水资源"介循环"(water meta-cycle)利用模式,系统地阐述了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的结构特征、基本特点和目标定位,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其适用效果.介循环是一种人工强化生态调控的区域水资源多阶多元循环利用模式.通过企业、家庭和社区等局部单元内的水循环利用,工业和城市等社会系统尺度内的污水再生处理与直接利用,以及区域层面上再生水的生态媒介循环利用(water natural system-mediated reuse)等,促进不同层阶和不同用途水循环利用的有机衔接与耦合,实现再生水的安全聪巧(safe and smart)利用、区域尺度上水资源的闭环循环利用和趋零排放.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以再生水的生态媒介循环利用为核心,具有闭环趋零、多阶多元、强化调控和复合高效等特点,有望成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保障水环境安全的有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污染治理 区域水系统 水的介循环 污水再生利用 水质生态净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硕 时文歆 +2 位作者 王燕 于水利 李激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3,共6页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冬季污水处理能力降低,处理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周边环境,危害人类健康。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以不同形态污泥(絮状污泥、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颗粒污泥)为出发点展开分析,通过对不同...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冬季污水处理能力降低,处理成本增加,进而影响周边环境,危害人类健康。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以不同形态污泥(絮状污泥、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颗粒污泥)为出发点展开分析,通过对不同形态污泥的优缺点的对比,展望了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污水处理 絮状污泥 厌氧颗粒污泥 好氧颗粒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生物采收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0
5
作者 樊华 韩佩 +3 位作者 王菁晗 李昆 黎俊 周文广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6-32,共7页
微藻是一类重要的光合微生物,在能量转化和碳循环中举足轻重。目前,微藻生物技术主要应用在固碳控污、生物质能源、食品、医药、饲料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制备等方面。但仍有很多技术瓶颈亟待解决,其中,微藻采收的高能耗是阻碍微藻产业化... 微藻是一类重要的光合微生物,在能量转化和碳循环中举足轻重。目前,微藻生物技术主要应用在固碳控污、生物质能源、食品、医药、饲料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制备等方面。但仍有很多技术瓶颈亟待解决,其中,微藻采收的高能耗是阻碍微藻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微藻在培养液中浓度低、粒径小,传统的沉降、过滤、离心等采收方法都存在效率低或成本高的限制。利用絮凝性藻类、细菌、真菌或者从微生物中提取的生物絮凝剂收获微藻的生物采收技术由于具有安全、无二次污染、采收率高、设备投入和运行能耗与其他方法相比显著降低等优点,目前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采收技术之一。系统地评价了不同微藻采收技术的优缺点,并重点阐述了微藻生物采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絮凝性微生物 生物絮凝 采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药废水中磷霉素和α-苯乙胺的生物降解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谢晓琳 曾萍 +4 位作者 宋永会 祝超伟 刘瑞霞 崔晓宇 肖书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24-2830,共7页
以比耗氧速率SOUR、呼吸抑制率和发光细菌光损失为衡量指标,研究了在磷霉素、α-苯乙胺及其混合物作用下,活性污泥和发光细菌的可生化性和急性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α-苯乙胺的急性毒性和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率均大于磷霉素.α-苯乙胺... 以比耗氧速率SOUR、呼吸抑制率和发光细菌光损失为衡量指标,研究了在磷霉素、α-苯乙胺及其混合物作用下,活性污泥和发光细菌的可生化性和急性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α-苯乙胺的急性毒性和对活性污泥的呼吸抑制率均大于磷霉素.α-苯乙胺与磷霉素混合液的可生化性和急性毒性两者在混合物中的比例有关,当α-苯乙胺所占比例低于25%时,混合液的可生化性基本不受两者比例的影响;但当α-苯乙胺所占比例高于25%时,混合液的可生化性随着α-苯乙胺所占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当混合液中α-苯乙胺所占比例为25%时,其急性毒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 Α-苯乙胺 比耗氧速率(SOUR) 发光细菌 E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污水资源极尽利用的污水精炼技术与模式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胡洪营 吴光学 +3 位作者 吴乾元 管运涛 李欢 陶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针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高投入、高产污和低效率等问题,提出了面向污水资源(wastewater resource)极尽利用的"污水精炼(wastewater refining)"新理念,剖析了实现污水精炼的关键技术和可能的技术途径。污水精炼的核心... 针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高投入、高产污和低效率等问题,提出了面向污水资源(wastewater resource)极尽利用的"污水精炼(wastewater refining)"新理念,剖析了实现污水精炼的关键技术和可能的技术途径。污水精炼的核心理念是将污水视为资源,改变以污染物分解和去除为基础的现有处理技术原理,通过污水中有价值物质的精细化筛分和定向增值转化,实现污水中水、有机质和无机盐等资源的安全、高效和极尽利用。污水精炼主要包括筛分、转化和利用3个关键环节。基于技术分析,针对不同的场景,提出了污水精炼生态模式(wRefine-E)和污水精炼高端模式(wRefine-S)2种技术途径,并对污水精炼关键技术(wastewater refining technology)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同时指出,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是污水精炼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污水再生与资源能源转化耦合是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资源化利用 污水精炼技术 有机质分离 藻类生物质培养 双膜过滤技术 再生水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排水综合毒性在有毒污染物排放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与启示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宏洋 赵鑫 +6 位作者 曲超 余若祯 胡洪营 李敏 赵丽娜 王海燕 钱小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636-644,共9页
简要介绍了排水综合毒性(whole effluent toxicity,WET)在美国的发展概况和相关技术指南、规范等内容,剖析了WET在美国水中有毒污染物排放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确定适用的WET基准与标准、表征废水特性以评价排水潜在毒性、计算WET... 简要介绍了排水综合毒性(whole effluent toxicity,WET)在美国的发展概况和相关技术指南、规范等内容,剖析了WET在美国水中有毒污染物排放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确定适用的WET基准与标准、表征废水特性以评价排水潜在毒性、计算WET排放限值和进行毒性削减评价。美国针对以上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为我国开展水中有毒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即明确排污许可的核心地位,完善我国水中污染物排放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基于水环境质量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管理体系及方法;加强WET监测研究工作,确定WET用于水中有毒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综合毒性 有毒污染物 排污许可 基于水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冲洗前后的生物膜特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晓黎 孙迎雪 +1 位作者 沈丹丹 田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6-29,65,共5页
依托实验室稳定运行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应器,研究其反冲洗前后生物膜活性和胞外聚合物的变化特征。反硝化生物滤池进水NO3--N平均浓度为32.35 mg/L,出水NO3--N浓度低于0.95 mg/L,对NO3--N去除率达99.2%;COD进、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90.84... 依托实验室稳定运行的反硝化生物滤池反应器,研究其反冲洗前后生物膜活性和胞外聚合物的变化特征。反硝化生物滤池进水NO3--N平均浓度为32.35 mg/L,出水NO3--N浓度低于0.95 mg/L,对NO3--N去除率达99.2%;COD进、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90.84和154.43 mg/L。反硝化生物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为14 d,生物膜活性由反冲洗前的11.92 mg TF/g SS提高到反冲洗后的40.06 mg TF/g SS;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由反冲洗前的50.28 mg/g SS降低到反冲洗后的38.20 mg/g SS,且蛋白质与多糖含量之比也由3.28降低为3.16。反冲洗后生物膜的活性明显提高,胞外聚合物含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生物滤池 生物膜 脱氢酶活性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废水中N-甲基-2-吡咯烷酮的潜在风险及去除特性
10
作者 陈晓雯 巫寅虎 +8 位作者 黄南 张倬玮 王琦 王文龙 吴乾元 熊江磊 罗嘉豪 于红 胡洪营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6,26,共8页
N-甲基-2-吡咯烷酮(NMP)作为半导体行业废水中的典型有机物,具有浓度高、降解难等特点,已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污染物,所以探明NMP在废水中的赋存特征、潜在风险及降解特性对行业废水的高效低耗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半导体废水中NMP... N-甲基-2-吡咯烷酮(NMP)作为半导体行业废水中的典型有机物,具有浓度高、降解难等特点,已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污染物,所以探明NMP在废水中的赋存特征、潜在风险及降解特性对行业废水的高效低耗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半导体废水中NMP的来源、浓度和毒性风险,梳理了NMP的主要处理工艺、去除效果和降解规律,探讨了现有处理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NMP主要来源于半导体制造过程的清洗剂,在半导体废水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和较强的生物毒性。现有技术对NMP的处理包括物理分离、生物处理和化学降解等,但存在去除不彻底、产生高毒性中间产物等问题。建议从NMP脱毒工艺开发及强化去除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并着眼于行业链条,结合源头工艺革新和资源化回收,实现对NMP风险的全过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行业废水 N-甲基-2-吡咯烷酮 风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毒性的再生水补给河流氨氮控制目标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瑶瑶 吴乾元 +2 位作者 孙迎雪 李昂 胡洪营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207,共5页
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 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 Maximum Concentration,CMC)为0.093 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 mg/L(水温T≤12℃)和1.73 mg/L(水温T〉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 mg/L、0.6-1.7 mg/L和1.7 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 mg/L和4.4-6.7 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 mg/L(水温T〉12℃)和4.4 mg/L(水温T≤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态风险评价 再生水 氨氮控制标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 水质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径流差异性对面源污染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敦柱 刘安 +1 位作者 李思远 管运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7,共7页
不同材料道路径流污染规律差异显著,基于PROMETHEE多变量决策分析软件对2013年深圳市同一道路沥青和水泥2种典型材料路段4场降雨径流水质指标的分析发现,沥青道路径流水质总体上劣于水泥道路,说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设施应重点针对沥... 不同材料道路径流污染规律差异显著,基于PROMETHEE多变量决策分析软件对2013年深圳市同一道路沥青和水泥2种典型材料路段4场降雨径流水质指标的分析发现,沥青道路径流水质总体上劣于水泥道路,说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设施应重点针对沥青道路布设;2种道路径流具有不同类型优势污染物,故不同道路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选择须有针对性;与水泥道路相比,沥青道路径流水质更易随着降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选择合适的降雨类型是沥青道路径流污染控制措施设计的关键步骤;电导率EC与沥青道路径流中DOC、SO42--S和TN等溶解态指标相关性很高,其相关系数均高于0.95,是沥青道路径流溶解态污染物理想的指示性指标,可为面源污染控制设施设计与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径流 面源污染控制 沥青 水泥 多变量决策分析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中新兴微量有机污染物控制目标与再生处理技术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文龙 吴乾元 +4 位作者 杜烨 黄南 陆韻 魏东斌 胡洪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72-1678,共7页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方法,其前提是水质安全保障.城市污水中近年来不断检出新兴微量有机污染物(trace organic contaminants,TOrCs),如抗生素、全氟化合物、雌激素等,是再生水水质安全的重要...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方法,其前提是水质安全保障.城市污水中近年来不断检出新兴微量有机污染物(trace organic contaminants,TOrCs),如抗生素、全氟化合物、雌激素等,是再生水水质安全的重要威胁.针对城市污水再生深度处理需明确新兴TOrCs控制目标和处理技术的需求,系统比较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再生水利用先行国家和地区在TOrCs控制目标、指南、规范、技术与工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展.结果表明,由于TOrCs浓度低且种类多,TOrCs被分为高风险TOrCs和指示性TOrCs.美国加州地区和澳大利亚根据风险水平和检出水平分别提出了高风险TOrCs和指示性TOrCs种类清单和浓度限值,然而该清单中的TOrCs种类和浓度限值尚未列入强制标准或规范.针对再生水TOrCs风险控制需求,瑞士、美国加州等提出了多级屏障再生水处理工艺.瑞士提出,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对卡马西平等药品类TOrCs去除率应大于80%,美国加州规定补充饮用水源的再生水深度处理应去除69%以上的1,4-二恶烷.此外,TOrCs控制高度依赖重源头控污(工业废水阻断)、单元协同、在线监控反馈与实时优化等全流程安全保障措施.随着我国再生水用量持续增加,用途不断拓展,亟需制定针对性强、现实可行的TOrCs控制指南和规范,包括明确高风险和指示性TOrCs,推动多级屏障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以TOrCs去除率为深度处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有机污染物 城市污水 再生水 控制目标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工程视野下的再生水饮用回用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被引量:19
14
作者 胡洪营 杜烨 +4 位作者 吴乾元 陈卓 杨宏伟 陆韻 李魁晓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63-1173,共11页
再生水是就地可取、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饮用回用(补充水源)技术经济性可行,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构建可持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非传统供水工程,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 再生水是就地可取、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饮用回用(补充水源)技术经济性可行,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构建可持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非传统供水工程,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稳定和系统可靠高效运行,因此需要构建包括水质安全管理、健康风险评价和多重屏障工程措施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水质安全管理方面需建设包括制订科学的饮用回用水质标准和再生水处理工艺要求,建立针对再生水处理工艺和饮用回用全系统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HACCP)体系,并加强水质安全监管和认证.健康风险评价方面需开展全方位、统筹性和持续性的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风险评价方法.工程措施方面需建设包括源头控制、再生水厂净化、环境缓冲和饮用水厂净化在内的多重屏障系统,以确保水质安全.在多重屏障系统中,再生水厂是保障饮用回用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反渗透-高级氧化"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是再生水处理的可行工艺.今后需深入、持续开展新兴高风险污染物控制技术、再生水环境储存和饮用回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饮用回用 再生水补充水源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 多重屏障系统 再生水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行业废水的反渗透膜污堵机制与控制策略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雨晴 巫寅虎 +5 位作者 吴乾元 王文龙 熊江磊 罗嘉豪 肖卓远 胡洪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5-545,共11页
半导体行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废水产生量大、再生处理难度高.半导体行业废水再生处理过程中,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是重要的污染物去除单元,但面临的膜污堵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效率与经济性.本文梳理了半导体行业废水的种... 半导体行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废水产生量大、再生处理难度高.半导体行业废水再生处理过程中,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是重要的污染物去除单元,但面临的膜污堵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效率与经济性.本文梳理了半导体行业废水的种类与典型污染物,总结了半导体行业废水导致反渗透膜污堵的主要机制及控制手段,提出了针对半导体行业废水特点的膜污堵控制策略.半导体生产的不同工序会产生多种废水,包括含氟废水、含磷废水、含氨废水、重金属废水、有机废水与酸碱废水等.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且可生化性普遍较差.通常,不同种类废水分类经分质收集后,进行相应的预处理,之后部分合流处理并进入RO系统.半导体行业废水中的金属离子或氟离子易在反渗透膜面形成无机结垢,表面活性剂易形成有机污堵.反渗透膜污堵可通过预处理、膜清洗与运行条件调控等手段进行控制,如超滤、EDTA清洗剂与pH调节等,但大部分现有手段对半导体行业废水造成的污堵控制能力有限.建议未来开发针对关键污染物的预处理技术与定制化的膜清洗方案;并结合半导体生产工序,提出针对污染物关键相互作用关系的废水收集与再生处理整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行业废水 反渗透膜 膜污堵 关键污染物 重金属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高标准处理与工业利用工程案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旭 李彩凤 +3 位作者 巫寅虎 徐雨晴 张宏宇 胡洪营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3-186,共4页
从系统构成、工艺设计、运行特性等方面对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高标准处理与工业利用工程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工程采用微滤-反渗透(双膜)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生产纯水供给开发区内工业企业。为了控制进水中微生物导致的反... 从系统构成、工艺设计、运行特性等方面对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高标准处理与工业利用工程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工程采用微滤-反渗透(双膜)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生产纯水供给开发区内工业企业。为了控制进水中微生物导致的反渗透膜生物污堵,再生水厂采用氯消毒作为预处理以杀灭进水中的微生物。运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氯消毒预处理虽然能够有效灭活进水中的微生物,但却不能有效控制反渗透膜生物污堵。将预处理工艺改造为氯-紫外线组合消毒预处理后,反渗透膜污堵得到有效控制。反渗透系统平均进水压力由改造前的1.0 MPa降低至0.9 MPa,运行最高压力由超过1.4 MPa降低至1.2 MPa以下;化学清洗间隔由1~2个月增加至2~3个月,工艺效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吨水电耗、药耗降低约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反渗透 膜污堵 生物污堵 消毒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紫外线-氯联合消毒工艺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庞宇辰 席劲瑛 +3 位作者 胡洪营 吴乾元 卢如 江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29-1434,共6页
以二级出水作为消毒对象,比较了紫外线-氯联合消毒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水中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效果,考察了联合消毒工艺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曲线在剂量大于10mJ/cm^2时存在拖尾现象,剂量... 以二级出水作为消毒对象,比较了紫外线-氯联合消毒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水中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效果,考察了联合消毒工艺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单一紫外线消毒对肠道指示菌的灭活曲线在剂量大于10mJ/cm^2时存在拖尾现象,剂量为80mJ/cm^2时对总大肠菌群最高对数灭活率约为2.5;而在紫外线剂量20mJ/cm^2、氯投加量8mg/L(接触时间30min)条件下,紫外线-氯联合消毒对总大肠菌群的对数灭活率达到7.0.20mJ/cm^2紫外线与8mg/L氯消毒组合及80mJ/cm^2紫外线与3mg/L氯消毒组合均可有效灭活总大肠菌群浓度至3CFU/L以下.经紫外线照射后再氯消毒,二级出水中三卤甲烷生成量仅为10~55μg/L.80mJ/cm^2紫外线照射再氯消毒后三卤甲烷生成量略高于20mJ/cm^2紫外线照射再氯消毒的情形.紫外线消毒后投加氯消毒,可有效提高再生水消毒效果,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氯联合消毒 再生水 肠道指示菌 三卤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四环素影响的活性污泥胞内外聚合物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俊珂 曾萍 +3 位作者 宋永会 于会斌 关东明 刘瑞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51-758,共8页
利用离心加超声的方法对处理四环素抗生素废水的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胞内聚合物(IPS)进行提取,将其分为-溶解型胞外聚合物(slime)、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LB)、紧密附着型胞外聚合物(TB)、胞内聚合物(IPS).用BCA法和蒽酮-硫酸法... 利用离心加超声的方法对处理四环素抗生素废水的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胞内聚合物(IPS)进行提取,将其分为-溶解型胞外聚合物(slime)、松散附着型胞外聚合物(LB)、紧密附着型胞外聚合物(TB)、胞内聚合物(IPS).用BCA法和蒽酮-硫酸法测定了各层EPS和IPS溶液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扫描(EEM)和同步荧光光谱扫描(SFS)对其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E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高于IPS,且蛋白质含量均比多糖含量高,而在slime和IPS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高于LB和TB;低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和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是EPS和IPS溶液的主要成分,且溶液中的溶解性代谢产物和芳香蛋白类物质相对含量在slime、LB、TB和IPS逐渐增加,而难降解有机物-腐殖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进水四环素浓度与污泥各层EPS和IPS溶液中DOM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三维荧光法检测溶液中的DOM与化学分析测试出的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胞外聚合物(EPS) 胞内聚合物(IPS) 荧光检测技术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孙艳 张逢 +1 位作者 胡洪营 牛璋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97-402,共6页
以重庆市5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进水(污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污水中BOD5、COD、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月中间值分... 以重庆市5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进水(污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污水中BOD5、COD、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月中间值分布范围分别在140~180、300~350、180~220、25~33、37~46和3~5 mg/L。进水BOD5/COD值分布在0.4~0.6之间的占39.4%,说明重庆市污水中存在一定的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但仍适应于生物处理。BOD5/TN分布在4~6之间的概率为37.8%,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生物脱氮的碳源不足。BOD5/TP的平均值为39.8,且大于20的累积概率为95.9%,表明污水在处理中可以满足生物除磷的需求。TN/TP分布在5~15之间的概率为88.5,平均值为10.8,且TN/TP>5的概率为98.3%,表明进水完全满足微生物生长对氮、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进水水质 水质特征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系统RO浓水的水质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迎雪 胡洪营 +2 位作者 汤芳 高岳 李昂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2-79,共8页
文章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m WRRO)系统RO浓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的来源与特点。结果表明,RO浓水中的COD、DOC、NH3-N、NO3^-和PO4^3-可分别达60~184、19.2~62、0.3~37.5、3.1~296和10~39 mg/L,m WRRO的水源水质、RO操... 文章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反渗透(m WRRO)系统RO浓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的来源与特点。结果表明,RO浓水中的COD、DOC、NH3-N、NO3^-和PO4^3-可分别达60~184、19.2~62、0.3~37.5、3.1~296和10~39 mg/L,m WRRO的水源水质、RO操作参数及其回收率的差异导致了RO浓水的水质变化较大。m WRRO工艺运行过程中投加的多种化学药剂使得RO浓水中存在高浓度的无机盐和阻垢剂等化学物质。除了常规水质指标外,m WRRO系统RO浓水中存在高风险有毒物质如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内分泌干扰物(EDCs)和消毒副产物(DBPs)等。有研究检出RO浓水存在多种PPCPs,如卡马西平、碘美普尔和萘普生的浓度可分别高达3.4、3.9和9.22μg/L。m WRRO系统进水的氯化消毒,会导致工艺运行过程中卤代以及亚硝胺类DBPs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再生 反渗透工艺 RO浓水 水质指标 高风险有毒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