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暖化对细菌生物被膜及其诱导厚壳贻贝幼虫变态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马蕃 陶钰 +1 位作者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9,共9页
为探究海洋暖化对细菌生物被膜及其诱导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变态能力的影响,以具有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的常见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为试验菌株,结合东海海域海表面温度和未来海洋暖化升高水温,分别设... 为探究海洋暖化对细菌生物被膜及其诱导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变态能力的影响,以具有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的常见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为试验菌株,结合东海海域海表面温度和未来海洋暖化升高水温,分别设置14℃、18℃、22℃、27℃、31℃水温条件以制备细菌生物被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温度上升,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胞外α多糖、第二信使c-di-GMP含量及幼虫变态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2℃时幼虫变态率和c-di-GMP含量均达到峰值,细菌生物被膜诱导贻贝幼虫变态能力与(c-di-GMP)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胞外β多糖无相关性;此外,胞外多糖具有诱导能力的脂多糖、可拉酸含量变化与细菌生物被膜诱导能力变化一致,而纤维素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因此,海洋暖化导致c-di-GMP含量变化,从而影响胞外多糖的分泌,最终影响细菌生物被膜对贻贝幼虫变态诱导能力。本研究对改善海洋暖化下贻贝幼虫变态效率及构建未来海水贝类健康养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暖化 生物被膜 幼虫变态 C-DI-GMP 胞外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箫 童欢 +3 位作者 彭莉华 杨丽婷 常睿珩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探讨纤维素对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等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量和胞外产物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选取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具有高诱导和中等程度诱导活性的... 为探讨纤维素对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等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量和胞外产物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选取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具有高诱导和中等程度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Shewanella loihica,分析了纤维素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和生物被膜形成后,对生物被膜特性,如细菌密度、膜厚、胞外产物等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素对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纤维素与细菌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及纤维素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通过对生物被膜的特性分析发现,两种纤维素添加方式处理的生物被膜,与野生型单一生物被膜相比,细菌量均明显减少,膜厚降低,胞外多糖、胞外脂含量减少,而胞外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纤维素可通过调控细菌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产物等特性,最终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 Shewanella loihica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附着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贝类的生理生态学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婷 郑佳慧 +2 位作者 胡梦红 徐旭丹 王有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202,共11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大量排放,约四分之一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降低,出现了海洋酸化的现象。海洋酸化及引起的碳酸盐化学体系的变化已对各种海洋生物产生影响。贝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代...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大量排放,约四分之一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降低,出现了海洋酸化的现象。海洋酸化及引起的碳酸盐化学体系的变化已对各种海洋生物产生影响。贝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生物类群,自身具有一定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但其属于钙化生物,极易受到海水酸化的影响。在对贝类进行酸化生理生态响应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海洋酸化影响到贝类整个生活史和几乎大部分生理过程,尤其是早期生活史阶段呈现高度敏感性。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贝类在酸化条件下的生理生态响应进行了综述和讨论,为贝类应对海洋酸化响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PH 酸化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牧场生境营造中“三场一通道”理论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索安宁 丁德文 +1 位作者 杨金龙 田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针对目前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中存在的“增而不殖”问题,在系统分析天然海洋渔场“三场一通道”生境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及其“三场一通道”生境体系概念内涵,并从海洋牧场“三场一通道”生境... 针对目前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中存在的“增而不殖”问题,在系统分析天然海洋渔场“三场一通道”生境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及其“三场一通道”生境体系概念内涵,并从海洋牧场“三场一通道”生境系统仿生营造原理、“三场一通道”生境营造方案设计具体步骤、海洋牧场“三场一通道”生境营造布局3个方面分析了海洋牧场“三场一通道”生境营造思路;最后探讨了海洋牧场“三场一通道”生境营造方式,包括人工鱼礁、海藻场、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等功能生境营造。研究以期通过“三场一通道”生境体系的系统营造,实现我国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繁殖再生与规模补充,提升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自我繁殖与持续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生境营造 “三场一通道” 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 顶级经济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可拉酸含量影响厚壳贻贝稚贝附着 被引量:4
5
作者 解静仪 王小雨 +2 位作者 李局 杨金龙 梁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6-107,共12页
可拉酸是生物被膜上重要的胞外多糖之一,但细菌可拉酸对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过程的影响还鲜少研究。本研究从自然生物被膜中分离出8株海洋细菌,对其种属进行鉴定及聚类分析,并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可拉酸含量及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筛选所... 可拉酸是生物被膜上重要的胞外多糖之一,但细菌可拉酸对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过程的影响还鲜少研究。本研究从自然生物被膜中分离出8株海洋细菌,对其种属进行鉴定及聚类分析,并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可拉酸含量及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筛选所得海洋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并测定其成膜能力及胞外产物含量,发现β-多糖的生物量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呈显著正相关趋势(p<0.05)。8株海洋细菌生物被膜中可拉酸含量的定量结果显示,3株革兰氏阳性菌无法产生可拉酸,5株革兰氏阴性菌均可检测到不同含量的可拉酸,其中革兰氏阴性菌Shewanella marisflavi的可拉酸含量最高,为1076.43μg/mL。不同可拉酸含量的海洋细菌单一生物被膜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的诱导效果与其可拉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细菌生物被膜中的可拉酸能够参与诱导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本研究为探究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化学物质与海洋贝类附着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贝类附着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稚贝 可拉酸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株深渊细菌生物被膜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作用
6
作者 李浩然 何泽平 +2 位作者 王钰怡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6-995,共10页
为了探究深渊细菌在近海贝类养殖中的应用可能性,采用8株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海水中的细菌,检测了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1.57 mm±0.15 mm)的附着诱导活性。结果表明,8株深渊细菌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 为了探究深渊细菌在近海贝类养殖中的应用可能性,采用8株来自马里亚纳海沟海水中的细菌,检测了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1.57 mm±0.15 mm)的附着诱导活性。结果表明,8株深渊细菌均可以形成生物被膜,且均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诱导能力;不同种属细菌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北极假暗棕色杆菌(Pseudophaeobacter arcticus)、泰坦尼克号盐单胞菌(Halomonas titanic)、轴向海山盐单胞菌(Halomonas axialensis)、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和塩屋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hioyas akiensiS)生物被膜具有中等诱导活性(>30%),死亡或受损细菌占比<15%,胞外DNA(eDNA)含量在200 ng/mL以内;极星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hodoensis)具有低诱导活性(<30%),死亡或受损细菌占比≥50%,eDNA含量在400 ng/mL以内;中等诱导活性的细菌生物被膜中α-多糖含量高于低诱导活性的细菌生物被膜;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被膜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胞外多糖含量及活/死菌比例呈显著正相关(P<0.05),生物被膜中eDNA含量与生物被膜中活/死菌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8株深渊细菌生物被膜均能促进厚壳贻贝稚贝附着,附着诱导活性与胞外多糖、活/死菌比例呈正相关,生物被膜中活/死菌比例与eDNA含量呈负相关,并推断细菌死亡损伤裂解会导致eDNA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深渊细菌 生物被膜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礁表面分离细菌形成单一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
7
作者 杨金龙 于相冰 +2 位作者 胡晓梦 贺楚晗 梁箫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4,共11页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9株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esoflavibacter sp.2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最高,Phaeobacter sp.2的诱导活性最低。Sutcliffiella sp.1和Jeotgalibacillus sp.1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正相关,Cytobacillus sp.1和Phaeobacter sp.2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分析Mesoflavibacter sp.2和Phaeobacter sp.2生物被膜的蛋白质及多糖含量发现,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为后续在自然海区进一步解析人工鱼礁表面生物被膜与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同时,对于人工鱼礁表面海洋生物附着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matostatin 4基因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的定位及其功能
8
作者 高静 袁辉明 +3 位作者 刘璐 聂婷 谭炜波 陈洁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8,共6页
为了研究生长抑素基因(somatostatin 4,sst4)在斑马鱼(Danio rerio)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主要功能,通过原位杂交技术确定斑马鱼胚胎受精后24~96 h胰腺中sst4基因的特异表达。葡萄糖处理实验显示,在高葡萄糖质量浓度下5日龄斑马鱼中sst... 为了研究生长抑素基因(somatostatin 4,sst4)在斑马鱼(Danio rerio)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主要功能,通过原位杂交技术确定斑马鱼胚胎受精后24~96 h胰腺中sst4基因的特异表达。葡萄糖处理实验显示,在高葡萄糖质量浓度下5日龄斑马鱼中sst4基因表达下调,暗示其在胰腺发育分化和血糖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对产生胰高血糖素的α细胞和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进行可视化计数后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sst4基因敲除导致β细胞明显增多,而α细胞并未受到影响。120日龄成鱼血糖检测结果显示,sst4突变体血糖水平降低,与此同时,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insa和insb表达下调,gcgb表达量上调,g6pca.1表达量下降。结果表明,sst4基因定位于胰腺,对胰腺β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能通过作用于β细胞参与调控血糖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胰腺 β细胞增殖 血糖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脂肪酸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梁箫 丁文扬 +2 位作者 张驰 蔡雨珊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0-586,共7页
为研究脂肪酸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以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为对照,设置0.01、0.1、1、5 mg/L的棕榈酸(十六烷酸)、硬脂酸(十八烷... 为研究脂肪酸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以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为对照,设置0.01、0.1、1、5 mg/L的棕榈酸(十六烷酸)、硬脂酸(十八烷酸)、油酸(十八烯酸)及3种脂肪酸混合物添加到菌液中共同形成生物被膜,并检测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同时选取诱导效果较好的3种脂肪酸混合物组对其生物被膜的密度、膜厚及胞外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脂肪酸与细菌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使幼虫的附着变态率显著上升(P<0.05),通过对混合脂肪酸组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随着混合脂肪酸物浓度的增加,相比海假交替单胞菌单一生物被膜,其细菌密度和膜厚度显著降低(P<0.05),细菌更加分散,胞外脂类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质则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表明,脂肪酸是通过促进生物被膜胞外脂的产生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硬脂酸 油酸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附着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B7和B12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金龙 段志鸿 +3 位作者 丁文扬 徐嘉康 顾忠旗 梁箫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3,共11页
为探究B族维生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维生素B7(VB7)和B12(VB12)直接刺激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观察其对变态的直接诱导活性;然后通过添加VB7和VB12,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 为探究B族维生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维生素B7(VB7)和B12(VB12)直接刺激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观察其对变态的直接诱导活性;然后通过添加VB7和VB12,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共同形成生物被膜,分析B族维生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检测生物被膜变化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且效果最为显著(P<0.05);0.02 mmol/L浓度VB7和VB12处理后的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均显著提高(P<0.05);进一步通过细菌密度计数、膜厚度分析、可拉酸染色和定量等方法,揭示VB7和VB12处理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度以及胞外多糖、蛋白和脂质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证实,VB7和VB12可能通过改变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进而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本研究为探究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同时为B族维生素在提高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改善厚壳贻贝养殖产业问题和促进海洋牧场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族维生素 海洋细菌 厚壳贻贝 生物被膜 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氏肩孔南极鱼dusp1基因在冷应激中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映 胡玲红 +1 位作者 王化敏 陈良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05-1112,共8页
为了研究极地鱼类双特异性磷酸酶1 (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 dusp1)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实验采用RT-PCR技术从Trematomus bernacchii中克隆获得了编码区含有1128个核苷酸的dusp1同源基因,可编码376个氨基酸残基。将其通过... 为了研究极地鱼类双特异性磷酸酶1 (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 dusp1)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实验采用RT-PCR技术从Trematomus bernacchii中克隆获得了编码区含有1128个核苷酸的dusp1同源基因,可编码376个氨基酸残基。将其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dusp1并转染至人胚肾293T(HEK293T)细胞中,同时以pcDNA3.1空载质粒作为对照。使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了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ssay, ROS)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低温胁迫下细胞的存活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和RT-qPCR技术分析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伯氏肩孔南极鱼dusp1基因能在293T细胞中大量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在低温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伯氏肩孔南极鱼dusp1基因的过表达能显著减少细胞ROS的含量和细胞凋亡率,并抑制促凋亡基因P38/MAPK的过度磷酸化和凋亡效应基因caspase-3的上调,减轻细胞在低温下的受损程度。研究表明伯氏肩孔南极鱼dusp1的过表达提高了293T细胞的抗寒能力,在细胞低温应激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研究结果为探究极地鱼类低温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冷胁迫下硬骨鱼类dusp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应激 双特异性磷酸酶1 P38/MAPK 伯氏肩孔南极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对海洋升温与酸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晓杰 谢金玲 袁一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3-441,共9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人为排放CO_(2)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和海水升温;同时,由于海⁃气界面气体交换,大气中CO_(2)部分溶解于海洋,引起海洋酸化。海洋升温加快鱼体内生化反应和代谢速率,并通过影响生长、觅食和繁... 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人为排放CO_(2)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和海水升温;同时,由于海⁃气界面气体交换,大气中CO_(2)部分溶解于海洋,引起海洋酸化。海洋升温加快鱼体内生化反应和代谢速率,并通过影响生长、觅食和繁殖等生命过程中能量供给,间接影响到鱼类种群分布、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功能。而海水酸化会干扰海洋鱼类仔稚鱼的感觉和行为,增加其被捕食率,并削弱其野外生存能力,可能威胁自然种群补给量。综述了海洋升温、海洋酸化及其两者共同作用对海洋鱼类的影响,为预测鱼类响应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趋势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 酸化 鱼类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id4基因在心脏发育功能及其转基因模型构建中的作用
13
作者 芮宇梦 王宏杰 +2 位作者 何修宴 吕文超 祖尧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0,共7页
为探究id4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心脏发育中的作用,挖掘id4基因与心脏发育关键基因之间潜在的调控关系,研究首先预测分析得到id4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构建id4启动子载体并进行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Luciferase)。结合Tol2转座酶系统构建其转基因... 为探究id4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心脏发育中的作用,挖掘id4基因与心脏发育关键基因之间潜在的调控关系,研究首先预测分析得到id4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构建id4启动子载体并进行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Luciferase)。结合Tol2转座酶系统构建其转基因斑马鱼鱼系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启动子分析结果显示,在启动子克隆区域无甲基化CpG岛,并且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转染id4启动子的293T细胞比空载对照组的萤光素酶活性有7.3倍的激活作用(P<0.0001),表明克隆的id4启动子具有很好的表达活性,并且发现心脏发育关键基因nkx2.5和gata5分别对id4启动子有显著激活和抑制作用。对注射Tol2-id4-EGFP与Tol2转座酶的斑马鱼胚胎进行观察,发现2 dpf和3 dpf时荧光表达在斑马鱼心脏区域。实验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早期心脏发育中存在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揭示其分子网络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机理提供斑马鱼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 斑马鱼 心脏发育 启动子 Tol2转座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鞭毛蛋白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蔡雨珊 张秀坤 +2 位作者 竹攸汀 杨金龙 梁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83,共9页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历浮游、底栖附着阶段,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海洋经济物种与大型污损生物,其附着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海洋细菌与厚壳贻贝附着的互作关系,选取了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较高诱导活...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经历浮游、底栖附着阶段,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海洋经济物种与大型污损生物,其附着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海洋细菌与厚壳贻贝附着的互作关系,选取了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具有较高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采用酸解超速离心法提取P.marina的鞭毛蛋白。将提取的鞭毛蛋白与琼脂糖溶液混合,形成凝胶直接刺激稚贝;再用提取的鞭毛蛋白处理P.marina生物被膜进行稚贝附着实验。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分析形成的生物被膜上生物量、细菌密度和胞外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marina鞭毛蛋白与琼脂糖形成的混合凝胶可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鞭毛蛋白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显著提高;生物被膜上的生物量、细菌密度、膜厚、胞外β-多糖、脂质和蛋白浓度都有所增加。研究表明,鞭毛蛋白可以直接调控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也可通过改变P.marina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为探究细菌鞭毛蛋白与厚壳贻贝附着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鞭毛蛋白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酸盐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附着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慧娥 贺康 +3 位作者 贺楚晗 竹攸汀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0-626,共7页
为探究藻酸盐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以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为对照组,将终质量浓度为0.1、0.5、1.0、1.5、2.0 mg/L的藻酸盐标准品溶液,分别添加到海... 为探究藻酸盐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以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为对照组,将终质量浓度为0.1、0.5、1.0、1.5、2.0 mg/L的藻酸盐标准品溶液,分别添加到海假交替单胞菌菌液中共同形成生物被膜,检测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并分析了藻酸盐对生物被膜的膜厚及胞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随添加藻酸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添加藻酸盐质量浓度为0.5 mg/L时,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的膜厚和胞外多糖均显著增加(P<0.05),诱导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能力增强。研究表明,添加藻酸盐能够促进P.marina生物被膜的形成,且可拉酸等其他胞外多糖含量的增加促进了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能力,藻酸盐的适宜添加量为0.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藻酸盐 生物被膜 幼虫附着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肠道细菌的生物被膜对其幼虫和稚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嘉康 王劲松 +2 位作者 方怡涵 杨金龙 梁箫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91,共11页
为研究肠道细菌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和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成体厚壳贻贝肠道中分离出了10株细菌,通过分别形成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检验其对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附着的影响和生物被膜特性。实验结果发现,10株肠... 为研究肠道细菌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和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成体厚壳贻贝肠道中分离出了10株细菌,通过分别形成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检验其对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附着的影响和生物被膜特性。实验结果发现,10株肠道细菌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均能诱导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的附着,但不同种类肠道细菌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Bacillus sp.4对厚壳贻贝幼虫具有高诱导活性,Phaeobacter sp.1具有低诱导活性;Phaeobacter sp.1对厚壳贻贝稚贝具有高诱导活性,Bacillus sp.4具有低诱导活性。通过比较分析Bacillus sp.4和Phaeobacter sp.1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及胞外产物发现,肠道细菌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脂类对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无影响,而胞外蛋白和胞外多糖可以影响幼虫的附着变态;对于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肠道细菌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α-多糖均能影响其诱导活性,而胞外脂类和胞外蛋白无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厚壳贻贝的健康生态养殖相关技术提供相关的指导,为解析生物被膜调控厚壳贻贝附着机制和该物种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细菌 厚壳贻贝 生物被膜 诱导活性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常睿珩 许康豪 +2 位作者 蔡雨珊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3-900,共8页
为了研究钙离子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的影响,本试验中使用人工海水,设置与自然海水钙离子浓度相近的10 mmol/L对照组,以及钙离子浓度分别为0、1、5、20、50 mmol/L... 为了研究钙离子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的影响,本试验中使用人工海水,设置与自然海水钙离子浓度相近的10 mmol/L对照组,以及钙离子浓度分别为0、1、5、20、50 mmol/L的5个试验组,分析了钙离子浓度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细菌密度、细菌形态、分布和膜厚,以及稚贝(壳长为0.56 mm±0.03 mm)附着的影响,并使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不同钙离子浓度影响下被膜的胞外多糖、胞外脂类和胞外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10 mmol/L钙离子浓度培养的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产物生物量均最高,其余钙离子浓度下均降低;用10 mmol/L钙离子浓度培养的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诱导了最高的稚贝附着率,与对照组相比,在较高或较低钙离子浓度下培养的生物被膜均表现出较低的稚贝附着率。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钙离子浓度可导致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并随后抑制厚壳贻贝稚贝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假交替单胞菌 钙离子 厚壳贻贝 胞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添加胞外囊泡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冠举 缪天音 +3 位作者 胡晓梦 张稳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4-1002,共9页
为探究胞外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为0.88 mm±0.16 mm,壳高为0.55 mm±0.12 mm)稚贝附着的影响,从海假交替单胞菌中提... 为探究胞外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对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壳长为0.88 mm±0.16 mm,壳高为0.55 mm±0.12 mm)稚贝附着的影响,从海假交替单胞菌中提取并纯化了OMVs,并添加到海假交替单胞菌中共同孵育形成生物被膜,在OMVs终质量浓度为0.1、1、10、20μg/mL时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在海假交替单胞菌中成功提取到了OMVs,从菌体中提取获得的OMVs较上清液中更多;添加10μg/mL的OMVs时,形成的生物被膜对贻贝稚贝的附着诱导活性最高,稚贝附着率达到56.42%;随着OMVs添加量的增加,细菌密度和膜厚呈增长趋势,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脂质和蛋白质含量呈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被膜中的脂质含量与贻贝附着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OMVs的添加可促进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提高生物被膜胞外产物的含量,并推测主要通过增加脂质含量提高生物被膜对贻贝附着的诱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囊泡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个重组海带α-碳酸酐酶(CA)的酶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震 毕燕会 周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69,共9页
为了探究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α-CA1和α-CA2是否具有催化CO_(2)的可逆水合反应和酯酶活性,作者通过原核表达得到这两种α-CA的可溶性的异源重组蛋白。分别用电极法和酯酶活性检测法来检测重组α-CA1(rα-CA1)和rα-CA2的水合酶... 为了探究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α-CA1和α-CA2是否具有催化CO_(2)的可逆水合反应和酯酶活性,作者通过原核表达得到这两种α-CA的可溶性的异源重组蛋白。分别用电极法和酯酶活性检测法来检测重组α-CA1(rα-CA1)和rα-CA2的水合酶活性和酯酶活性,结果发现,rα-CA1的水合酶活性(1.52±0.120U/mg)几乎是rα-CA2(0.54±0.046U/mg)的3倍,表明rα-CA1催化CO_(2)的水合能力明显大于rα-CA2。而两者的酯酶活性并没有显著的差别(rα-CA1比活力:0.697±0.176U/g,rα-CA2比活力:0.743±0.129 U/g),说明催化乙酸对硝基苯酯(p-NPA)生成对硝基苯酚(p-NP)的能力是没有显著差别的。实验结果证实这2个α-CA为功能蛋白,可能参与海带无机碳吸收和储存过程,因此,本研究为海带无机碳吸收和储存机制的解析提供了生物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 α-碳酸酐酶(CA) 原核表达 水合酶活性 酯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对斑马鱼肝脏组织低氧胁迫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汝浩 胡瑞芹 +2 位作者 李根芳 张智聪 许强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68,共9页
为探究鱼类响应低氧胁迫的调控机制,将1月龄的野生型斑马鱼(Danio rerio)在1.5 mg·L−1的低氧浓度下胁迫2个月后,对其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对常氧与低氧组的3270个差异基因进行KEGG分析,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脂质代谢... 为探究鱼类响应低氧胁迫的调控机制,将1月龄的野生型斑马鱼(Danio rerio)在1.5 mg·L−1的低氧浓度下胁迫2个月后,对其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对常氧与低氧组的3270个差异基因进行KEGG分析,主要富集于细胞增殖、脂质代谢、糖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通路。其中,上调的1864个基因主要与细胞增殖相关,下调的1406个基因主要参与脂质代谢。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铁离子束(Iron ion banding)功能差异显著。对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铁离子储存相关基因fthl28和fthl31变化显著,提示在低氧胁迫下斑马鱼肝脏(Zebrafish liver,ZFL)组织中铁离子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利用ZFL细胞进行体外验证实验,将ZFL细胞进行0.1%(体积分数)O_(2)低氧胁迫,发现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ZFL细胞的成活率降低,且细胞中与铁代谢相关基因和铁蛋白(Ferritin)的表达均显著降低。综上所述,铁代谢调节是低氧胁迫下的重要响应过程,低氧会导致细胞内铁代谢紊乱,延长低氧时间会形成新的铁稳态。研究结果为探究鱼类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转录组 低氧胁迫 肝脏 铁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