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气溶胶对气候与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评述 被引量:3
1
作者 江燕如 高庆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7-21,共5页
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大气气溶胶对气候与环境生态系统影响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大气气溶胶的排放状况、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系统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以及大气气溶胶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做了综合评估。
关键词 大气 气溶胶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80
2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第9期65-71,77,共8页
在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碳汇 /源的概念 ,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源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稳定性和碳库的输入与输出强度方面 ;天然次生林和人... 在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碳汇 /源的概念 ,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 /源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稳定性和碳库的输入与输出强度方面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汇功能较强 ,农田和草地较弱 ;土壤有机碳过程源 /汇方面 ,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是强汇 ,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弱汇 ,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源。提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措施包括增加生态系统碳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碳循环 生态系统 碳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西北干旱区荒漠化危险度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耀庭 王桥 +1 位作者 王艳姣 高庆先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2-397,共6页
研究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和陕西6个省、自治区,涉及西北6省的213个县、市、旗,其面积约占西北六省的71.8%.采用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各类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经济人口数据、1∶400万的... 研究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和陕西6个省、自治区,涉及西北6省的213个县、市、旗,其面积约占西北六省的71.8%.采用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各类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经济人口数据、1∶400万的基础地理数据及NDVI数据。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影响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危险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评价体系,建立了荒漠化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从自然气候条件、内在危险性、土地现状和社会经济活动四个方面对研究区土地荒漠化危险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荒漠化程度较为严重——研究区内以中度荒漠化、荒漠和轻度荒漠化为主,其中轻度和中度荒漠化在研究区内均有广泛分布;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荒漠的周围;潜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等高大山系的山麓以及内陆河流域流经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荒漠化 危险度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污染边界层的影响及其水平流场输送 被引量:95
4
作者 任阵海 万本太 +8 位作者 虞统 苏福庆 张志刚 高庆先 杨新兴 胡欢陵 吴永华 胡非 洪钟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3,共7页
大气边界层不仅受地面的影响,也受不同尺度大气系统的直接影响。根据在北京市沿南北方向分布的3台激光雷达阵和地面同步的粒子观测数据,选择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情景分析,研究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该过程粒子边界层的影响,分析边界层内粒... 大气边界层不仅受地面的影响,也受不同尺度大气系统的直接影响。根据在北京市沿南北方向分布的3台激光雷达阵和地面同步的粒子观测数据,选择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情景分析,研究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该过程粒子边界层的影响,分析边界层内粒子浓度输送的动态变化。提出北京地区重污染形势的形成原因。对区域性大气污染边界层研究,将有助于对区域及城市污染形成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粒子边界层 输送汇 消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植被活体生物量C贮量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1 位作者 徐德应 朱高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7-283,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测定,研究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植被活体生物量的C贮量。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植被地上生物量C贮量为14.93~25.92t·hm^-2,根系为6... 通过野外调查测定,研究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植被活体生物量的C贮量。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植被地上生物量C贮量为14.93~25.92t·hm^-2,根系为6.50~7.55t·hm^-2;人工林地上为11.97~45.39t·hm^-2,根系为6.48~7.64t·hm^-2;农田和草地地上分别为0.83和1.09t·hm^-2,根系分别为0.49和1.61t·hm^-2。植被活体生物量C年均积累量,天然次生林地上为2.97~5.15t·hm~·a~,根系为1.67~2.86t·hm^-2·a^-1:人工林地上为5.07~6.49t·hm^-2·a^-1,根系为1.90~2.10t·hm^-2·a^-1;农田与草地地上分别为0.83和1.09t·hm^-2·a^-1,根系分别为1.38和1.03t·hm^-2·a^-1。在生长季,草本地上部分C积累呈逐步增长趋势,最高峰在9-10月,10月后下降。细根生物量C的积累量,天然次生林在5、6、9月较高,草地在8月份较低,农田在7和9月较高,人工林在5、9和10月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农田 草地 人工林 植被活体 C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北区域城市间污染物输送研究 被引量:145
6
作者 张志刚 高庆先 +1 位作者 韩雪琴 郑晓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20,共7页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地区影响,并实施综合性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策。使用二维欧拉...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地区影响,并实施综合性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策。使用二维欧拉统计模式,以SO2,SO42-,PM10为模拟对象,模拟其远距离输送和沉降过程。对2002年的区域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模拟,模拟区域包括了所要研究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区。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式计算结果的检验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 55。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大气环境中20%的PM10及23%左右的SO2都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环境污染 欧拉统计模式 远距离输送 北京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气环境的区域特征与沙尘影响 被引量:67
7
作者 任阵海 高庆先 +3 位作者 苏福庆 王耀庭 张志刚 杨新兴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第2期49-56,共8页
讨论了北京大气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利用网络点集确定出大气输送通道 ,提出了汇聚带概念 ,同时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特征 ,使用激光技术探测了大气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北京大气环境质量与周边地区的污染源有密切的关系 ,认为只... 讨论了北京大气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利用网络点集确定出大气输送通道 ,提出了汇聚带概念 ,同时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特征 ,使用激光技术探测了大气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北京大气环境质量与周边地区的污染源有密切的关系 ,认为只有进行同步治理才能有效地改善首都大气环境的质量。通过卫星监测技术和对气象流场进行分析 ,对我国沙尘暴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境外沙尘源和境内沙尘源 ,并以 2 0 0 2年 3月 2 0日北京一次特强沙尘暴为例 ,对原始沙尘源的分布进行了解析 ,分析指出原始沙尘源包括春季长江以北广大的裸露土地 ,显示出沙尘暴起始过程是以点源群出现 ,然后合并为沙尘带 ,最后出现大面积沙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输送通道 环境污染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冬季颗粒物污染边界层的激光雷达观测 被引量:59
8
作者 胡欢陵 吴永华 +7 位作者 谢晨波 阎逢棋 翁宁泉 范爱媛 徐赤东 纪玉峰 虞统 任阵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6,73,共9页
在对激光雷达测量数据处理方法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北京空气污染物垂直结构测量试验"(BAPIE)冬季和夏季测量的数据,对北京地区气溶胶高度分布及近地面气溶胶污染边界层指标、气溶胶污染边界层统计特征、气溶胶输送南北通量高... 在对激光雷达测量数据处理方法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北京空气污染物垂直结构测量试验"(BAPIE)冬季和夏季测量的数据,对北京地区气溶胶高度分布及近地面气溶胶污染边界层指标、气溶胶污染边界层统计特征、气溶胶输送南北通量高度分布、API-Ⅰ级优质大气和Ⅴ级重度污染个例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边界层 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沙尘天气与源地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志刚 赵燕华 +5 位作者 陈万隆 薛玉兰 高庆先 杨新兴 苏福庆 任阵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0-24,共5页
本文介绍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沙尘源地、沙尘暴发生的条件和传输路径。分析了沙尘暴源地的气候要素特征及其对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影响 ,说明了北京沙尘天气发生和加剧的原因。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 本文介绍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沙尘源地、沙尘暴发生的条件和传输路径。分析了沙尘暴源地的气候要素特征及其对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影响 ,说明了北京沙尘天气发生和加剧的原因。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境外源地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以及蒙古国境内 ,境内源地主要位于内蒙古和新疆 ,以及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沙源、大风、气流辐合 (垂直对流 )。有沙源不一定起沙 ,但无沙源一定不起沙。沙尘暴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全年降水稀少。影响北京的沙尘传输路径 ,最主要的有两条 ,即西路传输和北路传输。北京沙尘天气与沙尘暴源地的春季降水比较结果表明 ,北京地区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发生次数与沙尘源区春季大气降水量有比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北京扬沙天气的发生与沙源区冬春季降水量相关关系不显著 ,说明北京扬沙天气起因与源区降水没有明显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沙尘天气 沙尘暴源地 降水 沙漠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暴传输机理及源地环境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耀庭 赵燕华 +4 位作者 杨新兴 张志刚 薛玉兰 高庆先 任阵海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8-22,共5页
对沙尘暴的发生、传输机理及沙尘暴源地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沙尘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表土质、气候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裸露于地表的沙尘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是沙尘暴发生的... 对沙尘暴的发生、传输机理及沙尘暴源地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沙尘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表土质、气候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裸露于地表的沙尘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气候因素。地面上升的热气旋和大气的环流运动是地表沙尘暴发生和传输的动力。沙尘粒子的传输方式有蠕动、跃迁和悬浮 3种。沙尘的传输距离和方向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情况直接相关。沙尘暴源地一般位于大陆腹地 ,地域宽阔、平坦。地表土质多为沙砾、沙质土壤 ,地表土层裸露 ,土质干燥、疏松。沙尘暴源地的植被稀疏 ,气候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降水稀少 ,空气干燥 ,冬季和春季大风天气频频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特征 环境科学 沙尘暴 传输机理 土地沙漠化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 被引量:221
11
作者 任阵海 万本太 +5 位作者 苏福庆 高庆先 张志刚 洪钟祥 胡非 程水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分析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物已从SO2转变为PM10,而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大区域特征。以年日均API分布为例,出现2个大污染区域和几个小区域,一个大区域处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另一个大区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 通过分析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物已从SO2转变为PM10,而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大区域特征。以年日均API分布为例,出现2个大污染区域和几个小区域,一个大区域处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另一个大区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区域的形成,除该区域中煤耗总量较大以外,还与大气输送网络和盆地地形有密切关系。研究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常常出现过程特征,由不同月份的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的过程和污染的过程发现这类过程的出现与移动缓慢的弱天气形势下的大气边界层底层结构有关。提出了温度、露点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将出现增量或减量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区域性特征 大气输送网络 API 空气污染指数 PM10 可吸入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华北平原边界层大气中污染物的汇聚系统——边界层输送汇 被引量:110
12
作者 苏福庆 任阵海 +1 位作者 高庆先 张志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5,33,共6页
由地面、3个大气压风带(1000,925,850hPa)、气压场、温湿廓线、能见度、暖湿平流以及激光雷达,航测分析,提出太行山山前、燕山山前输送汇。输送汇及其摆动常造成华北平原及北京地区区域大气污染物汇聚,是形成重污染区的主要形式。输送... 由地面、3个大气压风带(1000,925,850hPa)、气压场、温湿廓线、能见度、暖湿平流以及激光雷达,航测分析,提出太行山山前、燕山山前输送汇。输送汇及其摆动常造成华北平原及北京地区区域大气污染物汇聚,是形成重污染区的主要形式。输送汇配置各类风向风带区,冬秋季节多为区域性短而浅的边界层输送风带,夏季多为天气尺度型的、远而厚的边界层输送风带。弱气压场或均压场背景下地方性山风及山前串状城市热岛群形成的热力性、动力性低压环流,是输送汇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汇 边界层 边界层输送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边界层外来污染物输送通道 被引量:103
13
作者 苏福庆 高庆先 +2 位作者 张志刚 任阵海 杨新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29,40,共5页
由京、津、冀气候站历史资料及激光雷达资料分析,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北京市外来污染物各类尺度的输入通道流场分为边界层西南气流、东南气流和东风气流风带型,其中对形成北京输送汇风带的统计表明,西南风带汇发生频率占45%,东南风带汇占3... 由京、津、冀气候站历史资料及激光雷达资料分析,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北京市外来污染物各类尺度的输入通道流场分为边界层西南气流、东南气流和东风气流风带型,其中对形成北京输送汇风带的统计表明,西南风带汇发生频率占45%,东南风带汇占36%,东风风带汇占19%。输送通道是指空间和时间稳定性风带,是区域尺度、局地尺度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的欧拉风场,且有多频率发生的特征。按城市间尺度流型可分为城市间东风、西南风、东南风输送通道。具有一定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继性、接续性输送特征,按配置的天气系统可分为大陆高压南部偏东风输送通道系统、海上高压后部东南风输送通道系统、河套倒槽前西南风输送通道系统、东北低槽前部偏南风输送通道系统等。3个风带流经地区恰好位于华北平原3个主要排放源群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污染物 输送通道 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