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国家公园黄山松林沿海拔梯度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3
1
作者 高亮 周建广 +4 位作者 丁晖 陈水飞 郑笑 陈世品 林文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36-9847,共12页
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林在沿海拔梯度样地内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变化情况。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沿海拔梯度... 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林在沿海拔梯度样地内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变化情况。基于样方调查,采用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沿海拔梯度样地主要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山松、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和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等是各梯度海拔样地共有树种,其中,黄山松在各海拔样地内占据较多资源,对该区域的资源和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2)各梯度海拔样地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生态位重叠系数平均值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说明物种对该区域资源利用率在海拔梯度上变化明显。(3)研究区的整体呈显著正联结,各梯度海拔样地的整体联结情况分别是,1400m样地为不显著负联结、1500m样地为不显著正联结、1600m样地为显著正联结、1700m样地为不显著负联结;整体向着有利于群落稳定的方向发展,各样地联结情况在海拔梯度上存在差异,海拔对其联结结果影响显著。(4)各梯度海拔样地物种的种对间联结指数平均值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正联结种对数也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多,种对间联结程度在沿海拔梯度上变化明显。(5)物种相关性构成的种对关系在各海拔样地也存在变化,在研究区1400—1700m海拔范围内,正相关种对数随样地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海拔梯度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甜槠林主要树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高亮 江子涵 +5 位作者 洪子辰 郑笑 周艳 陈水飞 陈世品 林文俊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3,共9页
为探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ex Benth.)Tutcher〕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情况,在海拔800、900、1000、1100和1200 m各设置1个样地,并基于样方调查结果,采用Levins指数、Pianka指数(O_(ik))、方差比率、χ... 为探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ex Benth.)Tutcher〕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情况,在海拔800、900、1000、1100和1200 m各设置1个样地,并基于样方调查结果,采用Levins指数、Pianka指数(O_(ik))、方差比率、χ^(2)检验、相关性系数和Ochiai指数(OI)对甜槠林主要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甜槠重要值在5个样地中均排名前3,而其Levins指数在P1、P2、P3、P4、P5样地中的排名分别为3、2、4、2、9。P1和P4样地中O_(ik)值小于0.5的种对数较多,而P2、P3和P5样地中O_(ik)值大于或等于0.5的种对数较多;P1至P4样地中,甜槠与其他树种间的O ik值多大于或等于0.5,而P5样地则相反。P1至P4样地主要树种的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P5样地主要树种的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正联结。χ^(2)检验结果显示:5个样地主要树种以正联结为主,但联结性多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也显示各样地主要树种间多呈不显著正联结。5个样地中OI值大于或等于0.5的种对占多数,且甜槠与其他树种的OI值均大于0.5。综合分析认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甜槠林生态系统稳定,整体朝顶极群落方向演替;甜槠作为地带性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甜槠 木本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区系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闫振天 郑威 +8 位作者 白启 马方舟 胡亚萍 王晨彬 罗春祥 王雪倩 付文博 丁晖 陈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30-1238,I0017-I0024,共17页
本研究对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区系开展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蝴蝶物种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10月至2022年7月,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共采集到蝴蝶成虫标本565头,经形态鉴定归属到5科71属129种。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新纪... 本研究对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区系开展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蝴蝶物种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10月至2022年7月,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共采集到蝴蝶成虫标本565头,经形态鉴定归属到5科71属129种。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新纪录属3个,分别为污斑眼蝶属(Cyllogenes)、裙蛱蝶属(Cynitia)和林灰蝶属(Hayashikeia),新纪录种17个;福建省新纪录属1个,为林灰蝶属(Hayashikeia),新纪录种7个。由此,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已知种增加到5科187属412种,福建省蝴蝶已知种增加到5科232属615种。在采集到的蝴蝶中,5种蝴蝶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分别为金裳凤蝶(Troides aeacus)、大伞弄蝶(Burara miracula)、箭环蝶(Stichophthalma howqua)、双星箭环蝶(Stichophthalma neumogeni)和华西箭环蝶(Stichophthalma suffusa)。科级水平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蛱蝶科物种多样性占优势地位。生境越复杂,蝴蝶多样性就越高,常绿阔叶林生境蝴蝶多样性高于其他生境,800~900 m海拔处蝴蝶多样性高于其他海拔。区系分析发现,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武夷山国家公园蝴蝶种类以东洋区和古北区共有种为主,占51.70%;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蝴蝶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有47种分布型,其中归属于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分布型的最多,占26.46%,其后依次是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青藏区分布型和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分布型,分别占10.19%和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武夷山国家公园 区系调查 区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探析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策略 被引量:9
4
作者 胡亚萍 周旭 +3 位作者 舒秋香 葛晓敏 陈水飞 丁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278,共6页
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形成了重大威胁。我国已经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控制清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仍存在防控成效不足等... 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形成了重大威胁。我国已经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控制清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仍存在防控成效不足等问题。在分析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以及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不同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建设的进展和存在问题,提出树立正确防控指导思想、合理界定防控对象、建立健全防控法律体系、完善防控体制机制和开展综合治理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防控 立法 机制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水飞 徐辉 +5 位作者 林文俊 郑笑 徐鲜钧 刘文芳 丁晖 陈世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沿海拔梯度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在海拔800~2100 m间设置14个固定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调查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89科228属45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 为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沿海拔梯度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在海拔800~2100 m间设置14个固定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以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调查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89科228属45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近危(NT)以上等级植物11种,其中极危(CR)和濒危(EN)等级各2种;中国特有物种180种。随着海拔的升高,武夷山国家公园海拔800~2100 m的植被类型划分为常绿阔叶林(800~1200 m)、针阔混交林(1300~1700 m)、矮曲林(1800~1900 m)和中山草甸(2000~2100 m)。在海拔800~1200以及1300~1700 m样地,乔木层中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ex Benth.)Tutch.〕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分别具有明显优势。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整体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不同海拔区间植物群落的物种相似性差异较大,海拔800~1200 m常绿阔叶林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总体较高,海拔1800~1900 m矮曲林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最低。综上所述,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物种丰富,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植被垂直带谱较明显,利于森林多样性监测以及山地森林群落稳定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海拔梯度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果实类型谱的海拔梯度格局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水飞 徐辉 +5 位作者 陈世品 林文俊 徐鲜钧 葛晓敏 张爱国 丁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3-359,共7页
果实类型的地理分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适生长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基于沿海拔梯度样地调查结果,分析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沿海拔梯度被子植物果实类型的组成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干果比例为43.41%,肉果比... 果实类型的地理分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适生长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基于沿海拔梯度样地调查结果,分析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沿海拔梯度被子植物果实类型的组成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干果比例为43.41%,肉果比例为56.59%;13种果实类型中核果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1.18%,其后依次为蒴果和浆果,占比分别为22.30%和15.35%;这些特征与武夷山国家公园所处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相适应。(2)乔木植物中干果比例为38.97%,肉果比例为61.03%;灌木植物中干果比例为29.51%,肉果比例为70.49%;草本植物中干果比例为91.67%,肉果比例为8.33%;藤本植物中干果比例为30.77%,肉果比例为69.23%。(3)随着海拔的升高,武夷山国家公园植物群落果实类型中干果比例逐渐上升,而肉果比例逐渐下降。海拔为800~1700 m时,样地内优势果实均为核果、蒴果和浆果,当海拔升到1800 m时,样地内植物优势果实为核果、蒴果和坚果,浆果类型比例降低,甚至消失;当海拔升到1900 m时,样地内植物优势果实为核果、瘦果和蒴果;当海拔为2000~2100 m时,样地内植物优势果实为瘦果、蒴果和颖果,浆果和核果类型减少,甚至消失。(4)核果和蒴果在14个样地均有出现,核果比例整体呈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而蒴果比例与海拔梯度没有呈现明显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了解武夷山果实类型分布格局与当地气候的关系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海拔梯度 植物 果实类型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武夷山市虫生真菌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玲 邓洪平 +4 位作者 胡亚萍 丁晖 刘建兴 陈庆 张家辉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3,共5页
采用随机踏查法,对福建省武夷山市虫生真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结合宏观和微观特征,从14例标本中鉴定出虫生真菌8种,分属于虫草菌科和线孢虫草菌科。其中,分布针阔混交林中有10例,分布于针叶林中的有4例;线孢虫草菌属种类较多,有3种;细脚... 采用随机踏查法,对福建省武夷山市虫生真菌资源进行初步调查,结合宏观和微观特征,从14例标本中鉴定出虫生真菌8种,分属于虫草菌科和线孢虫草菌科。其中,分布针阔混交林中有10例,分布于针叶林中的有4例;线孢虫草菌属种类较多,有3种;细脚虫草是本次调查发现的优势物种。金龟子虫草、细座虫草首次在福建省发现分布。研究对于深入研究武夷山市虫草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市 虫生真菌 虫草菌科 线孢虫草菌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降水分配与离子输入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葛晓敏 卢晓强 +4 位作者 陈水飞 周旭 徐辉 胡亚萍 丁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源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对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林外雨、林内雨和树干流定位观测,分析了各类降水中的养分离子(NO3--N,SO42--S,Cl-和Ca2+、Mg2+、K+、Na+)浓度动...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源和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对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林外雨、林内雨和树干流定位观测,分析了各类降水中的养分离子(NO3--N,SO42--S,Cl-和Ca2+、Mg2+、K+、Na+)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及养分离子输入量,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及养分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大气降水量(林外雨)为2 623.7 mm,树干流量仅占大气降水量的4.5%,9.8%的大气降水被冠层截留;林内雨、树干流与林外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林内雨、树干流量与林外雨量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01)。各类降水年加权平均pH值表现为林外雨>树干流和林内雨。各类降水在降水量较小的1-2月,各阴阳离子的浓度普遍较高,在降水量较大的3-8月,阴阳离子浓度普遍较低。整体上,树干流的离子浓度>林内雨>林外雨。研究表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降水分配过程中,林内雨是养分输入的主要形式,各养分离子年输入量占总输入量的比例均在90%以上。通过林内雨输入林地较多的养分离子是SO42--S和K+,分别为24.51、37.53kg·hm^-2·a-1;SO42--S和K+也是总养分输入量的主要离子,二者分别占离子输入总量的24%和36%,NO3--N的年输入量也达到了12.44kg·hm^-2·a-1,占到养分离子总输入量的1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水文过程 养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参数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婷婷 徐辉 +6 位作者 杨青 陈水飞 葛晓敏 吴军 崔鹏 方炎明 丁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17-1825,共9页
基于武夷山9.6hm^2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等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其群落乔木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阐述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该样地乔木层以随机分布为主,聚集分布为辅;树种混交度也极... 基于武夷山9.6hm^2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等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其群落乔木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阐述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该样地乔木层以随机分布为主,聚集分布为辅;树种混交度也极高,具有很强的物种异质性;树种的优劣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处于中庸的生长状态。样地呈强度混交的轻度聚集分布格局。前10位优势树种均呈集聚分布,且它们的树种混交程度都极高。木荷、甜槠等喜阳植物在乔木上层占有一定的生长优势;随着林内微环境的不断改变,赤楠、格药柃等喜阴植物开始在乔木下层广布繁殖,并占据有利地位,这不仅提高了该区域的物种混交程度,还大大增加了该生境中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群落形成较为稳定的动态结构。同时,该样地当前以中、幼龄树木居多,暂未有建群种出现,可能正处于演替中后期。只有角尺度和混交度这两个参数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当一个样地内的树种混交程度越高,物种多样性越大,其空间分布也就越密集,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混交度 优势种 二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6年武夷山甜槠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群落动态 被引量:18
10
作者 丁晖 徐辉 +5 位作者 徐鲜钧 方炎明 陈水飞 李垚 葛晓敏 江宝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391-7399,共9页
武夷山保存了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研究,对支撑武夷山生态保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对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热带森林研究中心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的甜槠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首轮复查,并从物... 武夷山保存了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研究,对支撑武夷山生态保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对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热带森林研究中心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的甜槠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首轮复查,并从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胸径等方面分析了其群落动态。结果表明:2016年的乔木个体为25科44属88种,较2011年增加了2科2属7种。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及其优势程度变化不大,在重要值大于1的21个常见树种中,10个树种的重要值增高,11个降低。甜槠仍为建群种,其重要值略下降。乔木个体增加到3888个,年死亡率为1.31%,年补员率为2.98%。43个树种出现死亡,46个出现补员。4个常见树种的种群数量下降,16个上升。群落的平均胸径从4.82 cm增大为4.89 cm,5个常见树种的平均胸径下降,16个上升。死亡个体的平均胸径为4.47 cm,补员个体为1.67 cm。甜槠仍然将在乔木层,马银花和鹿角杜鹃在亚乔木层保持优势地位。在短期内群落结构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但黄绒润楠、厚皮香等阴生树种和中性树种优势度的增加可能预示群落将向中生群落(顶级群落)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更新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死亡率 补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8年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动态 被引量:6
11
作者 丁晖 陈水飞 +8 位作者 徐辉 罗夏琦 李垚 许宝坤 吴翼 吴延庆 雍凡 周炜伦 方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458-3469,共12页
从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是探究森林群落的退化与恢复过程及相关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指导天然林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18年,对面积为9.6 hm^(2)的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第2轮... 从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是探究森林群落的退化与恢复过程及相关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指导天然林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18年,对面积为9.6 hm^(2)的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第2轮调查,并从重要值、物种多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死亡率、补员率、种群大小变化率、相对适合度、胸径变异系数等角度分析了乔木层群落动态。结果表明:2018年的乔木个体为48科88属174种,较2013年增加了1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上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略有下降。DBH≥1 cm的乔木个体从68336个减少到63897个,共死亡7430个个体,补员2991个个体。群落的年死亡率为2.30%,年补员率为0.96%,种群大小变化率为-1.34%,相对适合度为0.42。群落的平均胸径从5.02(±0.02) cm上升为5.49(±0.03) cm。28个重要值之和由71.92%下降为71.81%,年死亡率为2.46%,年补员率为0.79%,种群大小变化率和相对适合度分别为-1.67%和0.46。物种数增加和群落总个体数下降对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上升产生直接影响。常见种减少,稀有种增加,预示着一般性扰动会给常见种的种群带来更大的影响。建落种或优势种的缺乏且许多物种优势程度接近,可能使处于同一林冠层的树种对光照等资源的激烈竞争产生导致的高死亡率和低补员率。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木荷(Schima superba)等阳生树种的种群更新困难可能意味着群落发生了有利于中生和阴生树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更新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碳氮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钱琦 钱壮壮 +3 位作者 葛晓敏 秦波 丁晖 唐罗忠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为探明武夷山不同海拔不同类型森林的土壤碳氮特征,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海拔800~1 200 m)和针阔混交林(海拔1 300~1 700 m)为研究对象,在每隔100 m的海拔梯度取样分析两种类型森林土壤的碳氮含量。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上层),土壤有机... 为探明武夷山不同海拔不同类型森林的土壤碳氮特征,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海拔800~1 200 m)和针阔混交林(海拔1 300~1 700 m)为研究对象,在每隔100 m的海拔梯度取样分析两种类型森林土壤的碳氮含量。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上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与海拔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等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10~20 cm土层(下层),土壤碳氮含量与海拔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小于0~10 cm土层;针阔混交林的碳氮含量均高于常绿阔叶林,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小于0~10 cm土层的差异。综上,就0~10 cm和10~20 cm土层而言,武夷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碳氮含量总体高于常绿阔叶林,高海拔森林更有利于土壤碳氮积累,但是如果森林处于垂直分布的上限,则其土壤碳氮含量存在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 植被类型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天然针阔混交林与毛竹人工林土壤性质差异 被引量:9
13
作者 祁雪连 葛晓敏 +5 位作者 钱壮壮 张康 郑旭 钱琦 丁晖 唐罗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99-1606,共8页
为探究武夷山高海拔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人工林后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为今后制定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选择相邻的天然针阔混交林和毛竹人工林(50年前由天然针阔混交林... 为探究武夷山高海拔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人工林后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为今后制定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方案提供参考,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选择相邻的天然针阔混交林和毛竹人工林(50年前由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而来)为研究对象,采集两种林分的表层土壤(0—10 cm)和亚表层土壤(10—20 cm),分析了土壤碳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全量、土壤无机氮含量、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林后表层土壤和亚表层土壤的pH、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全钾含量显著提高(P<0.05);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及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亚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氮含量则无明显变化(P>0.05);表层土壤和亚表层土壤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硝态氮含量虽然显著上升(P<0.05),但硝态氮含量占无机氮总量的比例极小;表层土壤和亚表层土壤的脲酶活性分别降低7.4%和19.2%(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显著(P>0.05)。武夷山天然针阔混交林改造成毛竹人工林后,土壤酸化、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碳氮磷等元素含量减少,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土壤性状 天然林 人工林 针阔混交林 毛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6
14
作者 葛晓敏 陈水飞 +4 位作者 周旭 徐辉 胡亚萍 江宝兴 丁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51-1360,共10页
选择武夷山地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样地,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季节动态特征,探讨了土壤氮矿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该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提供基础科... 选择武夷山地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样地,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季节动态特征,探讨了土壤氮矿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该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提供基础科研资料,也为武夷山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植被保护与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研究区土壤铵态氮含量占总矿质氮含量90%以上,表明铵态氮是该地区土壤矿质氮的主要组成。土壤铵态氮、矿质氮、MBN含量与铵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均表现为7月(夏季)或10月(秋季)较高,4月(春季)次之,1月(冬季)较小;表土层(0-10cm)的年净氮矿化量42.4-131.4kg·hm^-2·a^-1大于深土层(10-20 cm)的44.0-93.0 kg·hm^-2·a^-1;随着坡位的上升土壤铵态氮、矿质氮、年净氮矿化量与铵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总体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坡位和季节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夏、秋两季上坡土壤的MBN含量(24.16-73.60 mg·kg^-1)均显著高于中坡或下坡(7.49-38.39 mg·kg^-1)(P<0.05),但坡位与采样季节的交互作用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氮矿化过程存在明显的坡位和季节效应,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土壤矿化速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温湿度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氮矿化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矿化 坡位 季节 武夷山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甫管鼻蝠湖南和福建新分布及适生区预测
15
作者 詹夏沁 苏浩晖 +6 位作者 何敏怡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余文华 王晓云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7,共9页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水甫管鼻蝠 新分布 集合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适生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降水再分配及主要离子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葛晓敏 唐罗忠 +4 位作者 王瑞华 李勇 朱玲 贾志远 丁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120-5131,共12页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13年生杨树人工林林外雨、树干流、林内雨和地表径流等水文过程中的养分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该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与输出规律,为杨... 大气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13年生杨树人工林林外雨、树干流、林内雨和地表径流等水文过程中的养分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了解该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与输出规律,为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外雨量为1154.1 mm,树干流量仅占大气降水量的2.3%,15.4%的大气降水被杨树人工林的冠层截留;林内雨、树干流与大气降水量(林外雨)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各类降水年加权平均pH值表现为林内雨>林外雨>树干流;各类降水的离子浓度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在降水量较小的11月至次年1月份,各阴阳离子的浓度普遍较高,在降水量较大的2—9月份,阴阳离子浓度普遍较低。SO_4^(2-)-S和Ca^(2+)分别是各类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和阳离子;整体上,树干流的离子浓度>林内雨>大气降水;林内雨是养分输入的主要形式,通过林内雨输入林地较多的养分离子是Ca^(2+)和K^+,分别为70.83 kg hm^(-2)a^(-1)和63.31 kg hm^(-2)a^(-1);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漏是养分输出的主要形式,输出林地较多的离子是Cl^-和Ca^(2+),分别为196.47 kg hm^(-2)a^(-1)和123.09 kg hm^(-2)a^(-1),其次为SO_4^(2-)-S、Mg^(2+)、Na^+、K^+;NH_4^+-N和NO_3^--N的输出量不足输出离子总量的1%。所以,从水文过程看,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无机氮(NH_4^+-N和NO_3^--N)和K^+表现为净积累,净积累量分别为10.9 kg hm^(-2)a^(-1)和56.4 kg hm^(-2)a^(-1),其他离子表现为净损失,其中Cl^-的净损失量达179.8 kg hm^(-2)a^(-1)左右,其他离子损失量<50 kg 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水文过程 养分循环 养分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毒侵染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亚萍 周旭 +2 位作者 陈水飞 葛晓敏 丁晖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0-188,共9页
植物病毒可以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也可以对寄主植物增益;植物病毒的侵染可以对节肢动物及其天敌造成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特性和行为特征的改变;植物病毒与介体节肢动物、非介体节肢动物、介体天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植物病毒可以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也可以对寄主植物增益;植物病毒的侵染可以对节肢动物及其天敌造成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特性和行为特征的改变;植物病毒与介体节肢动物、非介体节肢动物、介体天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对外来物种进行风险评估是预防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明晰植物病毒侵染对寄主所在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各类生物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开展植物病毒侵染所造成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基础。对植物病毒侵染寄主植株后,对寄主及寄主周边的介体节肢动物、非介体节肢动物、介体天敌,以及病原微生物等各类生物因子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综述,并从入侵生态学及植物病毒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植物病毒生态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植物病毒入侵某一生态系统后所产生的生态风险评估奠定研究基础,并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 生态系统 生物因子 相互作用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阳县鸟类多样性及繁殖鸟类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2
18
作者 汤锦涛 张健嵩 +4 位作者 张文文 刘士龙 耿吉恒 罗旭 段玉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3-1221,I0001-I0016,共25页
元阳县位于中国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了解元阳县鸟类多样性及垂直分布格局,于2019年7月—2020年4月采用样线法对元阳县鸟类资源进行调查。依据元阳县海拔及生境特点共设置样线44条,以400 m的海拔间隔将调查区域分为6个垂直... 元阳县位于中国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了解元阳县鸟类多样性及垂直分布格局,于2019年7月—2020年4月采用样线法对元阳县鸟类资源进行调查。依据元阳县海拔及生境特点共设置样线44条,以400 m的海拔间隔将调查区域分为6个垂直带,共记录鸟类13目46科179种,其中,留鸟140种(78.21%),夏候鸟16种(8.84%),冬候鸟、迷鸟和旅鸟共23种(12.85%)。县域内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4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1种,近危(NT)物种11种;IUCN红色名录近危(NT)物种1种。春季物种丰富度(n=115)和多样性指数(H=4.022)最高,冬季物种丰富度(n=87)和多样性指数(H=3.666)最低。鸟类遇见率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显著(F=1.166,P=0.328)。元阳县>1400~1800 m海拔带繁殖鸟类物种丰富度最高,垂直分布呈中峰模式,与谱系多样性呈现一致的变化模式,与功能多样性呈现不同的垂直分布模式。元阳县繁殖鸟类功能丰富度(FRic值为11.82)在>1800~2200 m海拔带最高,功能离散度(FDis值为1.44)在200~600 m海拔带最高,谱系多样性(PD值为2584.59)在>1400~1800 m海拔带最高;>1400~1800和>2200~2600 m海拔带鸟类群落平均成对功能距离的标准化效应值(SES.MFD)显著低于随机值(SES值<-1.96),表明这2个海拔带鸟类群落在功能上聚集。>1400~1800、>1800~2200和>2200~2600 m海拔带鸟类群落平均成对谱系距离的标准化效应值(SES.MPD)均显著低于随机值(SES值<-1.96),表明这3个海拔带鸟类群落在谱系上聚集,可能与生境过滤驱动群落构建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对元阳县各海拔梯度鸟类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著,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提供了元阳县鸟类本底数据,可为元阳县鸟类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垂直分布 元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氏伏翼在中国的再发现——湖南和福建分布新记录 被引量:1
19
作者 莫韵铮 陈坤豪 +6 位作者 黄泽锋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王晓云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3,共8页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片状距缘膜。颅骨较小,脑颅饱满圆润,人字嵴和矢状嵴明显;上颚较短,颧弓发达。上犬齿尖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且位于齿列内侧;第一下前臼齿大小约为第二下前臼齿的一半;下臼齿为鼠耳蝠型臼齿。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相符;同时,基于COⅠ、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该鉴定结果。此次为卡氏伏翼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也是湖南省和福建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的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卡氏伏翼 湖南省 福建省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仙居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水飞 李垚 +4 位作者 葛晓敏 周旭 王乐 陈婷婷 丁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09-1116,共8页
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省内少有的一个天然植物"基因库"和"植物博物馆"。2016年,在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1 hm2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完成了第1次野外调查,并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 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省内少有的一个天然植物"基因库"和"植物博物馆"。2016年,在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1 hm2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完成了第1次野外调查,并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其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样地内有维管植物68科126属194种。其中乔木层胸径≥1cm的木本植物36科67属121种;热带性质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和属数的66.67%和59.70%,温带性质的科和属分别占33.33%和38.81%。样地内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别有1和2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的"近危"以上等级的物种10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1种,中国特有种53种,具有良好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稀有种23种,占总树种数的19.01%。重要值最大的为甜槠(Castanopsis eyrei)8.69%,其次为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6.80%和木荷(Schima superba)5.92%。平均胸径为6.95 cm,小径级木较多。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物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括苍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