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地质累积指数分析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的污染 被引量:26
1
作者 姬亚芹 朱坦 +1 位作者 冯银厂 白志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49-953,共5页
TSP和PM10来源解析表明,土壤风沙尘是颗粒物的重要尘源,为此收集了源解析土壤风沙尘1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谱(成分谱),应用地质累积指数(以土壤元素背景值为背景浓度)来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的污染,为选择标识元素和... TSP和PM10来源解析表明,土壤风沙尘是颗粒物的重要尘源,为此收集了源解析土壤风沙尘17种元素的质量浓度谱(成分谱),应用地质累积指数(以土壤元素背景值为背景浓度)来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颗粒物源解析土壤风沙尘的污染,为选择标识元素和治理风沙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⑴粗颗粒土壤风沙尘中Al、K、Ti基本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a、Ni、Cu、Zn、Pb已为中到强污染水平;⑵细颗粒土壤风沙尘中Na、Mg、Al、K、Ti、V、Fe、Ba、Mn未达到一般污染水平,Cr、Ni、Cu、Zn、Br元素达到较重的污染水平;⑶粗细颗粒元素地质累积指数城市间差别较大,细颗粒的地质累积指数相对高于粗颗粒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累积指数 土壤风沙尘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宋晓晖 毕晓辉 +4 位作者 吴建会 林丰妹 焦荔 张裕芬 冯银厂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63,共4页
根据2006—2010年杭州市空气颗粒物的监测数据及2002、2006、2008年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对杭州市空气颗粒物浓度、化学组分与污染来源等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近年来杭州市PM10... 根据2006—2010年杭州市空气颗粒物的监测数据及2002、2006、2008年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对杭州市空气颗粒物浓度、化学组分与污染来源等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近年来杭州市PM10浓度有所下降,但一类功能区PM10仍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要求(≤0.04mg/m3),杭州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以细颗粒物为主,空气颗粒物的二次转化、机动车尾气尘等产生的二次粒子污染相对严重;煤烟尘对杭州市PM10的贡献率下降明显,城市扬尘、二次粒子和机动车尾气尘对PM10的贡献率有所增加,是杭州市PM10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空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环境空气PM10和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比较 被引量:104
3
作者 吴虹 张彩艳 +4 位作者 王静 宣肇菲 楚翠娟 冯银厂 徐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3-589,共7页
2011—2012年分别在青岛设6个和2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二者质量浓度及颗粒物中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以研究PM10及PM2.5的污染特征.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确定一次源类及二次源类对PM10和PM... 2011—2012年分别在青岛设6个和2个采样点采集PM10和PM2.5样品,分析二者质量浓度及颗粒物中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质量浓度,以研究PM10及PM2.5的污染特征.采用CMB-iteration模型估算法,确定一次源类及二次源类对PM10和PM2.5的贡献,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PM10和PM2.5的污染源.结果表明:青岛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显著,表现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Na、Mg、Al、Si、Ca和Fe元素主要富集在PM10中,SO42-、NO3-、EC和OC主要富集在PM2.5中;城市扬尘、煤烟尘、建筑水泥尘及海盐粒子等粗粒子在PM10中的分担率较PM2.5中的高,分担率分别为28.7%、17.2%、7.16%及4.47%;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机动车尾气尘及SOC(二次有机碳)等在PM2.5中的分担率较PM10中的高,分担率分别为19.3%、8.97%、13.7%及6.07%;由PM10与PM2.5化学组分的分歧系数可见,春、秋季PM10和PM2.5化学构成存在一定差异,而冬、夏季二者的化学构成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 5 源解析 CMB-iteration模型 富集因子 分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夏季灰霾与非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59
4
作者 魏欣 毕晓辉 +3 位作者 董海燕 陈魁 孙韧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93-1200,共8页
2011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 2011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SO42-)和ρ(NO3-)明显高于非灰霾日,其中灰霾日ρ(NO3-)增幅最高可达251.02%;灰霾日PM2.5和PM10中的ρ(OC)、ρ(EC)均是非灰霾日的1.25倍以上.灰霾日与非灰霾日的气象条件相近,表明此次观测期间天津市区夏季灰霾天气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不大.使用CMB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PM2.5来源进行的解析表明,二次硝酸盐和二次硫酸盐对灰霾日ρ(PM2.5)的贡献率分别是非灰霾日的2.17和1.34倍,而其他源类在灰霾日和非灰霾日的贡献差异不明显,说明二次离子可能是造成天津市区夏季灰霾最主要的颗粒物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颗粒物 化学组分 源解析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环境空气中细粒子的污染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81
5
作者 李伟芳 白志鹏 +1 位作者 史建武 刘爱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4-400,共7页
于2006年8—12月,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采集细粒子(PM2.5)并测定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的质量浓度,应用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解析PM2.5的来源. 结果表明:ρ(PM2.5)月均值为103.9~217.4 μg/m^3,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 于2006年8—12月,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采集细粒子(PM2.5)并测定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和元素的质量浓度,应用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解析PM2.5的来源. 结果表明:ρ(PM2.5)月均值为103.9~217.4 μg/m^3,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 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占ρ(PM2.5)的比例为24.7%~46.8%,其中ρ(SO4^2-),ρ(NO3^-),ρ(NH4^+)和ρ(Cl-)之和约占离子总质量浓度的90%. 在夏季,二次粒子质量浓度占ρ(PM2.5)比例最大,这与SO2向SO4^2-,NO2向NO3^-的转化率升高有关. PM2.5中Cl富集主要与燃煤等人为排放有关, 海盐源对Cl^-的贡献不足20%. 天津PM2.5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为Si,约占元素总质量浓度的28.4%. 微量元素中以Zn和Pb的含量最高,二者主要来自燃煤和机动车排放. 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污染、化石燃料燃烧、土壤尘和建筑粉尘是天津市环境空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53.4%,25.8%,12.3%和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离子 无机元素 源解析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来源构成变化 被引量:34
6
作者 肖致美 毕晓辉 +4 位作者 冯银厂 朱坦 徐虹 孙韧 张文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6-252,共7页
对1985年、2001年和2011年天津市颗粒物的粒径、化学组分以及污染来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PM10中细粒子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由1985年的<0.51升至2011年的0.57.PM10中化学组分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组分由单一的地... 对1985年、2001年和2011年天津市颗粒物的粒径、化学组分以及污染来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PM10中细粒子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由1985年的<0.51升至2011年的0.57.PM10中化学组分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组分由单一的地壳元素发展为二次粒子、碳和地壳元素并重,1985年以地壳元素(Si、Al、Mg、Ca等)为主要组分,2001年以TC、Si、SO42-、Al、Ca为主要组分,2011年主要组分除TC、Si、SO42-、Ca外,还新增了NO3-.各主要组分质量浓度及其占ρ(PM10)比例的变化多样,ρ(Si)所占比例先显著下降后保持平稳,其由1985年的28.7%降至2011年7.6%;碳组分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24.9%降至2011年17.9%;二次粒子质量浓度〔即ρ(SO42-)、ρ(NO3-)之和〕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10.2%升至2011年的18.3%.煤烟尘对天津市PM10的分担率由1985年的45%降至2011年的22%,而开放源、二次粒子和机动车尾气尘对PM10的分担率有所增加,三者分别由1985年的29%、6%和3%升至2011年的35%、16%和16%.环境空气中对颗粒物有重要贡献的源类越来越多,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由煤烟型过渡为混合型再过渡到复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PM10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典型城市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赵若杰 史建武 +2 位作者 韩斌 彭跃 白志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7-782,共6页
为了研究中国北方典型城市大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状况和季节变化特征,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间,选取沈阳和天津共11个监测点位分别采集大气样品,并利用三级冷阱预浓缩-GC-MS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的苯系物污染浓度比沈阳高,这是因为... 为了研究中国北方典型城市大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状况和季节变化特征,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间,选取沈阳和天津共11个监测点位分别采集大气样品,并利用三级冷阱预浓缩-GC-MS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的苯系物污染浓度比沈阳高,这是因为天津的机动车保有量远远大于沈阳,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苯系物的污染程度与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密切关联,两城市均表现为春秋两季污染严重,冬夏两季污染较轻.城市不同功能区采样点的比较和苯与甲苯(B/T)的比值以及各苯系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城市苯系物污染浓度均受到局部排放源的明显影响,但在大部分地区交通源仍为主要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气 天津 沈阳 苯系物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冬季环境空气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立伟 戴启立 +4 位作者 毕晓辉 郜计欣 杨佳美 洪盛茂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0-348,共9页
为研究杭州市PM_(2.5)中碳组分特征,于2013年12月—2014年2月在7个常规点位和2个对照点同步采集PM_(2.5)样品,分析其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冬季有机碳(OC)、元素碳(EC)、二次有机碳(S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7±7.5)(5... 为研究杭州市PM_(2.5)中碳组分特征,于2013年12月—2014年2月在7个常规点位和2个对照点同步采集PM_(2.5)样品,分析其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冬季有机碳(OC)、元素碳(EC)、二次有机碳(S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7±7.5)(5.0±2.4)和(9.2±4.5)μg/m^3,OC/EC[ρ(OC)/ρ(EC)]和SOC/OC[ρ(SOC)/ρ(OC)]的平均值分别为5.3±1.9和0.4±0.2.对照点ρ(OC)、ρ(EC)、ρ(SOC)和OC/EC、SOC/OC分别为常规点位的0.8、0.6、1.2、1.2和1.3倍.采样期间,常规点位和对照点ρ(OC)和ρ(EC)的日均值具有相同的时间变化趋势.对照点ρ(OC)和ρ(EC)的相关性(0.49)低于常规点位(0.61),对照点PM_(2.5)中OC和EC的来源差异性更明显.8个碳组分的丰度分析表明,常规点位和对照点PM_(2.5)中碳组分的来源基本一致,主要来源于道路尘、燃煤、机动车和生物质燃烧.绝对主因子分析法源解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冬季PM_(2.5)中总碳(TC)的主要来源中,燃煤/汽油车排放/道路尘、柴油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的分担率为79.1%、13.1%和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碳 元素碳 二次有机碳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典型沙尘天气对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碳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唐邈 戴启立 +4 位作者 肖致美 刘保双 陈魁 毕晓辉 冯银厂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天津市环境监测超级站利用在线OC/EC分析仪对2015年3月27-28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典型沙尘污染过程进行了观测,使用OC/EC(有机碳/元素碳)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贡献。结果显示,本次沙尘过程中PM10的小时浓度出现两次峰值... 在天津市环境监测超级站利用在线OC/EC分析仪对2015年3月27-28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典型沙尘污染过程进行了观测,使用OC/EC(有机碳/元素碳)最小比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的贡献。结果显示,本次沙尘过程中PM10的小时浓度出现两次峰值,最高达895μg/m^3,PM_(2.5)/PM_(10)在沙尘天气期间(0.08~0.22)明显低于非沙尘天气(0.66);OC、EC的浓度在PM10浓度出现第一次峰值时达到最低,OC/EC在沙尘天气时约为非沙尘天气的2倍;SOC在沙尘天气前约占OC的45%,在沙尘发生时上升至75%。沙尘天气下,OC、EC的浓度有消减的趋势,在沙尘初期消减量分别达到39%和74%;其对一次有机碳(POC)的消减作用要高于S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颗粒物 有机碳 元素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2016、2021年夏秋季颗粒物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官灿 杨阳 +3 位作者 武甫亮 罗希 肖致美 吴建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44,649,共7页
分别于2016年、2021年夏、秋季在天津市采集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分析PM_(2.5)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组成、水溶性离子相关性,探讨“十三五”前后天津市夏、秋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解析水溶性离子污染来... 分别于2016年、2021年夏、秋季在天津市采集细颗粒物(PM_(2.5))样品,分析PM_(2.5)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组成、水溶性离子相关性,探讨“十三五”前后天津市夏、秋季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解析水溶性离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2021年夏、秋季PM_(2.5)浓度较2016年夏、秋季分别下降了31.9%、58.0%,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别下降了59.8%、72.1%,天津市夏、秋季主要水溶性离子均为SO_(4)^(2-)、NO_(3)^(-)、NH_(4)^(+)。与2016年相比,移动源对PM_(2.5)的贡献更高,但水溶性离子的二次转化程度低于2016年。2016年秋季、2021年夏季NH_(4)^(+)以(NH_(4))_(2)SO_(4)和NH_(4)NO_(3)的形式存在,2021年秋季NH_(4)^(+)以(NH_(4))_(2)SO_(4)、NH_(4)NO_(3)及NH_(4)Cl的形式存在,2016年夏季NH_(4)^(+)除了以(NH_(4))_(2)SO_(4)、NH_(4)NO_(3)及NH_(4)Cl的形式存在之外,还有其他存在形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主要为二次源、建筑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_(2.5) 污染特征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市臭氧污染时期VOCs来源解析研究
11
作者 段丽琴 吴雨彤 刘保双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2,共15页
本文通过基于光化学年龄的参数方法,估算了山西临汾市2021年4月18日~7月31日在线监测的VOCs初始体积分数数据,矫正其光化学损耗影响;然后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了其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临汾市环境总VOCs(TVOCs)的平... 本文通过基于光化学年龄的参数方法,估算了山西临汾市2021年4月18日~7月31日在线监测的VOCs初始体积分数数据,矫正其光化学损耗影响;然后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了其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临汾市环境总VOCs(TVOCs)的平均体积分数为17.1×10^(-9);其中白天TVOCs的平均初始体积分数为27.2×10^(-9),其化学损耗达到10.6×10^(-9),化学损耗率约为39.0%.相比与其它VOCs类别,烯烃化学损耗率最高(66.0%),其中异戊二烯(3.16×10^(-9))、1,3-丁二烯(1.27×10^(-9))和乙烯(1.19×10^(-9))的化学损耗明显高于其它物种.臭氧污染时期TVOCs化学损耗达到15.1×10^(-9),是非臭氧污染时期的1.6倍.臭氧污染时期烯烃的化学损耗率最高(81.7%),其中异戊二烯、1,3-丁二烯、反-2-丁烯和反-2-戊烯的化学损耗分别达到5.05×10^(-9)、1.85×10^(-9)、1.59×10^(-9)和1.10×10^(-9),显著高于其它物种.基于初始体积分数的PMF来源解析(IC-PMF)结果发现,石化相关企业排放(36.4%)、天然气(17.2%)、柴油车排放和溶剂使用混合源(12.9%)、汽油车排放(9.6%)、液化石油气(8.6%)、植物排放(8.6%)和燃烧源(6.7%)是研究期间临汾市环境VOCs的主要贡献源类.相比于基于观测体积分数的PMF解析结果(OC-PMF),植物排放贡献被低估了83.3%,其被低估量明显高于其它源类;其次是柴油车排放和溶剂使用混合源以及石化相关企业排放,分别被低估了22.2%和19.7%.同时,IC-PMF结果表明臭氧污染期间贡献较高的源类是石化相关企业排放和植物排放,分别达到24.1%和21.7%.基于IC-PMF的解析结果,利用臭氧生成潜势(OFP)模型的估算结果表明,石化相关企业排放是臭氧生成潜势(OFP)最高的贡献源类,其对总OFP贡献率达到50.7%,其次为植物排放以及柴油车排放和溶剂使用混合源,其对总OF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4.8%和10.4%;其中臭氧污染期间对于OFP的贡献较高的源类为植物排放和石化相关企业排放,分别达到52.6%和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光化学损耗 初始体积分数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作用及其对雨水化学的影响 被引量:69
12
作者 韩燕 徐虹 +4 位作者 毕晓辉 林丰妹 焦荔 张裕芬 冯银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3-200,共8页
为研究湿沉降冲刷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对雨水化学组成和酸度的影响,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的杭州市进行了降水前、中、后的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同时采集了降水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和雨水样品中的主要水溶性... 为研究湿沉降冲刷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对雨水化学组成和酸度的影响,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的杭州市进行了降水前、中、后的大气颗粒物样品采集,同时采集了降水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和雨水样品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使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及化学特征在雨水冲刷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雨水中主要离子成分的来源.结果表明:杭州市TSP和PM10的酸缓冲能力分别为1.95和1.02,具有一定的酸缓冲能力;从颗粒物浓度、酸缓冲能力A值以及颗粒物化学组成在降水前、中、后过程中的变化看,雨水对颗粒物中的碱性组分具有显著冲刷作用;结合雨水主成分分析,颗粒物对雨水中Ca2+、Na+的贡献较为显著,对Mg2+、K+的贡献有待进一步验证,对NH4+、SO42-和NO3-的贡献较小,而F-和部分Cl-则可能主要来自云内雨除过程或者对气态化合物的云下冲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P PM10 降水 化学组成 酸缓冲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组成特征及来源变化趋势 被引量:39
13
作者 张彩艳 吴建会 +4 位作者 张普 张裕芬 吴虹 史国良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2-789,共8页
2010—2012年冬季分别在成都市8个环境受体采样点采集PM10、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上述样品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含量,以对这3 a冬季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组分、来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CM... 2010—2012年冬季分别在成都市8个环境受体采样点采集PM10、PM2.5样品,同时采集颗粒物源类样品,分析上述样品质量浓度及多种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含量,以对这3 a冬季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组分、来源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CMB-iteration模型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的PM10、PM2.5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冬季ρ(PM10)在工业区最高,PM2.5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冬季PM10的主要来源有扬尘、二次硫酸盐、煤烟尘、二次硝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上述5类源在2010─2012年的分担率分别为24%~29%、17%~22%、13%~16%、6%~12%、6%~11%;对PM2.5有重要贡献的源类有二次硫酸盐、扬尘、煤烟尘、二次硝酸盐和机动车尾气尘,这5类源在2010─2012年的分担率范围分别为25%~27%、19%~22%、12%~15%、11%~13%、8%~11%.二次粒子、扬尘等是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其中扬尘、建筑水泥尘等以粗粒子为主的源类浓度贡献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二次粒子等以细粒子为主的源类浓度贡献则逐年上升,成都市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源解析 CMB-iteration模型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灰霾与非灰霾日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被引量:42
14
作者 吴琳 沈建东 +3 位作者 冯银厂 毕晓辉 焦荔 刘双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3-381,共9页
在2011年典型灰霾和非灰霾天气下,采集了杭州市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测定并分析各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同时采集并分析了主要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样品,通过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灰霾... 在2011年典型灰霾和非灰霾天气下,采集了杭州市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测定并分析各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同时采集并分析了主要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样品,通过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灰霾天气下,二次粒子是杭州市各粒径段颗粒物的首要贡献源,其对≤1.1、〉1.1—3.3、〉3.3~5.8和〉5.8—10μm粒径段的颗粒物贡献率分别为60.4%、62.2%、54.8%和46.5%.在一次排放源中,机动车尾气是≤1.1和〉1.1~3.3I.z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13.8%和12.2%;城市扬尘是〉3.3~5.8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达到16.O%;而建筑施工尘是〉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14.2%.非灰覆天气下,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加,二次粒子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对≤1.1μm粒径段颗粒物的贡献率为42.7%,而对〉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贡献率仅为15.5%;机动车是各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贡献源,贡献率均在20%以上;煤烟尘是≤3.3μm细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贡献源类,贡献率为22.0%;城市扬尘是〉3.3~5.8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18.3%;建筑施工尘依然是〉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不同粒径颗粒物 CMB模型 分粒径源解析 杭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受体模型优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朱坦 吴琳 +2 位作者 毕晓辉 薛永华 冯银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65-870,共6页
针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存在的2大问题:二次有机碳(SOC)对CMB模型的影响及源与受体不匹配程度对源成分谱共线性的影响,给出了解决方案.对于SOC影响的问题,提出从受体的角度扣除SOC,对CMB模型进行修正,降低SOC的影响;对于共线性问题... 针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存在的2大问题:二次有机碳(SOC)对CMB模型的影响及源与受体不匹配程度对源成分谱共线性的影响,给出了解决方案.对于SOC影响的问题,提出从受体的角度扣除SOC,对CMB模型进行修正,降低SOC的影响;对于共线性问题,提出了PCA/MLR-CMB复合模型,复合模型首先进行PCA/MLR的解析,降低受体中未知源的影响,使得纳入CMB模型中的源和受体匹配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共线性源类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解析技术 受体模型 二次有机碳 PCA/MLR-CMB复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锅炉排放颗粒物成分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陆炳 孔少飞 +2 位作者 韩斌 李志勇 白志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28-1933,共6页
应用稀释采样系统采集燃煤锅炉除尘后的烟气飞灰,同时采用再悬浮技术采集除尘器下载灰,分别建立两种采样方法所得燃煤飞灰TSP和PM10两种粒径的成分谱,并分析两种方法建立的成分谱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燃煤锅炉排放的颗粒物中主要组分... 应用稀释采样系统采集燃煤锅炉除尘后的烟气飞灰,同时采用再悬浮技术采集除尘器下载灰,分别建立两种采样方法所得燃煤飞灰TSP和PM10两种粒径的成分谱,并分析两种方法建立的成分谱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燃煤锅炉排放的颗粒物中主要组分为TC、OC、Si、Al、Ca、Na、Mg、Fe以及SO24-;TSP、PM10中含量最丰富的组分是Si和TC。Cr、Zn、As、Pb、Cu等元素在PM10上呈明显的富集状态。干法除尘和湿法除尘后烟道气和下载灰颗粒物的组分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歧系数的比较,证实两种不同采样方法获得的成分谱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稀释采样 TSP PM10 富集因子 分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可吸入颗粒物及元素室内外相关性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振江 赵若杰 +3 位作者 曹文文 张楠 韩斌 白志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7-364,共8页
选取天津市某社区作为采样点,于2009年8、9月(代表非采暖季)和11、12月(代表采暖季)采集了室内和室外可吸入颗粒物(PM。0)样品,以研究天津市PMl0及元素的室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采暖季PMlo的室外平均浓度为198.88μg/m3.... 选取天津市某社区作为采样点,于2009年8、9月(代表非采暖季)和11、12月(代表采暖季)采集了室内和室外可吸入颗粒物(PM。0)样品,以研究天津市PMl0及元素的室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采暖季PMlo的室外平均浓度为198.88μg/m3.非采暖季和采暖季PMl0的室内外浓度LL(I/O比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4~3.22和0.10-3.70,平均值分别为0.88和O.96,室内外相关系数(R2)分别为0.32和0.46.AI、Ca、Fe等元素的浓度均高于1μg/m3,V、Mn、Cu等元素浓度变化范围为0.01~1Hg/m3;非采暖季和采暖季元素I/O比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2~1.04和0.41加.92.以采暖季为例,使用PMl0质量(元素)浓度的质量平衡模型计算的有效穿透因子(Find、贡献值、贡献率分别为0.26(0.39)、50.84μg/m3(78.69μg/m0)、43.97%(50.05%),两种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是2种模型对E。f的假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元素 室内外浓度比 室内外相关系数 质量平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技术与实例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利文 白志鹏 +2 位作者 郭光焕 李志军 韩旸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3,共6页
开放源排放的颗粒物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介绍了其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技术,采用开放源的动力学经验公式测算S市粉煤灰场、原煤堆场、土堆、沙石料堆4类开放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起动风速及扩散距离,并利用箱模... 开放源排放的颗粒物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介绍了其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技术,采用开放源的动力学经验公式测算S市粉煤灰场、原煤堆场、土堆、沙石料堆4类开放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起动风速及扩散距离,并利用箱模型(A值)和源解析(化学质量平衡法,CMB)模型测算开放源的区域年均起尘量及其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值.结果表明:开放源排放的颗粒物易升腾而且影响面积很大;S市区开放源类排放的小于100μm的颗粒物约22.2×104t/a,小于10μm的颗粒物约15.8×104t/a;开放源对环境空气中TSP的贡献值约370μg/m3,质量浓度分担率达60%,对PM10的贡献值约263μg/m3,分担率达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源 大气颗粒物 起动风速 扩散距离 年均起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近岸海域大气颗粒物无机组分季节变化及源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姬洪亮 赵宏 +2 位作者 孔少飞 白志鹏 韩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7-185,共9页
2006~2007年在天津近岸海域分4个季节走航采集了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了其质量浓度以及元素、离子和碳等化学组成,并应用富集因子以及特征化合物比值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天津近岸海域TSP,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2006~2007年在天津近岸海域分4个季节走航采集了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了其质量浓度以及元素、离子和碳等化学组成,并应用富集因子以及特征化合物比值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天津近岸海域TSP,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94.98±3.95),(279.87±17.53),(205.50±38.13)μg/m3,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颗粒物浓度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TSP、PM10和PM2.5中总元素浓度分别为48.76,47.94,32.08μg/m3.TSP中含量最高的离子是Na+,PM10和PM2.5中含量最高的离子是Cl-.3种不同粒径中OC浓度秋、冬两季均明显高于春夏两季.Al/Fe的比值分析结果表明,春季TSP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尘,秋、冬季PM10和PM2.5主要受燃煤的影响.Cu、Zn和Pb的富集系数较高,其中Pb在冬季PM10中富集达到最高为741.3.NO3-/SO42-的变化范围为0.28~0.85,春夏季该比值较高于秋冬季,反映了该海域同时受燃煤与机动车污染的影响.OC/EC变化范围为2.13~5.58,表明该海域气溶胶中存在着大量二次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近岸海域 大气颗粒物 无机组分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大气颗粒物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琼 毕晓辉 +4 位作者 张裕芬 杨成军 洪盛茂 焦荔 冯银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2010年8月在杭州市朝晖、云栖、杭钢和下沙4个点位采集了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并对其主要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SO42-、NO3-、NH4+、OC和EC等.同时在朝晖点位对多种气态污染物和多个气象要素进行了同步观测,以评估... 2010年8月在杭州市朝晖、云栖、杭钢和下沙4个点位采集了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并对其主要消光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SO42-、NO3-、NH4+、OC和EC等.同时在朝晖点位对多种气态污染物和多个气象要素进行了同步观测,以评估杭州市能见度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M2.5、RH、SO2和NO2均与能见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4个监测点位颗粒物浓度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4~0.7μm和9.0~10μm粒径段.以3.3μm为粗细颗粒的分界线,不同监测点位PM10中粗、细颗粒所占比例均等.水溶性离子消光组分的浓度大小顺序为:SO42-〉NH4+〉NO3-.SO42-、NO3-和NH4+均显单峰结构,SO42-和NH4+的峰值出现在0.4~1.1μm的粒径段,NO3-峰值出现在5.8~10μm粒径段.OC显单峰结构,峰值出现在0.4~0.7μm粒径段;EC显双峰结构,峰值出现在0.4~0.7μm和2.1~3.3μm范围内.因而,要解决杭州的能见度问题,应减少细颗粒物,尤其是粒径〈1.1μm的颗粒物的污染.NO3-、SO42-、OC和EC对杭州市颗粒物消光能力相对贡献率之比为2.2%:13.7%:29.8%:43.8%.因此要有效控制杭州市大气能见度的降低趋势,首要的就是控制EC的主要排放源,即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大气颗粒物 消光组分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