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1
作者 刘展芸 龚元均 +7 位作者 陈云波 徐怡蕾 叶海云 李丽珍 刘跃辉 佟磊 卞雅慧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为准确地掌握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利用统计年鉴和各市级部门统计数据,结合企业填报、实地采样和走访调研,建立昆明市2018年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通过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口检测和文献调研,得到昆明市的V... 为准确地掌握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利用统计年鉴和各市级部门统计数据,结合企业填报、实地采样和走访调研,建立昆明市2018年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通过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口检测和文献调研,得到昆明市的VOCs源谱数据,并编制昆明市VOCs分物种清单,计算其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2018年昆明市人为源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VOCs、氨气(NH3)、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黑碳(BC)和有机碳(OC)排放量分别为13476.92,53327.85,397383.83,55514.73,20465.41,75473.99,29405.57,1947.53和4405.39吨。其中,NOx的主要排放源为移动源(50.7%);NH3的主要排放源为农业源(88.5%);PM_(10)的主要排放源为扬尘源(44.1%)和工艺过程源(43.1%);CO,VOCs和PM_(2.5)的主要排放源为工艺过程源,在不同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8.2%,41.7%和51.2%;SO_(2),BC和OC的主要排放源为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其排放占比分别为53.0%,45.0%和35.9%。污染物集中在主城5区和安宁市,主城5区中,以青年路和人民中路为中心向外辐散,呈贡区污染物相对较少。SO_(2),BC和OC以高值点源分布为主,NOx,CO,VOCs和PM_(2.5)是线源和点源分布相结合,PM_(10)呈现点源和面源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NH3呈现显著的面源空间分布特征。VOCs分物种清单中排放量占比最多的是芳香烃和烷烃,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建筑涂料和工业溶剂等溶剂使用行业。臭氧生成潜势(OFP)中,芳香烃类的占比高达49.9%,且占比较高的VOCs物种为(间、对)二甲苯、甲苯、乙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源排放清单 VOCs分物种清单 昆明市 排放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O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光化学特征与臭氧生成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龚元均 关茜妍 +3 位作者 郭子研 谭照峰 陈云波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为分析昆明市春季臭氧(O_(3))污染成因,于2021年4月15日—5月20日在昆明市怡景园组织大气野外观测实验,对大气污染物和光化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昆明市春季大气光化学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并利用盒子模型模拟O_(3)的局地化学生成和O_(3)的... 为分析昆明市春季臭氧(O_(3))污染成因,于2021年4月15日—5月20日在昆明市怡景园组织大气野外观测实验,对大气污染物和光化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昆明市春季大气光化学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并利用盒子模型模拟O_(3)的局地化学生成和O_(3)的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昆明市O_(3)污染过程中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二氧化氮(NO_(2))和一氧化碳(CO)显著升高,光化学反应活性强,在臭氧污染起始和加重阶段光化学生成作用显著,臭氧生成速率F(O_(3))峰值分别接近20×10^(-9)h^(-1)和16×10^(-9)h^(-1)。研究中还发现,昆明市处于VOCs控制区,除减少烯烃和芳香烃等人为源VOCs以外,控制CO浓度也是控制臭氧污染的有效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O3-NOx-VOCs敏感性 昆明市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大气甲醛观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跃辉 王红丽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1-343,共13页
综述中国环境大气甲醛观测研究的现状,就大气甲醛浓度水平、甲醛一次来源和二次来源的相对贡献以及人为源甲醛排放清单等方面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一些局限,并对今后的甲醛观测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甲醛 浓度水平 一次来源 二次来源 排放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发光–光解转化法的大气氮氧化物精确测量原理与数值修正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泫 陈仕意 +2 位作者 陆克定 曾立民 张远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1002,共12页
2017年夏季和冬季,将两台自主研发的蓝光光解转化–化学发光法(BLC-PCL)NOx分析仪与传统的钼转化法(MCL)NOx分析仪(Thermo 42i-TL)进行同期性能对比实验,详细阐述两种方法实现大气氮氧化物精确测量的原理,并重点讨论PCL法测量结果的光... 2017年夏季和冬季,将两台自主研发的蓝光光解转化–化学发光法(BLC-PCL)NOx分析仪与传统的钼转化法(MCL)NOx分析仪(Thermo 42i-TL)进行同期性能对比实验,详细阐述两种方法实现大气氮氧化物精确测量的原理,并重点讨论PCL法测量结果的光化学零点、水汽和光化学干扰的数值修正方法。数据显示,两种方法对NO的测量性能稳定(R2=0.994,斜率为0.98),MCL法对NO2的测量比PCL法偏高25%~30%。干扰的修正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水汽干扰可造成NOx信号被低估0.2%~13.2%;光化学干扰可导致NO信号被低估0~13.3%,还可导致NO2信号被高估0~8.8%。以上结果表明,在NOx的常规监测与数据处理中,对上述干扰的修正非常必要,为降低干扰,需要谨慎地设计光解转化效率、管路停留时间以及管路湿度控制等相关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氧化物 化学发光法 精确测量 数值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法臭氧分析仪的研制与性能测试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子研 陈仕意 +3 位作者 陆克定 王海潮 曾立民 张远航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2,共7页
基于化学发光臭氧(O_(3))检测方法,将氮氧化物分析仪(Thermo Model 42i-TL)改装为O_(3)分析仪,测试其性能,并与紫外光度法O_(3)分析仪(Thermo Model 49i)同时应用于外场观测,开展比对测试试验。结果显示:该改装仪器的测量性能优于Thermo... 基于化学发光臭氧(O_(3))检测方法,将氮氧化物分析仪(Thermo Model 42i-TL)改装为O_(3)分析仪,测试其性能,并与紫外光度法O_(3)分析仪(Thermo Model 49i)同时应用于外场观测,开展比对测试试验。结果显示:该改装仪器的测量性能优于Thermo Model 49i,其零点噪声为0.10×10^(-9)(体积分数,下同),最低检出限为0.20×10^(-9),量程噪声为0.42×10^(-9),示值误差为0.1%满量程(F.S.)。在比对试验过程中,化学发光法O_(3)分析仪运行稳定,测量结果与商品化的Thermo Model 49i所测定的O_(3)浓度数值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R^(2)=0.998)。化学发光法O_(3)分析仪相较于Thermo Model 49i具有更低的噪声,其日间(09:00—17:00)O_(3)浓度示值显著低于Thermo Model 49i,且随着环境O_(3)浓度的升高,两仪器示值的差值也随之加大,在日间的最大相对差异范围为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化学发光法 原位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