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测绘中船体姿态改正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彭琳 刘焱雄 +2 位作者 吴永亭 周兴华 杨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4,共7页
船体姿态变化是海洋测绘中重要的误差来源,需要进行修正。姿态改正实际上是进行坐标系变换,存在着不同的坐标轴旋转顺序,对应的旋转矩阵形式也不一样。实际应用中发现不同的旋转矩阵导致不同的姿态改正结果,甚至出现错误的改正。仔细分... 船体姿态变化是海洋测绘中重要的误差来源,需要进行修正。姿态改正实际上是进行坐标系变换,存在着不同的坐标轴旋转顺序,对应的旋转矩阵形式也不一样。实际应用中发现不同的旋转矩阵导致不同的姿态改正结果,甚至出现错误的改正。仔细分析了姿态改正中的三种旋转方式,重点讨论了两种常用模型简化后的误差量级。研究后发现,坐标系变换中的旋转角并非姿态角,并由此导出了两种常用旋转方式对应的旋转角,它是纵摇角和横摇角的函数。采用正确的旋转角,不同的旋转方式能够得到一致的姿态改正结果。另外,在姿态改正精度要求不高于0.2m的前提下,第一种旋转方式可以采用简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标系 姿态改正 旋转角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潜水器在深海海洋测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丁忠军 周兴华 高伟 《海洋测绘》 2013年第1期80-82,共3页
介绍了载人潜水器的特点及其在深海海洋测绘中的重要作用,详细论述了美、法、日、俄等国的载人潜水器在深海海洋测绘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海海洋测绘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深海海洋测绘 载人潜水器 应用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监测系统在北长山岛山后村山体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航 刘乐军 +4 位作者 王东亮 李萍 高伟 周庆杰 杨庆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为有效地监测海岛山体滑坡,找到滑坡的诱发因素,以达到海岛地区防灾减灾的目的。本文以北长山岛为例,针对采石引起的滑坡,利用GPS、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遥感、位移传感器4种滑坡监测方法,联合建立了北长山岛山后村山体滑坡监测系统。... 为有效地监测海岛山体滑坡,找到滑坡的诱发因素,以达到海岛地区防灾减灾的目的。本文以北长山岛为例,针对采石引起的滑坡,利用GPS、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遥感、位移传感器4种滑坡监测方法,联合建立了北长山岛山后村山体滑坡监测系统。通过对比分析这4种方法发现,在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密集的滑坡体中、下部选择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的滑坡体形态数据,在点云数据稀疏的滑坡体上部选择无人机遥测获取的滑坡体形态数据,精确获取了不同时期滑坡体的挖方量、滑移量;位移传感器获取的实时位移监测数据可得到滑坡体的实时滑移动态,发现在其监测数据突变时滑坡存在滑动的风险。研究还发现采石和降雨是引起山后村滑坡体滑移的两个最重要因素,采石导致滑坡体体积整体减小,降雨导致滑坡体上部拉张加速并引起碎石滑塌。由于监测区环境条件的限制,该系统只能进行滑坡体的表面变形监测。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海岛滑坡的监测乃至预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长山岛 山体滑坡 滑坡监测 采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福建东山岛海岸侵蚀及其不同时空尺度成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勇 陈本清 +3 位作者 刘乐军 李培英 杜军 丰爱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8-110,共13页
海岸侵蚀对海岛紧缺的陆地资源及旅游价值较大的沙滩危害巨大。基于卫星遥感、有人航空摄影、无人机航测、GPS和现场调查等多源数据,利用GIS分析了东山岛海岸线类型、位置与长度变化及滩面冲蚀演变。研究表明,东山岛多处曲折自然岸线转... 海岸侵蚀对海岛紧缺的陆地资源及旅游价值较大的沙滩危害巨大。基于卫星遥感、有人航空摄影、无人机航测、GPS和现场调查等多源数据,利用GIS分析了东山岛海岸线类型、位置与长度变化及滩面冲蚀演变。研究表明,东山岛多处曲折自然岸线转化为较为平直的人工岸线致使整体岸线长度减少,无人机高程反演满足滩面排水冲蚀监测精度要求,乌礁湾和山南湾不同养殖排水方式形成不同特征的滩面冲沟,改变了沙滩微地貌形态。海平面上升和台风风暴潮是长期趋势性和短期突发性侵蚀因素的代表,当前短时间尺度的人类活动已成为滩面冲蚀的最主要因素,且有可能转变为长期趋势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侵蚀 东山岛 海滩剖面 遥感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区DLW3101孔沉积物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周航 刘乐军 +2 位作者 徐元芹 周庆杰 高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3-115,共13页
利用氧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确定DLW3101孔底部年龄约为306ka BP,对沉积物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果显示:22.1~63μm粗粒级组分的高值可用来指示海平面下降和东亚冬季风的强盛,0.35~1.16μm和2.32~13.14μm细粒级组分的高值可用来指... 利用氧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确定DLW3101孔底部年龄约为306ka BP,对沉积物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果显示:22.1~63μm粗粒级组分的高值可用来指示海平面下降和东亚冬季风的强盛,0.35~1.16μm和2.32~13.14μm细粒级组分的高值可用来指示海平面上升和东亚夏季风的增强;Al/Ti和K/Ti比值反映的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强度变化可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粒度 地球化学元素 海平面 东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的逐时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于永贵 石学法 +2 位作者 迟万清 胡子峰 乔淑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51,共11页
2002年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入海泥沙普遍以异轻羽状流的形式在河口附近的有限区域内堆积下来。采用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调水调沙期间3期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GOCI)数据对黄河口附近海域进行悬浮物浓度反演,提取了黄河口羽... 2002年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入海泥沙普遍以异轻羽状流的形式在河口附近的有限区域内堆积下来。采用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调水调沙期间3期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GOCI)数据对黄河口附近海域进行悬浮物浓度反演,提取了黄河口羽状流的逐时变化信息;通过黄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以及风场、潮汐等实测数据分析,阐明了羽状流逐时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调水调沙前后黄河口羽状流表现出单向变化和往复变化两种不同的变化过程;而悬浮物浓度的逐时变化显示:河口附近不同站位的悬浮物浓度逐时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同一站位的悬浮物浓度可在1小时之内升高或降低约100mg/L。单向变化型羽状流主要受单向潮流的控制,且GOCI观测时段位于一个落潮或者涨潮过程,河流动力较弱;往复变化型羽状流受涨、落潮往复潮流的控制,涨、落潮流向的转换驱使羽状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而且羽状流位于潮流切变带以内,切变锋对羽状流的形态、分布范围具有明显的切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羽状流 逐时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