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泊河蟹养殖对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阳澄湖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陶艳茹 董稳静 +1 位作者 庞燕 许秋瑾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9,共9页
阳澄湖是重要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为了解湖泊养殖对环境因子和多营养级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23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样,对比阳澄湖养殖区和非养殖区间水样、底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环境因子与... 阳澄湖是重要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为了解湖泊养殖对环境因子和多营养级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23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样,对比阳澄湖养殖区和非养殖区间水样、底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环境因子与水生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水环境叶绿素a(Chla)浓度较高,总氮、总磷浓度较低,底泥TN、TP、TOC含量无显著差异。养殖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非养殖区无显著差异,但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高于非养殖区。冗余分析显示,水环境中的温度、溶解氧、总溶解性固体物质、透明度会影响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此外,养殖区水环境中的Chla浓度与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研究显示,阳澄湖中华绒螯蟹养殖未加剧水体和底泥的营养盐污染,但是养殖区水体Chla的控制问题需引起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养殖 水生生物 环境因子 阳澄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及其适用性探讨 被引量:55
2
作者 胡小贞 金相灿 +1 位作者 卢少勇 储昭升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第9期28-33,共6页
对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三类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即环保疏浚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原位钝化技术的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内容、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各项技术的优缺点、费用效益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环保疏浚技... 对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三类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即环保疏浚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原位钝化技术的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内容、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各项技术的优缺点、费用效益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环保疏浚技术适用于大面积重污染湖区或河口底泥污染的控制,原位覆盖技术适用于中深水湖泊、海域或河流底泥污染的控制,原位钝化技术适合于风浪扰动不大、非饮用水源地功能湖泊底泥污染的控制。并对三项技术在我国湖泊底泥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底泥污染 控制技术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鱼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秦海娇 史秋月 +6 位作者 王永强 毕斌 张森霖 刘宪斌 李琳琳 杨莉园 卢少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82-4092,共11页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4个典型湖泊(鄱阳湖、洞庭湖、东江湖和梁子湖)鱼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检测了20种鱼样中的16种PAHs,分析了PAHs污染水平,并开展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6种PAHs共检出11种,∑PAHs的含量分别为鄱阳湖(32...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4个典型湖泊(鄱阳湖、洞庭湖、东江湖和梁子湖)鱼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检测了20种鱼样中的16种PAHs,分析了PAHs污染水平,并开展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6种PAHs共检出11种,∑PAHs的含量分别为鄱阳湖(32.59—39.81 ng·g^(−1))、洞庭湖(29.47—37.60 ng·g^(−1))、东江湖(26.07—36.25 ng·g^(−1))和梁子湖(27.78—47.95 ng·g^(−1)).主要检出物质有5种分别是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芘、䓛和芴,其中苯并[b]荧蒽的检出率和检出浓度最高.苊烯、苊、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芘在所有鱼体内均未检出.4个湖泊鱼体内PAHs污染水平与国内外相比较低.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4个湖泊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均小于1,不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风险;但致癌风险值(R)均超过了10^(−6),表明可能会对人体产生致癌风险,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 鱼体 多环芳烃 (PAHs) 污染特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有机氮磷在湖泊水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被引量:117
4
作者 吴丰昌 金相灿 +7 位作者 张润宇 廖海清 王圣瑞 姜霞 王立英 郭建阳 黎文 赵晓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湖泊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及其循环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其污染过程、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总氮、总磷和无机氮磷等方面,对有机氮磷的来源、循环及生物和生态学效应的研究相对缺...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湖泊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及其循环开展了大量研究,在其污染过程、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总氮、总磷和无机氮磷等方面,对有机氮磷的来源、循环及生物和生态学效应的研究相对缺乏。近期研究显示:有机氮磷是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可以通过酶解和微生物活动转化成生物可利用性营养盐,在湖泊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有机氮磷已有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有机氮磷在湖泊水环境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难点、主要技术突破及存在的科学问题,指出有机氮磷研究将有助于加深目前对水生态系统和富营养化机理的认识,并对水质标准制定、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研究表明:在各种无机氮磷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有机氮磷等营养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主要界面的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揭示有机氮磷与湖泊生命过程的耦合关系,完善氮磷循环理论,将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有机氮 有机磷 生物有效性 生命过程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污染程度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粒级可转化态氮分布 被引量:50
5
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焦立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57,共6页
研究了污染程度不同的五里湖、月湖、东太湖和贡湖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总可转化态氮以及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4个湖泊的沉积物各粒级中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均不相同.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是释... 研究了污染程度不同的五里湖、月湖、东太湖和贡湖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总可转化态氮以及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4个湖泊的沉积物各粒级中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均不相同.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是释放能力最弱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氮的主体,占总可转化态氮的66.97%~87.97%.离子交换态氮(IEF-N)结合能力最弱,是最容易被释放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主体,占总可转化态氮的7.37%~22.25%.同一粒级中,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对氮循环的贡献为SOEF-N最大,IEF-N其次,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与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最低.随着沉积物粒级的由粗到细,总可转化态氮以及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含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沉积物细颗粒部分对氮循环的可能贡献占绝对的主体,是粗颗粒部分的几倍到几十倍.相比而言,污染程度轻的贡湖和东太湖沉积物无论总可转化态氮还是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细颗粒部分的相对含量均低于污染程度重的五里湖和月湖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程度 湖泊沉积物 粒级 可转化态氮 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 被引量:76
6
作者 卢少勇 张萍 +2 位作者 潘成荣 彭书传 刘晓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78-2286,共9页
为明确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运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评价了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运用GIS软件绘制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状况,运用聚类分析划分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0和2014年洞庭湖区TN、TP年输出负荷总量分别为1... 为明确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运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评价了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运用GIS软件绘制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状况,运用聚类分析划分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0和2014年洞庭湖区TN、TP年输出负荷总量分别为104556.9t,12719.02t;103643.71t,13032.79t;不同类型污染源产生TN负荷量大小顺序为:旱地>水田>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林地,不同类型污染源TP污染负荷量大小顺序为:畜禽养殖>旱地>水田>农村生活>林地;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主要来源是旱地和畜禽养殖,在空间上TN、TP污染分布一致,但各区域TN、TP年输出负荷量存在差异,以桃源县、汉寿、澧县,鼎城、南县、安化、华容、平江等区域输出负荷量高,是流域优先控制区,并基于聚类分析将ANP划分为4类污染类型,提出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农业面源污染 等标污染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湖泊沉积物中^137Cs分布特征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35
7
作者 曾理 吴丰昌 +1 位作者 万国江 郑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共9页
^(137)Cs是人为放射性核素,长期以来,它在沉积物岩芯剖面中的分布被用作近代沉积物定年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全面收集了关于我国湖泊沉积物中^(137)Cs分布的研究文献,对它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对比;试图揭示中国湖泊沉积物中^(137)Cs剖面... ^(137)Cs是人为放射性核素,长期以来,它在沉积物岩芯剖面中的分布被用作近代沉积物定年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全面收集了关于我国湖泊沉积物中^(137)Cs分布的研究文献,对它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对比;试图揭示中国湖泊沉积物中^(137)Cs剖面分布特征和环境意义:结合我国湖泊分区和特点,分别讨论了我国5大湖区^(137)Cs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影响^(137)Cs沉积剖面分布的因素,除了纬度和海拔外,还应与当地的地貌特征、降雨量、植被状况和人类活动有关;全球核大气沉降是中国湖泊沉积物的^(137)Cs剖面分布最主要的来源,同时我国早期的大气核试验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对我国部分地区^(137)Cs分布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计年 ~137Cs 沉积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柱中的高溴联苯醚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亮 郭建阳 +1 位作者 廖海清 汤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88-994,共7页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5个内陆湖泊(巢湖、滇池、红枫湖、青海湖和四海龙湾)钻孔沉积物中HB-PBDEs(高溴联苯醚,包括九溴和十溴的联苯醚)的垂直分布状况,并对它们的组成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5个内陆湖泊表层沉积物...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5个内陆湖泊(巢湖、滇池、红枫湖、青海湖和四海龙湾)钻孔沉积物中HB-PBDEs(高溴联苯醚,包括九溴和十溴的联苯醚)的垂直分布状况,并对它们的组成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5个内陆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归一化后的w(ΣHB-PBDEs)为17.5~977.9 ng/g,其中滇池、红枫湖和巢湖HB-PBDEs的污染相对较为严重;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相比,我国内陆湖泊沉积物中BDE-209的污染状况相对较轻.沉积物中HB-PBDEs的组成特征显示,BDE-209不但在大气传输过程中发生了明显降解,而且在进入湖泊沉积物后也发生了明显降解.由于BDE-209在不同环境介质中都可发生降解,并且降解产物为毒性更大的低溴代单体,因此进一步研究BDE-209在环境中的降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柱 多溴联苯醚 组成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微生物法的煤矸石山酸化污染原位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朱琦 胡振琪 +2 位作者 叶春 李春华 李冲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期52-59,共8页
含硫煤矸石在露天堆储过程中会产生酸化污染,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高盐酸性废水。常用的物理阻隔措施难以满足煤矸石短期堆储时工程量小、取用矸石方便的需求。因此,找到一种基于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的煤矸石酸化临时抑制措施是矿区生... 含硫煤矸石在露天堆储过程中会产生酸化污染,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高盐酸性废水。常用的物理阻隔措施难以满足煤矸石短期堆储时工程量小、取用矸石方便的需求。因此,找到一种基于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的煤矸石酸化临时抑制措施是矿区生态修复领域的热点问题。针对煤矸石氧化过程受微生物调控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化学法和微生物法在煤矸石山污染原位控制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化学法通过应用有机杀菌剂抑制氧化菌活性,降低了煤矸石氧化速率,但大量施加杀菌剂可能带来环境风险;微生物法通过筛选、驯化还原菌,调节淋溶液pH值的同时去除盐和重金属离子,但需要依赖外加碳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微生物法协同的煤矸石山酸化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利用有机杀菌剂为还原菌提供碳源,还原菌降解杀菌剂能够减少环境风险。此外,改良菌种、研发新型杀菌剂及其缓蚀剂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酸化污染 杀菌剂 硫酸盐还原菌 协同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对湖泊上覆水DON影响机制及环境学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秋材 张莉 +5 位作者 王圣瑞 曹长春 赵海超 李艳平 李文章 席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1-531,共11页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光照对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影响,经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法(FRI)解析了DON含量、结构组分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环境学意义.结果表明:(1)未加汞光...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光照对洱海上覆水溶解性有机氮(DON)影响,经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法(FRI)解析了DON含量、结构组分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环境学意义.结果表明:(1)未加汞光照条件下,洱海上覆水DON含量随光照时间延长呈波动上升趋势,NH_4^+与DO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4,P<0.05),即NH_4^+与DON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且光照可能促进了NH_4^+向DON的转化;(2)加HgCl_2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UVA254(1.78、1.85)、A253/A203(0.35、0.34)、E2/E3(5.85、5.77)及SR(1.03、1.14)均值差别不大,未加HgCl_2实验组较对照组SUVA254、A253/A203、E2/E3值有一定差别,表明光照主要是通过微生物作用,进而影响DON特征,表现为光照增强了DON芳香环取代基结构的复杂程度,并且使得羰基、羧基、羟基和酯基种类有所增多;(3)PARAFAC识别出类蛋白质物质(T峰)和类富里酸物质(A峰)两类组分,表明腐殖质类物质与蛋白质类物质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且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较为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光照可增强生物活性,进而影响对DON的转化和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上覆水 DON特征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区域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的洞庭湖区水污染总量分配 被引量:32
11
作者 秦迪岚 韦安磊 +4 位作者 卢少勇 罗岳平 廖岳华 易敏 宋冰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5,共8页
从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系统的整体效益出发,构建了基于基尼系数的水污染负荷公平分配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以贡献系数作为判断不公平因子的依据,结合GIS技术分析洞庭湖区不公平因子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利用基尼系数最小化模型,制订了洞庭湖... 从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系统的整体效益出发,构建了基于基尼系数的水污染负荷公平分配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以贡献系数作为判断不公平因子的依据,结合GIS技术分析洞庭湖区不公平因子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利用基尼系数最小化模型,制订了洞庭湖区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研究表明:2008年湖区基于GDP和土地面积的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基尼系数均大于0.2,超过了基尼系数合理限值,湖区氮磷排放在经济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在湖区3个大型污染控制区中,Ⅰ区(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区)和Ⅲ区(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分别具有最小的氮磷土地面积贡献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是湖区不公平性特征最为显著的2个区域;在优化分配所得的2020年湖区各单位相对于2008年的总氮排放削减方案中,Ⅰ区削减率最高,达8.18%,岳阳市区削减量最大,为865.0 t/a;在相应的总磷排放削减方案中,Ⅱ区(平原农业综合整治区)削减率最高,达9.45%,华容县削减量最大,为78.45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尼系数 贡献系数 污染负荷分配 不公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对面源污染影响的参数率定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洁 李春华 +5 位作者 叶春 苗俊侠 王燕 冯婧微 汪洋 王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6-1694,共9页
降雨是面源污染扩散的主要动力,也是面源污染治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天然降雨具有不确定性,为确定降雨对面源污染研究所需的试验条件,以我国南北3个典型示范区的降雨强度及其变化范围作为参数依据,利用可模拟降雨强度为15~120... 降雨是面源污染扩散的主要动力,也是面源污染治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天然降雨具有不确定性,为确定降雨对面源污染研究所需的试验条件,以我国南北3个典型示范区的降雨强度及其变化范围作为参数依据,利用可模拟降雨强度为15~120 mm/h的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10种降雨强度(15、20、25、30、40、45、50、60、90和120 mm/h)和2种降雨高度(2、4 m)下的人工模拟降雨过程,分析降雨强度准确性、降雨均匀度以及雨滴直径大小和分布三方面参数。结果表明:该装置在降雨强度为15~120 mm/h时,4 m降雨高度的降雨均匀度基本能保持在80%以上,2 m能保持在60%以上,雨量分布呈现出中心大、四周小,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特点;该降雨范围内雨滴中数直径基本保持在0.85~2.28 mm,雨滴最大直径不超过3.02mm。人工模拟降雨参数与天然降雨有较高的相似性。4 m降雨高度下的降雨参数在降雨强度为15~35 mm/h时优于2 m降雨高度下的相同参数,适用于北方农作物(如玉米、葵花)种植区面源污染试验研究,而2 m高度更适用于南方水稻种植区的降雨试验研究。该研究结果为探究降雨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释放的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人工模拟降雨 自然降雨 降雨强度 均匀性 雨滴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覆盖控制沉积物磷释放效果的验证评估
13
作者 王增龙 吴志皓 +7 位作者 王书航 姜霞 李艳华 田雨桐 包牧仁 王前勇 庞博 敖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51,共12页
文章通过覆盖材料(方解石、湖沙或方解石+湖沙)对底泥磷释放的阻控实验以及利用梯度扩散薄膜(DGT)的底泥原位测试,验证评估覆盖剂对呼伦湖沉积物磷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发现:(1)方解石、方解石+湖沙或湖沙能有效降低表层沉积物的DGT-P浓... 文章通过覆盖材料(方解石、湖沙或方解石+湖沙)对底泥磷释放的阻控实验以及利用梯度扩散薄膜(DGT)的底泥原位测试,验证评估覆盖剂对呼伦湖沉积物磷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发现:(1)方解石、方解石+湖沙或湖沙能有效降低表层沉积物的DGT-P浓度(CDGT(PO_(4)^(3-)-P)),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和上覆水溶解反应性磷;方解石、方解石+湖沙覆盖的表层沉积物的CDGT(PO_(4)^(3-)-P)峰值或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样;方解石、方解石+湖沙的上覆水DRP的去除率分别超过78%和81%;方解石+湖沙可以将沉积物/水界面无机磷扩散通量降低至负值;(2)方解石和方解石+湖沙能明显地降低表层沉积物总磷(TP)、活性磷(NH_(4)Cl-P和BD-P)含量及其占TP的百分比,沉积物反应性磷再补给系数r减少而惰性成份(NaOH_(85)-P和Ca-P)及其占TP的百分比增加;(3)方解石+湖沙覆盖的表层沉积物TP变化范围:-45~-30 mg/kg;磷提取相(NH_(4)Cl-P、BD-P、Ca-P和NaOH_(85)-P)含量变化值,磷提取相变化量占对照沉积物对应提取成份的百分比分别为-17~-10 mg/kg (-38.46%~-29.31%);-23~-16 mg/kg (-46.15%~-32.86%);10~15 mg/kg (2.41%~3.63%)和8~14 mg/kg(3.20%~3.99%);r降低范围:0.02~0.19。综上,方解石的吸附或阻隔作用能降低沉积物总磷和活性磷,降低沉积物磷再补给能力;NH_(4)Cl-P和BD-P被转化为情性成份(NaOH_(85)-P和Ca-P),磷迁移性降低。覆盖剂对沉积物磷内源负荷控制效果为方解石+湖沙>方解石>湖沙。方解石+湖沙的磷阻控机制是方解石对磷的吸附,磷和方解石的共沉淀以及湖沙的物理阻隔;方解石+湖沙的多层覆盖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沉积物原位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覆盖 方解石 梯度扩散薄膜 沉积物/水界面 内源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着生藻类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黑龙江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含雪 刘丹丹 +5 位作者 李春华 魏伟伟 叶春 汪洋 赵然 赵月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7-1618,共12页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能够反映河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生藻类群落的结构及分布状况可以反映长期的水生态变化过程,对于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黑龙江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沿干流沿程布设30个...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能够反映河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生藻类群落的结构及分布状况可以反映长期的水生态变化过程,对于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以黑龙江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沿干流沿程布设30个点位进行着生藻类及水环境质量调查,运用水质指数(WQI)和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对黑龙江进行水质及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黑龙江着生藻类共7门95属234种,以硅藻-蓝藻-绿藻型为主,夏季优势类群为硅藻,秋季硅藻与蓝藻交互占优势。2)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主要环境因子COD_(Mn)、NH_(3)-N、TN和TP,结合WQI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划定参照点,基于箱线图判别能力(赋分≥2)从17项候选生物参数中筛选出夏季和秋季各2项核心参数,并以参照点25%分位数划分健康等级,构建了黑龙江着生藻类P-IBI指标体系。3)评价结果显示,参照点夏季和秋季WQI和P-IBI均为“良好”,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受损点P-IBI夏季为“良好”,秋季为“较差”,WQI夏季和秋季均为“一般”状态。夏季和秋季影响黑龙江水体P-IBI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电导率、水温,黑龙江水质指标COD_(Mn)和COD_(Cr)已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应对其进行重点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着生藻类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 河流 水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69
15
作者 王佩 卢少勇 +3 位作者 王殿武 许梦爽 甘树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3-709,共7页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滨带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淡水水生生物硝基苯水质基准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吴丰昌 孟伟 +4 位作者 张瑞卿 李会仙 曹宇静 徐冰冰 冯承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硝基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美国和中国2种类型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区系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筛选两国水生生物物种的毒性数据,运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和评价因子法分别推导了2个国家保护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同时,结合... 以硝基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美国和中国2种类型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区系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筛选两国水生生物物种的毒性数据,运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毒性百分数排序法和评价因子法分别推导了2个国家保护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同时,结合国内外主要水体ρ(硝基苯)分布特征,对地表水体中硝基苯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由于生物区系不同,同样方法得到的美国水质基准值明显高于中国水质基准值,其中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得出的基准值最为合理.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得到中国硝基苯急性基准值为0.572 mg/L,慢性基准值为0.114 mg/L;美国硝基苯急性基准值为7.271 mg/L,慢性基准值为2.031 mg/L.风险表征结果显示,中国主要地表水体中硝基苯不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苯 水质基准 水生态系统 生物区系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环太湖入出湖河流水量及污染负荷通量 被引量:74
17
作者 燕姝雯 余辉 +2 位作者 张璐璐 徐军 王振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5-862,共8页
通过对2009年环太湖水文巡测及同步水质监测数据整理,得到2009年环太湖河流入出湖水量以及污染负荷,并将之与前期文献资料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09年环太湖河道入出湖水量分别为88.40×108m3、93.27×108m3.入湖水量超过5... 通过对2009年环太湖水文巡测及同步水质监测数据整理,得到2009年环太湖河流入出湖水量以及污染负荷,并将之与前期文献资料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09年环太湖河道入出湖水量分别为88.40×108m3、93.27×108m3.入湖水量超过5×108m3的依次为陈东港、大浦港、梁溪河、太滆运河、望虞河.出湖水量最大两条河为太浦河、长兜港,水量超过20×108m3.宜兴地区入湖污染物负荷较大,应加强治理;悬浮颗粒物出湖通量大于入湖通量,且绝大多数从太湖南部地区出湖;总氮滞留率在下降的同时入湖通量在逐年增加;引江济太对太湖总体水质改善有积极作用,与湖内污染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出入湖河流水质对太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量 污染物通量 滞留率 引江济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李梁 胡小贞 +2 位作者 刘娉婷 周北海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6-51,共6页
采用底泥质量标准(SQGs)法和潜在生态风险(RI)法对滇池外海22个点位20cm柱状底泥中重金属As、Hg、Cr、Cd、Pb、Zn和Cu浓度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的最高浓度达319mg/kg,9个点位超过风险评价中值或高概率效应浓度,是... 采用底泥质量标准(SQGs)法和潜在生态风险(RI)法对滇池外海22个点位20cm柱状底泥中重金属As、Hg、Cr、Cd、Pb、Zn和Cu浓度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的最高浓度达319mg/kg,9个点位超过风险评价中值或高概率效应浓度,是超标最严重的重金属.各元素污染程度顺序为Pb】Cu】Hg】As】Cd】Cr】Zn.Pb、Cu、Hg的污染层为15~20cm,其余重金属污染层为10~15cm.潜在生态风险(RI)评价表明,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北部为'强'等级,潜在风险顺序为Hg】Cd】As】Pb】Cu】Cr】Zn.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起来使用.此外,滇池底泥重金属浓度与潜在生态风险表现出一致的区域性差异,即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底泥 重金属 底泥质量标准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内源磷负荷 被引量:50
19
作者 黎睿 王圣瑞 +3 位作者 肖尚斌 焦立新 刘文斌 倪兆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31-1839,共9页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特征,探讨其区域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区域内9个湖泊100个沉积物样品总磷(TP)及不同形态磷含量,比较了不同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结果表明,云南高原湖泊...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特征,探讨其区域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区域内9个湖泊100个沉积物样品总磷(TP)及不同形态磷含量,比较了不同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结果表明,云南高原湖泊沉积物ω(TP)为(1256±621)mg/kg,高于长江中下游湖泊[(601±76)mg/kg];前者沉积物磷形态以钙结合态磷(HCl-P)为主,主要受水土流失等影响,湖泊较高的矿化度易于磷埋藏,且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减缓了磷的移动能力,其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为0.17~1.07mg/(m2·d),对湖泊富营养的贡献较小;而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沉积物磷形态以可还原态磷(BD-P)等形态为主,主要由面源及浮游植物生长调控,其中可移动磷(Mobile-P,除残渣态磷(Res-P)和HCl-P以外的所有形态磷之和)相对含量占ω(TP)的60.60%,约为云南高原湖泊的2倍,其沉积物-水界面磷负荷为0.002~1.32mg/(m2·d),对湖泊富营养化贡献较大.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湖区湖泊应该加强流域面源污染等外源治理,修复退化水生植被,而在云南高原湖泊则应重点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施行农田最佳施肥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内源磷负荷 湖泊沉积物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腐殖质组分赋存特征 被引量:28
20
作者 易文利 王圣瑞 +3 位作者 杨苏文 赵海超 金相灿 王国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8,共8页
应用化学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在0.98%-11.0%之间波动.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 应用化学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在0.98%-11.0%之间波动.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其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物污染程度和湖泊周边的人类活动有关.②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HA)含量为1.03-6.73g/kg,富里酸(FA)含量介于2.73-9.77g/kg之间,胡敏素(HM)是主体,含量在5.89-55.57g/kg之间;HA/(FA+HA)比值(PQ)处于23.04%-50.56%之间,平均为32.72%.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PQ值大于污染程度轻的沉积物,说明重污染湖泊沉积物腐殖化程度高.③腐殖质三种结合形态中紧结合态含量最高,在3.21-47.76g/kg之间;其次为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在0.86-6.92g/kg之间;稳结合态腐殖质最低,含量在0.72-3.89g/kg之间;松/紧比与沉积物有机质、总磷和总氮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污染越严重的湖泊沉积物,沉积物腐殖化程度高,腐殖质积累.因此应重视湖泊沉积物腐殖质组分在碳循环及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有机质含量 PQ 腐殖质结合形态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