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郭晶 陈冬素 +3 位作者 张屹 黄代中 严广寒 卢少勇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166,F0002,共10页
为探究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3年在洞庭湖不同水域开展季度调查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洞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44属,其中绿藻门16属,硅藻门12属和蓝藻门10属。平均密度为8.499×10^(5) cells/L,以硅藻门(57.... 为探究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3年在洞庭湖不同水域开展季度调查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洞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44属,其中绿藻门16属,硅藻门12属和蓝藻门10属。平均密度为8.499×10^(5) cells/L,以硅藻门(57.1%)和蓝藻门(18.6%)为多。从时间分布看,6月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最高(1.352×10^(6)cells/L),12月最低(3.448×10^(5) cells/L);从空间分布看,西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最高(1.419×10^(6) cells/L),以硅藻门为主;其次为入湖口、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和出湖口。洞庭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2.76—3.62,入湖口、东洞庭湖和出湖口评价为优秀,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为良好。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8.1,中营养水平。主成分分析显示水温、高锰酸盐指数为主要影响因素;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和氨氮是影响洞庭湖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 被引量:76
2
作者 卢少勇 张萍 +2 位作者 潘成荣 彭书传 刘晓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78-2286,共9页
为明确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运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评价了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运用GIS软件绘制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状况,运用聚类分析划分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0和2014年洞庭湖区TN、TP年输出负荷总量分别为1... 为明确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运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评价了洞庭湖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运用GIS软件绘制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状况,运用聚类分析划分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0和2014年洞庭湖区TN、TP年输出负荷总量分别为104556.9t,12719.02t;103643.71t,13032.79t;不同类型污染源产生TN负荷量大小顺序为:旱地>水田>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林地,不同类型污染源TP污染负荷量大小顺序为:畜禽养殖>旱地>水田>农村生活>林地;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主要来源是旱地和畜禽养殖,在空间上TN、TP污染分布一致,但各区域TN、TP年输出负荷量存在差异,以桃源县、汉寿、澧县,鼎城、南县、安化、华容、平江等区域输出负荷量高,是流域优先控制区,并基于聚类分析将ANP划分为4类污染类型,提出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农业面源污染 等标污染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汪星 李利强 +3 位作者 郑丙辉 刘琰 田琪 王丽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66-3776,共11页
2013年3月、6月、9月及12月采集了洞庭湖11个断面的浮游藻类,并对所采集的藻类进行了功能群划分,结果显示,洞庭湖的浮游藻类可以分为24个功能群:A、B、C、D、E、F、G、H1、J、L_O、L_M、M、MP、N、P、S1、SN、T、W1、W2、X1、X2、X3、Y... 2013年3月、6月、9月及12月采集了洞庭湖11个断面的浮游藻类,并对所采集的藻类进行了功能群划分,结果显示,洞庭湖的浮游藻类可以分为24个功能群:A、B、C、D、E、F、G、H1、J、L_O、L_M、M、MP、N、P、S1、SN、T、W1、W2、X1、X2、X3、Y,所反映的生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分层敏感、频繁扰动且混合程度较高的浑浊型中-富营养型水体.不同时期调查的藻类优势功能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B(中营养水体、对分层敏感)、D(较浑浊的浅水水体)、J(混合型高富营养浅水水体)、MP(扰动频繁的浑浊型浅水水体)、P(混合程度较高中富营养浅水水体)、Y(广适性)在四次调查中的优势度均>0.02,成为洞庭湖的绝对优势功能群,洞庭湖藻类优势功能群不同时期的演替规律为:3月MP+P+D+B经6月MP+J+P+D+B与9月MP+J+P+D+B+L_O+Y转变成12月MP+J+D+Y.CCA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藻类功能群分布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为明显.整体上,T、p H值、DO、COD_(Cr)、NH_3-N及TP是影响洞庭湖藻类功能群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藻类功能群 优势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金明 卢少勇 +5 位作者 葛飞 王永强 李琳琳 杨莉园 秦海娇 蒋昀耕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705,共9页
为研究东洞庭湖抗生素及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时空分异特征,采集了东洞庭湖流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沉积物样品,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4类12种抗生素和8种相应抗性基因。结果... 为研究东洞庭湖抗生素及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时空分异特征,采集了东洞庭湖流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沉积物样品,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4类12种抗生素和8种相应抗性基因。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水平处于ng·g^(-1)级别,枯水期4类12种抗生素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均高于丰水期。丰水期沉积物浓度范围为ND(未检出)~176.94 ng·g^(-1),平均浓度为9.75 ng·g^(-1);枯水期浓度范围为ND~101.34 ng·g^(-1),平均浓度为10.88 ng·g^(-1);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东洞庭湖主要的抗生素。丰水期沉积物样品中共检出8种ARGs,绝对丰度范围在ND~1.03×10^(7)copies·g^(-1);枯水期绝对丰度范围为9.93×10^(2)~6.32×10^(9)copies·g^(-1)。从空间上看,下游ARGs总丰度高于上游。沉积物中抗生素与ARGs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枯水期表现出更好的正相关性。研究表明,东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有较明显的差异,在枯水期和靠近水产养殖的区域污染水平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流域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口-西洞庭湖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严广寒 殷雪妍 +4 位作者 汪星 王丽婧 李莹杰 李虹 陈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32-2540,共9页
为了解长江三口及西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及8月对长江三口及西洞庭湖18个断面进行了浮游植物的调查,共检出6门72种,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方面,在11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 为了解长江三口及西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及8月对长江三口及西洞庭湖18个断面进行了浮游植物的调查,共检出6门72种,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方面,在11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变化范围为1.32~275×10^4cells/L,平均密度为32.75×10^4cells/L,其中,长江三口平均密度为35.39×10^4cells/L,西洞庭湖为25.88×10^4cells/L;优势类群方面,长江三口以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瞳孔舟形藻(Navicula pupula)、双头辐节藻(Stauroneis smithii Grun)为主,西洞庭湖则以蓝藻门的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为主;多样性方面,长江三口Shannon-Wienner指数及Margalef指数分别为1.31和1.01,西洞庭湖Shannon-Wienner指数及Margalef指数分别为1.40和1.10,通过对浮游植物和水环境因子数据进行CCA分析可知,水温(WT)、总氮(TN)、总磷(TP)是影响长江三口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而WT、pH值是影响西洞庭湖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长江三口 西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的洞庭湖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严广寒 殷雪妍 +4 位作者 汪星 王丽婧 李丹 田泽斌 李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322,共10页
为了解洞庭湖流域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12月对洞庭湖进行采样调查分析,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叶绿素a浓度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其... 为了解洞庭湖流域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12月对洞庭湖进行采样调查分析,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叶绿素a浓度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其年均值为5.77μg/L,变化范围为1.00~67.33μg/L.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单因素GAM模型中,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浓度变化影响解释率较高的单一因素有所不同,春季为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电导率(Cond)和总磷(TP);夏秋季为COD_(Mn)、水温(WT)和电导率;冬季为氨氮(NH_(4)^(+)-N)、电导率.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多因素GAM模型中,对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总体解释率为97.5%,解释效果较好.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子排序为COD_(Mn)>TP>电导率>NH_(4)^(+)-N>TN/TP,均与叶绿素a浓度呈非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叶绿素A浓度 环境因子 GAM模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口-西洞庭湖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严广寒 殷雪妍 +4 位作者 汪星 王丽婧 李莹杰 李虹 陈威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共10页
了解长江三口(藕池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西洞庭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探究洞庭湖来水及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现存量的周年动态变化,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浮游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洞庭湖水生态环境保护... 了解长江三口(藕池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西洞庭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探究洞庭湖来水及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现存量的周年动态变化,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浮游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洞庭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和8月对长江三口及西洞庭湖18个断面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4门、40种,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密度为9~323个/L,生物量为0.006~0.319 mg/L,西洞庭湖浮游动物密度为9~45个/L,生物量为0.019~0.045 mg/L,枯水期与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差异显著,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密度均值(67个/L)高于西洞庭湖(23个/L);三口的优势类群为无节幼体(Nauplii)、桡足幼体(Copepodid)、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西洞庭湖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长江三口浮游动物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07和0.77,西洞庭湖分别为1.17和0.80。CCA分析表明,水温(WT)、总氮(TN)、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 4-P)是影响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而WT、TN是影响西洞庭湖区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长江三口 西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秋连旱对洞庭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严广寒 李飞云 +4 位作者 吴流星 郁梦媛 殷雪妍 黄民生 汪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6,共11页
分析极端干旱事件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为减缓干旱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保障水生态安全提供参考。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水文气象干旱,根据水位波动特征,在干旱期间8月和9月对洞庭湖6个区域26个... 分析极端干旱事件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为减缓干旱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保障水生态安全提供参考。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水文气象干旱,根据水位波动特征,在干旱期间8月和9月对洞庭湖6个区域26个监测点位进行了2次采样,比较分析了干旱事件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洞庭湖浮游动物共检出4门79种;密度呈现出8月(98个/L)<9月(192个/L),密度占比以桡足类最高,为35.0%,其他依次为轮虫34.3%,枝角类28.6%,原生动物2.1%。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呈现出8月<9月,其中8月各区域具有显著差异,9月变化不明显;群落相似性指数由轻度相似(8月)变为中度相似(9月)。极端干旱造成洞庭湖水系水文连通性降低,外源营养物质输入削弱,加之持续高温,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同质化,稳定性减弱。RDA分析表明,8月浮游动物关键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正磷酸盐(PO_(4)^(3-)-P)、溶解性硅酸盐(DSi)和浊度(Turb),9月为总悬浮物固体(TSS)、Turb和硝氮(NO_(3)^(-)-N)。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与氮磷营养盐和水温(WT)显著负相关,WT与氮磷营养盐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浮游动物受WT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综合分析表明,极端干旱期间水文连通性和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保障水文连通性是促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环境因子 浮游动物 水文连通性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水域碳素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丽婧 朱怡帆 +5 位作者 田泽斌 纪道斌 杨忠勇 李莹杰 刘佳 孟江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42-2552,共11页
2022年4月平水期及2022年7月丰水期对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同步检测各环境因子;基于水体酸碱平衡、亨利定律及室内实验,计算水体各碳素赋存含量,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水域各碳素赋存含量均呈现出溶解性无机碳(... 2022年4月平水期及2022年7月丰水期对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同步检测各环境因子;基于水体酸碱平衡、亨利定律及室内实验,计算水体各碳素赋存含量,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水域各碳素赋存含量均呈现出溶解性无机碳(DIC)>溶解态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颗粒态无机碳(PIC)的特征.水位变动、水体理化因子、湘江来流和温室气体分压对东洞庭湖水域碳素赋存含量有较大影响;不同时期水温(Temp)、pH值、溶解氧(DO)与叶绿素a(Chl-a)含量对碳素赋存含量影响差异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平水期 丰水期 碳素赋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洞庭湖入湖河流磷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8
10
作者 蔡佳 王丽婧 +4 位作者 陈建湘 田泽斌 汪星 黄代中 刘德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识别西洞庭湖长江三口分流来水与洞庭湖水系河流来水磷元素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12月在西洞庭湖的主要入湖河流松滋河(三口分流河道)、沅江和澧水(洞庭湖水系河流)开展了水文水质同步调查,研究了入湖河流中磷浓度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 为识别西洞庭湖长江三口分流来水与洞庭湖水系河流来水磷元素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12月在西洞庭湖的主要入湖河流松滋河(三口分流河道)、沅江和澧水(洞庭湖水系河流)开展了水文水质同步调查,研究了入湖河流中磷浓度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水文因素对磷污染特征的影响,探究了磷的来源结构.结果表明,3条主要入湖河流流量平均值表现为沅江(1 718 m^3/s)>松滋河(935 m^3/s)>澧水(884 m^3/s),ρ(TP)平均值表现为沅江(0.070 mg/L)<澧水(0.077 mg/L)<松滋河(0.138mg/L);沅江的年均入湖磷通量(4 177.26 t/a)对于西洞庭湖磷污染而言仍起主导作用;沅江、澧水与松滋河的磷的形态以DTP(溶解态磷,占比为78.56%~90.19%)为主,并且松滋河DTP占比(90.19%)显著高于沅江和澧水(78.56%~83.34%).进一步的分析显示,3条河流的磷污染状况受水文因素影响显著,沅江和澧水磷浓度表现为汛期高于非汛期,磷的主要来源为非点源;松滋河的磷浓度表现为非汛期高于汛期,汛期主要取决于长江来水状况,非汛期主要取决于松滋口以下区间的点源污染状况.研究显示,3条河流磷浓度和形态均具有时空差异性,并且年内变化规律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洞庭湖 人湖河流 形态组成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涨水期水域碳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怡帆 田泽斌 +5 位作者 王丽婧 纪道斌 杨忠勇 孟江槐 田盼 刘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3-853,共11页
为了解东洞庭湖水域的碳汇特征,于2022年4月涨水期对东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运用垂向归纳模型和薄边界层法分别研究了东洞庭湖涨水期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水-气界面CO_(2)和CH_(4)的交换通量,基于碳收支... 为了解东洞庭湖水域的碳汇特征,于2022年4月涨水期对东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运用垂向归纳模型和薄边界层法分别研究了东洞庭湖涨水期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水-气界面CO_(2)和CH_(4)的交换通量,基于碳收支关系计算水域净碳汇通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涨水期水域碳汇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总体表现出碳源的特征.湖区出口、城陵矶、岳阳楼、扁山、鹿角、湖中岛、蝴蝶口、大小西湖、六门闸上游、红星洲净碳汇通量为负值,表现为碳源,通量波动范围为-4.92~-0.17(mmol/(m^(2)·h)),平均值为-1.95mmol/(m^(2)·h);东湖区、六门闸下游净碳汇通量为正值,表现为碳汇,通量波动范围为1.10~2.24(mmol/(m^(2)·h)),平均值为1.67mmol/(m^(2)·h).东洞庭湖水域的净碳汇通量(NPP)主要受CO_(2)通量(FCO_(2))、CO_(2)分压(PCO_(2))及溶解氧(DO)影响.此外水位波动、水体营养盐、温度、水体碱度也会通过改变水体PCO_(2)含量对碳汇能力造成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涨水期 碳汇 环境因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底栖动物长期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小毛 欧伏平 +4 位作者 王丑明 田琪 黄谦 张雷 卢少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6-345,共10页
为揭示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长期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利用20多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组成、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动态,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RDA)研究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2年洞庭湖底栖... 为揭示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长期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利用20多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组成、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动态,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RDA)研究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2年洞庭湖底栖动物多年平均种数53种,以水生昆虫(占41.5%)、软体类(占39.6%)为主。全时段水生昆虫种数、密度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基本平稳,种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优势种由水生昆虫、软体类与钩虾等为主的清洁型种类向以寡毛类、软体类等为主的清洁型与耐污型种类转变。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种数、密度与多样性指数均低于西、南洞庭湖。RDA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种群的主要水环境因素。三峡工程运行后入湖水沙减少、水位变化对底栖动物种群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三峡工程 底栖动物 环境因子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典型内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和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李照全 方平 +4 位作者 黄博 卢少勇 万群 熊剑 张光贵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9-1420,共12页
为了解洞庭湖区内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和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分别对南湖、黄盖湖、冶湖、鹤龙湖、洋沙湖、湘阴东湖、华容东湖等7个内湖进行现场调查及表层沉积物采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氮、磷和重金属... 为了解洞庭湖区内湖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和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分别对南湖、黄盖湖、冶湖、鹤龙湖、洋沙湖、湘阴东湖、华容东湖等7个内湖进行现场调查及表层沉积物采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氮、磷和重金属的来源,同时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FF)、地积累指数法(I geo)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评价内湖的污染现状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南湖w(TN)高于洞庭湖区土壤背景值,累积倍数为0.03倍;华容东湖、南湖、冶湖、湘阴东湖、洋沙湖、黄盖湖w(TP)均高于洞庭湖区土壤背景值,累积倍数分别为1.94、1.63、0.84、0.53、0.28、0.26倍;各内湖中w(Cd)、w(Hg)、w(Cu)、w(Pb)、w(Cr)、w(Zn)、w(Ni)均高于洞庭湖沉积物背景值,累积倍数平均值分别为1.09、2.29、1.24、1.62、0.66、0.44、1.78倍.②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表明,第1主成分TN、Cu、Cr、Ni的质量分数主要受农业生产及养殖业影响,第2主成分Cd、Hg、Pb、Zn的质量分数受工业活动影响最大,第3主成分TP、As、Sb的质量分数主要受生活污染影响.③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南湖表层沉积物氮、磷面临重度污染,华容东湖、黄盖湖面临中度污染,湘阴东湖、鹤龙湖、洋沙湖面临轻度污染.④地积累指数表明,南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面临严重污染,黄盖湖、鹤龙湖面临重污染,湘阴东湖、华容东湖、冶湖面临偏中度污染,洋沙湖面临轻度污染.⑤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南湖、湘阴东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面临较高风险,其余5个内湖面临中等风险.研究显示,洞庭湖区内湖表层沉积物不同程度受氮、磷及重金属污染,南湖综合污染尤为严重,内源污染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湖 表层沉积物 TN TP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形态组成特征 被引量:28
14
作者 田琪 李利强 +3 位作者 欧伏平 卢少勇 王丑明 张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5,共7页
为探究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 为探究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3.65 mg/L,平均值2.25 mg/L,总磷(TP)含量为0.060~0.359 mg/L,平均值0.138 mg/L;颗粒态总氮(TPN)含量为0.07~1.39 mg/L,平均值0.25 mg/L,颗粒态总磷(TPP)含量为0.003~0.172 mg/L,平均值0.05 mg/L;2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湖口最高,东洞庭湖高于西、南洞庭湖,入湖河流差异大的特征,颗粒态氮磷呈现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悬浮物(SS)的空间分布一致;3形态组成上,洞庭湖水体中氮磷以溶解态为主(TDN/TN为88.0%、TDP/TP为66.7%),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前后,洞庭湖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以颗粒态磷为主(TDP/TP 20.0%~35.6%)转变为以溶解态为主,而氮营养盐形态组成基本未变;4营养结构上,洞庭湖大多数断面TN/TP在10~22,且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富营养的限制阈值,比较适宜藻类生长。相关分析显示,洞庭湖TN、TP、TDN、TDP均与Chl-a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认为洞庭湖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时空分布 形态组成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洞庭湖总氮和总磷浓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光贵 卢少勇 田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77-2385,共9页
利用近20年监测数据,对洞庭湖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三峡工程运行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TN和TP浓度的年均值分别为1.12—2.06 mg·L^(-1)和0.062—0.146 mg·L^(-1),TN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 利用近20年监测数据,对洞庭湖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三峡工程运行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TN和TP浓度的年均值分别为1.12—2.06 mg·L^(-1)和0.062—0.146 mg·L^(-1),TN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TP浓度变化平稳.TN和TP浓度总体均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其中枯水期、平水期与丰水期TN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游S6—S11断面TN浓度明显高于上游S1—S5断面,除S6断面外,洞庭湖各断面之间TP浓度相差不大;TN浓度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各湖区相互之间TN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浓度总体表现为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三峡工程运行前后,TN浓度的时空分布基本保持一致;TP浓度的季节分布由三峡工程运行前的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变化为三峡工程运行后的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其空间分布由三峡工程运行前的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变化为三峡工程运行后的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南洞庭湖.洞庭湖TN和TP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污染来源有关.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TP浓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与其水沙条件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TN和TP 时空变化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质评价方法在通江湖泊中的适用性——以洞庭湖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殷雪妍 严广寒 +2 位作者 汪星 黄代中 李利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0-1078,共9页
三峡工程运行使得通江湖泊与长江原有的江湖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通江湖泊水环境,如何有效评价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洞庭湖的水质显得尤为重要。在洞庭湖湖区设置15个采样点,选取9项水质参数,运用单因子指数法、主成分分析(PCA)... 三峡工程运行使得通江湖泊与长江原有的江湖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通江湖泊水环境,如何有效评价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洞庭湖的水质显得尤为重要。在洞庭湖湖区设置15个采样点,选取9项水质参数,运用单因子指数法、主成分分析(PCA)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法对2019年1—12月洞庭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单因子指数法可快速准确评价水质类别,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计算简单并在水质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2种方法均无法准确给出不同采样点间受污染程度的差异,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与部分采样点实际情况不符。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推荐使用PCA法开展洞庭湖水质评价,该方法既能反映各主要污染指标及其贡献率,也能对不同区域水体受污染程度进行排序,且评价结果客观实际,更适用于洞庭湖区域的水质评价工作。但是在水质评价管理工作中,建议结合单因子指数法对水质类别进行判定,以保证管理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水质评价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主成分分析(PCA)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水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殷雪妍 宋思敏 +4 位作者 严广寒 汪星 李利强 王丽婧 李莹杰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45-53,共9页
水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实施水生态保护决策的关键因素,对湖泊水生态风险防控具有深远影响。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17年历史数据,筛选DO、COD_(Mn)、NH_(3)-N、TP、Chl.a、水华影响指数、脆弱性指数、物种重要性指数及贝克-津田... 水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实施水生态保护决策的关键因素,对湖泊水生态风险防控具有深远影响。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17年历史数据,筛选DO、COD_(Mn)、NH_(3)-N、TP、Chl.a、水华影响指数、脆弱性指数、物种重要性指数及贝克-津田生物指数等9项指标,构建洞庭湖水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水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不同时期洞庭湖水生态风险状况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洞庭湖水生态环境处于中风险,2004年、2013年及2016年洞庭湖水生态环境处于低风险。整体来看,该评价模型基本能够反映洞庭湖在不同时期的水生态风险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风险 评价模型 风险评估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河流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沧州市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贺玉 杨莉园 +4 位作者 卢少勇 王永强 刘树栋 毕斌 张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3-1283,共11页
客观、综合评价城市河流水质的污染状况对城市河流水污染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2022年沧州市13条重要河流的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氨氮(NH_(3)-N)、氟化物(F−)共7项水质指标数... 客观、综合评价城市河流水质的污染状况对城市河流水污染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2022年沧州市13条重要河流的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氨氮(NH_(3)-N)、氟化物(F−)共7项水质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引起河流水质变化的主导指标,诊断河流污染状况,再运用水质指标权重计算各河流监测断面和不同季节综合得分,分析河流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沧州市13条河流水质整体较好,大部分河流水质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少数河流COD_(Mn)、COD_(Cr)达到Ⅳ类水质标准;2)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将7个水质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8.492%,其中与第一主成分显著相关的水质指标COD_(Mn)、COD_(Cr)、TP和F−主导着研究区域水质变化,且4个水质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空间分析表明,沧浪渠为13条监测河流中污染程度最高的河流,且沧州市东北区域河流污染程度高于西北区域和中南区域;4)季节分析表明,13条河流不同季节水质污染严重程度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研究结果可为沧州市城市河流水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水质 主成分分析 污染因子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螳螂川—普渡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9
作者 秦海娇 史秋月 +8 位作者 支国强 王永强 韩镇阳 毕斌 杨莉园 霍笑康 陈金明 卢少勇 刘宪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7-878,共12页
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是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高原河流浮游植物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以云贵高原河流螳螂川—普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11月(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该河流域的浮游植物和水体进行... 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是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高原河流浮游植物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以云贵高原河流螳螂川—普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2022年4—11月(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该河流域的浮游植物和水体进行采样调查,运用多样性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冗余分析(RDA)等对螳螂川—普渡河流域的水质及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探讨该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8属261种,以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变化显著,与枯水期和平水期相比,丰水期细胞密度较少,生物多样性较高,螳螂川干流的细胞密度高于其他流域。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流域整体处于中营养至重富营养水平,且螳螂川干流的富营养化水平最严重。RDA分析揭示了不同子流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素不同,螳螂川干流为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pH,螳螂川支流为COD_(Mn),普渡河干流为流量和硝酸盐氮,普渡河支流为水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螳螂川—普渡河流域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水质污染状况及主要污染物来源分析 被引量:26
20
作者 郭晶 连花 +2 位作者 李利强 黄代中 王丑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分析洞庭湖的水环境变化趋势,为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在洞庭湖共设置17个监测断面,包括5个入湖口断面、11个湖体断面、1个出湖口断面,2012-2016年每月监测1次水质,以2014年为调查基准年,对入湖河流和洞庭湖区主要污... 分析洞庭湖的水环境变化趋势,为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在洞庭湖共设置17个监测断面,包括5个入湖口断面、11个湖体断面、1个出湖口断面,2012-2016年每月监测1次水质,以2014年为调查基准年,对入湖河流和洞庭湖区主要污染负荷进行调查与估算。2016年,洞庭湖5个入湖口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总体水质状况为优;11个湖体断面和1个出湖口断面总体水质为Ⅳ类,属轻度污染,Ⅳ类和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83.33%和16.67%;西洞庭湖的南嘴和东洞庭湖的大小西湖为Ⅴ类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2016年17个断面的TN年均值1.523~2.356mg/L,TP年均值0.064~0.139mg/L。2012年洞庭湖没有Ⅴ类水质断面,2013、2014、2016年Ⅴ类水质占比约20%,2015年Ⅴ类水占52.94%。2012-2016年洞庭湖TN年均值1.411~2.746mg/L,TP年均值0.032~0.162mg/L。入洞庭湖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湘江、沅江和松滋口水系,入湖通量是总氮、总磷污染物输入主要来源;洞庭湖区氮磷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污染物 污染来源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