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与亚太海洋区域:影响·适应·风险管理 被引量:2
1
作者 蔡榕硕 齐庆华 谭红建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9,共9页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简称亚太地区)海洋区域的影响、适应和风险管理等.结果表明,亚太地区的气候与海洋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上升,冰川和积雪等退缩,区域...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简称亚太地区)海洋区域的影响、适应和风险管理等.结果表明,亚太地区的气候与海洋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上升,冰川和积雪等退缩,区域内的季风、降水和海洋环流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显著;气候变化对海洋区域的影响与风险主要表现为:海洋生境损失的增加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洋物种地理分布的迁移和季节活动规律的改变,中国近海赤潮和绿潮等生态灾害的频现,以及海平面的持续上升、风暴潮趋强和沿岸洪涝的频发及其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安全和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并且,由于海洋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特别是海岸带低洼地等脆弱性较高的地区和社区,因此,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总结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协同适应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洋学 亚太地区 区域海洋 气候变化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上层热含量及热比容海平面异常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7-48,共12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域性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丝路海区热比容海平面异常的时空变化、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以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丝路海区上层(0~700m)海洋已明显变暖,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增暖幅度显著加大。近60年来,在丝路海区热带海洋中,西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区及以北海域、东海黑潮流域以及南海北部和南部海区、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马来西亚西北部海域及南印度洋部分海域具有长期增暖趋势。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整体增暖不明显,主要与印度洋中部海域呈反位相变化,且明显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调制。长江口附近沿岸、南海北部沿岸、中南半岛南部沿岸以及阿拉伯海西北部沿岸的近岸海域长期增暖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南半岛东部和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近岸热比容海平面的季节演变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东亚夏季风与东海、黄海和渤海热比容海平面的上升显著相关,同时,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也均与我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西部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关联。特别是,气候变暖情形下,各种区域性致灾因子和气候变率的协同影响会对丝路海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开展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洋热含量 太平洋 印度洋 海平面上升 比容效应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CC-CMIP5预估21世纪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谭红建 蔡榕硕 颜秀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1-458,共8页
观测事实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暖过程,并且在人类活动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未来变暖将会持续下去.利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34个CMIP5模式对于未来不同CO2排放情景下的输出结果,评估了未来百年中国近海... 观测事实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经历了显著的变暖过程,并且在人类活动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未来变暖将会持续下去.利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34个CMIP5模式对于未来不同CO2排放情景下的输出结果,评估了未来百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基于当前人类的CO2典型排放速度(RCP4.5),中国近海的大部分海区在2030年以后普遍升温并将接近或超过1℃(相对于1970-2005年的历史海温).其中,中高纬度海区的升温速率最为明显,黄海、渤海和东海的增温幅度明显高于南海,在2030-2039、2060-2069年和2090-2099年间的升温将会分别超过1、2℃和3℃左右.在CO2加倍排放的情景下(RCP8.5),渤海在21世纪末最大升温可能接近5℃,从而成为全球升温幅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由此可见,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的环境生态将面临严重挑战,这也使得控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成为当前的紧迫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海表温度 CMIP5 中国近海 预估升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大气气溶胶中铅同位素比值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郝春莉 林奇 +3 位作者 张远辉 陈立奇 赵丽 庄峙厦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5,共5页
通过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工作条件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ICP-MS测定铅同位素比值的精确方法,测量了2007—2009年南极中山站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中208Pb/206Pb、207Pb/206Pb和206Pb/207Pb的比值。结果表明,南极大气气溶胶中... 通过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工作条件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ICP-MS测定铅同位素比值的精确方法,测量了2007—2009年南极中山站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中208Pb/206Pb、207Pb/206Pb和206Pb/207Pb的比值。结果表明,南极大气气溶胶中铅同位素比值在逐年缓慢地发生线性变化,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 2;气溶胶铅同位素示踪揭示南极附近国家(除南非)释放的铅可能成为南极大气中铅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气溶胶 铅同位素比 铅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1
5
作者 蔡榕硕 谭红建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6,共12页
本文首先利用1979~2008年中国756个站点和GPCP2.1的降水资料与Hadley中心的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以及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东中国海及邻... 本文首先利用1979~2008年中国756个站点和GPCP2.1的降水资料与Hadley中心的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以及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为暖(冷)异常时,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偏多),而东北南部的降水偏多(减少)。并且,本文应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上述关系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了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暖(冷)异常,将使得我国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减少(增加),而华南地区、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等地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此外,本文还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对上述关系的大气环流变异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上述海域的升温或降温对东亚地区上空的纬向和经向环流有较明显的影响。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升温时,除了在该海域东部引起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产生上升运动外,还在其西部的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引起低空辐散,高空辐合,产生下沉运动,这将引起长江、黄淮流域和华北等地夏季降水的减少;并在华南、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地区引起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从而产生上升运动,这使得华南地区、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夏季降水的增加。反之,当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降温时,上述区域出现相反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热力状态可能是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东中国海 海温 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表层海温变异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47
6
作者 蔡榕硕 陈际龙 谭红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利用长时间序列HadISST、ERA-40高分辨率的海洋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夏季SST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 利用长时间序列HadISST、ERA-40高分辨率的海洋大气再分析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冬、夏季SST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均在1980年代中期发生了位相转折,之后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主要升温区位于东海,而夏季则位于黄海,冬季升温明显强于夏季。进一步分析发现,1955~2006年冬季东海的SST上升了1.96°C,1971~2006年夏季黄海的SST上升了1.10°C。其次,东亚冬、夏季风低空风场也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亚冬、夏季风低空风场除有2~4a的年际振荡周期外,分别自1980年代和1970年代末以来出现明显的年代际减弱趋势。第三,中国近海SST对东亚季风EOF模态时间系数的回归分析表明,中国近海冬季SST与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异的关系要强于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关系,且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减弱有利于中国近海特别是东海及附近海域SST的年代际上升,而中国近海夏季SST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异则没有明显关系。中国近海SST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相关区域主要为南海区域,冬季比夏季更为明显,且南海冬、夏季SST与经向南北风和副热带反气旋(高压)的年际变异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表温度 东亚季风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近海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蔡榕硕 谭红建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回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赤潮的发生,利用长时间序列NCEP、ERA-40、HadISST和SODA等大气海洋高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近50a来东亚气候的异常变化,包括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大气环流散度场... 回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近海赤潮的发生,利用长时间序列NCEP、ERA-40、HadISST和SODA等大气海洋高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近50a来东亚气候的异常变化,包括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东亚大气环流散度场、中国近海表层海温(SST)和经向海面风应力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中国近海环境和生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陆东部和东海近岸从长江口至台湾海峡附近海域上空的低层大气辐合表现为年代际增强,与该海域赤潮的发生在气候态时间尺度上有显著的对应关系,而低层大气辐合的偏强则有利于该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和加强,易促使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盐和蛰伏的赤潮藻孢囊(休眠细胞)运移至海水表层;并且,近30a来中国近海出现了SST持续上升和经向海面风应力不断减弱等有利于赤潮发生以及海洋生物地理分布变化的年代际气候异常现象.这表明东亚海洋大气的年代际异常可能是该海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和中国近海海洋生物地理分布变化尤其是鱼类物种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东亚气候 中国近海 大气环流散度场 SST 海面风应力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蔡榕硕 张启龙 齐庆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9-307,共9页
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海流和温盐资料(最新版SODA高分辩率再分析资料和137°E断面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黑潮流系四个主要断面的流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系各主要断面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年际、年代际变... 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海流和温盐资料(最新版SODA高分辩率再分析资料和137°E断面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黑潮流系四个主要断面的流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系各主要断面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变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变化不尽一致,其中,短期气候变化特征可能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化有明显关联,而年代际变化则可能与发生于北太平洋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其它副热带中尺度涡旋等变化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源地黑潮 流量 年变化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区黑潮热输送低频变异及其与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张启龙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水温和盐度资料,通过动力计算方法估算了源区黑潮(18°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和中国近海SST异常的年际、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源区黑潮热输送异常呈现出显著的以2~...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水温和盐度资料,通过动力计算方法估算了源区黑潮(18°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和中国近海SST异常的年际、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源区黑潮热输送异常呈现出显著的以2~7、10~20a和约30a为主周期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且具有线性增强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约于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显著气候跃变.中国近海SST年际、年代际异常变化的最显著区域位于渤海、黄海、东海海域和台湾海峡.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与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密切相关,源区黑潮热输送变异可能是影响中国近海SST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源区黑潮 热输送 SST异常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的低频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榕硕 齐庆华 张启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共6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时间序列的温、盐度再分析资料,利用动力计算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西边界的北赤道流及其下游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北赤道流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赤道流和黑潮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时间序列的温、盐度再分析资料,利用动力计算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西边界的北赤道流及其下游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北赤道流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赤道流和黑潮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之后有长期偏强的趋势,而棉兰老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则有所不同。特别是,北赤道流1976年之后增加的流量似乎大多进入黑潮,而流入棉兰老流的流量则减少。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西传的Rossby波和棉兰老冷涡的变动可能对北赤道流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赤道流 黑潮 棉兰老流 流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热通量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1 位作者 张启龙 李翠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利用EOF方法分析了1951~2008年间西太平洋湍动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与同期西太平洋潜热通量时空格局的联系.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潜热和感热通量距平场具有较相似的空间分布以及显著的年际变化,但潜热通量的变化幅... 利用EOF方法分析了1951~2008年间西太平洋湍动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与同期西太平洋潜热通量时空格局的联系.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潜热和感热通量距平场具有较相似的空间分布以及显著的年际变化,但潜热通量的变化幅度较感热通量大;潜热通量距平场的空间变化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冬季潜热通量变化的显著区域位于黑潮流域,而夏季则见于西太平洋暖池区.冬、夏季潜热通量除了具有准4a振荡周期外,还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增强的长期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季西太平洋潜热通量变异主要存在着偶极型、同一型和三极子型模态,其时间系数分别具有显著的准4a、准2a和29a的周期变化,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中国夏季降水量异常的分布,而大范围的潜热通量负异常则与中国江淮流域大部和华北北部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对应.这为中国降水量的异常及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西太平洋 潜热通量 感热通量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在东中国海海面高度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蔡榕硕 张俊鹏 齐庆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应用长时间序列的CORA、COADS、CORE和SODA等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区域海洋模式(ROMS),重点研究了中国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简称东中国海)海面高度对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年代际跃变(减弱)的响应.结果表明,1976/1977年前后... 应用长时间序列的CORA、COADS、CORE和SODA等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区域海洋模式(ROMS),重点研究了中国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简称东中国海)海面高度对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年代际跃变(减弱)的响应.结果表明,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跃变后,东中国海的海洋环流对此有明显的响应,并引起海面高度的明显变化.其中,夏季,中国黄海出现2个反气旋距平环流,东海包括济洲岛附近海域出现3个气旋性距平环流,并通过黄海暖流分支的增强,南黄海和东海沿岸及离岸流的减弱,使水体倾向于向黄海和长江口沿岸输运,这容易使得黄海和长江口沿岸海面高度上升;冬季,中国黄海南部和长江口北侧分别出现反气旋距平环流,东海东北部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出现1个气旋性距平环流,进而通过黄海沿岸流的减弱和台湾暖流的增强使水体主要向黄海、渤海输运,从而有利于相应海域海面高度偏高.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变异可引起东中国海海洋环流系统的异常,进而在东中国海海面高度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东亚季风 东海及其邻近海域 海面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低层大气环流对东海及其邻近海域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谭红建 蔡榕硕 李翠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32-337,共6页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全球海温资料(OISST)及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东亚夏季低层(925hPa)大气环流对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热力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夏季,当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温升高0.5和1.0℃时,在中国东部和东海及其邻近海...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全球海温资料(OISST)及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了东亚夏季低层(925hPa)大气环流对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热力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夏季,当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温升高0.5和1.0℃时,在中国东部和东海及其邻近海域上空均会出现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且海温越高,气旋性环流越明显,并在海面上空形成辐合中心;反之,当东海及其邻近海域海温降低时,中国东部和东海及其邻近海域上空将出现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环流,并在海面上空形成辐散中心.东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海温的异常可通过热力作用影响低层大气的辐合(散)和垂向运动,并影响局地低层大气和上层海洋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东亚大气环流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对中国大陆东部气候和近海环境的变化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东亚大气环流 东海及其邻近海域 SST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冷涡对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俊鹏 蔡榕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7-1435,共9页
利用CORA、COADS和SODA等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区域海洋模式(ROMS),研究了东海冷涡对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年代际跃变(减弱)的响应。结果表明:(1)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跃变后,夏季东海冷涡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冷涡的... 利用CORA、COADS和SODA等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区域海洋模式(ROMS),研究了东海冷涡对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年代际跃变(减弱)的响应。结果表明:(1)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跃变后,夏季东海冷涡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冷涡的温度显著降低,而冬季东海冷涡有所变弱但其温度上升不明显;(2)东亚冬季风跃变后,济州岛西南侧的黄海暖流减弱,冷涡区出现一个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这有利于冬季东海冷涡的减弱;(3)东亚夏季风跃变后,台湾暖流外海侧分支及济州岛西南侧的黄海暖流分支增强,使得冷涡区的气旋性环流变强,这有利于夏季东海冷涡的加强。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东亚冬、夏季风的跃变在东中国海引起了不同的中尺度海洋环流异常,从而导致东海冷涡对东亚冬、夏季风的跃变产生不同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冷涡 东亚季风 气候跃变 风应力 RO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相对湿度变化与海陆热力差异的关联性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87-1594,共8页
相对湿度是制约雾与霾形成和转换以及影响能见度的最关键环境气象参数。而海陆热力差异是影响我国东部及沿海雾霾天气的重要气候背景。立足于中国大陆东部和沿海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综合海陆热力差异这一要素,从低层大气环流变化及水汽... 相对湿度是制约雾与霾形成和转换以及影响能见度的最关键环境气象参数。而海陆热力差异是影响我国东部及沿海雾霾天气的重要气候背景。立足于中国大陆东部和沿海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综合海陆热力差异这一要素,从低层大气环流变化及水汽输送等角度,对相对湿度多时空尺度的变化及其热动力成因和机制进行了尝试性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中国东部冬季海陆热力差异主要形成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黑潮(包括源区黑潮和东海黑潮)以东海域。由此构建的海陆温差指标显示,该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存在显著的准7年和准4年的年际变化以及准17年的年代际变化,同时还有明显的长期增强趋势,其主要与我国长江中游地区-黄淮流域-华北地区及以东沿海一线(负相关区)和华南地区(正相关区)的相对湿度变化密切关联。其中,冬季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减弱(增强),主要造成低空季风环流的西南风(东北风)异常,进而调控源自孟加拉湾东部和我国南海海域(东中国海及以东海域)的水汽向我国大陆东部的输送,并可通过制约水汽输送和降水等形式影响以上地区相对湿度的变化。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增强很可能引起华北等地区相对湿度的减小,而导致华南地区相对湿度的显著增加,反之亦然。此成果可为明确重点区域相对湿度变化与雾霾发生发展的关系和未来演变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为有关雾霾天气的预测预警报服务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海陆温差 环境气象要素 中国东部 雾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西北冰洋表层淡水分布的总碱度示踪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众勇 孙恒 +1 位作者 陈立奇 张凡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利用中国第三次和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西北冰洋测定的海水总碱度资料和相关资料,结合海水、海冰融化水及河源淡水3个端元盐度和总碱度的特征值,计算分析了夏季表层海水中淡水所占的比例。示踪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海盆南部海冰融化水所... 利用中国第三次和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西北冰洋测定的海水总碱度资料和相关资料,结合海水、海冰融化水及河源淡水3个端元盐度和总碱度的特征值,计算分析了夏季表层海水中淡水所占的比例。示踪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海盆南部海冰融化水所占比例最大,该区为海冰剧烈融化的冰缘带。径流水的比例明显低于海冰融化水的比例,径流水主要来自白令海入流水中携带的Yukon河水和加拿大Mackenzie河水的输入。2008年夏季海冰融化水以及由白令海入流水输入的淡水量都明显比2010年大,由Mackenzie河水带来的淡水影响变化不大,但其影响的峰值区域位置有所偏移,与海冰分布区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冰洋 总碱度 淡水分布 海冰融化水 河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浮游生物量和营养盐含量时空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颜秀花 蔡榕硕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初步构建了一个以浮游植物(P)、浮游动物(Z)和营养盐(N,包括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生态变量的NPZ简单生态模型,并通过与POM三维水动力模型的耦合,建立了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厦门湾全海域三维浮游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模拟研究.... 初步构建了一个以浮游植物(P)、浮游动物(Z)和营养盐(N,包括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生态变量的NPZ简单生态模型,并通过与POM三维水动力模型的耦合,建立了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厦门湾全海域三维浮游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海域浮游动植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生物量最高,秋、冬季较低,但不同的海区达到峰值的季节并不相同;活性磷酸盐含量冬季最高,春季最低,与浮游植物量值有较明显的反位相关系,表明厦门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活性磷酸盐含量限制.模拟结果符合历史观测特征,且模拟值与实测值量级比较吻合,因此所建立的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厦门湾海域浮游生态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厦门湾 浮游生物 生态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海岛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区域背景及污染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劳齐斌 卜德志 +3 位作者 张可欣 陈法锦 陈立奇 矫立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19-1727,共9页
为了研究沿海海岛背景区大气OCPs(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于福建东山岛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其中20种OCP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东山岛大气颗粒物中ρ(总OCPs)为0. 05~13. 24 pg/m3,平均值为(3. 21±2. 78) pg/m3.其... 为了研究沿海海岛背景区大气OCPs(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于福建东山岛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其中20种OCP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东山岛大气颗粒物中ρ(总OCPs)为0. 05~13. 24 pg/m3,平均值为(3. 21±2. 78) pg/m3.其中,ρ(HCH)(HCH为六六六)最高,占ρ(总OCPs)的50. 2%,其次是ρ(甲氧DDT)(甲氧DDT为甲氧滴滴涕)、ρ(DDT)(DDT为滴滴涕)和ρ(异狄氏剂),而ρ(氯丹)、ρ(硫丹)、ρ(艾氏剂)和ρ(狄氏剂)均较低.ρ(总OCPs)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 OCPs分子标志分析显示,冬季和春季东山岛存在林丹新源的输入,夏季存在DDT新源的输入,而氯丹和硫丹主要以历史残留为主.与其他区域相比,东山岛大气颗粒物中ρ(总OCPs)明显低于城市、工业、农业、郊区、陆地背景区以及欧洲沿海背景区,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按功能区分化,OCPs的污染特征表现为城市、工业和农业区域>郊区、陆地背景区>海洋背景区.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显示,春季ρ(总OCPs)较高可能受到北方陆地污染气团来源的影响,而夏季ρ(总OCPs)较低主要受到洁净海洋气团来源的影响.研究显示,福建沿海海岛背景区域大气中OCPs受污染源影响较小,其赋存状态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沿海海岛 后向轨迹 大气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海表盐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淡水通量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付迪 蔡榕硕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6-473,共8页
基于1980~2015年的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SODA)、全球海气通量(OAFlux)和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PCP)等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拟合、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海... 基于1980~2015年的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SODA)、全球海气通量(OAFlux)和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PCP)等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拟合、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海表盐度(SSS)和淡水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SSS与淡水通量的气候态及长期线性变化趋势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两者均有多种时间尺度的EOF模态,其年代际变化模态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有密切的滞后相关.分析表明,PDO可能通过影响Walker环流的变化来影响热带西太平洋的淡水通量分布,从而影响SSS的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海表面盐度 淡水通量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热带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响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秀珍 梁卫 +1 位作者 温之平 蔡榕硕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分析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的响应情况,采用1967—2001年共35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等资料,利用合成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南海上层盐度与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海域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及季风强度的... 为分析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的响应情况,采用1967—2001年共35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等资料,利用合成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南海上层盐度与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海域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及季风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南海夏季风建立,南海北部、东部的盐度降低,南部盐度增加。在强季风年,南海北部沿岸、东部盐度偏低,南海南部马来西亚以北海域盐度偏高;弱季风年南海盐度异常分布则为北部、东部盐度偏高,南部盐度偏低。南海上层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和季风强度的响应均与南海的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盐度 夏季风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