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潮流能资源的数值估算——以胶州湾口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吕新刚 乔方利 +1 位作者 赵昌 夏长水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在回顾国际上现有的潮流能资源估算方案基础上,提出利用三维潮流数值模式估算潮流能的思路,并在胶州湾进行了应用。基于普林斯顿海洋模式,建立了胶州湾潮汐潮流三维数值预报模型,对研究海区的潮汐和潮流做出了较为准确的模拟。数值模拟... 在回顾国际上现有的潮流能资源估算方案基础上,提出利用三维潮流数值模式估算潮流能的思路,并在胶州湾进行了应用。基于普林斯顿海洋模式,建立了胶州湾潮汐潮流三维数值预报模型,对研究海区的潮汐和潮流做出了较为准确的模拟。数值模拟得到的胶州湾口最大可能潮流速度为2m/s,具有一定的潮流能开发潜力;湾口水道上多年平均潮流能蕴藏量为16MW,大潮期间的瞬时值和大潮周日平均值可分别达135和49MW.潮流资料时间序列的长度对潮流能储量的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由于潮流现象具有强烈的时变性和多种周期,估算潮流能的平均储量应积累一年以上的资料为宜。研究表明,潮流数值模式能够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潮流数据,有效弥补潮流实测资料稀缺的不足,因而可作为潮流能资源评价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能 资源估算 数值模拟 胶州湾 普林斯顿海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与海洋环境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振波 石学法 +1 位作者 高爱国 鞠小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4-31,共8页
通过对白令海 1 2个表层沉积物中微体生物化石放射虫的分析 ,共鉴别放射虫 2 4 72枚 ,计36属、45种。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点为 :1 .浅水陆架 -陆坡上部区的粉砂、细砂沉积物中放射虫化石数量少且属种单调。2 .陆坡下部区的火山... 通过对白令海 1 2个表层沉积物中微体生物化石放射虫的分析 ,共鉴别放射虫 2 4 72枚 ,计36属、45种。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分布特点为 :1 .浅水陆架 -陆坡上部区的粉砂、细砂沉积物中放射虫化石数量少且属种单调。2 .陆坡下部区的火山碎屑及浊流沉积物中放射虫化石亦不丰富。3.海盆区粘土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化石丰度高且分异度高。本区陆架放射虫化石的优势种为Spongotrochus glacialis.影响放射虫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流、地形、水深、水温等。另外 ,该区沉积物的物源主要为陆源沉积物、生物源沉积物和火山源沉积物 ,它们主要来源于俄罗斯东部的勘察加半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放射虫化石 海表层沉积物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内潮耗散的南海M_2分潮伴随同化数值模拟
3
作者 高秀敏 魏泽勋 +2 位作者 吕咸青 王永刚 李淑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18,共8页
建立南海潮波模式及其伴随同化模式,在传统二维潮波方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内潮耗散项,考虑了内潮耗散对南海潮波系统的影响,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改进了内潮耗散参数化方案,并给出内潮耗散项中地形效应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比,本文的参数化... 建立南海潮波模式及其伴随同化模式,在传统二维潮波方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内潮耗散项,考虑了内潮耗散对南海潮波系统的影响,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改进了内潮耗散参数化方案,并给出内潮耗散项中地形效应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比,本文的参数化方案比前人参数化方案能取得更为合理的模拟结果。以63个验潮站和24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轨道交叉点处的调和常数作为观测值,利用伴随同化方法来优化模式中的底摩擦系数和内潮耗散系数。为了寻求最优的优化方案,设计了7组数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7先优化内潮耗散系数再优化底摩擦系数的模拟结果最优。利用实验7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海M2分潮的潮波特征,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M2分潮 伴随同化 内潮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漂流浮标资料对黑潮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流场及其季节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胡筱敏 熊学军 +2 位作者 乔方利 郭炳火 林霄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共16页
利用1987年以来WOCE项目及我国自行投放或进入黑潮及其邻近海域(15°-36°N,114°-135°E)的共计323个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得到全年平均及季节平均的浮标轨迹及(1/4)°×(1/4)°格点平均的... 利用1987年以来WOCE项目及我国自行投放或进入黑潮及其邻近海域(15°-36°N,114°-135°E)的共计323个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得到全年平均及季节平均的浮标轨迹及(1/4)°×(1/4)°格点平均的表层流矢量结果。分析认为:对于全年平均的表层流场,黑潮表层流路主要表现了对大洋西边界地形的适应,并呈现出6个较大的弯曲,其中在反气旋型弯曲处都发生分支或入侵现象、气旋型弯曲处这种现象却不明显。对于季节平均的表层流场,黑潮表层不同流段分别表现出各自显著的季节差异:吕宋海峡附近海域,表层水向南海的入侵只发生在秋、冬两季,而春、夏两季却不发生;在台湾以东海域,黑潮表层流路与黑潮右侧反气旋涡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春季没有涡旋存在时,黑潮表层流路常出现气旋式大弯曲,其他三个季节反气旋涡存在时,黑潮表层流路相对平直;在台湾东北海域,黑潮表层水向东海南部陆架区的入侵以秋、冬季最强,春季次之,而夏季几乎不发生;在赤尾屿以北的东海黑潮中段,黑潮流动比较稳定,其表层平均流径走向由偏北到偏东依次约为冬(北偏东30°)、春(北偏东33°)、秋(北偏东38°)、夏(北偏东45°);流路宽度由宽至窄依次约为秋(90 km)、春(80 km)、冬(70 km)、夏(60 km),而流速由大至小依次为夏、春、秋、冬,且各季节都表现出北段流速大于南段的现象;在九州西南海域,春、秋两季黑潮表层水发生明显的向北入侵,入侵的黑潮水与东海外陆架水共同成为对马暖流的一部分来源,而夏季这种现象不明显,九州西南海域黑潮表层流路北界的位置以秋季最为偏北(但最北不超过31°N)、流路也最宽;在琉球群岛外缘海域,南半部基本没有北上的表层流存在,只有在冲绳群岛-奄美群岛以东海区,秋、夏、春三季表层反气旋涡旋都比较活跃,在涡旋的西侧有顺着冲绳群岛-奄美群岛的东北向流,其中秋季最为明显。这些结果可以为黑潮及其邻近海域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直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及其邻近海域 表层流场 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 季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海侵时期古渤海潮流沉积动力环境特征及其与现今对比 被引量:4
5
作者 季有俊 杨作升 +2 位作者 王厚杰 毕乃双 芦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39,共9页
全新世以来最大海侵时期(7kaBP)中国东部海的海平面达到最大,黄河三角洲此时期并未形成,整个古渤海西部轮廓较开阔。依据前人浅地层剖面和岩心测年的研究,大体恢复了中国东部海的古岸线和古水深,运用三维水动力悬沙数学模型(ECOMSED)对... 全新世以来最大海侵时期(7kaBP)中国东部海的海平面达到最大,黄河三角洲此时期并未形成,整个古渤海西部轮廓较开阔。依据前人浅地层剖面和岩心测年的研究,大体恢复了中国东部海的古岸线和古水深,运用三维水动力悬沙数学模型(ECOMSED)对最大海侵时期和现今两个时期渤海的潮流沉积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古渤海较现今水深大、区域宽广,加之传入古渤海的潮波较现在弱,古渤海的潮流较现在弱很多,尤其是渤海西部黄河入海区域。在这种较弱的潮流动力环境下,黄河入海泥沙更容易沉降,更容易快速堆积并向外海推进,更有利于黄河物质在近岸堆积和形成黄河三角洲。由于古渤海水动力较弱,黄河泥沙输出渤海的泥沙较现在的比例要少。古今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东部潮流都较弱,细颗粒泥沙易沉降,沉积厚度较大,而辽东湾内整体潮流动力较强,细颗粒泥沙不易沉降,是导致辽东湾内底质颗粒相对较粗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海侵时期 潮流沉积 数值模拟 古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入流及其与北冰洋异常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33
6
作者 史久新 赵进平 +1 位作者 矫玉田 曲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 ,对北冰洋的海冰、水团和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北冰洋的海冰和海洋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异常变化 ;与此同时 ,白令海峡太平洋入流水的流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 ,太平洋水在北冰洋中的运移... 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 ,对北冰洋的海冰、水团和环流产生重要影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北冰洋的海冰和海洋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异常变化 ;与此同时 ,白令海峡太平洋入流水的流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 ,太平洋水在北冰洋中的运移路径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有关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北冰洋异常变化与太平洋入流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太平洋 海冰 水团 环流 运移 海洋 异常变化 改变 人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盐度遥感反演精度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史久新 朱大勇 +1 位作者 赵进平 曹勇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01-105,共5页
利用海面微波辐射的理论模型和海水介电常数计算公式,对影响海水盐度遥感反演精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包括波段的优选、极化方式和入射角的设计、温度和盐度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亮温对温度的敏感性应该作为选择盐... 利用海面微波辐射的理论模型和海水介电常数计算公式,对影响海水盐度遥感反演精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包括波段的优选、极化方式和入射角的设计、温度和盐度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亮温对温度的敏感性应该作为选择盐度遥感波段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双极化、较大入射角的天线工作方式有助于提高盐度遥感的精度,但是在低温或低盐条件下仍难以达到较高的盐度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盐度 遥感 精度 海面微波辐射 海水介电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傅刚 宋亚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5-41,共7页
利用1909—2008年共100年间的国际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COADS)对北太平洋和东亚海域海雾的发生频率及海雾发生时主要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海雾主要发... 利用1909—2008年共100年间的国际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COADS)对北太平洋和东亚海域海雾的发生频率及海雾发生时主要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海雾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海域,从北海道到阿留申群岛以南的海域是海雾发生频率较大的地区,海雾发生频率的最大值在40%以上,而在低纬度海域海雾频率几乎为零。4~8月是北太平洋上发生海雾较为频繁的季节,4~7月中国近海海雾主要发生在黄海、东海和渤海海域。6月份山东半岛以南海域海雾最大频率可达20%,进入8月后,海雾频率突然降低到5%以下。海雾发生时,千岛群岛以东海域风向主要以南风为主,其次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居多,海上风速在4.4~12.3m·s-1之间。海雾发生时气温通常接近于露点温度,甚至有部分低于露点温度。海雾发生前,千岛群岛以东海域上气海温差多在-1~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发生频率 北太平洋 海气温差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Ekman流不稳定性致新型次级环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燕 乔方利 +1 位作者 戴德君 马洪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9,共13页
海洋上混合层中的次级环流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垂直输运和混合过程把海洋表层的热量、动量与物质携带到次表层,对海洋上层次级环流生成机制的研究可以丰富对上层海洋的理解和认识。文中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讨论了经典海表Ekman流的不稳定... 海洋上混合层中的次级环流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垂直输运和混合过程把海洋表层的热量、动量与物质携带到次表层,对海洋上层次级环流生成机制的研究可以丰富对上层海洋的理解和认识。文中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讨论了经典海表Ekman流的不稳定性,提出Ekman流的不稳定性可生成一种新型的次级环流。这种次级环流的空间尺度与雷诺数、Ekman流的垂向衰减速率、水平湍黏性系数与垂向湍黏性系数比值等密切相关,尺度范围从数十米到数千米。数十米量级的次级环流其垂向结构以及次级环流流轴与主流场偏角都与Langmuir环流的特征极为相似,是Langmuir环流形成机制的一种新解释。千米量级的次级环流能够解释黄海浒苔的条带分布。此外,所得次级环流的流轴与主流之间的偏角与科氏力有显著关系,北半球次级环流流轴偏向主流左侧,南半球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kman流 稳定性分析 次级环流(二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海流-微地形耦合的沉积动力模式建立及应用
10
作者 芦静 夏长水 +1 位作者 滕涌 刘学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25,共14页
沙纹微地形普遍存在于海底,沙纹的消长能改变底部应力进而影响泥沙的运移。以往研究较多侧重于波致沙纹,并已应用于波浪模式的底摩擦计算,而较少考虑波流联合效应产生的沙纹,也未将其应用于综合的水动力模式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本文在PO... 沙纹微地形普遍存在于海底,沙纹的消长能改变底部应力进而影响泥沙的运移。以往研究较多侧重于波致沙纹,并已应用于波浪模式的底摩擦计算,而较少考虑波流联合效应产生的沙纹,也未将其应用于综合的水动力模式和沉积物输运模式。本文在POM水动力模式中嵌入新南威尔士大学泥沙模式,通过耦合波流共同作用的微地形模型与波流相互作用底边界层模型,发展了波浪-海流-微地形(沙纹)耦合的沉积动力模式。本文将该模式应用于澳大利亚Jervis湾,针对波主导和波流联合主导沙纹两种类型,分别进行了沙纹发展状态、几何形态的分布及悬浮泥沙的模拟。结果表明:波致沙纹比波流联合作用的沙波具有更大的波高和波长,因此当波主导时沙纹对悬浮泥沙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考虑随沙纹变化的粗糙度,相比于以往模式设置均一的粗糙度,该模型能对悬浮物浓度的骤升过程进行更精细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动力模式 波流耦合 微地形 沙纹 底边界层 底粗糙度 悬浮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地转框架下南大洋的长Rossby波海盆模
11
作者 范海梅 李丙瑞 张庆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7-522,共6页
在行星地转框架下研究了具有弱耗散的南大洋的低频长Rossby波海盆本征模。本征模的本征函数具有倾斜的特点。最小耗散模的周期是由海盆中最慢的Rossby波从东边界传到西边界所需要的时间确定的,而其他模的本征频率是最小耗散本征模的本... 在行星地转框架下研究了具有弱耗散的南大洋的低频长Rossby波海盆本征模。本征模的本征函数具有倾斜的特点。最小耗散模的周期是由海盆中最慢的Rossby波从东边界传到西边界所需要的时间确定的,而其他模的本征频率是最小耗散本征模的本征频率的整数倍。最小耗散本征模的周期对耗散系数和大陆的南北平移不敏感,而半衰期对这2个参数比较敏感。另外,最小耗散本征模的周期和半衰期都对德雷克海峡的关闭或打开较敏感。通过假定科氏参数为β0的线性函数,发现本征函数的倾斜方式和周期都随着f0和β0变化,而半衰期在耗散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变的。进一步验证了海盆模的本征函数的倾斜方式与斜压Rossby波传过海盆的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Rossby波海盆模 本征周期 E-折时间尺度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