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印度洋海洋锋面处低空大气的垂向分布结构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琳 高立宝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本文利用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现场观测数据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弗里曼特尔至中山站间)海洋锋面附近的低空大气风场以及温度场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弗里曼特尔港至中山站之间的亚南极锋锋面暖水侧与冷水侧风速垂向分布结... 本文利用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现场观测数据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弗里曼特尔至中山站间)海洋锋面附近的低空大气风场以及温度场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弗里曼特尔港至中山站之间的亚南极锋锋面暖水侧与冷水侧风速垂向分布结构不同,锋面暖水侧风速垂向梯度小,风速梯度最大值出现在500 m高度附近,而锋面冷水侧低空风速梯度最大值出现在150 m高度附近,揭示了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在东南印度洋海洋锋面附近起重要作用。同时,本文还发现了亚南极锋锋面上空存在一支强的低空纬向急流,急流中心位于300 m高度处;极锋上空低空风速强而高空风速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南锋面 极锋 观测 温度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方法的南黄海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劳钰 王辉武 吕连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6-101,共6页
为研究南黄海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分析了2006年至2007年4个季节布放潜标中声学测流仪的观测数据。结果是:声学测流仪测量的后向散射强度呈现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这是由浮游动物垂直迁移造成的;在4个季节中都出现这一凌晨向下、黄... 为研究南黄海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分析了2006年至2007年4个季节布放潜标中声学测流仪的观测数据。结果是:声学测流仪测量的后向散射强度呈现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这是由浮游动物垂直迁移造成的;在4个季节中都出现这一凌晨向下、黄昏向上的垂直迁移,但是垂直迁移发生的时间有季节变化。利用南黄海辐射通量的直接观测数据,讨论了垂直迁移发生时间与光照的关系,结果表明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光照的影响。这对于研究浮游动物垂直迁移机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垂直迁移 后向散射强度 季节变化 日变化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季节变异机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洪伟 张启龙 +1 位作者 段永亮 徐永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7-357,共11页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NPMOC)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其中,热带环流圈(TC)、副热带环流圈(STC)和深层热带环流圈(DTC)位于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是该海域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基于NEMO模式分别对TC、STC和DT...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NPMOC)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其中,热带环流圈(TC)、副热带环流圈(STC)和深层热带环流圈(DTC)位于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是该海域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基于NEMO模式分别对TC、STC和DTC经向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驱动场增强和减弱情况下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风应力是TC和STC南、北向输送以及DTC南向输送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影响较小;风应力和热盐通量季节变化情况下的敏感性试验表明,TC和STC的南、北向输送以及DTC的南向输送主要是由风应力的季节振荡引起的,而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经向翻转环流 季节变化 NEMO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和热盐输送研究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洪伟 张启龙 +1 位作者 段永亮 徐永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目前它拥有五个环流圈,即副热带环流圈(the subtropical cell,STC)、热带环流圈(the tropical cell,TC)、副极地环流圈(the subpolar cell,SPC)、深层热带环流圈(the deep trop...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目前它拥有五个环流圈,即副热带环流圈(the subtropical cell,STC)、热带环流圈(the tropical cell,TC)、副极地环流圈(the subpolar cell,SPC)、深层热带环流圈(the deep tropical cell,DTC)和温跃层环流圈(the thermohaline cell,THC)。这些环流圈是北太平洋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它们的变化对海洋上层热盐结构和气候变化皆有重要影响。迄今,人们已对STC、TC和DTC的结构形态、变化特征与机理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对STC的极向热输送特征也做了一些初步分析。但应指出的是,关于SPC和THC的研究仍较少,迄今尚不清楚这两个环流圈的三维结构和变异机理;而且,对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的热盐输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各环流圈的热盐输送特征、变化规律和变异机理仍知之甚少,这些科学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经向翻转环流 热盐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上升流对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域pH影响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薛亮 王辉武 +2 位作者 韦钦胜 李劳钰 于卫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共8页
基于2013年9月底至10月初在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域调查得到的碳酸盐参数和相关水文数据,首次报道了该海域pH的分布,并重点探讨了南爪哇上升流(季风上升流)对其影响。结果显示上升流影响区表层pH低于周围非上升流影响区。通过两端元混合模型... 基于2013年9月底至10月初在印尼爪哇岛南部海域调查得到的碳酸盐参数和相关水文数据,首次报道了该海域pH的分布,并重点探讨了南爪哇上升流(季风上升流)对其影响。结果显示上升流影响区表层pH低于周围非上升流影响区。通过两端元混合模型,定量讨论了上升流的物理输运和生物活动对pH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升流的物理输运至少造成了海表层盐度增加0.4个单位,溶解无机碳(DIC)增加110μmol/kg,pH降低约0.2个单位;同时,在上升流区,强烈的生物活动(叶绿素a浓度大于0.4mg/m3)使得DIC的降低量达70μmol/kg,pH的增加量达0.15个单位。总体来看,该研究区域的物理输运作用大于生物作用,综合效应表现为DIC的增加和pH的降低。另外,同上升流的物理输运作用和生物作用相比,上升流引起的表层冷却和增盐对pH的影响较小(热力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东边界上升流 生物活动 物理输运 南爪哇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深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原因 被引量:5
6
作者 高晓倩 方越 +2 位作者 祖永灿 塔娜 刘宝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利用SODA数据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气候跃迁前后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变化的季节特征,研究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变化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1976—1977年气候跃迁之后,温跃层深度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热带太... 利用SODA数据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气候跃迁前后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变化的季节特征,研究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变化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1976—1977年气候跃迁之后,温跃层深度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热带太平洋东部的秘鲁沿岸海域温跃层变深,而在10°S^10°N的热带太平洋其他海域温跃层均呈现变浅趋势;2)温跃层深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总体表现为,温跃层变浅的最显著区域随着季节的推移由东太平洋逐渐移至西太平洋并且变浅的幅度增大;3)热带太平洋海表面风场的年代际变化导致的赤道西风异常及风场异常的散度场是温跃层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温跃层 年代际变化 季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季节内振荡对海表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洋 于卫东 +3 位作者 孙即霖 李奎平 刘延亮 高立宝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1-359,共9页
利用了逐时的热带印度洋浮标观测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SST的日变化振幅与大气对流活动存在显著的反位相关... 利用了逐时的热带印度洋浮标观测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SST的日变化振幅与大气对流活动存在显著的反位相关系,即在对流活动最强时,SST的日变化振幅最小,标准差为0.06℃;在对流活动最弱时,SST的日变化振幅最大,标准差为0.23℃。以浮标观测的海-气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可以再现SST日变化特征的季节内差异,据此诊断发现海表净热通量和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内变化是MJO影响SST日变化振幅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季节内振荡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夏季楚科奇海余流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辉武 刘娜 +1 位作者 赵昌 舒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6,共9页
根据2008-08-05-09-07在楚科奇海布放的一套浅水潜标系统(71°40′1.4″N,167°58′54.6″W)获得的海流剖面资料及温盐资料,采用Lanczos余弦滤波的方法,研究了楚科奇海中央水道余流剖面及温盐时间序列的结构和变化特征,对表层... 根据2008-08-05-09-07在楚科奇海布放的一套浅水潜标系统(71°40′1.4″N,167°58′54.6″W)获得的海流剖面资料及温盐资料,采用Lanczos余弦滤波的方法,研究了楚科奇海中央水道余流剖面及温盐时间序列的结构和变化特征,对表层余流与风场的关系及影响温盐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余流的方向和大小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表层余流全流呈现西向流态,平均流速为19.6cm/s,方向为257.4°,受表层风场影响显著;中、下层的余流全流平均流速为6.6cm/s,流向为29.6°,呈现东北偏北方向。在整个观测期间,温度时间序列表现出剧烈的震荡,振幅达到3.7℃以上,而盐度序列变化缓慢,波动区间相对较小,为32.0~32.8,并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温盐序列的变化受底层余流分布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余流分布 温盐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SST季节循环双峰结构的热收支诊断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延亮 于卫东 李奎平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7,共9页
孟加拉湾海表温度(SST)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它在春季和秋季出现两个峰值,而且春季峰值要高于秋季。本研究利用孟加拉湾中部的浮标观测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对2009年孟加拉湾混合层热收支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两个SST峰值的形成机制及不... 孟加拉湾海表温度(SST)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它在春季和秋季出现两个峰值,而且春季峰值要高于秋季。本研究利用孟加拉湾中部的浮标观测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对2009年孟加拉湾混合层热收支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两个SST峰值的形成机制及不对称的原因。结果表明:春、秋季孟加拉湾增暖过程呈现不同机制,春季增暖主要是热通量项的强加热效应的造成的,而秋季增暖是热通量项和温度平流输运共同加热造成的。SST在春季和秋季的峰值不对称主要是由热通量的加热效应不对称所造成的。对热通量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春、秋季被混合层吸收的热通量和混合层深度的不对称共同造成了热通量加热效应的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热通量 双峰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内振荡对热带印度洋SST日变化的调制——一维混合层模式的诊断结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洋 Tim Li +2 位作者 李奎平 于卫东 刘延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43,共10页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定量地诊断了MJO事件中SST日变化的差异成因。结果表明,SST日变化在MJO对流最强与最弱位相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短波辐射的季节内变化所致(40%),其次是风应力(38%)和潜热通量(14%),其他要素的影响较小。而SST日变化在MJO对流增强与减弱位相所呈现的不对称特征,主要是由纬向风应力的不对称性所致,这是MJO扰动结构与背景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日变化 季节内振荡 一维混合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中尺度涡季节和年际变化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祖永灿 方越 +1 位作者 高晓倩 孙双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依据1993-01-2014-10由卫星高度计资料导出的地转流异常场数据,用几何方法探测识别并追踪了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统计了涡旋的半径、移动距离和移动速率,发现它们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北太平洋涡旋生成数量存在着显... 依据1993-01-2014-10由卫星高度计资料导出的地转流异常场数据,用几何方法探测识别并追踪了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统计了涡旋的半径、移动距离和移动速率,发现它们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北太平洋涡旋生成数量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在冬季涡旋生成的数量最多而夏季生成的数量最少;夏季与冬季相比,涡旋生成数量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15°~35°N。此外,北太平洋涡旋生成数量还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变化;各个季节对全年变化的方差贡献量值相当。不论是季节变化还是年际变化,涡旋生成数量的变化与SST的变化均是反相,这是因为SST变化改变了上层海洋的层结强度进而影响了涡旋的生成,但该物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中尺度涡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海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夏季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群的分布、丰度及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晔 李超伦 +1 位作者 刘梦坛 高立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45-953,共9页
根据2013/2014年夏季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使用北太平洋网采样品及同步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拟长臂樱磷虾(Thysanoessa macrura)、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和近缘哲水蚤(Calanus propinqu... 根据2013/2014年夏季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使用北太平洋网采样品及同步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拟长臂樱磷虾(Thysanoessa macrura)、尖角似哲水蚤(Calanoides acutus)和近缘哲水蚤(Calanus propinquus)这四种优势浮游动物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和拟长臂樱磷虾在南设得兰海域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其中南极大磷虾丰度较高,且它们的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离。在研究海域东部的南奥克尼群岛(South Orkneys)邻近海域发现了大量的南极大磷虾原蚤状C期幼体,表明大磷虾曾于1月中上旬左右产卵繁殖。研究海域的东部南极大磷虾种群结构以幼体前期为主,而西部的种群结构则以幼体后期、未成体和成体为主。尖角似哲水蚤和近缘哲水蚤的空间分布也较为广泛,且两者分布基本一致。东部南奥克尼群岛临近海域的浮游植物浓度较低,这可能是大量南极大磷虾幼体和桡足类摄食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虾 桡足类 丰度 分布 种群结构 南设得兰海域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春季Wyrtki急流变异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国庆 刘琳 +6 位作者 段永亮 王关锁 王辉武 刘延亮 王海员 冯琳 于卫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9-199,共11页
通过分析深海潜标系统的实际观测海流数据对2013年赤道印度洋上层Wyrtki急流(WJ)的变异进行了研究,发现WJ在2013年呈现明显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春季WJ强度略强于同年秋季WJ。再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也同样验证此结论,而这与气候态WJ的演... 通过分析深海潜标系统的实际观测海流数据对2013年赤道印度洋上层Wyrtki急流(WJ)的变异进行了研究,发现WJ在2013年呈现明显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春季WJ强度略强于同年秋季WJ。再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也同样验证此结论,而这与气候态WJ的演化特征相反。在气候平均态下,印度洋春季WJ强度远弱于秋季WJ强度。进一步数据分析与数值模式结果表明,2013年春季WJ异常加强与赤道印度洋海表风场变化密切相关,而春季海表风场的变化主要归因于2013年春季异常增强的季节内振荡(ISO)事件,发生在2013-05的ISO对流位相是导致春季印度洋海表西风异常的直接原因。本研究揭示了中小时间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更长时间尺度海洋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yrtki急流 季节内振荡 印度洋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夏季胶州湾表层海水pCO_2的分布及控制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云霄 刘翔宇 +3 位作者 薛亮 杨旭锋 韩萍 张龙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90,共9页
根据胶州湾2016年夏季6月末和7月初两个航次调查得到的碳酸盐数据和相关水文参数,探讨了两个航次下表层海水pCO_2分布的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6月末表层海水pCO_2处于478~1 043μatm之间。其中在湾东北海域,处理后污水DIC直接输入和... 根据胶州湾2016年夏季6月末和7月初两个航次调查得到的碳酸盐数据和相关水文参数,探讨了两个航次下表层海水pCO_2分布的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6月末表层海水pCO_2处于478~1 043μatm之间。其中在湾东北海域,处理后污水DIC直接输入和好氧呼吸使得DIC明显盈余,这是造成这一区域pCO_2最高的主要原因。而在湾西部和湾中海域,初级生产和碳酸钙沉淀引起DIC明显亏损,但由于碳酸钙沉淀释放CO_2强于初级生产消耗,该区域pCO_2最低仍高达500μatm左右,表现为CO_2的源。而到了7月初,降雨过程发生后,湾内初级生产显著增强,pCO_2下降至298~570μatm。但由于同时伴随的碳酸钙沉淀释放CO_2,使得CO_2的汇区主要出现在DO%大于140%的李村河口和湾西部部分区域。7月初初级生产的显著增强可能与湿沉降带来的营养盐输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PCO2 处理后污水DIC直接输入 初级生产 碳酸钙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的影响
15
作者 吴玥 刘琳 +2 位作者 王辉武 李奎平 杨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8-196,共9页
厄尔尼诺事件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根据海表温度时空演化特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即东部型、中部型。通过对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指出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期,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Wyrtki Jet,WJ)具有显著... 厄尔尼诺事件是发生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根据海表温度时空演化特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即东部型、中部型。通过对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指出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期,印度洋秋季Wyrtki急流(Wyrtki Jet,WJ)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厄尔尼诺东部型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秋季WJ显著减弱,赤道印度洋表层海流表现为弱西向流;厄尔尼诺中部型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秋季WJ较历史同期水平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通过影响印-太海区大气沃克环流系统,调制了秋季赤道印度洋海表风场,进而调制了印度洋秋季WJ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yrtki急流 厄尔尼诺 年际变化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