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施工监理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长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2-156,共5页
城市污染场地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土地资源安全再利用的限制因素,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施工监理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案例极其匮乏。文章以上海市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案例探索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施工... 城市污染场地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土地资源安全再利用的限制因素,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施工监理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案例极其匮乏。文章以上海市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案例探索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施工监理的工作任务、依据、方式、制度、总体程序及工作内容等特征,实现质量、进度和造价的全方位控制;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工程特点筛选各分部分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以保证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我国的污染治理工程施工监理的制度建设、介入时间、队伍建设、实施过程和资质管理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我国污染场地治理工程施工监理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实践经验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修复工程监理 土壤修复 地下水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介质监测的污染场地VOCs赋存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2
作者 张施阳 李晓曼 +2 位作者 吉敏 杨洁 李青青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5-1756,共12页
鉴于目前长三角地区VOCs污染场地多介质污染及评估研究的不足,以某退役化工场地为例,在重污染区布置了10个土壤-土壤气-地下水联合监测点位,采样测定了苯、甲苯、乙苯等6种VOCs含量,比较了不同土壤层及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赋存特征,进一... 鉴于目前长三角地区VOCs污染场地多介质污染及评估研究的不足,以某退役化工场地为例,在重污染区布置了10个土壤-土壤气-地下水联合监测点位,采样测定了苯、甲苯、乙苯等6种VOCs含量,比较了不同土壤层及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赋存特征,进一步评估各污染物通过室外挥发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6种污染物在土壤、土壤气、地下水样品中均有检出,以苯和氯苯最为突出,在3种介质中均存在超标情况,在垂向上污染已达潜水含水层底板.从不同土壤层污染耦合特征来看,场地包气带土壤检出率低且空间各向异性强,土壤气表征的污染信息更为丰富且对污染捕捉更为灵敏;以黏性土为主的饱和带中地下水流速缓慢,相同VOCs在土壤及地下水两种环境介质中存在相关性,宜开展水土协同防治.现有导则模型的不完善导致不同介质评估结果存在差异,包气带土壤中VOCs检出浓度计算的健康风险较土壤气浓度计算风险值高约1—3个数量,饱和带土壤和地下水中各VOCs的风险水平差异在1个数量级.研究结论可以为污染场地VOCs精准识别和精细化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VOCS 多介质监测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市污泥中银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研究
3
作者 刘海龙 甘云杰 +5 位作者 汪虎 张婉莹 李昕宇 蔡伟萍 陈占 李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9-1329,共11页
采集了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13个城市的22个污泥样品,分析了该地区城市污泥中金属银(Ag)的含量、尺寸特征,考察了污泥中Ag的形态分布和生物可利用性,并分别利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评价方法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采集了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13个城市的22个污泥样品,分析了该地区城市污泥中金属银(Ag)的含量、尺寸特征,考察了污泥中Ag的形态分布和生物可利用性,并分别利用固体废物浸出毒性评价方法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评估了污泥中Ag的浸出毒性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污泥中Ag浓度(0.08~721 mg/kg)存在较大差异,Ag平均浓度表现为工业污泥(101 mg/kg)>混流污泥(1.89 mg/kg)>市政污泥(0.99 mg/kg)。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污泥中均存在含Ag的纳米颗粒,尺寸为17.7~19.0 nm。赋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或有机质浓度较低的2种工业污泥(南京S17、南京S22)中,弱酸提取态Ag占比较高,分别为60.0%和15.6%;其余20种污泥中的Ag主要以稳定态赋存(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态),说明该地区大部分(90.9%)污泥中Ag的迁移能力较低。EDTA提取效率结果也表明,除1种酸性工业污泥(南京S17)外,其他21种污泥中的Ag的生物可利用性均较低。浸出毒性结果表明,除1种有机质浓度较低的工业污泥(南京S22)中的Ag具有高浸出毒性风险以外,其余污泥浸出毒性风险均较小。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污泥中的重金属Ag不会对成人和儿童产生显著的非致癌风险。综上,长三角地区除部分工业污泥外,市政和混流污泥的Ag环境风险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污泥 化学形态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和微生物复合还原六价铬污染土壤研究
4
作者 陈窈君 黄沈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9-25,共7页
该文章以处理土壤中的高浓度Cr(Ⅵ)为目的,提出了化学和微生物法联合处理土壤Cr(Ⅵ),先加入多硫化钙还原高浓度Cr(Ⅵ),再加入生物刺激剂,通过微生物作用还原稳定土壤中剩余的Cr(Ⅵ),探究不同反应条件下Cr(Ⅵ)的处理效果及其修复机理。... 该文章以处理土壤中的高浓度Cr(Ⅵ)为目的,提出了化学和微生物法联合处理土壤Cr(Ⅵ),先加入多硫化钙还原高浓度Cr(Ⅵ),再加入生物刺激剂,通过微生物作用还原稳定土壤中剩余的Cr(Ⅵ),探究不同反应条件下Cr(Ⅵ)的处理效果及其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多硫化钙添加量为2.5%时,土壤中Cr(Ⅵ)含量为187 mg/kg,去除率达92.34%。再添加4%的乳糖生物刺激剂反应60 d,Cr(Ⅵ)的含量为6.2 mg/kg,Cr(Ⅵ)毒性浸出质量浓度为2.82 mg/L。将还原稳定化后的土壤用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其浸出浓度与单一化学还原后的土壤相比显著降低,微生物可以有效避免Cr(Ⅲ)的再次氧化。稳定化后的土壤进行灭菌后土壤中的Cr(Ⅵ)含量和浸出浓度与灭菌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微生物对Cr(Ⅵ)的还原效果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六价铬 多硫化钙 微生物 复合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传导耦合蒸汽注射加热土壤的升温规律
5
作者 叶春梅 司马菁珂 +2 位作者 周栋 陈窈君 杨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118-6127,共10页
为探究原位热处理耦合技术加热土壤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采用二维实验装置模拟了热处理过程,研究了蒸汽注射耦和热传导加热效果,分析了蒸汽流量、耦合方式等对升温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传导的基础上耦合蒸汽注射处理可以加快热量... 为探究原位热处理耦合技术加热土壤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采用二维实验装置模拟了热处理过程,研究了蒸汽注射耦和热传导加热效果,分析了蒸汽流量、耦合方式等对升温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传导的基础上耦合蒸汽注射处理可以加快热量传递、减少热损失,使加热时间缩短35.67%、能耗降低24.53%。蒸汽注射强化升温主要机制为:额外的热量注入增大了温差,增强了由浮力驱动的液相对流传热;蒸汽在浮力或压力的作用下向上迁移,增强了气相对流传热。热传导和蒸汽注射耦合处理时,增大蒸汽流量和改变耦合方式对能耗影响均较小,将蒸汽流量从0.18 kg/h增大加0.54 kg/h能将加热时间缩短22.05%,但将水消耗增加了132.43%;热传导加热30 min后再耦合蒸汽注射较两者同时加热可以减少28.57%的水消耗,但将加热时间延长3.84%。工程应用中,宜根据工期、成本等筛选合适的修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传导 蒸汽 土壤修复 温度场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强化热脱附修复菲污染土壤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春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5-601,共7页
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热脱附能耗较高的问题,采用K_(2)CO_(3)、CaCO_(3)和Fe2O_(3)等添加剂强化热脱附过程,以降低能耗。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热脱附温度、停留时间、添加剂种类与投加量等对菲(Phe)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热脱附去除... 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热脱附能耗较高的问题,采用K_(2)CO_(3)、CaCO_(3)和Fe2O_(3)等添加剂强化热脱附过程,以降低能耗。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热脱附温度、停留时间、添加剂种类与投加量等对菲(Phe)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热脱附去除过程、能耗以及热脱附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00、200℃下停留30 min,投加5.0%(质量分数)的K_(2)CO_(3)、CaCO_(3)和Fe2O_(3)均能显著提高Phe的去除率(p<0.05),效果最好的是K_(2)CO_(3)。添加剂投加后土壤导热系数的提高可能是促进热脱附的重要原因。200℃停留30 min时,Phe去除率随K_(2)CO_(3)投加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最优投加量为5.0%,此时去除率为85.90%,较无添加剂组提高了11.82百分点。200℃时,投加5.0%的K_(2)CO_(3)可将脱附速率常数提高85.71%,单位能耗降低56.78%。K_(2)CO_(3)强化热脱附后土壤黏粒占比增加,土壤粒径变小。在Phe污染土壤热脱附过程中投加适量的K_(2)CO_(3)有望在保证污染物去除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修复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添加剂 热脱附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多相抽提低碳修复布井方案优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金嘉路 杨逸文 +5 位作者 王震 张婉莹 周龑 张峰 李磊 崔长征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96-1606,共11页
多相抽提(multi-phase extraction,MPE)技术常用于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高效、低碳和低成本的布井方案优化是多相抽提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自主编写的MATLAB-TMVOC联合优化程序,以模拟的苯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对抽提井群水平布... 多相抽提(multi-phase extraction,MPE)技术常用于土壤与地下水修复,高效、低碳和低成本的布井方案优化是多相抽提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自主编写的MATLAB-TMVOC联合优化程序,以模拟的苯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对抽提井群水平布设方案和抽提井开筛位置进行优化,并探究了土壤渗透率对抽提井布设方案的影响.结果表明:MATLAB-TMVOC联合优化程序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可以免除复杂的人工调参过程,相比人工优化可节省50%以上的模拟时间和90%以上的模拟量.优化后的抽提井布设间距随着土壤渗透率的降低而缩小,对于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当土壤渗透率处在2×10^(-13)~8×10^(-12)m^(2)范围内时,土壤渗透率每减少10^(-13)m^(2),优化后的抽提井间距会减小约0.13 m,即土壤渗透率减少一个数量级,抽提井间距应减小17.8%~48.3%.对于土壤渗透率低于10-13m2的黏性地层,污染羽核心位置的布井间距应当小于4 m.优化后的修复方案能够降低成本、减少碳排放,当目标去除率为90%时,优化后的MPE修复方案可以节约29.7%~34.7%的运行成本、22.7%~29.3%的总成本以及21.4%~40.4%的碳排放量.研究显示,污染场地MPE修复井布设方案应当与场地渗透率和污染羽分布相结合,采取在污染源至污染羽尾方向上由密至疏的非均匀布井方案,以实现高效低碳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抽提 污染场地 布井方案 低碳修复 TMV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中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微生物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婉莹 李青青 +3 位作者 张施阳 周栋 郭琳 杨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78,共7页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作为多相抽提措施后的绿色联合修复技术,在氯苯类污染物地下水修复工程案例中存在空白,其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多相抽提后污染源727 d的自然衰减监控为基础,从实际工程案例的角度... 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作为多相抽提措施后的绿色联合修复技术,在氯苯类污染物地下水修复工程案例中存在空白,其修复效果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以氯苯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多相抽提后污染源727 d的自然衰减监控为基础,从实际工程案例的角度出发,评价氯苯类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能力,探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衰减的727d中,浅层地下水中1,2-二氯苯、1,4-二氯苯的质量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符合一阶衰减模型;在416 d时,1,2-二氯苯、1,4-二氯苯在脱氯菌的作用下向氯苯转化;在529 d时,存在氯苯向苯的脱氯转化。在中试开展前,场地内地下水中可能的脱氯降解菌属以Desulfomonile、Geobacter、Deha-lobacter、Desulfovibrio为主,中试后416 d优势菌属转变为Pseudomonas,到727 d转变为Dehalogenimonas、Pseudomonas、Desulfovi-brio。二氯苯降解至一氯苯阶段,需要更多的脱氯菌参与,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一氯苯降解至苯阶段,群落结构更接近无污染状态,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中试后416 d内细菌群落结构向有氧菌转化,416 d后向厌氧菌转化。该研究可为氯苯类污染地下水经济、绿色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类污染场地 地下水修复 自然衰减 多相抽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系物污染土壤气相抽提处理试验 被引量:7
9
作者 朱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46-1652,共7页
以苯系物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抽提技术,明确抽提速率在抽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考察不同苯系物的物性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土壤中不同层次去除率的差异,初步探讨土壤中气体运动模式.结果显示,在3个抽提速率3、6、15 L·m... 以苯系物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抽提技术,明确抽提速率在抽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考察不同苯系物的物性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土壤中不同层次去除率的差异,初步探讨土壤中气体运动模式.结果显示,在3个抽提速率3、6、15 L·min-1作用下,去除率在60%~80%.分子量越大,沸点越高的污染物越不易被去除,各污染物去除率大小关系:苯>甲苯>氯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实验通过分析处理不同土壤层次抽提前后的浓度变化,发现表层土壤和中心位置土壤的去除效果明显.这是由于在负压抽提过程中形成的"优先流":气体从阀门内进入,大部分气体沿着壁面到达土壤的表层,进入中心位置,最后通过抽提管壁的孔隙进入抽提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系物 气相抽提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抽提-原位化学氧化协同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窈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针对单一原位化学氧化和多相抽提技术难以达到氯苯类污染场地的修复目标,文章采用两者协同修复技术同时实现复杂场地氯苯类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以上海市某氯苯类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多相抽提、原位化学氧化和两者协同修复... 针对单一原位化学氧化和多相抽提技术难以达到氯苯类污染场地的修复目标,文章采用两者协同修复技术同时实现复杂场地氯苯类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以上海市某氯苯类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多相抽提、原位化学氧化和两者协同修复研究,对比不同修复方式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单一的多相抽提和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均无法修复达标,协同处置后根据为期1年的长期监测结果,CJ1、CJ2、CJ3地下水氯苯类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别降低93.89%、93.39%和94.15%,CT1、CT2、CT3土壤氯苯类污染物质量分数分别降低74.17%、76.86%和76.23%,均低于修复目标值,协同修复效果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多相抽提对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物质的去除和原位化学氧化对溶解态污染物以及残余的DNAPL相物质的强化处理是显著促进氯苯类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氯苯类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类污染物 多相抽提 原位化学氧化 地下水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分布现状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清禾 钱佳浩 杨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8-916,共9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有害人类健康,然而目前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的PFAS总体分布情况仍未明晰。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献,比较了不同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PFAS的浓度、组成与来源,探讨了P...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有害人类健康,然而目前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的PFAS总体分布情况仍未明晰。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献,比较了不同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PFAS的浓度、组成与来源,探讨了PFAS空间分布特点,为全面了解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分布状况提供依据。PFAS在土壤与地下水中普遍存在,总体上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特点。工业区(尤其是氟化物制造工厂)等污染点源周边土壤与地下水中PFAS浓度较高。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中国土壤与地下水中主要的PFAS,但新型PFAS(如全氟丁酸、全氟2-甲基-3-氧杂己酸等)的检出率及浓度不断升高,其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土壤 地下水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洞庭湖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和潜在风险 被引量:6
12
作者 武晨 黄凤莲 +7 位作者 刘新刚 范青青 陆海楠 李启武 郭倩 李莹 彭勇春 李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5-1583,共9页
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概率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环洞庭湖流域52个表层土壤点位中8类典型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16种ARGs亚型)的分布特征和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环洞庭湖流域周边表层土壤中ARGs总丰度... 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概率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环洞庭湖流域52个表层土壤点位中8类典型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16种ARGs亚型)的分布特征和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环洞庭湖流域周边表层土壤中ARGs总丰度范围为3.29×10^(7)~3.73×109copies/g,远高于土壤ARGs背景值(1.80×10^(5)~1.35×10^(7)copies/g,平均值为3.03×106copies/g).南洞庭湖流域表层土壤中ARGs丰度高于东、西洞庭湖流域.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ARGs是高丰度的ARGs类型,平均丰度分别为1.51×10^(8)、1.50×10^(7)和2.64×10^(7)copies/g,主要ARGs亚型是sul1和dfrA14,均属于磺胺类ARGs.I类整合子基因(intl1)的平均丰度为6.94×10^(8)copies/g,高于总ARGs平均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intl1丰度与dfrA14、tetR和kan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intl1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促进了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ARGs的传播.Monte Carlo模拟表明,研究区域存在64.92%~98.68%概率的ARGs人体暴露剂量高于风险背景值(成人12.56copies/(g·d),儿童38.11copies/(g·d)),表明研究区域土壤ARGs造成的潜在健康风险不可忽视,皮肤接触是ARGs主要暴露途径,磺胺类ARGs是潜在健康风险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洞庭湖 土壤 抗生素抗性基因 分布特征 潜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回灌渗滤液理化性质对填埋气中甲烷的影响
13
作者 李昕宇 杨洁 俞钰露 《中国沼气》 2025年第1期56-62,共7页
垃圾卫生填埋作为稳定化的主要工艺,填埋气是卫生填埋的副产物,其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文章从温度和回灌渗滤液两个因素,设计试验探究其对垃圾填埋场填埋气组成的影响,得出填埋场产生气体中甲烷比例随环境温度上升而提高,... 垃圾卫生填埋作为稳定化的主要工艺,填埋气是卫生填埋的副产物,其主要成分甲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文章从温度和回灌渗滤液两个因素,设计试验探究其对垃圾填埋场填埋气组成的影响,得出填埋场产生气体中甲烷比例随环境温度上升而提高,同时产甲烷菌的mcra的基因拷贝数也随之增加,但当堆体内部温度超过33.2℃后提升幅度有限,表明过高的堆体温度不一定有利于提高产甲烷菌的活性。回灌渗滤液能有效提高垃圾堆体中化学需氧量(COD_(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通过提高产甲烷菌活性,促进填埋气中甲烷的浓度提高。无回灌措施场地渗滤液的B/C、C/N均低于有回灌措施场地,其填埋气甲烷含量数据也与之对应,表明渗滤液的可生化降解性和碳氮有机物的相对降解程度对填埋堆体的产气特性和甲烷含量具有指示作用,并且采取回灌措施对填埋气甲烷生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气 温度 渗滤液 甲烷 回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抽提条件下NAPL相赋存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估
14
作者 陈窈君 杨洁 李青青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31-3342,共12页
针对上海市某大型退役化工区场地内高浓度污染区域采用多相抽提技术开展源削减工程清除污染物,阻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降低污染物健康和生态风险,并同步分析NAPLs在多相抽提作用下的赋存特征.通过全场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监测,刻画在抽提... 针对上海市某大型退役化工区场地内高浓度污染区域采用多相抽提技术开展源削减工程清除污染物,阻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降低污染物健康和生态风险,并同步分析NAPLs在多相抽提作用下的赋存特征.通过全场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监测,刻画在抽提影响下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评估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实施为期1a的多相抽提工程效果显著,重污染区污染物在不同深度下的去除率达64.56%~99.26%.抽提前NAPLs之间保持较高的同源性和空间自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26~0.72,抽提过程影响了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发生变化.场地中DNAPLs的含量和深度始终保持显著的正相关,LNAPLs表现为负相关.在抽提作用下,整场污染物空间分布拟合显示,中心区域和周边污染晕范围大幅度收缩,其中1,4-二氯苯污染范围降幅最大,污染面积减少了91.98%.经评估,抽提后期场地内高生态风险的点位比例显著减少,多相抽提全面降低了该场地的生态风险.但是依然存在零星的中高生态风险点位(主要为总石油烃污染物),应在后续监测和治理修复中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非水相有机污染物 多相抽提 赋存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壤中18种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被引量:15
15
作者 钱佳浩 朱清禾 +3 位作者 万江 王佳希 张卫 杨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9-326,共8页
该文建立了适用于土壤中18种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包括14种全氟羧酸、3种全氟磺酸以及1种全氟醚羧酸。通过比较土壤粒径、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固相萃取柱种类以及洗脱液浓度对PFAS... 该文建立了适用于土壤中18种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包括14种全氟羧酸、3种全氟磺酸以及1种全氟醚羧酸。通过比较土壤粒径、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固相萃取柱种类以及洗脱液浓度对PFASs提取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前处理条件为:土壤样品过60目筛,在40℃下用甲醇超声提取10 min,分离上清液并用氮气浓缩至1~2 mL,加超纯水稀释后过WAX Oasis(150 mg/6 mL)固相萃取柱纯化,用2 mL甲醇和4 mL 0.1%氨水-甲醇对目标物进行洗脱。洗脱液氮吹定容后,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柱以5 mmol/L乙酸铵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分离,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ESI-)定量分析18种PFASs。结果表明,18种PFASs在0.05~2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6,方法检出限为0.003~0.100μg/L,定量下限为0.010~0.300μg/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76.3%~13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0%~11%。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可以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包括全氟(2-甲基-3-氧杂己酸)(GenX)在内的18种PFASs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 土壤 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氟(2-甲基-3-氧杂己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nax-TA对预测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昕宇 陈窈君 +1 位作者 黄沈婷 李青青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4-181,共8页
为提高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效率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准确性,作者在体外模拟实验中加入2,6-二苯基对苯醚(Tenax-TA)作为吸附剂,模拟小肠阶段吸收提取预测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利用添加Tenax-TA作为吸附剂的体外... 为提高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效率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准确性,作者在体外模拟实验中加入2,6-二苯基对苯醚(Tenax-TA)作为吸附剂,模拟小肠阶段吸收提取预测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利用添加Tenax-TA作为吸附剂的体外胃肠模拟系统进行实验测得的生物可给性为10.36%~44.25%,与体外实验结果对比证明Tenax-TA在复杂肠胃环境下可以提高土壤中PAHs的提取效果;实际老化土壤中多环芳烃类污染物难以被提取,其中高环数多环芳烃污染物较低环数更难解吸;采用总浓度计算经口摄入风险值高估了实际暴露风险。证明了利用6 g Tenax-TA投加量下体外实验模拟小肠吸收实验结果计算污染土壤经口摄入风险值是有效且更接近实际的评估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Tenax-TA 体外实验 生物可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处理水污染综述 被引量:14
17
作者 喻恺 朱杰 +2 位作者 朱悦 吉敏 杨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106,共6页
文章综述了近来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合成与改性方法,以及不同改性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对不同水相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还原降解情况,分析了膨润土的改性方法对纳米零价铁颗粒整体功能活性影响的特性和机理。总结了改性膨润土负载纳米... 文章综述了近来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合成与改性方法,以及不同改性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对不同水相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还原降解情况,分析了膨润土的改性方法对纳米零价铁颗粒整体功能活性影响的特性和机理。总结了改性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技术尚需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膨润土 改性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对地下水低渗透区中Cr(Ⅵ)和硝酸盐的协同异化还原
18
作者 贡玉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73-2482,共10页
Cr(Ⅵ)和硝酸盐是地下水中常见的复合污染物,且有可能通过迁移扩散至低渗透区而导致其修复问题被忽视.利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为功能微生物,分别研究了摇瓶和非均质模拟装置中两种污染物的协同异化还原过程.结果表明:摇瓶实验... Cr(Ⅵ)和硝酸盐是地下水中常见的复合污染物,且有可能通过迁移扩散至低渗透区而导致其修复问题被忽视.利用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为功能微生物,分别研究了摇瓶和非均质模拟装置中两种污染物的协同异化还原过程.结果表明:摇瓶实验中,Cr (Ⅵ)的去除主要依赖于初始菌浓度,而受硝酸盐浓度、电子供体乳酸盐浓度的影响较小.反之,硝酸盐的还原则明显受到Cr (Ⅵ)的抑制,当Cr(Ⅵ)浓度在0到0.02mmol/L时,其一级动力学还原速率从0.635h^(-1)降至0.164h^(-1).同时,乳酸盐氧化也明显受到Cr(Ⅵ)的抑制,表明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的代谢过程可能受到了Cr(Ⅵ)的毒性干扰.在非均相装置实验中,Cr(Ⅵ)进水浓度小于等于5mg/L(约0.1mmol/L)时,15d基本可以完全去除,对应硝酸盐去除60%左右;当Cr(Ⅵ)浓度增至10mg/L (约0.2mmol/L)时,Cr(Ⅵ)和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装置内截留的Cr(Ⅵ)还原产物以Cr(OH)_3为主,硝酸盐的还原产物以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六价铬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共代谢对苯并[a]蒽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清禾 曾军 +2 位作者 吴宇澄 杨洁 林先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8-814,共7页
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中菲、蒽、芘3种底物对苯并[a]蒽(BaA)环境归趋的影响,高通量测序解析细菌群落响应.结果表明,3种底物均可以促进BaA的降解,添加蒽作为共代谢底物后,BaA矿化率比对照提高了2.5%,而添加菲、芘时,^(14)C... 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中菲、蒽、芘3种底物对苯并[a]蒽(BaA)环境归趋的影响,高通量测序解析细菌群落响应.结果表明,3种底物均可以促进BaA的降解,添加蒽作为共代谢底物后,BaA矿化率比对照提高了2.5%,而添加菲、芘时,^(14)C在土壤的结合态比对照升高4%,达总添加量的31%.共代谢底物改变了细菌共生网络的拓扑结构:添加底物蒽后,网络中的正连接比例显著升高,物种间以共生关系为主;菲、芘作为共代谢底物时,细菌物种间的负连接比例升高,暗示微生物种群竞争变激烈.推测蒽与BaA化合物结构相似并有相近的代谢途径,细菌共生性增强并直接促进了BaA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蒽 环境归趋 共代谢 细菌共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OH改性生物炭对硝基苯的吸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陆海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9-176,共8页
硝基苯是水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生物炭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材料,但其吸附能力较低。改性可以用于改善其吸附性能,但关于改性生物炭吸附硝基苯的研究较少。为了研究改性生物炭对硝基苯吸附的影响,文章制备了不同温度下的小... 硝基苯是水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生物炭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材料,但其吸附能力较低。改性可以用于改善其吸附性能,但关于改性生物炭吸附硝基苯的研究较少。为了研究改性生物炭对硝基苯吸附的影响,文章制备了不同温度下的小麦秸秆生物炭,通过KOH改性处理,分析了改性对生物炭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研究了KOH改性对生物炭吸附硝基苯的影响,采用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分配双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改性对生物炭吸附硝基苯作用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提高了500℃和700℃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微孔面积,降低了介孔面积。改性降低了300℃生物炭的芳香性,提高了500℃和700℃生物炭的芳香性。生物炭对硝基苯的等温吸附拟合Freundlich好于Langmuir模型,改性降低了300℃生物炭的吸附性能,提高了500℃和700℃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其中BC-700-KOH吸附性能最好。吸附-分配模型拟合结果表明,300℃生物炭以分配为主,改性抑制了生物炭的表面吸附能力。500℃和700℃生物炭以表面吸附为主,改性提高了生物炭的表面吸附能力。改性通过提高500℃和700℃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增加比表面积和微孔面积,增强表面吸附作用,促进生物炭对硝基苯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硝基苯 改性 吸附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