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妃甸近岸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梁淼 孙丽艳 +3 位作者 姜倩 陈兆林 李德鹏 路波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2-265,共14页
为了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4年6月和9月在曹妃甸海域布设了14个调查站位,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细胞丰度及群落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对曹妃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做区... 为了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4年6月和9月在曹妃甸海域布设了14个调查站位,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细胞丰度及群落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对曹妃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做区域划分,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曹妃甸海域6月和9月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28属62种,硅藻为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广温广盐性种为主。6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11. 31×10~4cells/m^3,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 9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63. 01×10~4cells/m^3,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站位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曹妃甸浮游植物种类地区划分主要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填海东侧和西侧海域、曹妃甸填海区附近海域以及曹妃甸中部远离填海区域,且6月和9月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R=-0. 997,p=0. 998,n=14)。RDA结果显示6月的盐度、溶解氧(C_(DO))、温度(T)和pH值及9月的C_(DO)、活性磷酸盐(C_(PO_4^(3-)-P))、无机氮浓度(C_(DIN))和T是依次影响各自月份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曹妃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北部近岸多环境介质中六溴环十二烷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富集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限 祖国仁 +6 位作者 高会 方小丹 王艳洁 姚子伟 张志峰 张春枝 那广水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147,共6页
利用HPLC-MS/MS检测黄海北部近岸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α-HBCD、β-HBCD、γ-HBCD的浓度含量,研究了黄海北部近岸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运用生物富集系数评价了黄海北部近岸HBCDs的富集状况.... 利用HPLC-MS/MS检测黄海北部近岸水体、沉积物、生物体中α-HBCD、β-HBCD、γ-HBCD的浓度含量,研究了黄海北部近岸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运用生物富集系数评价了黄海北部近岸HBCDs的富集状况.结果表明,水体中HBCDs含量为0.12—2.23 ng·L-1,平均含量为0.56 ng·L-1;沉积物中HBCDs含量为0.55—24.75 ng·g-1,平均含量为6.39 ng·g-1;生物体中HBCDs含量为0.86—67.08 ng·g-1,平均值为11.91 ng·g-1.黄海北部近岸3种介质中都是以γ-HBCD为主要异构体形式,说明了黄海北部近岸的HBCDs主要来源是工业用HBCDs.富集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北部近岸生物对HBCDs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有一定的潜在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CDS 北黄海近岸 分布特征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妃甸近岸海域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梁淼 姜倩 +4 位作者 孙丽艳 李德鹏 陈兆林 崔雷 路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41-1250,共10页
依据2014年曹妃甸海域2个航次调查资料,运用Levins公式和Petrailis指数测定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曹妃甸近岸海域2014年共鉴定出... 依据2014年曹妃甸海域2个航次调查资料,运用Levins公式和Petrailis指数测定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曹妃甸近岸海域2014年共鉴定出3大类9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和4种浮游幼虫,优势种更替率达到57.14%,其中,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夏季主要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为秋季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28~0.93,将其划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三大类型。其中,夏季,广生态位代表种类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克氏纺锤水蚤,中生态位代表种小拟哲水蚤等4种,窄生态位的种类包括无节幼虫(Nauplius larva)和蔓足类无节幼虫(Cirripedia larva);秋季,广生态位种类包括小拟哲水蚤、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等8种,中生态位种类包括腹足类幼虫(Gastropoda larv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窄生态位的种类包括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范围为0.31~0.95,两季均呈现出广生态位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均较高,窄生态位的种类与其他生态位较宽的种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的特点。RDA排序结果表明,夏季无机氮、p H、温度、化学耗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生态位分布最大的环境因子;秋季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化学耗氧量、悬浮物、活性磷酸盐和盐度。该研究揭示了曹妃甸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分化程度,可为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分化 冗余分析(R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评估近岸海洋水体与沉积物中E.coli与S.aureus抗生素抗性水平的新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琳晓 那广水 +5 位作者 陆紫皓 高会 李瑞婧 何春明 李千伟 安家彦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5-162,共8页
随着抗生素抗性污染日益严重,快速评估环境中典型病原菌与条件性致病菌的抗生素抗性水平,对掌握区域环境抗生素抗性污染状况、揭示抗性污染传播规律至关重要。通过以最低抑菌浓度浸入抗生素改进MI、VJ培养基,并结合滤膜法,建立了针对近... 随着抗生素抗性污染日益严重,快速评估环境中典型病原菌与条件性致病菌的抗生素抗性水平,对掌握区域环境抗生素抗性污染状况、揭示抗性污染传播规律至关重要。通过以最低抑菌浓度浸入抗生素改进MI、VJ培养基,并结合滤膜法,建立了针对近岸海洋环境中指示性病原微生物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的抗生素抗性监测方法。水体和沉积物样品抗生素抗性水平评估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重现性(水体和沉积物中E.coli和S.aureus抗生素抗性水平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8%)与准确度(水体和沉积物中E.coli和S.aureus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5%、68.4%;相对于CLSI药敏试验的偏离度为±0.1)。且与CLSI药敏实验相比,该方法过程简便、耗时短(36 h/84 h),能最大限度节约经济和人员成本提高抗性评价效率。应用该方法评估辽河口与莱州湾环境中2种病原微生物磺胺类抗生素抗性水平,结果显示辽河口水体中E.coli和S.aureus磺胺二甲嘧啶的平均抗性率分别为27.0%、28.4%,沉积物中分别为35.5%、34.6%;莱州湾水体中E.coli和S.aureus磺胺二甲嘧啶的平均抗性率分别为26.0%、14.5%,沉积物中分别为12.0%、32.9%。该方法适用于河口、近岸海洋及入海排污口水体与沉积物样品中E.coli与S.aureus的快速分析及抗生素抗性水平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生素抗性水平 快速筛选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口近岸海域水体营养物推荐基准值的制定方法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莹莹 王菊英 +2 位作者 张志锋 宗虎民 陈淑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6-1000,共5页
确定水质参照状态是近岸海域营养物及其响应指标基准制定的关键,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分析确定参照状态并提出推荐基准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以辽河口近岸海域为例,根据1995年~1999年和2003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主要应用频数分析法确定了参... 确定水质参照状态是近岸海域营养物及其响应指标基准制定的关键,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分析确定参照状态并提出推荐基准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以辽河口近岸海域为例,根据1995年~1999年和2003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主要应用频数分析法确定了参照状态,并结合1976年的数据分析,提出了该海域营养物(溶解无机氮、总氮、活性磷酸盐、总磷)及响应指标(叶绿素、溶解氧)的推荐基准值.分析显示,辽河口近岸海域营养物溶解无机氮、总氮、活性磷酸盐和总磷的推荐基准值分别为0.11,0.19,0.006,0.032mg/L;响应指标叶绿素、溶解氧的推荐基准值分别为0.0009,6.14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基准 参照状态 推荐基准值 辽河口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云江与鳌江口海域夏、秋季环境因子与浮游生物的分布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述锡 孙淑艳 +2 位作者 王真良 陈淑梅 温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0-437,共8页
于2010年8和11月调查了飞云江口和鳌江口海域(27°45 ~ 27°08′N,120°05~120°09′ E)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与主要环境因子如营养盐和悬浮物等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浓... 于2010年8和11月调查了飞云江口和鳌江口海域(27°45 ~ 27°08′N,120°05~120°09′ E)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与主要环境因子如营养盐和悬浮物等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浓度由河口区域向外逐步减小,盐度和pH值则逐渐增加.8月鳌江和飞云江口部分区域溶解氧浓度较低;表层海水温度8月在调查海域中部有一带状高值区,11月在飞云江口外有一带状低值区.ρ(Chl-a)在8月较高,平均值为5.2 μg·L^-1;11月较低,平均值为0.9μg·L^-1.浮游植物丰度在8月较高,平均值为2 344.6×10^4 m^-3;11月较低,平均值为33.1×10^4 m^-3.近飞云江口区域浮游植物丰度和小型浮游动物密度较高,由河口区域向外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丰度与多数环境因子相关性不高,仅在8月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河口区西太平洋潮波、陆域径流人海、沿岸流以及海域地形条件共同决定飞云江口和鳌江口的生态过程,丰水期陆域径流对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分布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营养盐 盐度 河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中PBDEs的赋存特征及富集行为 被引量:9
7
作者 姚文君 薛文平 +4 位作者 国文 徐恒振 林忠胜 姚子伟 马新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3-420,共8页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研究PBDEs在不同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对于理解其环境行为及归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集不同区域沉积物及生物样品,考察了PBDEs在环渤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及底...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研究PBDEs在不同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对于理解其环境行为及归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集不同区域沉积物及生物样品,考察了PBDEs在环渤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中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模式及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沿岸表层沉积物中PBDEs总量(Σ10PBDEs)的浓度范围在0.446~26.8 ng·g-1(干重,dw)之间,中值为1.02 ng·g-1(dw),底栖生物中PBDEs(Σ9PBDEs)的浓度范围为0.053~9.90 ng·g-1(dw),中值为1.25 ng·g-1dw;沉积物中BDE-209为最主要的单体,平均丰度达到90.5%,生物体中主要以低溴代BDEs为主,其中单体BDE-47的含量最高,平均丰度范围为43.2%~49.7%;沉积物和生物中PBDEs的含量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莱州湾和锦州附近区域的结果明显高于其他区域;5种不同的底栖生物对PBDEs均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富集性,其中∑9PBDEs的BSAF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菲律宾蛤仔(0.43~4.06,mean=1.19)〉紫贻贝(0.34~2.86,1.03)〉四角蛤蜊(0.17~1.95,0.82)〉麻蛤(0.13~2.33,0.61)〉牡蛎(0.09~1.20,0.52)。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与不同物种BSAF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BDE-17单体外,其他单体的BSAF值表现出随log KOW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DES 底栖生物 BSAF 渤海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酸化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徐雪梅 吴金浩 刘鹏飞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5-740,共6页
[海洋吸收大气CO2会导致海洋酸化1-5],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过程,最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及其对人类的服务功能[6]。此外,由上升流或富营养化导致的近海酸化进程要远快于大洋,对生物会造成更大的环境胁迫[7]。因此,海洋... [海洋吸收大气CO2会导致海洋酸化1-5],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过程,最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及其对人类的服务功能[6]。此外,由上升流或富营养化导致的近海酸化进程要远快于大洋,对生物会造成更大的环境胁迫[7]。因此,海洋酸化已成为继全球变化和环境污染后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环境问题[8]。由于缺乏海洋酸化及其生态效应的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海洋酸化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被引量:5
9
作者 何春明 那广水 +6 位作者 陆紫皓 高会 葛林科 张琳晓 李瑞婧 李军 姚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123,共9页
为了揭示海陆衔接区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以莱州湾及其主要入海河流为研究区域,利用HPLC-MS/MS分析样品中15种磺胺类抗生素(SAs)和6种喹诺酮类抗生素(QNs)的浓度,并通过改良的Method 1604(US EPA)评估海水与... 为了揭示海陆衔接区环境中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以莱州湾及其主要入海河流为研究区域,利用HPLC-MS/MS分析样品中15种磺胺类抗生素(SAs)和6种喹诺酮类抗生素(QNs)的浓度,并通过改良的Method 1604(US EPA)评估海水与沉积物中2种典型水传病原微生物大肠杆菌(E.coli)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抗生素抗性水平,进而探讨该区域水体中抗性菌株的分布特点以及微生物抗性率与相应抗生素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莱州湾水体与沉积物中普遍存在磺胺与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及抗性污染问题。两大类抗生素在水体中平均残留浓度分别为3.89 ng·L^(-1)(SAs)和234.68ng·L^(-1)(QNs),在沉积物中分别为0.91 ng·g^(-1)(SAs)和49.37 ng·g^(-1)(QNs),且分布特征基本呈现自河流向海洋逐渐递减的趋势,说明河流输入是莱州湾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水体中,具有磺胺类抗性的E.coli和S.aureus平均检出量分别达到2 018和4 683 CFU·L^(-1),抗性率范围分别在0%~37.3%和10.6%~45.8%之间;而2种喹诺酮类抗性病原微生物的平均检出量则相对较低,分别为1 315 CFU·L^(-1)(E.coli)和1 461 CFU·L^(-1)(S.aureus),抗性率分别为0%~50.0%和0%~20.8%;此外,相比于E.coli,S.aureus为沉积物中的主要抗性病原微生物,磺胺与喹诺酮类抗性S.aureus检出率均高于80%,平均检出量分别为24CFU·g^(-1)和18 CFU·g^(-1)。相关性分析表明,莱州湾近岸海域水体中磺胺类抗生素浓度与磺胺类抗性微生物总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然而其与微生物抗性率之间并未表现出相似的规律,说明近岸海洋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量不是影响抗性菌株丰度的唯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 喹诺酮 抗生素抗性菌株 莱州湾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环境中新兴污染物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7
10
作者 葛林科 任红蕾 +3 位作者 鲁建江 高会 张蓬 那广水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5-883,共9页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ARG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新兴污染物,其环境水平和分布特征等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我国环境多介质中抗生素及其ARGs分布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抗生素的存在状况与环境水平,...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ARG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新兴污染物,其环境水平和分布特征等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我国环境多介质中抗生素及其ARGs分布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抗生素的存在状况与环境水平,讨论了抗生素的浓度水平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对水生环境的风险,进一步通过介绍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水平,评述了抗生素ARGs污染物分布特征、水平转移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最后对这两类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分布研究进行了展望,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多介质 抗生素 抗性基因 浓度水平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3
11
作者 郭术津 李彦翘 +6 位作者 张翠霞 翟惟东 黄韬 王丽芳 马威 谨华龙 孙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2011年11月25日-12月1日在渤海(37o00&#39;-40o00&#39;N,118o00&#39;-121o00&#39;E)21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将群落数据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 2011年11月25日-12月1日在渤海(37o00&#39;-40o00&#39;N,118o00&#39;-121o00&#39;E)21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将群落数据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营养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0属65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金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物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 (Ehrenberg)Cleve]、偏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 Ehrenberg)、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Ehrenberg)Dujardin]、相似曲舟藻(Pleurosigma affine Grunow)、星脐圆筛藻(Coscin原odiscus asteromphalus Ehrenberg)和菱形藻(Nitzschia sp.)等。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89&#215;103~16.4&#215;103 cells/L,平均值为4.36&#215;103 cells/L。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主要受硅藻刻画,高值区集中在辽东湾南侧和渤海海峡西侧海域,甲藻则主要集中在调查区西部和西北部海域。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为随水深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调查区中部海域较高,在外侧海域较低。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近30年来渤海中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早期的硅藻占绝对优势转化为硅藻和甲藻联合占优。PCA和CCA分析以及与历史资料的对比表明,渤海中部海域营养盐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这种转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水体中三嗪和酰胺类除草剂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杨梅 马永安 +1 位作者 林忠胜 姚子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1,共4页
研究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水样中的12种三嗪类和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固相萃取柱MCX和C18对12种除草剂的吸附能力。用C18固相萃取柱萃取分析1L水样,分别研究了上样速度、pH值、有机改性剂、不同的洗... 研究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水样中的12种三嗪类和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固相萃取柱MCX和C18对12种除草剂的吸附能力。用C18固相萃取柱萃取分析1L水样,分别研究了上样速度、pH值、有机改性剂、不同的洗脱溶剂和用量及穿透体积对回收率的影响。用内标法定量,加标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1、1.0μg/L时,除两种代谢物(去乙基阿特拉津和去异丙基阿特拉津)的回收率相对较低外,其它除草剂的回收率在82%-95%之间,方法检出限为0.010—0.035μg/L,用该方法可实现对环境水体中痕量三嗪和酰胺类除草剂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除草剂 三嗪类除草剂 酰胺类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类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光化学行为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军 葛林科 +3 位作者 张蓬 高会 于春艳 那广水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6-679,共14页
磺胺类抗生素(SAs)是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因其具有"准"持久性和潜在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表层水体中,SAs具有多种解离形态,表现为"复合"的光化学行为,从而影响其环境归趋及生态风险.本文总结了水环... 磺胺类抗生素(SAs)是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因其具有"准"持久性和潜在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表层水体中,SAs具有多种解离形态,表现为"复合"的光化学行为,从而影响其环境归趋及生态风险.本文总结了水环境中SAs光化学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该类污染物的直接、间接和自敏化光解动力学,讨论了p H和溶解性物质对其光解动力学的影响机制,评述了其光化学转化路径及羟基自由基氧化机理,简述了该类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和光致毒性效应.最后,对SAs的光化学行为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抗生素 解离形态 光化学行为 转化路径 光致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多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新东 姚子伟 +4 位作者 王震 贺广凯 葛林科 方晓丹 那广水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291,共7页
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采集的水体、土壤、苔藓、粪便和生物介质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不同环境介质中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行为。结果表明,水体、土壤、苔藓、粪便和生物中∑PAHs浓度分别为34.9—346 ng·g... 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采集的水体、土壤、苔藓、粪便和生物介质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考察了不同环境介质中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行为。结果表明,水体、土壤、苔藓、粪便和生物中∑PAHs浓度分别为34.9—346 ng·g-1(mean=184)、68.9—374 ng·g-1(mean=188)、122—894 ng·g-1(mean=251)、197—293 ng·g-1(mean=245)和137—443 ng·g-1(mean=265)。与其他地区相比,5种介质中2+3环PAHs的比例超过0.5,而5+6环PAHs的比例则<0.2,说明大气传输是菲尔德斯半岛地区PAHs来源的主要途径。通过PAHs在土壤-苔藓(logQSM)、生物-海水(logQOW)和企鹅肌肉-企鹅粪土(logQPD)中的浓度比值与其理化参数的研究发现,logQSM与logpoL和logKOA成显著线性关系,logQOW和logQPD与logKOW成显著线性关系,表明不同环境介质间污染物浓度比值可以看作PAHs在极地偏远地区气-固分配行为以及在生物体内分配行为的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菲尔德斯半岛 分配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口邻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叶晟 孔飞 +5 位作者 李宏俊 刘敏 李洪波 邵魁双 樊景凤 郭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8-89,共12页
本文研究了辽河口邻近海域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5月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其空间分布,分析了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3个航次(夏季、秋季和春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4±83)ind/(10cm^2)... 本文研究了辽河口邻近海域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5月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其空间分布,分析了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3个航次(夏季、秋季和春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4±83)ind/(10cm^2)、(216±85)ind/(10cm^2)和(227±67)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2±125)μg/(10cm^2)、(207±89)μg/(10cm^2)和(244±103)μg/(10cm^2)。与其他研究海域相比,辽河口小型底栖的丰度和生物量处于较低水平。共鉴定出了14个小型生物类群,按照丰度排序,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夏季、秋季和春季3个航次占总丰度的比例分别为94.0%、92.5%和90.8%;其他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桡足类和双壳类。小型底栖生物量的优势类群则为多毛类(41.1%~44.0%),高于线虫(33.8%~36.5%),其次是双壳类(2.6%~6.7%)。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调查海域近岸入海口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普遍低于近海海域,但是秋季时近岸分布与近海差距不大。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95.9%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于0~5cm的表层沉积物中。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夏季时都达到高峰值。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数量分布与盐度和水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辽河口 群落结构 丰度 生物量 环境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霍城 李盼盼 +2 位作者 葛林科 那广水 朱小梅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84-490,共7页
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采集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提取液中溶解有机物(DOM)的有机碳含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并对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子量信息及各荧光组分的成分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设得兰群... 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采集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提取液中溶解有机物(DOM)的有机碳含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并对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子量信息及各荧光组分的成分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DOM提取液的溶解有机碳(DOC)及沉积物有机碳(SOC)的含量呈现由近岸向开阔海域递减的趋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吸收系数(a)也表现出了相似的性质,光谱斜率比(SR)表明近岸沉积物CDOM老化程度较强。通过对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可知,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DOM包含3种荧光组分,即类色氨酸、海洋类腐殖质和陆源类腐殖质,表现出较强的自生源特征,整个研究海域CDOM来源以内源为主,受陆生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外源输入影响较小。通过CDOM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沉积物DOM提取液的DOC含量与SOC含量以及吸收系数和腐殖化指数(HIX)等参数相互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均在0.88以上,显著性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南设得兰群岛 表层沉积物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毒理学在海洋溢油事故特征污染物甄选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莹 王菊英 穆景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4,共8页
鉴于溢油及其风化产物的组分复杂性,本文应用计算毒理学方法对溢油中的主要毒性特征污染物进行甄选。首先结合美国溢油事件中的主要污染物分类方法,针对溢油事故的潜在特征污染物进行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毒性判别,然后建立基于密度泛... 鉴于溢油及其风化产物的组分复杂性,本文应用计算毒理学方法对溢油中的主要毒性特征污染物进行甄选。首先结合美国溢油事件中的主要污染物分类方法,针对溢油事故的潜在特征污染物进行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毒性判别,然后建立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结构参数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模型,尝试筛选出海洋溢油事故的12种特征污染物,包括3种多环芳烃(PAHs)、8种烷基化PAHs及1种PAH的氧化衍生物。本文首次应用DFT方法进行溢油中特征污染物的甄选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在溢油污染物监管和灾后处置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特征污染物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 被引量:131
18
作者 林勇 樊景凤 +2 位作者 温泉 刘述锡 李滨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4-1252,共9页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解决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问题,减轻异常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少省市已开展生态红线...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解决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问题,减轻异常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少省市已开展生态红线划分和管理试点工作,但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尚不完善。生态红线区划和管理急需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对生态红线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空间红线、面积红线和管理红线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和区域生态服务需求在生态红线划分中的重要性;在生态红线划分技术研究综述基础上剖析了生态红线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划分方法简单粗放、对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空间过程和空间联系考虑不足以及由于部门和学科分割带来的(海)水陆缺乏统筹等;论述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景观/区域安全格局理论、海陆统筹理论、干扰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管理和适应性理论以及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等技术方法和理论以及它们在在生态红线划分中的潜在应用;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和区域生态服务需求的生态红线划分的技术路线,并对今后生态红线划分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的生态红线划分技术和理论方法可为今后生态红线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划分 生态学理论和技术 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区域生态服务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平台航空遥感监测核电站温排水--以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祥 王新新 +6 位作者 苏岫 孟庆辉 邹德君 伊晓东 王林 文世勇 赵建华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2-186,共5页
针对现有监测技术手段难以满足核电站温排水常态化监测业务需求的现状,以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温排水监测为例,构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空遥感监测系统,开展温排水热扩散信息的遥感提取研究,并分别以四次多项式拟合及同步实测数据订正实现... 针对现有监测技术手段难以满足核电站温排水常态化监测业务需求的现状,以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温排水监测为例,构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航空遥感监测系统,开展温排水热扩散信息的遥感提取研究,并分别以四次多项式拟合及同步实测数据订正实现广角成像畸变校正与水体表面温度信息的获取。独立样本同步实测数据验证表明,水体表面温度反演平均偏差在0. 4℃以内。结果分析显示,高效、便捷的无人机平台遥感监测系统可有效弥补现有监测技术手段的不足,且精度较高,有望在核电站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估及业务监测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平台 航空遥感 温排水 广角成像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转速对渤海灰白冰脱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伟斌 徐学仁 周传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32,共8页
通过实验室离心实验,研究了离心转速对渤海灰白冰脱盐、脱盐效果以及主要超标水质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心转速的变化对灰白冰的脱盐、脱盐效果均有显著影响.离心转速达到2000r/min左右时,脱盐冰的全盐量... 通过实验室离心实验,研究了离心转速对渤海灰白冰脱盐、脱盐效果以及主要超标水质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离心转速的变化对灰白冰的脱盐、脱盐效果均有显著影响.离心转速达到2000r/min左右时,脱盐冰的全盐量基本降到标准要求.实验中,灰白冰的离心脱盐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一般可达80%~90%以上,在3000~4000r/min离心转速时,渤海灰白冰脱盐率最大,可达到90 96%.离心转速的变化对灰白冰中主要超标物质的去除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硫酸盐含量变化幅度最大,下降了73 19%~96 52%;盐度也有较大程度的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硫酸盐,降幅在71 86%~93 55%之间.pH值没有发生恶化,保持在7 5左右.因此,离心转速是渤海灰白冰离心脱盐过程中的主要控制性因子之一.渤海灰白冰经过实验室离心脱盐后,全盐量等各项水质指标均可达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的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转速 灰白冰 脱盐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