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原位覆盖对河流底泥氮污染物释放的抑制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雪菱 张雯 +3 位作者 李知可 夏蕾 谢志豪 刘国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2,共5页
使用红壤(RS)原位覆盖黑臭河底泥来抑制底泥中氮污染物的释放。结果表明,RS覆盖可有效控制氮污染物释放,经RS覆盖60d后,上覆水中TN、氨氮的释放抑制率分别为77%、63%;同时,RS覆盖可有效减少底泥中TN浓度,60d后RS覆盖组底泥TN从1 409mg/k... 使用红壤(RS)原位覆盖黑臭河底泥来抑制底泥中氮污染物的释放。结果表明,RS覆盖可有效控制氮污染物释放,经RS覆盖60d后,上覆水中TN、氨氮的释放抑制率分别为77%、63%;同时,RS覆盖可有效减少底泥中TN浓度,60d后RS覆盖组底泥TN从1 409mg/kg下降至786mg/kg,下降了44%,明显高于无RS覆盖的对照组(22%)。随着水流速度增加,水体复氧量增大,使红壤与底泥中部分金属元素(如铁和锰)被氧化,使水中溶解性氮更容易被吸附到底泥中,从而有助于降低TN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原位覆盖 底泥 氮释放 流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氢自养反硝化菌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余静 周艳 +3 位作者 颜椿 马慧 王妙婷 蒲生彦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9-33,共5页
从厌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氢自养反硝化细菌S1,通过模拟地下水环境,考察了硝酸盐浓度、碳源投加量、pH、温度、SO_4^(2-)浓度对该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S1为陶厄氏菌属,反硝化过程中最适碳源投加量为0.5 g/L。当NO_3^--N质量... 从厌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氢自养反硝化细菌S1,通过模拟地下水环境,考察了硝酸盐浓度、碳源投加量、pH、温度、SO_4^(2-)浓度对该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S1为陶厄氏菌属,反硝化过程中最适碳源投加量为0.5 g/L。当NO_3^--N质量浓度>100 mg/L,pH=6或SO42-质量浓度>90 mg/L时,菌株对NO_3^--N的去除均受到抑制。pH在7~10范围内,随着pH升高,菌株反硝化速率增大;温度在10~30℃范围内,温度越高,菌株反硝化速率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自养反硝化 硝酸盐 地下水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垃圾厌氧-准好氧时空联合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南飞 韩智勇 +2 位作者 史瑞 李浩 刘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00-208,共9页
生物反应器是处理农村中小型固体废物的有效技术,该研究以时空联合型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SASAB,Sequentially Anaerobic/Semi-Aerobic Bioreactor)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STASAB中的微生物群落,以期为该反应器的高... 生物反应器是处理农村中小型固体废物的有效技术,该研究以时空联合型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SASAB,Sequentially Anaerobic/Semi-Aerobic Bioreactor)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STASAB中的微生物群落,以期为该反应器的高效运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生物反应器处理单元中将C1、C2和C3生物反应器设为试验组,分别在第66、101和246天开始依次按SASAB操作运行的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18.5%~26.6%)、Firmicutes(14.9%~26.6%)、Chloroflexi(6.6%~25.2%)、Bacteroidetes(8.2%~24.0%)、Actinobacteria(6.9%~13.8%)。C3处理单元在厌氧阶段中的优势菌属为Lentimicrobiume、vadinBC27_wastewater-sludge_group、Treponema_2、norank_f_Synergistaceae(产甲烷菌)等。在STASAB各处理单元中发现了硝化细菌Deinococcus-Thermus以及大量的反硝化细菌norank_f_Anaerolineaceae、unclassified_o_Rhizobiales、Hyphomicrobiu、AKYG587、Bacillus、norank_f_Caldilineaceae等。Venn图与PCA分析显示C1、C2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C3中的特有菌属高于其他反应器;RDA(Redundancy Analysis)分析表明C1、C2(STASAB)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STASAB的空间布局和运行方式能够有效发挥厌氧和准好氧生物反应器的优势,高效促进产甲烷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共存和生长代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快速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微生物群落 垃圾处理 高通量测序 时空联合型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铝酸盐水泥去除微污染水体中磷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蕤 刘国 +4 位作者 黄艳采 张琪琪 徐芬 廖兵 刘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8-842,共15页
微污染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磷的去除已成为水质研究的主要方向.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其浓度较低时即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的发生,许多除磷方法对低浓度磷的去除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从22种天然矿物、火山灰质材料和水硬性... 微污染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磷的去除已成为水质研究的主要方向.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其浓度较低时即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的发生,许多除磷方法对低浓度磷的去除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从22种天然矿物、火山灰质材料和水硬性材料中,筛选出了能高效去除低浓度磷的硫铝酸盐水泥(代号R.SAC 42.5,简称R),该材料在中性、偏酸性的溶液中呈絮凝体状态.本文从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曲线、SEM和XRD分析3个方面研究了R对微污染水体中磷的去除机理、环境因素(pH、温度、光照、扰动和溶解氧浓度)对已被R絮凝体吸附的磷酸盐再次溶出的影响以及R在实际微污染水体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中性条件下,R絮凝体在0.5 min内就可完成对磷酸盐的去除.当R絮凝体用量为0.10 g/L时,可将0.10 mg/L的磷酸盐完全去除.初步分析表明,磷的去除是由于R絮凝体与磷酸盐之间的化学吸附作用,吸附初始反应阶段可由Langmuir等温线描述.SEM和XRD分析表明磷酸盐主要吸附在R中的硅酸三钙表面,絮凝后的R通过溶液中离子的网捕、压缩、沉降增加了磷酸盐吸附量.环境因子实验表明,在pH为5.0~8.0范围内,磷酸盐去除率可达90%以上.光、温度和溶解氧不影响磷酸盐的去除.扰动会导致部分磷酸盐解吸,但磷酸盐浓度仍低于0.05 mg/L.对微污染湖泊/水库除磷研究表明,絮凝后的R在湖泊/水库除磷、截留水中悬浮物、预防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水体 硫铝酸盐水泥 低浓度磷 除磷机制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态黑碳的来源、理化性质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亚玲 罗天烈 +4 位作者 陈贤 王柳瑾 杨敏慧 周成智 刘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61,共14页
黑碳是生物质与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因其具有吸附、固碳、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而备受关注。溶解态黑碳平均分子量约为1~10 kDa,O/C值约为0.5~0.8,含有丰富的芳香微域结构和极性基团。溶解态黑碳可作为环... 黑碳是生物质与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在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因其具有吸附、固碳、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而备受关注。溶解态黑碳平均分子量约为1~10 kDa,O/C值约为0.5~0.8,含有丰富的芳香微域结构和极性基团。溶解态黑碳可作为环境污染物的重要吸附载体,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配传输和生物利用度。因其结构中含有大量酚类、醌类等基团,溶解态黑碳可作为电子传递载体或反应物参与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过程。此外,溶解态黑碳具有光化学活性,其产生·OH、^(1)O_(2)和3 DBC*的表观量子产率分别约为(6~14)×10^(-5),(3.4~5.5)×10^(-2)和(4~7.5)×10^(-2),可通过光敏化作用影响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调研,较系统地回顾梳理了有关溶解态黑碳的来源与赋存、理化性质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做出评论和展望,旨在促进考虑溶解态黑碳影响污染物转化规律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黑碳 光化学活性 吸附 电子转移 光敏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堆肥产物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子亮 韩智勇 +4 位作者 李浩 王双超 周若昕 张成甫 李祥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堆肥产品的品质,探讨了该堆肥产品农林利用的可行性,并基于淋滤实验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堆肥的施肥策略。研究表明:发酵1.5年的堆肥产品中有机质质量分数为31.28%,总养分为3.84%... 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堆肥产品的品质,探讨了该堆肥产品农林利用的可行性,并基于淋滤实验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堆肥的施肥策略。研究表明:发酵1.5年的堆肥产品中有机质质量分数为31.28%,总养分为3.84%,重金属由高到低依次为Cu(1322.02 mg/kg)、Pb(118.39 mg/kg)、Cr(91.61 mg/kg)、Cd(8.81 mg/kg),按照15%(质量分数)的比例施用后,土壤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但存在轻微生态风险。在淋滤过程中,淋溶液中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呈指数下降趋势,氨氮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相较于发酵1年的堆肥产品,发酵1.5年堆肥产品的淋溶液中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1);模拟春季、雨季、旱季施用发酵1.5年的堆肥产品,10000 m^(2)园林绿地中总氮年溶出累积量介于24534~31783 g,约占初始总氮含量的10%;春季施肥氮释放与作物生长同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 堆肥 淋滤 重金属 氮污染 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7
作者 杨正兰 冯雨实 +4 位作者 张廷斌 吴欢 张彩 谢慧君 李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80,共14页
植被碳利用率作为生物圈与大气圈碳循环的关键参数之一,对了解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MOD17A2H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趋势分析、空间插值以及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 Effici... 植被碳利用率作为生物圈与大气圈碳循环的关键参数之一,对了解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MOD17A2H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趋势分析、空间插值以及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根据气象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重点研究了西南地区植被C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内CUE整体呈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特征,整体上各植被类型CUE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依次为:灌木>森林>草地>农作物。(2)近20年西南地区植被CUE多年均值约为0.75,植被固碳能力较强,空间上表现出由南部和东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趋势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植被CUE整体表现为微弱下降趋势。(3)2001~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碳利用率与气温、降水以及日照时长均呈负相关关系,整体上西南地区植被CUE主要受气温和日照时长影响,其次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植被碳利用率(CUE)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物理特性分析及处理建议 被引量:105
8
作者 韩智勇 费勇强 +5 位作者 刘丹 旦增 张嵛 施国中 王加雷 谢燕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14,共14页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为给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该文基于对西部6省18县59村580户农户的现场调研和全国25个省(市)128篇文献调研的数理统计,对中国农村...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为给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该文基于对西部6省18县59村580户农户的现场调研和全国25个省(市)128篇文献调研的数理统计,对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产生率、产生量、组分、容重、可压缩性等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率介于0.034~3.000 kg/(人·d)之间,中位值为0.521 kg/(人·d),2014年产生量达到1.48亿t,具有来源广泛且分散、产率低、产量高、增长迅速、区域差异显著等特点。生活垃圾主要组分包括厨余类、灰土类、橡塑类和纸类,其湿基质量累计百分比达到了83.61%,区域差异显著;与城市生活垃圾组分相比,具有低厨余和金属、高灰土含量的特点,并逐渐趋于城市化。生活垃圾的容重介于40~650 kg/m^3之间,平均值为263 kg/m^3,可压缩性较好。根据生活垃圾特性,在实施"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管理模式的农村,建议采用压缩式中转站和垃圾车进行收运;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逐步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将厨余和灰土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后就地消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 农村 物理特性 产生量 垃圾组分 容重 可压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VDI的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娜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秦岩宾 李景吉 别小娟 计博文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2185-2197,共13页
土壤湿度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承载力和草地恢复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emperature–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 土壤湿度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承载力和草地恢复重建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emperature–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合气象站点数据,采用偏相关分析研究了土壤湿度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18年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平均土壤湿度表现为北部偏湿润、东北部和西南部偏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湿度湿润、偏湿、正常、偏干、干旱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14%、29.24%、37.68%、30.09%和1.85%。2001-2018年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南部土壤湿度呈现显著变干的趋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趋于变湿,整体上土壤湿度呈降低趋势。研究区北部以及东北部区域受降水影响显著,而西南部地区受气温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温度植被旱情指数 气候因子 趋势分析 相关分析 时空变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植被NDVI动态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3
10
作者 谢慧君 张廷斌 +4 位作者 易桂花 秦岩宾 李景吉 别小娟 范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6-294,328,F0002,共11页
[目的]分析川西高原2001—2017年植被NDVI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09A1数据反演川西高原植被NDVI,结合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气温和降水等资料... [目的]分析川西高原2001—2017年植被NDVI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植被NDVI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09A1数据反演川西高原植被NDVI,结合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气温和降水等资料,利用Theil-Sen media趋势分析、Mann-Kendall统计检验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川西高原2001—2017年植被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持续性变化特征,探讨川西高原植被NDVI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①川西高原2001—2017年植被NDVI均值为0.486,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垂直分布上植被NDVI随高程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②近17 a川西高原植被NDVI整体以0.01/10 a的速率变化,变化趋势以改善为主,改善和退化面积分别占比83.5%和16.5%;Hurst指数研究表明,川西高原植被NDVI总体变化持续性较强,反持续性较弱;③2001—2017年川西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上升趋势不明显;整体上植被NDVI对气候的响应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北部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西南部主要受降水影响。[结论]川西高原植被的生长受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NDVI呈现明显空间异质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近17 a植被NDVI改善面积持续增加,且未来持续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气候变化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气温空间插值方法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易桂花 张廷斌 +4 位作者 何奕萱 叶红 李景吉 别小娟 刘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8,共14页
探讨不同地貌类型区各种气温空间插值方法的精度及其适用性,为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区域性研究提供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选择依据。基于地面气象站点实测气温数据,采用Kriging、IDW、Spline和TPS四种空间插值方法对三江源区、横... 探讨不同地貌类型区各种气温空间插值方法的精度及其适用性,为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区域性研究提供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选择依据。基于地面气象站点实测气温数据,采用Kriging、IDW、Spline和TPS四种空间插值方法对三江源区、横断山区、内蒙古草原和松嫩平原等热点研究区域进行气温空间插值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TPS插值法引入高程作为协变量提高了插值精度,适用于如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起伏较大、地域范围较广的区域,但在干热河谷等特殊地理环境中,插值精度有所下降且存在低估现象;②Kriging插值精度高于IDW和Spline,适用于地势平坦的松嫩平原等区域;③IDW和Spline插值法对气象站点分布和密度要求较高,适用于气象站点密度大且地形起伏较小的区域。4种气温插值方法中,TPS插值法精度最高,其次为Kriging插值法,IDW和Spline插值法精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空间插值 KRIGING IDW SPLINE TPS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及释放风险评估——以沱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金勇 尹月鹏 +2 位作者 曹熙 张瑜 张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264-4273,共10页
为阐明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潜在释放风险,提供更准确合适的风险评估指标,分析了沱江干流及其支流12个样点表层沉积物的磷赋存形态,测定了水溶性磷(WSP)及磷平衡浓度(EPC0),计算沉积物磷吸附指数(PSI)、磷吸附饱和度(DPS)... 为阐明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潜在释放风险,提供更准确合适的风险评估指标,分析了沱江干流及其支流12个样点表层沉积物的磷赋存形态,测定了水溶性磷(WSP)及磷平衡浓度(EPC0),计算沉积物磷吸附指数(PSI)、磷吸附饱和度(DPS)及其衍生的磷释放风险指数(ERI).结果表明,沉积物5种形态磷含量顺序为:铁/铝结合磷(CDB-P,60.63%)>钙磷(Ca-P,30.84%)>有机磷(OP,3.92%)>亚铁磷(Fe(Ⅱ)-P,3.48%)>松散态磷(Loosely-P,1.13%).CDB-P是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态(0.468~2.287mg/g),由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这主要与上游工业污染有关.DPS、EPC0和PSI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大的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44.28%~80.39%、0.012~0.084mg/L和0.153~1.526L/g;上游大部分采样点ERI均超过了25%;各指标综合表明:上游存在较高的磷释放风险.回归分析与相关性表明,EPC0与上覆水磷、CDB-P、OP、有机质(OM)以及粒径均呈极显著相关性,且相关性远高于其他指标(ERI,DPS,PSI,WSP).因此,EPC0是评估沱江流域沉积物磷释放风险潜力更准确高效的指标,Fe/Al含量、粒径的增加以及有机质的减少会增加磷释放风险,因此应控制工业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空间分布 磷平衡浓度 磷释放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地形梯度效应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彤 易桂花 +3 位作者 张廷斌 李景吉 别小娟 林梦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6-314,共9页
[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而为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格... [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而为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利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格局开展动态评价,利用地形位指数分析生境质量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指数较高,维持在0.87左右,高生境质量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北部的昌都市、甘孜州、迪庆州、怒江州、凉山州及玉树州北部地区,低生境质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昆明市和临沧市地区。近20年间,西南三江流域平均生境质量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而升高,地形梯度上的生境质量变化趋势为“两升三降”,Ⅰ、Ⅱ级生境质量上升,Ⅲ、Ⅳ和Ⅴ级生境质量下降。[结论]西南三江流域生境质量与地形显著相关,未来应关注地形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形位指数 西南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埋场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四川红层区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诗杰 韩智勇 +3 位作者 费勇强 刘磊 何山 金玲玲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6-1165,共10页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但红层区填埋场地下水中DOM的特征尚不明晰.因此,为了探究红层区填埋场地下水中DOM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本文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我国典型红层区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进...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但红层区填埋场地下水中DOM的特征尚不明晰.因此,为了探究红层区填埋场地下水中DOM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本文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我国典型红层区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进行现场调研,结果表明:①调查区域地下水导排层监测井(DP17)、污染扩散监测井(KS2~KS6)和水产源监测井(SC8)地下水中COD_(Mn)的Psi(表示i评价指标相对于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值的污染指数)介于1.323~5.392之间,水产源监测井(SC8)地下水中Mn^(2+)的Psi为1.140,所有监测井地下水中TN、TP、Fe、Cd、Hg和Cr的Psi介于0.001~0.587之间,其浓度均未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但相对于背景井(BJ1),各污染物的Pbi(表示i评价指标相对于背景值的污染指数)均介于0.703~142.991之间,说明调查区已受到不同污染源的影响.②填埋场渗滤液及附近地下水中DOM包括类胡敏酸(C1)和类富里酸(C2)等腐殖质类物质,以及类色氨酸(C3)蛋白质类物质.③填埋场地下水中DOM污染主要集中在填埋场附近,对周围地下水无明显影响.④地下水中DOM的腐殖化程度在丰水期[平均HIX(腐殖化指数)为3.99]和枯水期(平均HIX为10.69)具有显著性差异.⑤地下水导排层监测井中类胡敏酸(C1)和类富里酸(C2)的荧光强度分别是其他污染源的3.1~11.9倍和1.9~8.3倍,可作为填埋场地下水DOM污染的指示性指标.研究显示,调查区填埋场渗滤液及地下水有机质腐殖化程度高,对地下水的影响只局限在填埋场附近,对周围地下水未造成严重影响,填埋场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 溶解性有机物 红层区 地下水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营养盐耐受藻种筛选及其群落氮磷去除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劼 刘雨萍 +3 位作者 冯杰 张琪琪 钱磊 刘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64-1575,共12页
为筛选出能适应不同温度与营养条件的污水处理优势藻种,探究其混合培养所形成微藻群落的污水处理效果,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选择淡水小球藻、斜生栅藻、菱形藻、莱茵衣藻和小环藻,设置10,20,30℃3种不同温度,3种不同营养条件,TN、TP浓度... 为筛选出能适应不同温度与营养条件的污水处理优势藻种,探究其混合培养所形成微藻群落的污水处理效果,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选择淡水小球藻、斜生栅藻、菱形藻、莱茵衣藻和小环藻,设置10,20,30℃3种不同温度,3种不同营养条件,TN、TP浓度分别为8.40与1.97mg/L,12.97与5.70mg/L,60.22与18.19mg/L,筛选出3种在不同温度和营养条件下耐受性和氮磷去除效果较好的优势藻种.进一步将筛选出的优势藻种分别进行藻类群落搭配,基于不同藻类群落对于人工废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稳定性确定优势藻种群落.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温度下,小环藻和菱形藻的生长状况较稳定且氮磷去除率一般为80%以上;在3种不同的营养状况下,仅有斜生栅藻的生长速率和氮磷去除率较高,斜生栅藻、菱形藻与小环藻具有更好的环境耐受性与去除率.将上述3种藻分别进行群落搭配组合,发现菱形藻和小环藻的群落组合对TN和TP的去除率一般在80%~90%左右,没有异常变化;斜生栅藻、菱形藻与小环藻的群落组合生长状况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营养盐 耐受性 脱氮除磷 微藻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红 易桂花 +4 位作者 张廷斌 别小娟 李景吉 王国严 徐永浩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1-311,共11页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盲目建设光伏电站问题日渐显现,掌握区域光伏开发适宜性、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对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构建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川西高原光伏开发适宜性区域,估算了光伏发电潜力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光伏开发适宜性评估区域占川西高原总面积的57.43%,高适宜区面积约2.07×10^(4) km^(2),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南和西北地区;川西高原发电潜力巨大,高适宜区全部开发情景下发电潜力为17197.97亿kWh,相当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前四川省2019年电力消费总量的6.52倍;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高适宜区光伏发电每年潜在CO_(2)减排量为12.45亿t,约为我国2019年CO_(2)排放总量的12.71%,是四川省的3.95倍,同时,可减少大量煤炭、常规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排放。研究结果为川西高原光伏电站选址和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减排效应 适宜性 层次分析法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