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世达 汤达祯 +7 位作者 侯伟 黄道军 李永洲 虎建玲 许浩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394,共10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探井上古生界岩心的测试化验资料,结合构造、埋深及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揭示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研究表明:①1500~1800 m深度段为中浅层开放型流体系统和深层封闭型流体系统的转换深度带,150...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探井上古生界岩心的测试化验资料,结合构造、埋深及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揭示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研究表明:①1500~1800 m深度段为中浅层开放型流体系统和深层封闭型流体系统的转换深度带,1500 m以浅水侵改造强度大,储层压力梯度分布离散,甲烷气存在不同程度的次生生物成因气混入,整体呈富含水、吸附气欠饱和特征;1800 m以深呈现出极低渗储层自封闭特征,水动力侧向封堵和致密盖层围限共同作用形成封闭型流体系统,系统内地表径流入渗微弱,流体次生改造程度低,压力梯度相对统一,大部分层段吸附气含气饱和度超过100%,游离气含量主要为1~8 m^(3)/t,个别层段可超过10 m^(3)/t;②在深部地层温压环境约束下,煤储层聚气能力受控于煤岩煤质、储盖组合和构造位置主导的储集性、润湿性和封闭性,高变质程度、低灰分产率煤和灰岩、泥岩盖层等多因素叠合区聚气优势明显,正向构造高点和宽缓负向构造低点是有利的富气场所,两翼陡坡含气量相对较低。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煤储层聚气机理认识,可为深部资源精准选区评价和适应性增产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煤层气 流体系统 封闭性 吸附气 游离气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富游离气煤储层动态供气机理与理论生产模式
2
作者 陈世达 张泰源 +4 位作者 汤达祯 许浩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73,共16页
【目的和方法】吸附气、游离气产出过程及其产出效率的动态配分机制是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探井取心测试化验数据,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气资源的理论可动性,结合数学/数值模型构建、甲烷碳同位素监测和排采曲... 【目的和方法】吸附气、游离气产出过程及其产出效率的动态配分机制是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探井取心测试化验数据,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气资源的理论可动性,结合数学/数值模型构建、甲烷碳同位素监测和排采曲线解剖,揭示了排采诱导的储层压降扩展、吸附气解吸扩散、游离气渗流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产出效应,提出了深部富游离气煤储层多态甲烷协同供气机制和理论生产模式。【结果和结论】(1)深部煤层气井生产过程中,游离气和吸附气具备“连续-协同”的供气特点和“竞争产出”的配分关系,任意时刻产出气均为二者的混合气,不同赋存态甲烷的动态配分比例取决于不同生产阶段压力传播域内以“降压诱导解吸、压差驱动渗流”为核心的游离气传质效率和吸附气解吸补充效率的叠合。(2)深部煤储层将经历解吸全过程,降至关键解吸节点所需压力降幅较大,初期高储层压力-低解吸效率与后期高解吸效率-低压降空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压降漏斗内吸附气平均解吸率偏低且供气单元主要集中在高渗改造区,游离气供气半径可持续拓展并始终占据较大产量比重,高密度井组联采或气-水分布的强非均质性会导致吸附气-游离气产出占比发生调整,调整过程取决于供气单元拓展与流体供给能力的动态匹配关系。(3)游离气和吸附气分别具有“骤增-缓降或骤增-骤降-缓降”和“缓增-趋稳-缓降”的生产特征,总体产能存在快速上产、相对稳产和缓慢递减3个主要阶段,排采曲线形态受控于游离气量、原位渗透率、储层改造效果、排采降压制度等因素,部分井在相对稳产阶段存在先骤降后趋稳2个次级阶段。(4)增大改造体积、提高水平段长、寻找富游离气-高孔渗区段是增产核心,探索提高吸附气解吸效率和压降下沉幅度的工艺技术是增加下探深度的关键,兼顾气井生命周期和流体产出效率构建“动态调控排采制度”是产能充分释放的重要前提。(5)以地质-工程一体化原理为指导,合理确定深部不同地质单元煤层气产能目标及其所需井控面积,协同优化钻完井方式、井网密度、压裂参数、配产速率和生产周期,是深部煤层气效益建产的重要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吸附气 游离气 产出机理 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深部煤储层储渗空间发育特征及产水能力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金伟 许浩 +6 位作者 刘一楠 张兵 徐延勇 刘丁 宗鹏 王亚娟 宋雪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是我国深部煤层气开发重点区块之一,实际生产中不同区域煤层气井产水量差异显著,影响了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通过高压压汞、低温CO_(2)吸附、低温N_(2)吸附、CT扫描等实验,对临兴—神府地区8#+9#煤层的煤...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是我国深部煤层气开发重点区块之一,实际生产中不同区域煤层气井产水量差异显著,影响了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通过高压压汞、低温CO_(2)吸附、低温N_(2)吸附、CT扫描等实验,对临兴—神府地区8#+9#煤层的煤岩样品进行了全尺度的联测表征,查明了研究区储渗空间发育特征。通过赋水模拟实验模拟计算了煤岩储水能力,通过数值模拟预测深部储层产水量,明确了研究区深部煤储层的产水能力,并进一步结合煤层气井产水数据评价了煤层水的来源。研究表明,临兴—神府地区深部煤储层整体上微孔和宏孔及裂隙比较发育,介孔发育相对较差。随变质程度升高,总孔体积先减后增,深部煤岩原始含水性急剧下降,储水能力先减后增,光亮煤在储水能力上有较大优势。研究区低镜质体反射率(R_(o))煤岩日均产水量预测为12.81~26.01 m^(3),中R_(o)煤岩为1.82~7.22 m^(3),高R_(o)煤岩为1.90~8.22 m^(3)。煤层气井实际日产水量超出该范围即为受外源水补给影响,低于该范围即为煤层自产。深部煤储层原始含水性较差,且储水能力有限,尤其在高R_(o)段,即使储层在完全饱和水的条件下,其产水量也应保持较低水平,持续高产水必定伴随大量的外源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储渗空间 产水量预测 产水特征 临兴—神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含气性深度效应与成藏过程耦合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世达 侯伟 +5 位作者 汤达祯 李翔 许浩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埋深是影响煤层气富集程度的综合要素,理解含气性深度效应是认识深浅部煤层气赋存状态与聚集机制的重要基础。基于煤层气勘探现状,在剖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探井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常规-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理论,探讨了煤层含气量... 埋深是影响煤层气富集程度的综合要素,理解含气性深度效应是认识深浅部煤层气赋存状态与聚集机制的重要基础。基于煤层气勘探现状,在剖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探井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常规-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理论,探讨了煤层含气量、饱和吸附量、含气饱和度深度效应及其与成藏过程的耦合关系。煤层气成藏是构造沉降阶段生烃供气和回返抬升阶段相态转化、逸散的耦合结果,体现为自封闭成藏和浮力成藏的深度耦合,含气性变化存在饱和吸附量转折和游离气滞留两个关键深度界限,且二者不具备绝对同步性:(1)饱和吸附气量是煤在特定温压条件下的固有属性,不受保存条件的严格限制,其随深度的演化过程是控制相态转换的基础,压力梯度和变质程度补偿效应会引起现今区域饱和吸附量转折深度(带)的明显滞后。(2)游离气的运聚成藏与改造定型受控于地层回返抬升阶段的遮盖条件,涉及埋深-构造-水动力场三元耦合效应及浮力、储盖层毛管力的综合影响,抬升幅度小且改造强度弱时方可具备游离气滞留保存条件,滞留深度以浅地层封闭性降低,游离气普遍散失。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柳林-延川南一带煤层总含气量随埋深增大近乎线性增高,深部收敛趋势不明显,不同变质程度煤理论饱和吸附量转折深度为1600~2200 m,但煤阶的区域分异致使原位饱和吸附量随埋深持续增大;大宁-吉县区块游离气滞留临界深度约2000 m,2500 m处含气饱和度平均约120%,3000 m处含气饱和度预计可达136%。不同地区煤层气成藏背景和地质条件存在差异,含气性深度效应需具体分析,分析重点应聚焦于甲烷相态转换、地层封闭条件的时空演化对现今气、水分布的综合影响,以实现深部煤层气的分区分带评价和高效开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含气性 转换深度 补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煤的测井曲线判识——以柿庄北区块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许启鲁 黄文辉 +3 位作者 杨延绘 刘贝 冯小龙 陆小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6,共6页
为定量判识构造煤并获取其分布信息,以测井曲线技术为指导研究了构造煤的地球物理特征。总结了煤体结构测井参数变化规律并做出了测井曲线模版,并应用此原理对柿庄北区块煤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构造煤具有自然伽马负异常、声波... 为定量判识构造煤并获取其分布信息,以测井曲线技术为指导研究了构造煤的地球物理特征。总结了煤体结构测井参数变化规律并做出了测井曲线模版,并应用此原理对柿庄北区块煤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构造煤具有自然伽马负异常、声波时差正异常、低电阻率、井径扩径、人工伽马高幅值等特征;人工伽马与声波时差组合对于煤体结构划分具有较好的判识性。柿庄北区块15号煤构造煤(46%)比3号煤更为发育(13%),为制约15号煤煤层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柿庄北区块东北部与西南部构造煤发育,主要受西部NE-NNE向断层及褶皱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测井曲线 煤体结构 煤层气 柿庄北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