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基观测及源清单的2017—2019年德州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效果评估 被引量:12
1
作者 陶士康 张清爽 +6 位作者 安静宇 黄丹丹 楼晟荣 乔利平 程金平 李莉 黄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39-1746,共8页
为评估污染减排措施实施效果,基于地基观测及排放清单数据,运用WRF中尺度气象模型和CAMx空气质量模型,对德州市2017—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7—2018年秋冬季,德州市ρ(PM2.5)同比下降31.7%,高于京津... 为评估污染减排措施实施效果,基于地基观测及排放清单数据,运用WRF中尺度气象模型和CAMx空气质量模型,对德州市2017—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7—2018年秋冬季,德州市ρ(PM2.5)同比下降31.7%,高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水平(25.6%),大气污染攻坚措施成效显著;2018—2019年秋冬季,德州市ρ(PM2.5)同比增加8.5%,高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水平(4.2%),这与不利气象条件及排放量同比减少有关.观测结果显示,2018—2019秋冬季,德州市PM2.5中无机组分、一次排放示踪物以及SO2和CO等气态前体物浓度较上一年度呈下降趋势,ρ(SOA)(SOA为二次有机气溶胶)、ρ(NH4^+)同比有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53.8%和19.1%,这与大气中VOCs(挥发性有机物,增加46.5%)及大气氧化性(增加6.4%)的增加密切相关,表明德州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剧,PM2.5防控难度加大.综合气象和减排评估结果可知,2017—2018年秋冬季,气象条件(13.4%)和长效措施(9.4%)是德州市PM2.5改善的两个主要因素;2018—2019年秋冬季,长效措施减排效果较为有限,减排主要来自预警应急(5.0%)和区域减排(5.2%),若仅考虑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将导致同比约19.9%的反弹.因此,持续深入推进长效减排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是德州市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观测 污染源清单 PM2.5 污染防治 效果评估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氨气被动采样法的适用性研究及在城市观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韩文叶 周敏 +8 位作者 冯馨蔚 梁波 乔利平 常运华 黄丹丹 朱书慧 杨帆 关杰 黄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184,共12页
以环境NH_(3)为观测对象,对ALPHA被动采样法的采样吸附膜制备、样品保存和采样时间开展适用性研究,并与主动采样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上海市不同功能区开展了实地观测应用研究。结果显示:酸浸渍法制备的吸附膜NH+4含... 以环境NH_(3)为观测对象,对ALPHA被动采样法的采样吸附膜制备、样品保存和采样时间开展适用性研究,并与主动采样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上海市不同功能区开展了实地观测应用研究。结果显示:酸浸渍法制备的吸附膜NH+4含量均值为(0.27±0.13)μg,比未处理吸附膜的NH+4含量高约8%,且可在膜液比(张/mL)为1:4~8:4范围内增加膜的单次浸渍数量以降低制备过程中的溶剂使用量,酸浸渍法的制备流程及不同膜液比处理方式对空白吸附膜的NH+4含量影响不大。当采样温度为20℃,采样时长为168 h时,该被动法测定环境NH_(3)的方法检出限为0.08μg/m^(3)。密实袋双层密封、4℃冷藏、保存时间小于30 d的保存方式未显著增加空白膜的NH+4含量,适用于空白吸附膜和样品膜的保存。采样时间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使用ALPHA被动采样法测定环境NH_(3)时,采样时间不少于6 d且至少在30 d内进行连续采样。使用ALPHA被动采样法与主动采样方法观测NH_(3)浓度时,观测结果变化趋势较一致,测量结果吻合良好(相关系数为0.87,斜率为1.16),进一步证明了该研究采用的被动NH_(3)采样方法对环境NH_(3)浓度的测量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实际观测结果显示,2022年上海市夏季环境NH_(3)平均浓度为(10.01±5.22)μg/m^(3),受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气候影响,NH_(3)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已有研究结果。不同功能区的NH_(3)浓度排序为农业区[(13.36±5.24)μg/m^(3)]>工业区[(11.22±5.24)μg/m^(3)]>城区[(10.35±4.39)μg/m^(3)]>生态区[(4.28±2.4)μg/m^(3)],说明虽然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监测站点NH_(3)浓度高值显著,但城区和工业区的非农业源排放对NH_(3)浓度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ALPHA被动采样方法能较好地捕捉城市不同功能区的NH_(3)浓度特征,可满足城市环境NH_(3)浓度观测应用,适用性验证及实际应用结果可为区域和城市NH_(3)的精准测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 被动采样法 适用性 城市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测定PM_(2.5)大气污染物中多环芳烃含量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英歌 孙谦 +6 位作者 景盛翱 高鹏 范军 邓晓丽 黄涛宏 杨桂香 李月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27-2329,共3页
本文建立了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TQ8040测定PM_(2.5)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方法.采用二氯甲烷∶丙酮=1∶1对采样滤膜进行萃取,萃取液浓缩后直接进GCMS-TQ8040分析,采用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在1—100μg·L^(-1)的浓度范... 本文建立了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TQ8040测定PM_(2.5)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方法.采用二氯甲烷∶丙酮=1∶1对采样滤膜进行萃取,萃取液浓缩后直接进GCMS-TQ8040分析,采用同位素内标法进行定量,在1—100μg·L^(-1)的浓度范围内,16种PAHs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为0.999以上,对10μg·L^(-1)的标准溶液连续6针进样,其峰面积比的RSD%在5%以下.在20 ng的加标浓度下,加标回收率在75%—117.35%之间,16种PAHs的最低检出限均在0.1μg·kg^(-1)以下,完全满足日常监测对PM_(2.5)中PAHs的测定要求,为建立PM_(2.5)中PAHs测定和监控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萃取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 PM2.5 多环芳烃(PAHs) 内标法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演变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石颖颖 朱书慧 +3 位作者 李莉 陈勇航 安静宇 傅子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4-191,199,共9页
基于2005-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演变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情况随之增加.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长三角地区在SO_2污染控制方... 基于2005-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演变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情况随之增加.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长三角地区在SO_2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ρ(SO_2)较2005年下降了54%;区域ρ(NO_2)居高不下,快速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强度,以及能源消费总量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污染治理的效果;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实施以来,区域ρ(PM_(10))和ρ(PM_(2.5))逐年下降.长三角北部和腹地区域ρ(SO_2)高于区域平均值,与该地区较高的燃煤密度和工业布局有关;腹地区域和西南部ρ(NO_2)较高,与较高的机动车使用强度有关;颗粒物质量浓度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长三角北部PM_(10)污染突出;PM_(2.5)和O_3的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区域ρ(SO_2)水平仍然较高,需进一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亟需加强,以确保在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取得ρ(NO_x)的改善;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存在显著空间分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分区防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演变趋势 空间分异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倩 王红丽 +6 位作者 周来东 李莉 冯淼 宋丹林 景盛翱 周子航 陈长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2,共7页
于2014年7月8日至8月13日在成都市城区和工业区选取两个点位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工作,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夏季城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34.1~458.8μg/m2,平均值为(137.3±91.8)μg/m2;工业区大气中VOC... 于2014年7月8日至8月13日在成都市城区和工业区选取两个点位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工作,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夏季城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34.1~458.8μg/m2,平均值为(137.3±91.8)μg/m2;工业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26.7~474.9μg/m2,平均值为(135.9±103.5)μg/m2。早高峰时段(7:00~10:00)两个点位VOCs的浓度水平均高于其他时段,说明VOCs浓度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用·OH消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评估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显示,芳香烃和烯烃是影响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的关键组分。城区和工业区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分别为4.859、4.559μg/m2,芳香烃不仅是臭氧生成潜势的关键活性组分,同时也是SOA的重要前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化学活性 二次有机气溶胶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秋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分析 被引量:62
6
作者 罗达通 高健 +3 位作者 王淑兰 王红丽 王倩 陈长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7-994,共8页
综合分析了上海地区秋季典型月份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其他痕量气体的污染水平及特征,VOCs平均小时浓度为63.64×10-9,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占挥发性有机物总量的67.43%;通过对VOCs物种浓度及特征比值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大气老化... 综合分析了上海地区秋季典型月份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其他痕量气体的污染水平及特征,VOCs平均小时浓度为63.64×10-9,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占挥发性有机物总量的67.43%;通过对VOCs物种浓度及特征比值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大气老化现象明显;结合区域后向气流轨迹分析,考察了不同来源气流对区域污染特征的影响,发现陆地传输气流乙烷/乙炔(E/E)值较海上传输气流低,而两者的苯/甲苯(B/T)值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特征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大气甲醛观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跃辉 王红丽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1-343,共13页
综述中国环境大气甲醛观测研究的现状,就大气甲醛浓度水平、甲醛一次来源和二次来源的相对贡献以及人为源甲醛排放清单等方面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一些局限,并对今后的甲醛观测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甲醛 浓度水平 一次来源 二次来源 排放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城区黑碳气溶胶来源及其污染特性试验 被引量:4
8
作者 兰剑 闫莹 乔利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3-62,共10页
为了解大城市城区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来源及其污染特性,以上海城区为例,通过2014年在线连续监测黑碳气溶胶、PM2.5、主要污染气体的浓度及气象参数变化的实验研究,获得相关参数以评估上海市城区BC污染特征、来源分布及对大气... 为了解大城市城区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来源及其污染特性,以上海城区为例,通过2014年在线连续监测黑碳气溶胶、PM2.5、主要污染气体的浓度及气象参数变化的实验研究,获得相关参数以评估上海市城区BC污染特征、来源分布及对大气消光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碳质量浓度年均值达(3.11±2.40)μg/m^3,有典型的双峰型日变化;黑碳质量浓度冬季高((3.82±3.32)μg/m^3),夏季低((2.56±1.37)μg/m^3),与PM2.5有较好的相关性,最高的BC与PM2.5比7.37%出现在功能秋季.黑碳气溶胶的光学吸收系数为(44.8±31.8)Mm^-1,在消光作用中的比例为14.9%.低风速、低降雨量和低温都不利于黑碳气溶胶的扩散传输和沉降.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北部及西北部地区的传输对黑碳质量浓度影响较大,不同方向的各类气团轨迹对应的黑碳质量浓度有季节性差异,表明黑碳气溶胶污染为局地排放源和外来传输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吸收系数 气象因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何涛 彭燕 +2 位作者 乔利平 滕加泉 薛银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7-495,共9页
为了解常州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对2013—2015年常州市冬季PM_(2.5)、PM_(10)、SO_2、NO_2、CO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HYSPLIT 4.9模式研究不同气团来源对常州市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及潜在污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冬季以PM_(2.5)污... 为了解常州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对2013—2015年常州市冬季PM_(2.5)、PM_(10)、SO_2、NO_2、CO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HYSPLIT 4.9模式研究不同气团来源对常州市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及潜在污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冬季以PM_(2.5)污染为主,其占冬季首要污染物的90%以上,冬季PM_(2.5)小时浓度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以良和轻度污染出现频次最多,冬季的ρ(PM_(2.5))对ρ(PM_(2.5))年均值的贡献率高达37.4%,不完全燃烧是颗粒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冬季ρ(PM_(2.5))、ρ(PM_(10))、ρ(SO_2)、ρ(NO_2)和ρ(CO)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交通的早高峰和晚高峰附近.ρ(NO_2)在晚高峰明显大于早高峰,而ρ(SO_2)和ρ(CO)表现为早高峰大于晚高峰.常州市CO/NO_x和SO_2/NO_x的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市交通源的贡献明显,点源对常州市的空气质量的影响也较大.1和6 h的ρ(PM_(2.5))梯度变化可判识细颗粒物的爆发性增长.冬季常州市受到西北、西和西南等地区的大陆性气流影响较大,其对应的ρ(PM_(2.5))、ρ(PM_(10))、ρ(SO_2)、ρ(NO_2)和ρ(CO)平均值相对较高,且对应的污染轨迹出现概率较大.偏东方向的气流由于移动速度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造成污染累积,导致ρ(PM_(2.5))、ρ(SO_2)和ρ(NO_2)相对较高.WPSCF(源区分布概率)高值区(>0.5)集中于从芜湖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区域和杭州湾区域.PM_(2.5)、PM_(10)、SO_2、NO_2和CO潜在源区存在较大差异性,NO_2、SO_2和CO本地化的潜在贡献较PM_(2.5)和PM_(10)更明显.此外,受船舶等影响海洋源区对NO_2、SO_2和CO的潜在贡献较大.研究显示,长三角区域的大气污染物以本地污染为主,但远距离污染输送贡献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梯度变化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传输路径 潜在源贡献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9届亚运会期间杭州市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书慧 来勇 +11 位作者 严仁嫦 高雅琴 沈建东 吴宇航 黄聪艳 叶旭红 金嘉佳 林旭 王蕴赟 张天 费罗兰 帅启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80-5989,共10页
采用气溶胶在线热脱附(TAG)系统对有机气溶胶(OA)中110种有机分子示踪物浓度进行了在线监测,分析了亚运会前、会期和会后杭州市OA的化学组成变化和污染特征,评估了减排措施对OA一次和二次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来源有机分子示踪物中... 采用气溶胶在线热脱附(TAG)系统对有机气溶胶(OA)中110种有机分子示踪物浓度进行了在线监测,分析了亚运会前、会期和会后杭州市OA的化学组成变化和污染特征,评估了减排措施对OA一次和二次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来源有机分子示踪物中,指示机动车排放的藿烷浓度降幅最为显著,会期平均浓度较会前下降了32%,其与元素碳(EC)的浓度比值表明,会前和会后OA整体受柴油车排放影响较为显著,会期藿烷与EC浓度比值更接近汽油车排放源谱,表明会期针对柴油车排放的管控措施对降低一次OA浓度成效显著.二次来源有机分子示踪物中,羟基羧酸和二羧酸浓度占比最高,其会期平均浓度较会前分别下降了56%和32%.进一步比较其与OA中其它有机分子示踪物、挥发性有机(VOCs)前体物的小时浓度相关性发现,二羧酸与OA中指示工业源、自然源排放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示踪物及其VOCs前体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羟基羧酸仅与OA中苯系物SOA示踪物和蒎烯SOA示踪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二羧酸有机分子主要是由工业排放等人为源以及自然源OA和VOCs经过光化学氧化二次生成,羟基羧酸类OA则是由一次或二次OA在颗粒相中进一步氧化生成.会期羟基羧酸和二羧酸类有机分子示踪物及其VOCs前体物浓度的大幅降低,表明针对工业源、移动源等人为源VOCs排放的管控措施对于降低杭州市OA的二次生成也有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气溶胶 有机分子示踪物 藿烷 羟基羧酸 二羧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时空动态格局及减排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娜 倪远之 +3 位作者 张敏 陈小华 王振旗 沈根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517,共13页
精准掌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现状并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对于长三角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细化了研究尺度并完善了测算体系,在市级尺度下对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围绕减... 精准掌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现状并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对于长三角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细化了研究尺度并完善了测算体系,在市级尺度下对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围绕减排措施及减排潜力展开探讨。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现持续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2014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7.17×10^(7)t;2014年后农业GDP增长率上升,碳排放量下降,呈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高排放地区集中在皖中、苏中以及苏北地区,且排放量的空间重心从江苏省南京市逐年向北部的安徽省滁州市移动。通过实施水分管理、优化施肥方式、推广低碳水稻品种、整合耕地资源等措施,预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84×10^(7) t。本研究揭示了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的动态特征、现状规律及空间差异性,丰富了该区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制定有效的种植业碳减排策略和实现种植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排放 排放系数法 长三角地区 标准差椭圆 脱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脱附结合GC-MS测定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英歌 孙谦 +7 位作者 李莉 朱书慧 乔利平 周敏 范军 邓晓丽 李月琪 黄涛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24-1427,共4页
本文建立了热脱附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中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的分析方法.利用Tenax采样管采集环境空气样品,加入一定量的氘代内标物进行分析,减少了常规半挥发性样品前处理过程及溶剂的消耗,提高了SVOCs... 本文建立了热脱附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中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的分析方法.利用Tenax采样管采集环境空气样品,加入一定量的氘代内标物进行分析,减少了常规半挥发性样品前处理过程及溶剂的消耗,提高了SVOCs的检测效率.在5—200 ng的浓度范围内,各SVOCs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5以上,对10 ng的标准溶液连续加标、热解析分析6次,多数化合物峰面积比的RSD%在5%以下,各SVOCs的最低检出限均小于0.34 ng,可达到对大气中SVOCs的分析要求,为环境空气SVOCs快速检测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TD)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 同位素内标 大气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对长三角地区PM_(2.5)污染改善效果模拟评估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莉 安静宇 卢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53-1661,共9页
为了解长三角地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后区域PM2.5的改善效果,在建立2012年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上,依据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行动计划细则,对2013—2017年各省、直辖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进行测算.利用WRF... 为了解长三角地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后区域PM2.5的改善效果,在建立2012年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上,依据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行动计划细则,对2013—2017年各省、直辖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进行测算.利用WRF(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CMAQ(通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系统,模拟研究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区域PM2.5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涉及到的能源、工业、交通等六大领域减排任务,按照减排力度强、中、弱3种方案测算,预计长三角地区SO2减排总量分别为74.5×104、53.8×104和34.4×104t;NOx减排总量分别为108.7×104、83.9×104和61.1×104t;一次PM2.5减排总量分别为40.3×104、26.1×104和14.6×104t;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减排总量分别为98.2×104、57.0×104和23.5×104t.模拟评估结果表明,在弱、中、强3种减排方案下,长三角地区国控点ρ(PM2.5)年均值预计比基准年(2013年)分别降低(4.4±1.1)、(8.1±2.4)和(12.5±3.9)μg/m3,降幅分别达到8.7%±2.2%、15.9%±4.7%和24.3%±7.7%.长三角地区须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指导下,控制新增量,并稳步严格推进前体物强力减排,才能实现2017年预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空气行动 PM2.5 空气质量模拟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结合Compound Composer软件筛选PM2.5中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英歌 戴海夏 +5 位作者 李莉 陈长虹 孙谦 范军 李月琪 黄涛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8-191,共4页
本文采用高压溶剂萃取(HPSE)方式萃取PM_2.5滤膜中的有机污染物,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Compound Composer软件进行筛查和半定量计算,同时以已知浓度的农药标样对Compound Composer软件的定性及半定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1.0μg&#... 本文采用高压溶剂萃取(HPSE)方式萃取PM_2.5滤膜中的有机污染物,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Compound Composer软件进行筛查和半定量计算,同时以已知浓度的农药标样对Compound Composer软件的定性及半定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1.0μg·L^(-1)的24种农药混标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偏差在-0.707—0.643μg之间,相对误差在-70.74%—64.31%之间满足日常环境监测的要求.在无标样的情况下,对某地区不同时间的3个PM_2.5样品进行监测,筛查其中主要的有机污染物,并进行半定量计算,可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现状,为环境管理和来源解析提供有效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 Compound COMPOSER 高压溶剂萃取(HPSE) PM2.5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走航观测的机动车甲醛排放特征研究
15
作者 鲁君 修光利 +7 位作者 黄成 景盛翱 李英杰 高雅琴 楼晟荣 马东翔 吴宇航 王红丽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8页
甲醛是环境大气中重要的羰基化合物,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识别和量化甲醛的来源是区域臭氧污染防控的基础,而机动车是甲醛的重要排放来源。基于走航技术和甲醛在线测量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识别实际道路机动车甲醛排放水平的方法... 甲醛是环境大气中重要的羰基化合物,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识别和量化甲醛的来源是区域臭氧污染防控的基础,而机动车是甲醛的重要排放来源。基于走航技术和甲醛在线测量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识别实际道路机动车甲醛排放水平的方法,并同步测量CO和CO_(2)浓度,获得了混合车流甲醛排放因子;结合测试时段的混合车流比例,估算了汽、柴油车的甲醛排放因子,进而估算了长三角地区的机动车甲醛排放量。结果表明:混合车流中柴油车比例越高,排放的甲醛浓度越高;基于实际道路测试的汽、柴油车的甲醛排放因子分别为(19.4±2.5)、(141.6±27.3)mg/kg,与同类隧道和台架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经估算,2020年长三角地区汽、柴油车的甲醛排放量分别为(478±61)、(2688±518)t。与文献结果相比,得出机动车排放标准等级提升可能使甲醛排放水平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走航观测 在线监测 机动车 排放因子 实际道路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MS法定量分析大气PM_(2.5)中6种硝基多环芳烃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英歌 景晟翱 +4 位作者 俞璐 戴海夏 孙谦 范军 黄涛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06-1807,共2页
本文建立了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TQ8040测定大气中6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正己烷∶丙酮=1∶1(V∶V)对大气采样滤膜样品进行萃取,萃取液定量浓缩后直接进GC-MS/MS分析.通过串联质谱的MRM方式,有效降低基质干扰.... 本文建立了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TQ8040测定大气中6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正己烷∶丙酮=1∶1(V∶V)对大气采样滤膜样品进行萃取,萃取液定量浓缩后直接进GC-MS/MS分析.通过串联质谱的MRM方式,有效降低基质干扰.在1—100μg·L-1的浓度范围内,6种硝基多环芳烃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为0.999以上,对1.0和2.0μg·L-1的标准溶液连续8针进样,峰面积RSD%在9%以下.在1 ng的加标含量条件下,加标回收率在69%—85%之间;6种NPAHs的最低检出限均在0.3μg·L-1以下,可满足大气中硝基多环芳烃的科研和监测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MS 大气PM2.5 硝基多环芳烃NPA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绿色交易机制下的长三角火电行业环境和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戴洁 桑妲 +2 位作者 胡静 马则良 张建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1-376,共6页
选取长三角地区4家不同装机容量的典型火电厂,模拟不同情景下发电权、排污权以及碳排放权的交易情况,寻求区域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强控情景下,区域整体经济利润可达最高,为4.85×109元,比基准情景增加7... 选取长三角地区4家不同装机容量的典型火电厂,模拟不同情景下发电权、排污权以及碳排放权的交易情况,寻求区域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强控情景下,区域整体经济利润可达最高,为4.85×109元,比基准情景增加7.30%的经济利润,排放物的排放量也最低,SO_2、NO_x和碳排放量分别为1 246.02、3 169.78、18 319 500t,比基准情景分别减排40.32%、4.34%、5.39%。相比发电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火电厂未来应重点关注碳排放权交易。小装机容量机组关停、大装机容量机组多发电有助于实现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但在初始分配、价格体系方面尚需优化完善、形成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行业 发电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洋山港环境空气IVOCs的浓度、组成和G20期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攀攀 李英杰 +8 位作者 张帆 陈颖军 冯艳丽 许建明 马英歌 黄成 李莉 李军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3-321,共9页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倍受关注。柴油机(包括船舶)是重要的IVOCs排放源,但其排放特征和环境影响亟待研究。本文选择船舶活动密集的上海洋山港为研究区,采集夏季(2016年8月~9月)和冬季(2017年1月~2月)...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作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倍受关注。柴油机(包括船舶)是重要的IVOCs排放源,但其排放特征和环境影响亟待研究。本文选择船舶活动密集的上海洋山港为研究区,采集夏季(2016年8月~9月)和冬季(2017年1月~2月)环境空气IVOCs样品,分析其浓度、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船舶排放对港口环境空气IVOCs的贡献,并评估杭州G20峰会期间船舶管控措施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1)上海洋山港环境空气IVOCs平均浓度为(5.1±0.8)μg/m^3,其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分别占4.3%±0.8%和1.6%±0.5%,其余为不能单体识别的组分(UCM),包括支链烷烃(26.9%±3.9%)和剩余UCM(67.2%±4.4%);(2)时间上,洋山港IVOCs浓度夏季((5.7±0.3)μg/m^3)高于冬季((4.6±0.7)μg/m^3),"上午"(采样时段7:30~15:30)高于"下午"(15:30~23:30)和"夜晚"(23:30~7:20),显示船舶活动对港口环境空气的重要影响;(3)杭州G20会期(2016年9月4日~5日)相比于会前(8月22日~29日),洋山港IVOCs、OC、SO_2和NO_2浓度分别下降了8%、47%、31%和19%,表明船舶排放管控措施具有较显著的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 上海洋山港 船舶排放 浓度水平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典型畜禽养殖场恶臭污染物排放特征调查 被引量:13
19
作者 周忠强 沈根祥 +5 位作者 徐昶 宋梦洁 陈晓婷 王振旗 付侃 钱晓雍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0-797,共8页
以上海市10家典型畜禽养殖场为对象,采用现场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调查不同畜禽种类(蛋鸡、奶牛和肉猪)与不同排放环节的恶臭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各畜禽养殖场场界臭气浓度为<10~128。蛋鸡场、奶牛场、猪场的主要恶臭排放环... 以上海市10家典型畜禽养殖场为对象,采用现场布点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调查不同畜禽种类(蛋鸡、奶牛和肉猪)与不同排放环节的恶臭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各畜禽养殖场场界臭气浓度为<10~128。蛋鸡场、奶牛场、猪场的主要恶臭排放环节臭气浓度分别为10~412、10~511和10~538。蛋鸡场粪便堆肥环节、奶牛场污水贮存环节、猪场畜舍养殖环节分别为该类畜禽养殖场的主要臭气排放环节,应重点加以控制。猪场春夏季的NH_3、H_2S浓度与臭气浓度极显著(P<0.01)相关,而奶牛场的NH_3、H_2S浓度与臭气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粪污处理工艺对比表明,制作有机肥相比简易堆肥能有效降低粪便堆肥环节的臭气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场 恶臭污染物 臭气 硫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臭氧污染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 被引量:27
20
作者 何涛 乔利平 +2 位作者 徐圃青 李春玉 彭燕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83,共7页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4模式,计算了2013—2015年常州市臭氧(O_3)超标日的气流后向轨迹。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和常州市PM2.5、PM10、SO2、NO2、O_3数据,分析了O_3超标日不同类型气团来源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并利用引入权重因...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HYSPLIT4模式,计算了2013—2015年常州市臭氧(O_3)超标日的气流后向轨迹。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和常州市PM2.5、PM10、SO2、NO2、O_3数据,分析了O_3超标日不同类型气团来源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并利用引入权重因子后的潜在污染源贡献函数分析了影响常州市O_3超标的潜在污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O_3超标期间易受到东南和西南方向气流影响,其中从东海和黄海途经浙江东北部、上海、江苏南部等地的东南气流占比达50%以上。自内陆途经黄山-湖州-宜兴到常州的气流对应的O_3平均质量浓度最高,为116μg/m3。自山东经枣庄-宿迁-淮安-泰州-苏州-无锡到常州的气流对应的O_3平均质量浓度最低,为78μg/m3,但该气流对应的SO2和NO2平均值为各聚类中的最高。影响常州市O_3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在常州周边200 km以内的区域,且集中在从南京至上海的长江下游沿线区域和杭州湾区域;其中太湖湖区为重点污染源源区之一。O_3超标日影响常州NO2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和上海3个区域,太湖周边的常州、无锡、苏州和湖州等几个临近城市为潜在的重点污染源区。与影响常州O_3的WPSCF高值区相比,影响NO2的高值区分布范围更大、距离更远。影响常州O_3的潜在污染源区分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的高排放区域较为一致,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O_3污染与本区域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传输路径 潜在污染源贡献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