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养殖贝类和大菱鲆分离的海洋发光弧菌的分类地位分析
1
作者 刘斌 叶德赞 +3 位作者 Gunter Jost 林义 黄翔玲 郑森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34,共6页
海洋发光弧菌是海水养殖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从福建省晋江市附近水产养殖场花蛤、牡蛎软组织及波罗地海大菱鲆肠道内含物中分离得到16株发光细菌,采用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16S rDNA序列测定、Biolog... 海洋发光弧菌是海水养殖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从福建省晋江市附近水产养殖场花蛤、牡蛎软组织及波罗地海大菱鲆肠道内含物中分离得到16株发光细菌,采用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16S rDNA序列测定、Biolog碳源代谢分析及药敏试验等方法对这些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ARDRA分析指纹图谱,16株发光菌分属于3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对菌落和细胞形态、ARDRA指纹图谱及来源不同的5个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均属于Vibrio属,分别与Vibrio campbellii,V.orientalis,V.fischeri及V.azureus等亲缘关系最近,表明ARDRA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区分同一属内的近缘种;Biolog碳源代谢分析无法将海洋细菌鉴定至种的水平,但可将亲缘关系较近的菌株划分至同一群体;5株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各株菌均对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等敏感,且亲缘关系较近的菌株也具有相似的药物敏感性。四种方法相结合可将细菌区分为属内分类地位相一致的不同群体,为后续更精确的在生理生化方面鉴定细菌提供参考,同时为海水养殖中防治潜在的由发光弧菌引发的病害提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发光弧菌 ARDRA 系统发育分析 BIOLOG 碳源代谢分析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产油真菌的简便初筛 被引量:6
2
作者 秦艳红 叶德赞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选取分离自大洋、深海的28株酵母和143株霉菌,采用在培养基中添加尼罗红比较表观荧光强度的方法来筛选出酵母2株和霉菌7株,但菌体呈红色的酵母(17株)及菌丝为黑色的霉菌(28株)不适用于此法;通过单位OD600荧光强度的高低筛选出1株菌落为... 选取分离自大洋、深海的28株酵母和143株霉菌,采用在培养基中添加尼罗红比较表观荧光强度的方法来筛选出酵母2株和霉菌7株,但菌体呈红色的酵母(17株)及菌丝为黑色的霉菌(28株)不适用于此法;通过单位OD600荧光强度的高低筛选出1株菌落为微红色的酵母,产油性能好于用第一种方法挑选出的2株酵母,且菌体颜色对结果并无影响,但只适合筛选酵母.通过上述2种方法筛选出高油脂菌株,大多来源于深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尼罗红 海洋 油脂真菌 脂肪酸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来源荧光性假单胞菌高产脓菌素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商伟伟 侯路红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3,共8页
对4种假单胞菌产脓菌素培养基进行筛选,确定琥珀酸钠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并考察了添加不同物质对假单胞菌脓菌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向琥珀酸钠培养基中添加甘油、海盐、硝酸铵时对铁载体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采用正交实验法获得了高... 对4种假单胞菌产脓菌素培养基进行筛选,确定琥珀酸钠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并考察了添加不同物质对假单胞菌脓菌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向琥珀酸钠培养基中添加甘油、海盐、硝酸铵时对铁载体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采用正交实验法获得了高产脓菌素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4g/dm^3琥珀酸钠,6 g/dm^3K2HPO4,3 g/dm^3KH2PO4,1 g/dm^3(NH4)2SO4,1 g/dm^3NH4NO3,5 g/dm^3海盐,1.5%甘油.其脓菌素产量最高可达到265 mg/dm^3,约是基础培养基产量的7倍以上,此培养基成分简单不含复杂的有机氮源,脓菌素产量高,有利于脓菌素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与制备.同时本实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培养基起始p H值为6.9,接种量1.0%,培养温度为25℃,转速为220 r/min,发酵时间为2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假单胞菌 脓菌素 培养基优化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海洋细菌对纳米二氧化钛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嘉祥 王兆守 邵宗泽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9-336,共8页
选择6种常见海洋细菌,包括非光合细菌海杆菌(Marinobacter sp.)、盐单胞菌(Halomonas sp.)、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以及光合细菌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XM-24和299,并以模式菌大肠杆菌(E... 选择6种常见海洋细菌,包括非光合细菌海杆菌(Marinobacter sp.)、盐单胞菌(Halomonas sp.)、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以及光合细菌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XM-24和299,并以模式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作为参照,通过测定生长曲线和生物量来表征纳米TiO_2(0.1,1,10,100mg/L)对其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叶绿素a含量来指示聚球藻的光合能力.结果显示:在低质量浓度下(0.1和1mg/L)纳米TiO_2对所试细菌的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而在高质量浓度下(10和100mg/L)纳米TiO_2则会显著抑制其生长(p<0.01),并且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100mg/L纳米TiO_2对聚球藻299的叶绿素a合成也有抑制作用;纳米TiO_2对非光合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一般在18h后显著显现(p<0.05),而对2种聚球藻生物量的影响则在6d之后较为显著(p<0.05).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评估纳米TiO_2对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海洋细菌 聚球藻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 AC-11的3株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斌 JOST Gunter +5 位作者 SCHMIEL Juliane WOLF Arite 黄翔玲 谷力 王玉桥 叶德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7-154,共8页
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水养殖池中分离得到一株细菌AC-11,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其与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Klebsiella pneumoniaesub sp. pneumoniae)具有最高的序列同源性达99.78%。以此菌株为宿主菌,于2008年11月采用双层平... 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水养殖池中分离得到一株细菌AC-11,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其与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Klebsiella pneumoniaesub sp. pneumoniae)具有最高的序列同源性达99.78%。以此菌株为宿主菌,于2008年11月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得到3株裂解性噬菌体KP1,KP2和KP3,其中KP2分离自同一海水养殖池,另外2株则来源于厦门筼筜湖海水样品。分别对宿主菌及噬菌体进行了电镜形态观察,并对噬菌体进行了BglⅡ和EcoRⅤ两种酶的限制性酶切分析,发现它们均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但具有不同的酶切图谱;同时测定了3株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及对温度、pH、紫外线、乙醚和氯仿等理化因素的敏感性等生理特性。实验结果表明3株噬菌体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为不同株型。本研究丰富了对噬菌体多样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应用噬菌体诊断和治疗潜在的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引发的疾病及细菌分型等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Klebsiella PNEUMONIAE sub sp. pneumoniae) 噬菌体 电子显微镜观察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活性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祥敏 李明 +3 位作者 骆祝华 孙佳 黄翔玲 叶德赞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5-472,共8页
从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海水、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细菌、酵母和霉菌共475株.选择8个指示菌并采用圆形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20个具有抗菌和/或抗肿瘤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细菌、酵母和霉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得... 从热带太平洋的生物、海水、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细菌、酵母和霉菌共475株.选择8个指示菌并采用圆形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发酵液进行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20个具有抗菌和/或抗肿瘤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细菌、酵母和霉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得率都比较低,分别为5.4%、2.2%和3.4%,其原因可能与纸片的发酵液的添加量较少和菌株发酵条件的控制有关.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活性菌株,除4株未有结果外,其余菌株分归为9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7株、占活性菌株的35%,盐单胞菌属2株、占10%,其它菌属各1株、占5%.抑菌谱分析表明,大多数活性菌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来源于鱼体的菌株抑菌谱较广,对细菌、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另外还发现一株酵母(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者提出“活性指示(activity index)”参数,对活性菌株的抗菌谱和活性强度进行综合评估,也表明源于鱼体的菌株的活性指示值较高.这4株芽孢杆菌尤其是DY-Y-11A1A菌株,具有潜在的后续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生物活性 筛选 鉴定 热带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徐美香 赵泉鸿 肖湘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54-359,共6页
本文以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了样品的总DNA片段,利用特异性DNA探针,进行有孔虫的SSUrDNA扩增,对获得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分析,证实确为潜在的有孔虫DNA.进化树分析揭示了研究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孔虫种类。
关键词 海洋浮游动物 分子生物学:有孔虫 DNA提取 SSU rDNA 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微生物极端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升康 王玉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102,共5页
关键词 深海微生物 海洋生物资源 生物基因资源 极端酶 微生物种类 开发利用 生物基因组 微生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研究中AFLP体系的建立
9
作者 王伟毅 徐景祥 阮灵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40-445,共6页
凡纳滨对虾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重要对虾养殖品种之一,然而良种选育研究仍相对落后,亟需采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加以解决.本文以凡纳滨对虾为材料,对预扩增体系、选择性扩增体系中的稀释倍数、dNTP浓度、Taq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进行比较,... 凡纳滨对虾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重要对虾养殖品种之一,然而良种选育研究仍相对落后,亟需采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加以解决.本文以凡纳滨对虾为材料,对预扩增体系、选择性扩增体系中的稀释倍数、dNTP浓度、Taq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00 ng基因组DNA采用5U PstI和5UMseI双酶切4 h,16℃连接过夜,连接产物稀释10倍进行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5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能够得到稳定丰富的条带,最终建立了适用于凡纳滨对虾的AFLP反应体系.本研究又进一步应用优化后的AFLP反应体系,从6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便于对凡纳滨对虾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从而为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凡纳滨对虾 遗传多样性 AFLP技术 反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产低温蛋白酶菌株Marinobacter sp.R2的发酵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林念炜 张锐 +1 位作者 赵晶 曾润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5-869,共5页
从南极海域沉积物中筛选到一产蛋白酶的菌株R2,经细菌学形态特征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海杆菌属(Marinobacter).生长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株属于兼性嗜冷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0~15℃.R2菌株能利用多种碳源产酶,最适产酶温度... 从南极海域沉积物中筛选到一产蛋白酶的菌株R2,经细菌学形态特征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海杆菌属(Marinobacter).生长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株属于兼性嗜冷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10~15℃.R2菌株能利用多种碳源产酶,最适产酶温度为20℃.粗酶液经硫酸铵盐析、DEAEcellulose 52柱层析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该菌株所分泌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0℃,最适pH值为9~10,对热敏感,是典型的低温碱性蛋白酶.Ca2+、Mn2+、Cu2+对该蛋白酶有较为明显的激活作用,而Cd2+、Co2+则能抑制酶活.高浓度的变性剂、PMSF、AEBSF和EDTA都能抑制该蛋白酶,表明该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且金属离子对酶活性中心构象有关键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 分泌蛋白 蛋白酶 细菌学 抑制 DNA序列分析 激活作用 产蛋 生长特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浦凡纳滨对虾海水养殖中后期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胡东 王丽萍 +1 位作者 赵苒 邵宗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98,共10页
为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海水养殖过程中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本研究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福建漳浦县凡纳滨对虾海水养殖中后期水体样品进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水质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氨氮... 为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海水养殖过程中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本研究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福建漳浦县凡纳滨对虾海水养殖中后期水体样品进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水质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值波动较大,其他水质参数值波动较小。检测到的细菌种群归属于19个门、35个纲、80个目、135个科、254个属,说明该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是养殖期间主要优势类群,不同养殖时期细菌组成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蓝细菌在第67天、115天表现出高丰度,且其丰度在养殖期间变化较大(比例变化为0.7%~63.9%)。此外,益生菌和潜在致病菌丰度在养殖期间很低。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对细菌群落影响最大的水质因子是化学需氧量与硝酸盐浓度比值(COD/NO-3)和COD;降低溶氧可以增加细菌丰富度。总之,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对虾养殖中后期水体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发现水质因子对养殖水体微生物组成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水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卓贝尔氏菌F13-1好氧反硝化特性及其反硝化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小义 王丽萍 +2 位作者 赖其良 李登峰 邵宗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9,共8页
为获得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并研究这些细菌的脱氮特性以及好氧反硝化机理,采集了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富集培养,分离获得一株具有高效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F13-1.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F13-1为卓贝尔氏菌(Z... 为获得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并研究这些细菌的脱氮特性以及好氧反硝化机理,采集了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富集培养,分离获得一株具有高效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F13-1.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F13-1为卓贝尔氏菌(Zobellella sp.).在以葡萄糖为碳源,C/N比值为15,盐度为30,摇床转速160 r/min,p H值为7,28℃的最优脱氮条件下菌株F13-1脱氮效果较好,分别能将100 mg/dm3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24和16 h内彻底脱除,脱除速率分别为:5.87 mg/(dm3·h)和5.97 mg/(dm3·h).并且菌株F13-1对高浓度亚硝酸盐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能在高浓度亚硝酸盐存在条件下正常生长及脱氮,156 h内能将400 mg/dm3亚硝酸盐脱除完全.基因组分析表明,该菌株具有完整的反硝化基因簇,包括nap、nir、nor和nos等共17个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高效好氧反硝化特性,在养殖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生物脱氮 好氧反硝化 卓贝尔氏菌 反硝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藻对桡足类摄食、产卵及孵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邢小丽 高亚辉 林荣澄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69-376,共8页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赤潮藻对桡足类摄食、产卵及孵化的影响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一般认为,海洋桡足类对赤潮藻存在着潜在的调控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赤潮藻反过来对桡足类的生长、发育、产卵等生理状态也存在着负面影响.文中提出...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赤潮藻对桡足类摄食、产卵及孵化的影响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一般认为,海洋桡足类对赤潮藻存在着潜在的调控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赤潮藻反过来对桡足类的生长、发育、产卵等生理状态也存在着负面影响.文中提出在今后赤潮研究中,应加强对有毒赤潮藻和桡足类相互作用和特异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海洋生物学 桡足类生态 摄食 产卵 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影响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增殖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侃 罗淑娅 徐丽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61-66,共6页
已有文献报道温度是影响虾类感染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清楚其机制.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定量检测病毒拷贝数后发现环境温度与病毒增殖速度有相关性.当温度在21~30℃之间时病毒增殖速度最快,病虾于感染后6~8 d全部... 已有文献报道温度是影响虾类感染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清楚其机制.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定量检测病毒拷贝数后发现环境温度与病毒增殖速度有相关性.当温度在21~30℃之间时病毒增殖速度最快,病虾于感染后6~8 d全部死亡而高温(33℃)及较低温度(15~18℃)对病毒的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虾存活时间超过了14 d;当温度降至12℃或8℃时病毒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虾存活时间长达40 d.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进一步发现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与温度密切相关,高温(33℃)和低温(12℃)下病毒进入细胞的数量明显比27℃时少;而通过对病毒ie1和vp28基因的转录分析发现与27℃相比,高温(33℃)和低温(12℃)明显改变了病毒基因的转录.本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影响WSSV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及病毒入侵细胞的能力从而导致了病虾死亡时间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 温度 ie1 VP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产低温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润颖 林念炜 +1 位作者 连明珠 张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5-38,共4页
从南极普里兹湾深海底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批嗜冷细菌,对这些嗜冷细菌进行了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对其中一株具有较高产酶活性的菌株AC167所分泌的几丁质酶进行了性质分析,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了菌株的分子鉴定。该菌株最适生长... 从南极普里兹湾深海底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批嗜冷细菌,对这些嗜冷细菌进行了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对其中一株具有较高产酶活性的菌株AC167所分泌的几丁质酶进行了性质分析,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了菌株的分子鉴定。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10℃,最高生长温度为25℃,是典型的嗜冷菌,经16S rDNA序列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该菌株只在低于25℃的条件下分泌几丁质酶,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C,属于低温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低温几丁质酶 嗜冷菌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洋深海沉积物样品可培养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炜 李广伟 +1 位作者 黄翔玲 骆祝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深海真菌是深海微生物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深海环境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于深海沉积物中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关注较少.本研究对来自东太平洋、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三大洋)的1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共获得... 深海真菌是深海微生物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深海环境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于深海沉积物中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关注较少.本研究对来自东太平洋、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三大洋)的1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共获得175株真菌,包括93株酵母菌和82株丝状真菌.基于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93株酵母分别属于红冬孢酵母属(Rhodosporidium)和胶红酵母属(Rhodotorula)的两个种[海洋红酵母(Rhodosporidium paludigenum)和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82株丝状真菌分别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枝孢属(Cladosporium)、青霉属(Penicill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刀菌(Fusarium)、支顶孢属(Acremonium)、茎点霉属(Phoma)、麦轴梗霉属(Tritirachium)、毛壳菌属(Chaetomium)、外瓶霉属(Exophiala)、侧齿霉属(Engyodontium)、肉片齿菌属(Sistotrema)、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腥掷抱菌属(Tilletiopsis)和Hormonema.其中曲霉属为丝状真菌中的优势属,占总菌株的47.6%.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洋深海沉积物中存在着较为丰富的真菌资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不同大洋区域深海环境中真菌群落结构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深海沉积物 可培养真菌 多样性 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烃类有机质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雷吉江 初凤友 +3 位作者 于晓果 李小虎 陶春辉 葛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1-290,共10页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热液区热液产物中的可溶有机质,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单体同位素分析,对烃类有机质的组成、来源及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硫化物烟囱体以正构烷烃(3.437~3....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热液区热液产物中的可溶有机质,结合生物标志物和单体同位素分析,对烃类有机质的组成、来源及成因意义进行了探讨。硫化物烟囱体以正构烷烃(3.437~3.962μg/g)为主要烃类,L/H〈1,C22以上烷烃具有轻微奇碳数优势(CPI=1.140~1.209),NAR接近0;生物标志物类型丰富(Sq、IS40、烷基环己烷),C31藿烷22S/(R+S)高达0.77,且缺少17β(H),21β(H)构型藿烷;低碳数饱和脂肪酸为主要脂肪酸类型,异构/反异构脂肪酸含量显著,缺少单不饱和脂肪酸。热液蚀变岩以异构烷烃(2.094μg/g)为主要烃类,正构烷烃以低碳数(L/H=1.33)、偶碳优势(CPI=0.377)为特征;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结果表明,海洋原生生物体是49.6°E热液区主要的烃类有机质输入源,热液流体温度及化学条件是控制热液喷口区原生生物群落分布及热液产物中烃类有机质组成的主要因素。生物标志物类型显示硫化物烟囱体中具有产甲烷古菌与硫酸盐还原菌共存的现象,反映出热液流体中富含H2,表明49.6°E热液区具有非生物合成烃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慢速扩张洋脊 热液喷口 烃类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信号通路与病毒感染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荣雕 阮灵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62,共10页
控制细胞内关键信号传导通路是病毒在感染过程中调控众多细胞功能的一种重要方式。PI3K-Akt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通路,一些病毒利用该信号通路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博弈,进而成功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胁迫宿主细胞为其复制增殖服务,并且最... 控制细胞内关键信号传导通路是病毒在感染过程中调控众多细胞功能的一种重要方式。PI3K-Akt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通路,一些病毒利用该信号通路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博弈,进而成功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胁迫宿主细胞为其复制增殖服务,并且最终导致宿主生理代谢功能紊乱,甚至是诱发癌症生成。因此,了解PI3K-Akt信号通路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对理解一些病毒感染及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病毒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综述PI3K-Akt信号通路与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AKT 病毒 感染 免疫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凡纳滨对虾病原弧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小义 王丽萍 +2 位作者 黄会 陈艳武 邵宗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0-196,共7页
2012年6∽9月福建省沿海城市凡纳滨对虾养殖高位池发生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胰腺发白肿大,空肠,死亡率50%以上.本研究对发病现场患病对虾的肝胰腺进行了微生物分离鉴定, BOX-PCR 鉴定所分离的菌株为一株优势细菌,编号为1937.通... 2012年6∽9月福建省沿海城市凡纳滨对虾养殖高位池发生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胰腺发白肿大,空肠,死亡率50%以上.本研究对发病现场患病对虾的肝胰腺进行了微生物分离鉴定, BOX-PCR 鉴定所分离的菌株为一株优势细菌,编号为1937.通过16S rRNA 基因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弧菌属(Vibrio sp.).进一步基于 rpoD、topA 和 toxR 3个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表明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o parahaemolyticus).从该菌株中还扩增获得副溶血弧菌特异性的溶血素基因.人工浸浴感染试验表明,菌株1937对凡纳滨对虾后期幼体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半致死浓度为1.33×106 cfu /cm3.肌肉注射感染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凡纳滨对虾成虾也具有致病性,半致死浓度为1.42×106 cfu /cm3,并且注射后成虾肌肉白浊,肝胰腺发白,致死率高于其他已报道的致病性弧菌,该菌株极有可能为此次发病的主要病原菌.抗生素试验表明,该菌株对诺氟沙星等29种抗生素中的20种比较敏感.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该病原菌导致的虾病暴发的防控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凡纳滨对虾 副溶血弧菌 病原菌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沉积物环境中甲烷代谢菌的富集培养及混合菌群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丽波 姜丽晶 汤熙翔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6-393,共8页
结合Hungate无氧分离技术,对海岸带沉积物中甲烷代谢菌进行了富集培养,分别为珠江口的甲烷产生菌和九龙江口的甲烷氧化菌及其他甲基氧化菌.其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为优势菌株,分... 结合Hungate无氧分离技术,对海岸带沉积物中甲烷代谢菌进行了富集培养,分别为珠江口的甲烷产生菌和九龙江口的甲烷氧化菌及其他甲基氧化菌.其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沉积物中,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为优势菌株,分布于沉积物的上、中、下3个层位,并发现了部分序列与不可培养的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的杂色泉古菌(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ic group,MCG)的相似度为90%~99%.在九龙江口的海岸带沉积物环境中,噬甲基菌属(Methylophaga)为优势菌群,在富集产物菌群多样性中占60%~99%;还有一些相似度较低(为95%~97%)的菌群,为潜在的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学 甲烷产生菌 甲基氧化菌 沉积物 杂色泉古菌(MCG) 富集培养 珠江口 九龙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