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海洋锰氧化细菌对Mn(Ⅱ)的氧化去除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文明 邵宗泽 王革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88,共4页
锰氧化微生物能够将可溶的Mn2+氧化为不溶的锰氧化物沉淀,因此在生物除锰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1株分离自太平洋深海的锰氧化细菌Brachybacterium sp.Mn32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其最佳生长pH值和NaCl质量体积分数,Mn2+抗性以及对Mn2+的氧... 锰氧化微生物能够将可溶的Mn2+氧化为不溶的锰氧化物沉淀,因此在生物除锰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1株分离自太平洋深海的锰氧化细菌Brachybacterium sp.Mn32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其最佳生长pH值和NaCl质量体积分数,Mn2+抗性以及对Mn2+的氧化去除能力等。结果表明,Mn32在pH值7.0时生长最快(pH值4~10下生长),最佳生长NaCl质量体积分数为4.5%(0~15%下生长)。Mn2+对Mn32的最小抑菌浓度为55 mmol·L-1,在2 d之内Mn32对0.2 mmol·L-1 Mn2+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电镜扫描观察表明,所得到的锰氧化物存在于Mn32细胞的间隙和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锰氧化细菌 锰氧化 锰去除 电镜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蓠属海藻龙须菜的基础研究与大规模栽培 被引量:50
2
作者 张学成 费修绠 +5 位作者 王广策 林祥志 陈伟洲 隋正红 徐涤 臧晓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7-954,共8页
江蓠属的龙须菜是1种重要的产琼胶海藻。从2000年在广东汕头南澳岛栽培成功以来,迅速在福建、浙江、山东和辽宁沿海得到发展,成为继海带、紫菜和裙带菜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海藻栽培产业群。本文综述了龙须菜遗传学研究成果及龙须菜栽培产... 江蓠属的龙须菜是1种重要的产琼胶海藻。从2000年在广东汕头南澳岛栽培成功以来,迅速在福建、浙江、山东和辽宁沿海得到发展,成为继海带、紫菜和裙带菜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海藻栽培产业群。本文综述了龙须菜遗传学研究成果及龙须菜栽培产业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龙须菜南移栽培,981龙须菜良种培育的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遗传分析 品系选育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与褐石斑鱼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郭明兰 苏永全 +2 位作者 陈晓峰 丁少雄 王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114,共9页
对在分类上存在混乱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褐石斑鱼(E.bruneus)的外部形态和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石斑鱼的体形和体表横带等外部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体表斑纹不同;Fisher逐步判别法分析得出两者在可量性状... 对在分类上存在混乱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褐石斑鱼(E.bruneus)的外部形态和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石斑鱼的体形和体表横带等外部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体表斑纹不同;Fisher逐步判别法分析得出两者在可量性状,如体长/肛长、背鳍基底长/臀鳍基底长和头长/眼径,可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鳃耙数和幽门盲囊数等方面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两者骨骼系统均由脑颅、咽颅、脊柱、肋骨和附肢骨骼组成,主轴和附肢骨骼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但在脑颅的眶前骨和眶后骨、咽颅的前鳃盖骨和尾舌骨、附肢骨骼的髓棘间骨以及尾下骨与尾鳍鳍条连接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上述形态与骨骼差异可作为两种石斑鱼种间分类的依据。研究结果确认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褐石斑鱼 形态 骨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悬沙浓度观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魏晓 汪亚平 +5 位作者 杨旸 陈坚 高建华 王爱军 李东义 胡国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在动力和沉积条件复杂的浅海海域获取水-体的悬沙浓度有多种方法,目前较先进的主要是声学和光学浊度测量方法,但均需通过现场采集水样进行浊度标定;水样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根据2010年3—4月在厦门九龙江口获取的光学(... 在动力和沉积条件复杂的浅海海域获取水-体的悬沙浓度有多种方法,目前较先进的主要是声学和光学浊度测量方法,但均需通过现场采集水样进行浊度标定;水样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根据2010年3—4月在厦门九龙江口获取的光学(OBS、LISST-100X)和声学(ADCP、ADP和ADV)浊度数据,以及现场同步水样,对这两种获取悬沙浓度的方法进行了比较;2011年2—3月在长江口北支获取水样,分别使用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获取悬沙浓度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声学和光学方法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同一观测层位,光学与声学仪器的相对误差均较小;由于声波在水体中传播距离较远,声学方法可获得沿水深的整个剖面的信息,因而比光学仪器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测量范围。对比发现,抽滤法获得的悬沙浓度数值略低于沉淀干燥法获得的结果,可能与沉淀干燥法难以洗净盐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度 海水过滤 悬沙浓度 九龙江口 长江口北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国外海洋综合调查船发展趋势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剑斌 施建臣 +1 位作者 陈菲莉 官莹 《绿色科技》 2014年第5期300-304,共5页
介绍了国外新建典型海洋调查船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外海洋调查船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国外海洋调查船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我国海洋调查船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海洋综合调查船 发展趋势 电力推进系统 动力定位 船舶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海洋捕捞与渔业资源学科发展的思路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飞跃 戴天元 林龙山 《福建水产》 2011年第3期22-26,共5页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在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等有关海洋捕捞和渔业资源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渔具选择性差,渔业资源...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在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等有关海洋捕捞和渔业资源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渔具选择性差,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等主要问题,提出2个学科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最后建议目前可以开展的适宜捕捞力量研究、渔具选择性研究、伏季休渔制度评价等科研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捕捞 渔业资源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剂Isoverbascoside对MGC80-3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和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陈瑞川 李立 +3 位作者 苏金华 李忌 王天叫 徐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13-917,共5页
以苔酚蓝拒染法、核黄素-NBT还原法、DTNB还原法及RNA斑点杂交分析法分别对经不同浓度Isoverbascoside(Isov)处理的MGC80-3 细胞的生长速率、II期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N-ras、C-m yc及p53 ... 以苔酚蓝拒染法、核黄素-NBT还原法、DTNB还原法及RNA斑点杂交分析法分别对经不同浓度Isoverbascoside(Isov)处理的MGC80-3 细胞的生长速率、II期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N-ras、C-m yc及p53 基因表达作了检测.结果显示:经Isov处理后,细胞生长明显受抑;II期抗氧化酶活性较处理前明显上升;癌基因N-ras、C-m yc的表达较处理前下降,而抑癌基因p53 表达上升. 表明Is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C80-3 抗氧化酶 抗氧化剂 癌基因 Isov 抗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识别台湾西南海域中尺度强涡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燕初 李立 +1 位作者 林明森 蔡文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63-170,共8页
利用 5a( 1 993~ 1 997年 )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来研究台湾西南、南海东北海域中尺度涡的特征 .通过分析给出三例典型反气旋强涡的生衰过程 .分析结果表明 :在台湾西南海域 ,由黑潮分离的反气旋强涡常是发生在秋、冬季节 ,涡中心... 利用 5a( 1 993~ 1 997年 )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来研究台湾西南、南海东北海域中尺度涡的特征 .通过分析给出三例典型反气旋强涡的生衰过程 .分析结果表明 :在台湾西南海域 ,由黑潮分离的反气旋强涡常是发生在秋、冬季节 ,涡中心大约在 2 1 0°N ,1 1 8 5°E附近 ,范围大约在 2 0 0~ 4 0 0km ,强涡持续可达 1 0 0d或更长 ,涡旋中心与边缘的海面高度异常可达 80cm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计 中尺度涡 台湾西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导出福建和台湾邻近海域的潮汐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燕初 蔡文理 +1 位作者 李立 林明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54-162,共9页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覆盖福建、台湾邻近海域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5cm精度的海面高度资料来导出该海域的潮汐特征 .文中对T/P第 1 0~1 86重复周期的资料进行处理 ,用响应法对提取的潮汐高度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得出沿 6条地面轨...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覆盖福建、台湾邻近海域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 5cm精度的海面高度资料来导出该海域的潮汐特征 .文中对T/P第 1 0~1 86重复周期的资料进行处理 ,用响应法对提取的潮汐高度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得出沿 6条地面轨道 8个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 ,与 6个实测站位数据比较 ,M2 ,S2 ,K1,O1的矢量差均方根分别是 8 8,4 7,3 2 ,1 6cm .联合沿岸实测资料绘出 2 0°~ 2 8°N ,1 1 7°~ 1 2 4°E范围内M2 ,S2 ,K1,O1等主要分潮同潮时图和等振幅图 ,给出福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计 福建、台湾邻近海域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筛查原多甲藻酸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4 位作者 赵春霞 谭志军 顾海峰 翟毓秀 卢立娜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1-406,共6页
建立了原多甲藻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及其代谢产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考察了目标代谢产物检测方法和非目标多离子检测方法,将二级质谱图与标准品谱库进行比对,从而获得高精准定性。通过对产毒藻、蓄积代谢实验样品和实... 建立了原多甲藻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及其代谢产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考察了目标代谢产物检测方法和非目标多离子检测方法,将二级质谱图与标准品谱库进行比对,从而获得高精准定性。通过对产毒藻、蓄积代谢实验样品和实际阳性样品综合分析,共检出11种AZAs,其中包括AZA-2,3,6,11,12,16,17,28和36,以及AZAs的谷胱甘肽结合型代谢产物。结果发现,目标代谢产物检测法可无偏差地筛出常规代谢物,而且对低浓度代谢产物表现出更佳的响应。本方法重现性好,数据分析简单,对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更适合AZAs的监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原多甲藻酸毒素 代谢产物 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信号海面散射特性和初步实验结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邵连军 张训械 +2 位作者 孙强 王鑫 胡雄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9-703,712,共6页
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在福建厦门附近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验,观测和研究GPS海面反射信号特性。一天内至少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时间可以同时接收到4颗卫星海面反射信号,最多时达到8颗。观测资料用于反演有效浪高、海面高度和潮汐等海洋参量... 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在福建厦门附近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验,观测和研究GPS海面反射信号特性。一天内至少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时间可以同时接收到4颗卫星海面反射信号,最多时达到8颗。观测资料用于反演有效浪高、海面高度和潮汐等海洋参量。重点讨论海面散射特性,研究海面反射波与直达波的功率比值,以及它们随电波的入射角、海面等效浪高(SWH)等的依赖关系,为星载接收机设计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NSS-R 软件接收机 海洋高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海域海面高度的多尺度变异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燕初 蔡文理 李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8,共8页
利用8a的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的多尺度变异.研究得出,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海面高度变化主要受3个不同时间尺度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强的是季节变化(Va)的影响,其周期范围为0 60~1 20a,它... 利用8a的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的多尺度变异.研究得出,南海东北部海域的海面高度变化主要受3个不同时间尺度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强的是季节变化(Va)的影响,其周期范围为0 60~1 20a,它主要与海面高度的年循环相联系;其次是周期在0 17~0 45a(即2~5个月)的变化(V25)的影响,它主要与中尺度时间周期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相联系.较小的一个因素是周期在1 50~5 00a的年际变化(Vi)的影响,它主要与ElNi o事件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相联系.分析表明对8a平均而言,海面高度变化所引起的能量偏差V25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吕宋海峡以西海域,在1995,1996和1999年出现最大值;偏差Va的高值区分布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在1995年出现最大值;年际偏差Vi的高值区位于台湾的西南海域,在1997~1998年ElNi o事件期间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面高度 多尺度变异 卫星高度计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海域表层水温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云 李燕初 +1 位作者 李立 许德伟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7-554,共8页
利用1951~2003年HadISST资料集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讨论了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IPWP)海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及其周边海域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SST的年际变化均与ENSO相关,但... 利用1951~2003年HadISST资料集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讨论了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IPWP)海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及其周边海域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SST的年际变化均与ENSO相关,但印度洋与南海的响应特征与西太平洋的相反且不同步.前者海温变化滞后Nio3指数3~6个月,而热带太平洋西边界和ITF流经海域海温则超前1~3个月.沿ITF及其东印度洋出口,SST的年际变化规律不同于热带印度洋而与太平洋的相似,分析表明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ITF海洋桥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海域SST的波动规律也有明显不同.以巽他岛弧(苏门答腊、爪哇和小巽他群岛)为界,从赤道西太平洋向西沿ITF流径,太平洋一侧SST的季节变化以0.5a周期的波动占主导,印度洋一侧则以1a周期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表层海水温度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印度洋-西太平洋 暖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抛物型方程局部解的存在性与爆破
14
作者 张亚阳 汤军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6-311,共6页
在总结前人研究抛物型方程的局部解的存在性与爆破性问题的基础上,证明了抛物型方程当初值满足一定条件时局部解的存在,以及当初值充分大时解将在有限时间内发生爆破,且当方程中参数β大于1时,不是利用比较原理,而是利用迭代的方法得到... 在总结前人研究抛物型方程的局部解的存在性与爆破性问题的基础上,证明了抛物型方程当初值满足一定条件时局部解的存在,以及当初值充分大时解将在有限时间内发生爆破,且当方程中参数β大于1时,不是利用比较原理,而是利用迭代的方法得到了解的Ls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解 全局解 局部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中痕量锗 被引量:4
15
作者 池秀娥 余群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82-785,共4页
研究了锗与桑色素在5.4mol/L磷酸介质中的荧光反应。本方法的检测限为4.49×l0 ̄(-3)mg/L,可用于植物样品中痕量锗的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1%~3.32%,回收率为99.3%~102.6%。
关键词 桑色素 植物 分光光度法 荧光分析 痕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