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混合层热动力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
5
1
作者
潘爱军
万小芳
刘秦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共11页
利用NCEP海洋数据和COADS海气通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揭示了海表热力强迫、垂直夹卷、埃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副热带3个模态水形成海域冬季混合层降温过程中,海表热力强...
利用NCEP海洋数据和COADS海气通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揭示了海表热力强迫、垂直夹卷、埃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副热带3个模态水形成海域冬季混合层降温过程中,海表热力强迫和垂直夹卷效应是主导因素,二者的相对贡献分别约为67%和19%(西部模态水)、53%和21%(中部模态水)、65%和30%(东部模态水);并且在东部模态水形成海域,埃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皆是暖平流效应,而在西部和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域,仅有地转平流是暖平流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海洋平流(地转平流、埃克曼平流)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海域秋、冬季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异常有显著影响,在西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海表热力强迫(62%)和地转平流(32%)是导致混合层温度年际、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在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是埃克曼平流(32%)、地转平流(30%)和海表热力强迫(25%)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而言,东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异常主要受海表热力强迫(67%)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副热带模态水
混合层
海表热力强迫
海洋平流
垂直夹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层结稳定性“豁口”与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形成机制
被引量:
4
2
作者
潘爱军
刘秦玉
刘征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7,共11页
本文首先指出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简称中部模态水)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局地"特征,其形成海区在(165°E^160°W,38°N^42°N)区间.海气通量分析表明单纯的外部大气强迫场(太阳短波辐射、净热通量和风应力...
本文首先指出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简称中部模态水)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局地"特征,其形成海区在(165°E^160°W,38°N^42°N)区间.海气通量分析表明单纯的外部大气强迫场(太阳短波辐射、净热通量和风应力旋度)不能解释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区的"局地"性;进一步对上层海洋层结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秋季(9~10月)在北太平洋中部上层海洋(<75m)(165°E^160°W,38°N^42°N)区间存在特殊的浮力频率低值区——层结稳定性"豁口".该层结稳定性"豁口"作为"预条件(Precondition Mechanism)"机制对中部模态水形成的"局地"特征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一个上层海洋混合层热平衡方程,通过诊断分析揭示该层结稳定性"豁口"是由海表热力强迫、垂向挟卷、Ekman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共同导致的,"豁口"东、西边界的确定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海表热力强迫、Ekman冷平流和地转暖平流的纬向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模态水
海洋层结
海洋平流
层结稳定性“豁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混合层热动力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
5
1
作者
潘爱军
万小芳
刘秦玉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环境动力室
中国
海洋
大学物理
海洋
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2007CB816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6013)
+1 种基金
我国近海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调查研究项目(908-ZC-I-01)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专项资金(海三科2008015)
文摘
利用NCEP海洋数据和COADS海气通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揭示了海表热力强迫、垂直夹卷、埃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副热带3个模态水形成海域冬季混合层降温过程中,海表热力强迫和垂直夹卷效应是主导因素,二者的相对贡献分别约为67%和19%(西部模态水)、53%和21%(中部模态水)、65%和30%(东部模态水);并且在东部模态水形成海域,埃克曼平流和地转平流皆是暖平流效应,而在西部和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域,仅有地转平流是暖平流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海洋平流(地转平流、埃克曼平流)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海域秋、冬季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异常有显著影响,在西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海表热力强迫(62%)和地转平流(32%)是导致混合层温度年际、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在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是埃克曼平流(32%)、地转平流(30%)和海表热力强迫(25%)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而言,东部模态水形成海域混合层温度的年际、年代际异常主要受海表热力强迫(67%)控制。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副热带模态水
混合层
海表热力强迫
海洋平流
垂直夹卷
Keywords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mixed layer
surface heat flux
ocean advection
vertical entrainment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层结稳定性“豁口”与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形成机制
被引量:
4
2
作者
潘爱军
刘秦玉
刘征宁
机构
中国
海洋
大学物理
海洋
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环境动力室
Center for Climate Research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7,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第二课题2007CB816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33030,40406005)
+1 种基金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海三科2007018)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06206,2007208)资助
文摘
本文首先指出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简称中部模态水)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局地"特征,其形成海区在(165°E^160°W,38°N^42°N)区间.海气通量分析表明单纯的外部大气强迫场(太阳短波辐射、净热通量和风应力旋度)不能解释中部模态水形成海区的"局地"性;进一步对上层海洋层结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秋季(9~10月)在北太平洋中部上层海洋(<75m)(165°E^160°W,38°N^42°N)区间存在特殊的浮力频率低值区——层结稳定性"豁口".该层结稳定性"豁口"作为"预条件(Precondition Mechanism)"机制对中部模态水形成的"局地"特征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一个上层海洋混合层热平衡方程,通过诊断分析揭示该层结稳定性"豁口"是由海表热力强迫、垂向挟卷、Ekman平流和地转平流效应共同导致的,"豁口"东、西边界的确定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海表热力强迫、Ekman冷平流和地转暖平流的纬向分布差异.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模态水
海洋层结
海洋平流
层结稳定性“豁口”
Keywords
North Pacific, Mode water, Ocean stratification, Ocean advection, Stability gap
分类号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混合层热动力过程诊断分析
潘爱军
万小芳
刘秦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层结稳定性“豁口”与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形成机制
潘爱军
刘秦玉
刘征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