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太平洋富钴结壳中生物标志物、有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富 武光海 +1 位作者 刘捷红 张宏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36,共8页
利用2003年大洋DY105-12,14航次在中太平洋海山获取的KXD28富钴结壳样品,采用气相色谱(GC)内标法对该结壳样品的分层样进行了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饱和烃、芳烃、非烃)、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的定量分析,并... 利用2003年大洋DY105-12,14航次在中太平洋海山获取的KXD28富钴结壳样品,采用气相色谱(GC)内标法对该结壳样品的分层样进行了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饱和烃、芳烃、非烃)、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的定量分析,并结合总有机碳(TOC)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 C)分析,探讨了结壳样品有机质来源及富钴结壳组成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富钴结壳中有机质生物母源主要为海洋生物和菌藻类,并混有少量陆源物质;有机碳同位素同样也指示了海洋水生生物碳同位素特征;(2)KXD28结壳从底层到最外层有机碳同位素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壳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结壳生长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气候相符合:富钴结壳生长前期δ13C组成由正变负,对应全球气候变冷,南极底层流向太平洋挺进;而富钴结壳生长后期δ13 C逐渐偏正,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南极底层流萎缩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海山 富钴结壳 生物标志物 碳同位素 古海洋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2
作者 刘强 徐旭丹 +3 位作者 黄伟 徐晓群 寿鹿 曾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397-7409,共13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粒径小,易与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在其组织和器官中蓄积和转移,对机体产生毒害。微塑料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因此,海洋生物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微塑料的生物附着、生物摄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与化学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微塑料生态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生物摄入状况、微塑料的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机制研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效应、以及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态效应 海洋环境污染 复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晶晶 陈全震 +2 位作者 曾江宁 高爱根 廖一波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5,共11页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往往能产生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近几年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病、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现...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往往能产生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近几年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病、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相关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展示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物质 微生物 海洋 抗心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淡化排放的高盐废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黄逸君 陈全震 +1 位作者 曾江宁 江志兵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3期103-110,共8页
盐度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每种生物各有其适宜生长盐度要求,当环境盐度超过该范围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都会受到影响。近10年来,随着淡水资源紧缺和海水淡化处理成本的下降,海水淡化厂数量急剧增加,大... 盐度是海洋环境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每种生物各有其适宜生长盐度要求,当环境盐度超过该范围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都会受到影响。近10年来,随着淡水资源紧缺和海水淡化处理成本的下降,海水淡化厂数量急剧增加,大量浓盐水进入海区导致受纳海域盐度升高。高浓度盐水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有关浓盐水的海洋生态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在总结和分析浓盐水对海洋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甲壳类动物、鱼类和海草等影响的基础上,指出海水淡化厂排放的高盐废水对海洋生态的潜在威胁,浓盐水的排放使一些经济水产种类产量减少,给渔业资源和海洋经济带来损失。不同地域环境对海水淡化厂排放水的敏感程度不同,且潮流、海流和水团等水文因素以及海水淡化厂的日处理量和规模等因子决定了排放的高盐废水对海域生态影响的程度。为减少排放的高盐废水对出水口附近海域的影响,提出了海水淡化工程合理规划和布局的可行措施,要选择水体交换良好的海域作为海水淡化工程所在地,对排水口要进行因地制宜地设计,做好高盐废水的再利用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的高盐废水对海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建议对海水淡化厂附近海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水质调查和监测,并做好环境风险影响的评价工作;制定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高盐废水排放标准,而该标准则要以排放的高盐废水对当地海洋生态不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依据,使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浓盐水 海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进展及应用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贾胜华 寿鹿 +3 位作者 廖一波 曾江宁 高爱根 汤雁滨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0-378,共9页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估算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在其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的3个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0)...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估算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在其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的3个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0)、发展与完善(1990-2001)、成熟并广泛应用(2001-至今)。国内关于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基本都采用Brey(1990)经验公式,采用经验公式的方式可分为3类:逐种计算、按站位计算和按类群计算,逐种和按类群计算最符合Brey(1990)给出的参考步骤。不同方法估算同一海域次级生产力结果不同,同一估算方法估算不同生境不同群落次级生产力结果偏差也不同。今后的工作应注重种群次级生产力研究,积累大量基础数据,以便建立适宜我国特定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次级生产力 估算模型 杭州湾潮间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特征及其对固碳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郝锵 宁修仁 +2 位作者 蔡昱明 刘诚刚 乐凤凤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2期46-57,共12页
通过修订的VGPM模型,利用南海北部7年平均SeaWiFS和AVHRR遥感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河口上升流及反气旋涡等生境表层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季风驱动下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过程是控制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 通过修订的VGPM模型,利用南海北部7年平均SeaWiFS和AVHRR遥感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河口上升流及反气旋涡等生境表层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季风驱动下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过程是控制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随着季风、环流以及中尺度涡等物理现象的更替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其高值一般出现在珠江口和沿岸上升流区,而低值则出现在外陆架反气旋涡和海域南端,往往伴随东北季风的盛行而升高,随西南季风的增强而降低。通过遥感资料估算得到南海北部海域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65.6 g/(m2.a)(以碳计),浮游植物年固碳量为4.83×107t/a(以碳计),其中每年最多约有1.9×107t碳向真光层外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遥感 固碳量 物理-生物耦合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沉积有机质物性、源性的地球化学及其沉积环境对比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海生 于培松 +3 位作者 倪建宇 武光海 孙维萍 卢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68,共9页
对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4个柱状样中有机碳、可溶有机质(即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总烃、饱和烃、芳烃、非烃)、某些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类)分布特征进行物性和源性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并对它们的... 对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4个柱状样中有机碳、可溶有机质(即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成(总烃、饱和烃、芳烃、非烃)、某些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类)分布特征进行物性和源性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并对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它们的共性是非烃含量高,而饱和烃和芳烃含量低,饱和烃与芳烃的比值小,类异戊二烯含量高,样品的碳优势指数CPI值为0.812-1.380,Ts/Tm的比值在0.99-1.50,反映了检测出的分子化石经历了一定的成岩作用改造,具有低成熟烃特点。4个站位的有机质都处于低演化阶段,演化程度大小为WP02-1〉ES0103〉W2001-2〉MP2001-01。由于物性、源性以及沉积环境的差异,正构烷烃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MP2001-01柱样沉积物中正构烷烃谱图呈双峰型分布,前低碳峰群以nC17和nC18为主峰,后高碳峰群以nC27和nC29为主峰,nC2-3/nC2+4为0.631-0.950,表征了主要以海洋低等菌藻类和陆地高等植物两种混合来源;而W2001-2,ES0103和WP02-1三个站位的谱图呈单峰型,并以与水生大型植物有关的C25为主峰(nC25为主峰,nC24次之,个别为nC23)的中等碳链长占优势,nC2-3/nC2+4为0.081-0.234,表明正构烷烃主要来源是海洋水生大型植物,藻类对这些海域低熟烃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这3个站位Pr/Ph为0.215-0.901,反映出这些站位处于强还原、还原或少数弱氧化环境,还原环境在低熟烃形成和保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太平洋 有机质 物性和源性 低熟烃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动物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其技术流程 被引量:1
8
作者 吕海燕 王正方 +1 位作者 周青松 刘际弟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以缢蛏为例,详细介绍了海洋动物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其技术流程,对研制过程中候选物的确定,以及标准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特性量值等进行了全面叙述。海洋动物标准物质制备的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均匀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检验,定值分析方法、数... 以缢蛏为例,详细介绍了海洋动物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其技术流程,对研制过程中候选物的确定,以及标准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特性量值等进行了全面叙述。海洋动物标准物质制备的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均匀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检验,定值分析方法、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定值数据结果的表达。有证标准物质的包装运输、认定证书和标签等方面的操作也都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海洋动物 研制过程 有证标准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区微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晶晶 陈全震 +2 位作者 曾江宁 高爱根 廖一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72-77,共6页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及养殖病害等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困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养殖环境的生态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海水养殖区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生态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以及海...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及养殖病害等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困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养殖环境的生态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海水养殖区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生态与病害发生的关系以及海水养殖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等,显示出海水养殖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模式,如混养大型海藻等是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微生物生态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比对浙江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伟 朱旭宇 +5 位作者 曾江宁 陈全震 徐晓群 廖一波 刘晶晶 杜萍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8-138,共11页
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氮磷比(N/P)(1∶1,4∶1,8∶1,16∶1,32∶1,64∶1,128∶1和256∶1)对浙江近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物种组成及演替过程均有显著影响。实验前期(6~12... 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氮磷比(N/P)(1∶1,4∶1,8∶1,16∶1,32∶1,64∶1,128∶1和256∶1)对浙江近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物种组成及演替过程均有显著影响。实验前期(6~12d),低N/P组(1∶1)H′,Ma,J和Dr值均偏小,实验结束时(30d)8∶1和16∶1组H′,J和Dr值小于其他各组。实验初期(6d),高N/P组(128∶1和256∶1)对硅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实验结束时8∶1和16∶1组更适合硅藻生长。此外,各组中浮游植物群落都呈硅藻→甲藻的基本演替规律,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较之群落初始物种组成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顺序更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营养盐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群岛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研究 Ⅰ.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被引量:16
11
作者 章菁 杨关铭 +1 位作者 王春生 张东声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28,共9页
根据1990年春季(4~5月)和秋季(10~11月)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及相关环境资料,春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种,秋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6种;分析了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 根据1990年春季(4~5月)和秋季(10~11月)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及相关环境资料,春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种,秋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6种;分析了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秋季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基本相同,但种类组成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两个季节浮游动物的共同种只有54种,约50%的种类发生更替,其中桡足类和水螅水母类的种类更替较明显;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春季高于秋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丰度的变化与水文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物量 丰度 舟山群岛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港不同生境冬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杜萍 刘晶晶 +4 位作者 徐晓群 陈全震 曾江宁 江志兵 王琪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2-99,共8页
2010年1月底,对象山港西部海区的海带养殖区、牡蛎养殖区、网箱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电厂温排水区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从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这3个参数比较了5种不同生境的浮游动物特征,并对这3个参数与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2010年1月底,对象山港西部海区的海带养殖区、牡蛎养殖区、网箱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电厂温排水区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从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这3个参数比较了5种不同生境的浮游动物特征,并对这3个参数与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从5种生境中共鉴定到浮游动物28种,以桡足类的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为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整体的生物量大,丰度高,而多样性指数低。5种生境比较,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为牡蛎养殖区最高,网箱养殖区和海带养殖区次之,增殖放流区和温排水区最低;丰度为牡蛎养殖区最高,网箱养殖区次之,再其次是海带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温排水区最低;对3类养殖区内外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进行比较,均为养殖区内较高;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温排水区最高,其他4种生境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与悬浮物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多样性与温度、盐度和5项营养盐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冬季生态特征 养殖区 增殖放流区 温排水区 象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研究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3
作者 乐凤凤 宁修仁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69,共10页
介绍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在营养盐、光照、季风等理化因子影响下出现的变化特点。该海域生态环境复杂,由富营养的珠江口、沿岸带、北部湾和广阔的陆架及贫营养的开阔海区等不同生态区组成,因... 介绍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在营养盐、光照、季风等理化因子影响下出现的变化特点。该海域生态环境复杂,由富营养的珠江口、沿岸带、北部湾和广阔的陆架及贫营养的开阔海区等不同生态区组成,因此浮游植物群落和生物量有其自身复杂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生物量变化 浮游植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小型底栖生物Ludox离心分选方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小谷 王春生 +1 位作者 张东声 洪丽莎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3期79-84,共6页
使用Ludox@HS-40作为介质,对一系列深海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离心分离实验,对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在不同密度和离心速度条件下的双因素方差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该种试剂的最佳密度和最佳的离心速度。结果表明:Ludox@HS-40介质密度和离心... 使用Ludox@HS-40作为介质,对一系列深海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离心分离实验,对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在不同密度和离心速度条件下的双因素方差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该种试剂的最佳密度和最佳的离心速度。结果表明:Ludox@HS-40介质密度和离心速度对小型底栖生物的分选率影响显著,但密度和离心速度间交互效应对分选率的影响却并不显著,Ludox@HS-40介质的最佳密度应大于等于1.18 g/mL,最佳离心速度为1 800-2 000 r/min,此时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将大于等于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生物 硅溶胶Ludox离心法 Ludox密度 离心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镇海潮间带沉积物中可培养微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莹 霍颖异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71,共7页
针对浙江镇海潮间带沉积物样品,采用纯培养法分离培养海洋微生物,并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学研究,分析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离获得细菌39株,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51.3%)... 针对浙江镇海潮间带沉积物样品,采用纯培养法分离培养海洋微生物,并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学研究,分析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离获得细菌39株,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51.3%)、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30.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5.4%)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6%)4个类群。厚壁菌门和变形杆菌门的菌株主要归属于芽孢杆菌纲Bacilli和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它们可能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部分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物种的相似性较低,可能代表了新的分类单元。研究丰富了浙江近海微生物种质资源,并拓展了对浙江近海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认识,为今后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积累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镇海 潮间带沉积物 细菌 可培养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氯对鱼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江志兵 廖一波 +2 位作者 高爱根 陈全震 曾江宁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4期86-94,共9页
综述了国内外余氯对鱼类急性、亚急性毒性效应及其毒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沿海电厂余氯排放与邻近海域鱼类养殖生产现状,探讨了余氯对鱼类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需结合冷却水的温升作用,进一步考察冷却系统氯处理对鱼... 综述了国内外余氯对鱼类急性、亚急性毒性效应及其毒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沿海电厂余氯排放与邻近海域鱼类养殖生产现状,探讨了余氯对鱼类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需结合冷却水的温升作用,进一步考察冷却系统氯处理对鱼类早期生命阶段(受精卵、胚胎和仔稚鱼)的毒性效应,同时还应加强余氯对鱼类长期毒性影响的研究,为我国制订企业冷却水加氯和余氯浓度的排放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氯 鱼类 毒性 电厂冷却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2
17
作者 白有成 高生泉 +5 位作者 金海燕 孙向卫 李宏亮 卢勇 王奎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4期32-42,共11页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3×10-6,36.85×10-6,93.48×10-6,0.17×10-6,72.91×10-6,10.60×10-6和0.043×10-6。各重金属元素空间上呈现长江口及杭州湾高、外陆架海区低的分布趋势,且总体上调查海区南部海域高于北部海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u>Cr>Zn>Pb>As>Cd>Hg,其中Cu和Cr元素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Hg>Cu>As>Pb>Cr>Zn,其中Cd、Hg和Cu元素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仅局部海域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RI值均小于150,属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海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和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白有成 陈建芳 +3 位作者 李宏亮 邢磊 金海燕 赵美训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7,共12页
多参数生物标记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研究了2003年夏季我国二次北极考察时采集的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例变化及其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替代指标的潜力。观测海区表层沉积物中菜子... 多参数生物标记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研究了2003年夏季我国二次北极考察时采集的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例变化及其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替代指标的潜力。观测海区表层沉积物中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的总含量为20~3149ng/g,平均值为1010ng/g,生物标志物总量分布表明南部的楚科奇陆架海域生产力明显高于北部海台区,不同站位的菜子甾醇和甲藻甾醇相对比例有明显变化,但都显示菜子甾醇占优势,楚科奇海陆架的站位中都是硅藻为主,菜子甾醇占生物标志物总量的比例为42%~74%,甲藻甾醇占生物标志物总量的比例为17%~37%,在海台区仍然是硅藻占优势,但是甲藻和颗石藻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加拿大海盆的4个站位中以甲藻和颗石藻为主,硅藻并非加拿大海盆的优势种群。这与用显微镜下鉴定得到的硅藻和甲藻分布趋势相似。研究结果为生物标志物作为浮游植物种群结果替代指标并为利用柱状样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古生态提供现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表层沉积物 楚科奇海 浮游植物种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沉积生物标志物分析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于培松 张海生 +1 位作者 扈传昱 卢冰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50,共8页
利用浮游植物标志物(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作为重建单类浮游植物(硅藻、甲藻和颗石藻)的指标,对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和Ⅲ-12柱样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具有明显的空间和时... 利用浮游植物标志物(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作为重建单类浮游植物(硅藻、甲藻和颗石藻)的指标,对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和Ⅲ-12柱样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具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柱样沉积物中浮游植物标志物总量(菜籽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变化范围为391.0—1 470.6 ng.g-1,在过去的大约100年时间里海洋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这种分布趋势与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标志物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215.8—1 294.3 ng.g-1,重建的浮游植物生产量呈现湾内高、湾外低(陆坡、深海区最低)的特征,并与2005年现场调查资料表层海水叶绿素a、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和生物硅含量分布趋势相符,最大值均出现在普里兹湾中心区域,这意味着底部被埋藏的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和硅藻植物群落有很高的一致性,反映出海洋底部对上层海洋生物地化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普里兹湾 沉积物 生物标志物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分布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俊毅 王春生 +2 位作者 刘镇盛 高爱根 王小谷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29,共7页
通过对2001年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的数量分布的初步调查,共发现了15个类群的小型底栖生物,其平均丰度为34.1个/10 cm2,东太平洋区的东小区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数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小型底栖生物量比例随着沉积物厚度的... 通过对2001年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的数量分布的初步调查,共发现了15个类群的小型底栖生物,其平均丰度为34.1个/10 cm2,东太平洋区的东小区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数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小型底栖生物量比例随着沉积物厚度的增加而降低,生物量比例为68%~87%的小型底栖生物集中在沉积物0~2 cm层(表层)内.食物是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的限制因子,沉积物类型和底层流对小型底栖生物空间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北太平洋深海 小型底栖生物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