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皇岛入海口邻近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莉 张建乐 +2 位作者 牛纪祝 石伟杰 马新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89,共7页
2009年夏季和2012年夏季对秦皇岛入海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09年和2012年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皆以多毛类和节肢动物为主,物种数和丰度皆... 2009年夏季和2012年夏季对秦皇岛入海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09年和2012年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皆以多毛类和节肢动物为主,物种数和丰度皆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与2009年相比,2012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有所减少,优势种种类变化较大,但物种优势度变化不明显。(2)2009年和2012年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总生物量组成变化明显,各生态类群的优势地位出现了明显更替。(3)2009年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2012年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两次调查中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组成皆呈显著性差异,群落不相似性主要贡献者差异性较大。(4)根据BIOENV和BVSTEP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和无机磷含量;2012年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盐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秦皇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秦皇岛近岸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马新 徐金涛 +4 位作者 杨雯 李微微 谭法启 王众 李欣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15-1429,共15页
为了解秦皇岛近岸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1年4~10月在秦皇岛金梦海湾、东山浴场两个典型海域7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等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为了解秦皇岛近岸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21年4~10月在秦皇岛金梦海湾、东山浴场两个典型海域7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对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等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两个典型海域海水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5属92种(包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32属67种,甲藻门(Pyrrophyta)12属24种,金藻门(Chrysophyta)1属1种,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全年优势种共26种,其中硅藻20种,甲藻6种,且多出现在4~7月,未出现7个月份共有的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在8月达到全年最高值,为1.01×108 cells/m3,其余月份浮游植物丰度均在106 cells/m3量级。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生物与环境(BIOENV)相关分析表明,水温和盐度是影响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两个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差别不大,但金梦海湾海域的营养盐环境和水动力条件更适合甲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位及其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石伟杰 李莉 +4 位作者 张永丰 王全颖 赵倩倩 张建乐 姚远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0-679,共10页
为了解秦皇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特征,掌握秦皇岛海域底栖生物分布状况,于2017年8月和2021年8月对该海域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 为了解秦皇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特征,掌握秦皇岛海域底栖生物分布状况,于2017年8月和2021年8月对该海域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结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年和2021年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种和60种,其中优势种有6种和12种。两次调查生态位宽度值范围分别为0.69~2.31和0.64~2.19。2017年和2021年底栖动物优势种中广生态位种均为2种,分别为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和经氏壳蛞蝓(Philine kinglipini)。2017年和2021年均仅有1种窄生态位种,分别为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和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其余均为中生态位种。2017年和2021年生态位重叠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00~0.49和0.00~0.91,其中2017年没有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6的种对;2021年有3对大于0.6,占总对数的4.5%,其中,日本臭海蛹(Travisia japonica)和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ohgi tsingtauense)重叠值最高(0.91)。冗余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水温、叶绿素a、无机磷和pH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2021年水深、盐度、温度、叶绿素a和无机氮对底栖动物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底栖动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海域微微型藻华期间叶绿素a分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勇 张永丰 +4 位作者 张万磊 张建乐 段金华 李丽 吕颂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63,共7页
2011年6月秦皇岛北戴河海域暴发微微型浮游植物赤潮,对北戴河海域进行了3次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赤潮暴发期间的6月和非赤潮期间的7、8月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 2011年6月秦皇岛北戴河海域暴发微微型浮游植物赤潮,对北戴河海域进行了3次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赤潮暴发期间的6月和非赤潮期间的7、8月表层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叶绿素a(Chl.a)平均含量为10.85±5.13μg/L,非赤潮期间7月、8月Chl.a的平均含量为5.50±3.60μg/L。赤潮期间和非赤潮期间各粒级浮游植物Chl.a含量对Chl.a总量的贡献率有所差异,赤潮期间6月小型(Microphytoplankton,>20μm)、微型(Nanophytoplankton,2~20μm)和微微型(Picophytoplankton,0.74~2μm)浮游植物对总Chl.a的贡献率分别为2.1%、48.3%和49.6%。非赤潮期间7月小型、微型、微微型对总Chl.a的贡献率分别为14.4%、51.6%、24.0%。通过浮游植物粒径分级Chl.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赤潮期间调查海域浮游植物Chl.a与硝酸盐的相关性系数随着浮游植物粒径的增大而从负逐渐变正。发现在非赤潮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与OD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粒径分级 微微型浮游植物 秦皇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近岸海域保守污染物漂移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褚芹芹 张万磊 +1 位作者 吴玲娟 丁扬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46,共8页
采用FVCOM数值模型的水动力模拟结果为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漂移模型提供背景潮流场,模拟了秦皇岛近岸7个河口保守污染物在风和潮流作用下的漂移轨迹,分析了两种作用对污染物在近岸运移轨迹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无风状态下,以金山嘴为界,... 采用FVCOM数值模型的水动力模拟结果为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漂移模型提供背景潮流场,模拟了秦皇岛近岸7个河口保守污染物在风和潮流作用下的漂移轨迹,分析了两种作用对污染物在近岸运移轨迹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无风状态下,以金山嘴为界,金山嘴以南各河口粒子漂移距离相对较长,受到近岸潮流的影响,粒子运动轨迹与秦皇岛近岸流场走向相符;1级风力下,漂移轨迹顺着潮流的方向移动,漂移距离甚至会小于无风状态,尤其是1级风力下的NE风和NWN风;在2-3级风力下,风的去向即为粒子漂移的方向,风力越大漂移距离越远、漂移范围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保守污染物 FVCOM拉格朗日 粒子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海洋模型GOCTM的海啸传播过程数值模拟——以2004印尼大海啸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褚芹芹 于华明 鲍献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46,共11页
文中利用在有限体积近海模型FVCOM基础上拓展开发的全球海洋模型GOCTM(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and Tide Model)进行了海啸波传播过程模拟,GOCTM采用全球无结构三角形网格,避免了开边界条件引入带来的误差,利用德国AWI研究所提供的... 文中利用在有限体积近海模型FVCOM基础上拓展开发的全球海洋模型GOCTM(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and Tide Model)进行了海啸波传播过程模拟,GOCTM采用全球无结构三角形网格,避免了开边界条件引入带来的误差,利用德国AWI研究所提供的海啸源作为初始水位场,模拟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2地震引发的海啸传播过程。通过模拟结果与印度沿岸潮位站数据以及海啸发生过程观测到的卫星高度计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相近,相关系数最高达0.82,相关性较好。模拟的海啸波到达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时间与日本的TUNAMI模型和德国AWI研究所的TsunAWI模型的模拟结果相符,时间相差不到30min,证明GOCTM全球模型可以较好地对海啸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令人满意,希望本工作可以为我国海啸预报和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CTM 印尼海啸 海啸传播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燕 张勇 +3 位作者 李莉 张彦龙 张建乐 马继成 《河北渔业》 2019年第9期35-38,56,共5页
对秦皇岛海域46个站位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海水中Cu、Cd、As含量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波动,部分站位Pb、Zn、Hg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北部海水... 对秦皇岛海域46个站位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海水中Cu、Cd、As含量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波动,部分站位Pb、Zn、Hg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北部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略高,各季节综合污染指数比较稳定,海水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戴河口以北的近岸海域,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Pb>Zn,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多种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海域 重金属 分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永丰 张万磊 +2 位作者 李欣阳 张建乐 李铁军 《河北渔业》 2013年第3期12-16,共5页
分析了秦皇岛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Cd、Zn、Hg、As)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各项重金属因子的相互关系,并应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总体含量处在较低的水平,各项重金属之间表现出显著的... 分析了秦皇岛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Cu、Pb、Cd、Zn、Hg、As)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各项重金属因子的相互关系,并应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总体含量处在较低的水平,各项重金属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重金属平面分布基本上呈现自北向南逐渐降低、至滦河口海域又有所升高的趋势,调查海域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近岸 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燕 李欣阳 张建乐 《河北渔业》 2014年第5期15-20,40,共7页
根据2011年对秦皇岛近岸海域水质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pH、DO、COD、PO43--P和DIN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pH、COD和PO43--P超标严重;调查海域... 根据2011年对秦皇岛近岸海域水质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pH、DO、COD、PO43--P和DIN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pH、COD和PO43--P超标严重;调查海域春季海水状况好于夏季和秋季,由春季到秋季,调查海域受到有机污染的范围逐渐扩大,贫营养水平海水范围逐渐缩小,中营养和高营养水平海水范围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近岸 水质状况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属名的研究
10
作者 马新 潘玉龙 徐金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8,共13页
物种中文名,即物种学名的中文译名,在生物专业领域和科学普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对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名的重视程度不够且拟定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现有海洋浮游甲藻的中文名比较混乱,甚至很多属缺少中文译名,不利于国... 物种中文名,即物种学名的中文译名,在生物专业领域和科学普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对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名的重视程度不够且拟定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现有海洋浮游甲藻的中文名比较混乱,甚至很多属缺少中文译名,不利于国内同行科研交流、管理部门决策处置及科普宣传等。本文以AlgaeBase藻类数据库中收录的海洋浮游甲藻的有效拉丁名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中文浮游植物文献书籍中的海洋浮游甲藻中文属名,参照已报道的中文拟名规则,通过溯源考证、参考形态学特征等方式规范了部分浮游甲藻的中文属名。结果显示,海洋浮游甲藻共计152个属,其中有77个属有唯一的中文名报道,且被广泛应用,予以保留;有12个属有两个及以上的中文名,且使用比较混乱,结合文献及这些属的形态特征,为之拟定了比较合理的中文名;有63个属暂无中文名,依据其建立时的文献资料,详细考证其拉丁属名的来源、原始含义及其形态特征描述,为其拟定了较为合理的中文属名,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藻 属名 中文属名 拟名规则 异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秦皇岛市海水入侵分析及现状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微微 傅圆圆 +2 位作者 杨雯 王众 杨超 《河北渔业》 2021年第8期34-37,共4页
基于秦皇岛市近年海水入侵状况监测,分析2015-2019年海水入侵中氯离子和矿物质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机制,进而探讨近年秦皇岛海水入侵现状。结果表明海水入侵区的矿物质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过渡带、未入侵区的矿物质受降水的影响小。
关键词 秦皇岛市 海水入侵 氯离子 矿物质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近岸爆发褐潮重金属分布研究
12
作者 曾思宁 张勇 +2 位作者 李欣阳 石伟杰 陈燕 《河北渔业》 2021年第3期14-18,32,共6页
2009年以来秦皇岛海域爆发褐潮,赤潮种是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2017年8月对秦皇岛北戴河海域进行了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抑食金球藻赤潮爆发期间的海水环境因子,主要分析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 2009年以来秦皇岛海域爆发褐潮,赤潮种是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2017年8月对秦皇岛北戴河海域进行了海域调查,探讨和分析了秦皇岛海域抑食金球藻赤潮爆发期间的海水环境因子,主要分析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影响分析。赤潮期间整个调查海域大部分区域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一类水质标准。褐潮爆发区域海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较其他海域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 重金属 秦皇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海域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特征多元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雯 李微微 《河北渔业》 2022年第7期28-31,44,共5页
根据2019年4—10月对秦皇岛海域水质要素和叶绿素a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季节性变化,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营养盐与叶绿... 根据2019年4—10月对秦皇岛海域水质要素和叶绿素a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季节性变化,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营养盐与叶绿素a具有季节性变化,夏季氮高磷低海域存在明显的磷限制,而夏季水温、光照适宜,浮游植物生长迅速,叶绿素a浓度约为春、秋季节的3倍。运用多元分析手段分析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出结论: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H值、水温、溶解氧,其中水温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营养盐 叶绿素A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海浪、风暴潮及海啸灾害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现场试验及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盛安 龙小敏 +2 位作者 黎满球 姚远 潘文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33,共5页
利用自主研发的近岸海浪、风暴潮及海啸灾害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广东省阳江市闸坡附近海域进行了远程实时监测试验。文章介绍了监测系统的组成,对2007年9月1日—10月3日的观测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台风增水、波高和波周期,采用低通滤... 利用自主研发的近岸海浪、风暴潮及海啸灾害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广东省阳江市闸坡附近海域进行了远程实时监测试验。文章介绍了监测系统的组成,对2007年9月1日—10月3日的观测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台风增水、波高和波周期,采用低通滤波方法获得重力外波。实验结果表明,研发的近岸海浪、风暴潮及海啸灾害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可供实际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风暴潮 海啸 重力外波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环境质量评价
15
作者 李莉 张永丰 +2 位作者 张臻 陈燕 马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5-480,共6页
2012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环境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6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夏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2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 2012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环境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6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夏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2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明显低于春季。春季丰度和生物量皆以软体动物最高;夏季丰度以多毛类最高,生物量以节肢动物最高。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从高潮带向低潮带不断增高。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和AMBI指数对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时,发现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但MPI评价法和AMBI指数法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质量分级结果存在差异。两种评价方法在生态环境状况分级评价中皆存在一定偏差,还需相互校准,并通过环境压力的梯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环境质量 群落特征 滦河口-洋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真菌群落与基质微环境的关系研究
16
作者 朱四喜 夏国栋 +2 位作者 赵伟 高宁 王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81-4490,共10页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喀斯特地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微环境的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测序与分析,以探究真菌群落与基质微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维护、高效脱氮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喀斯特地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微环境的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测序与分析,以探究真菌群落与基质微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维护、高效脱氮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级湿地基质微环境对真菌群落特征表现有显著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及丰度呈现出了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数量占80%以上。此外,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与单毛壶菌门(Monoblepharomycota)也占有一定比例。从一级垂直流下行池至生物稳定塘的过程中,各级湿地的不同导致属水平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性差异,木霉菌属(Trichoderma)、鬼伞属(Coprinellus)、Paraphaeosphaeria、Aquamyces分别为一级垂直流下行池至、上行池以及二级垂直流下行池、上行池的优势菌属,生物稳定塘的优势菌属是塞伯林德纳属(Cyberlindnera)与口蘑属(Tricholoma)。冗余分析以及斯皮尔曼分析表明,环境因子的不同也是导致各级湿地中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中,影响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pH值、溶解氧质量浓度、氨态氮质量比、硝态氮质量比和总氮质量比,与此同时子囊菌门青霉属菌(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与木霉属(Trichioderma)的真菌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高通量测序 真菌群落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新 姚抒含 +5 位作者 徐金涛 张万磊 杨雯 王众 李微微 谭法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91,共17页
依据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的生态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21年6月和9月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9属79种;6月有4种优势种,以硅藻-甲藻混合占优;9月有5种优势种,均为硅藻;2个月... 依据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的生态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21年6月和9月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9属79种;6月有4种优势种,以硅藻-甲藻混合占优;9月有5种优势种,均为硅藻;2个月无共有优势种。6月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7.48×10^(4)个·m^(-3),9月为316.99×10^(4)个·m^(-3),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分布整体均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物种演替明显,且6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大于9月。冗余分析(RDA)显示,造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6月和9月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盐度、温度、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6月海水环境特征为低温高盐水,磷酸盐质量浓度较低,而悬浮物质量浓度较高;9月海水环境特征为高温低盐水,活性磷酸盐较充足,悬浮物质量浓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近岸海域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基质环境因子对AOA和AOB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高宁 朱四喜 +3 位作者 夏国栋 赵伟 赵斌 王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6,共8页
该文以贵州某地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人工湿地对基质环境因子和微生物AOA和AOB群落分布特征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AOB群落多... 该文以贵州某地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人工湿地对基质环境因子和微生物AOA和AOB群落分布特征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AOB群落多样性及丰度均大于AOA,且AOB主导氨氧化过程。AOA的优势菌门主要为泉古菌和奇古菌门,AOB中变形菌门占优。人工湿地发现优势菌属为亚硝化弧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和亚硝化螺菌属。冗余分析表明,人工湿地基质环境因子导致AOA和AOB群落分布呈显著差异。AOA群落主要影响因子为铵态氮、pH和电导率,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硝态氮会限制AOA群落的生长发育。对于AOB群落,p H与亚硝化螺菌属是主要影响因子,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亚硝化单胞菌属和亚硝化弧菌属主要影响因子是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湿地功能微生物资源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群落多样性 环境因子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理化性质对nirS和nirK型反硝化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伟 朱四喜 +3 位作者 夏国栋 高宁 赵斌 王众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0,共9页
深入研究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理化性质及其对相关脱氮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可为解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及提高脱氮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020年12月采集贵州喀斯特地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4口池(一级垂直流下行池、一级垂直流上行池、二级... 深入研究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理化性质及其对相关脱氮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可为解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及提高脱氮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020年12月采集贵州喀斯特地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4口池(一级垂直流下行池、一级垂直流上行池、二级垂直流下行池、二级垂直流上行池)的基质样品,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反硝化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种群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揭示反硝化菌群落与基质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4口池的基质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H在4口池中均呈中性,溶解氧(DO)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下行池的基质电导率(EC)均比上行池要高;总氮(TN)、总磷(TP)含量随着人工湿地梯级呈显著下降趋势,未出现厌氧现象;NO_(3)^(-)-N和NH_(4)^(+)-N含量在二级垂直流下行池中大量积累并达到峰值。在多样性分析中,nirS、nirK型反硝化菌丰度随着人工湿地梯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多样性随人工湿地级数逐渐降低,且下行池丰度多样性显著高于上行池。基质中nirS型反硝化菌共5门9属,nirS型为6门14属,变形菌门是nirS、nirK型反硝化菌群的共同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55.36%~65.72%、30.06%~45.66%。nirS、nirK型反硝化菌共有OTUs数分别为392、245,并与反硝化菌群OTUs数目趋势一致,从多角度表明nirS型反硝化菌群丰度明显高于nirK型,且共有OTUs占有率高达41.6%和41.7%,表明各级池中反硝化菌群相似度较高。冗余分析表明基质中nirS和nirK反硝化菌群的构建主要受pH、NH4+-N、DO、TP、TN影响,且nirS型对pH、nirK型对NH4+-N的响应更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rS和nirK型 反硝化菌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冗余分析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加富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金涛 庞敏 +5 位作者 马新 毛雪薇 吴振兴 陈洪举 王燕 张学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7-563,共7页
由大气中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CO_2加富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毒特征的变化。调制叶绿素荧光结... 由大气中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CO_2加富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毒特征的变化。调制叶绿素荧光结果显示,CO_2加富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 ETRmax)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Fv/Fm、r ETRmax均降低,对半饱和光强(Ik)、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却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说明CO_2加富能促进塔玛亚历山大藻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提高其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和相对最大电子传递效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显示,该株塔玛亚历山大藻主要产漆沟藻毒素1(GTX1)、漆沟藻毒素4(GTX4)、N-磺酰氨甲酰基毒素(C1)及N-磺酰氨甲酰基毒素(C2)四种PSTs毒素,CO_2加富不改变主要麻痹性贝毒(PSTs)的种类组成,但能显著提高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GTX4)产量(P<0.05),而降低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1、C2)产量(P<0.05),说明加富能使塔玛亚历山大藻所产毒素发生转化,进而影响藻细胞的整体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CO2加富 叶绿素荧光参数 麻痹性贝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