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长江口外缺氧区柱样沉积物元素的分布及其百年沉积环境效应
被引量:
12
1
作者
冯旭文
金翔龙
+2 位作者
章伟艳
于晓果
李宏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2,共8页
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内外的柱样沉积物开展了10种常量元素、13种微量元素和粒度的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物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缺氧区外柱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老黄河口海岸泥沙,大部分元素具有"粒度控制"...
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内外的柱样沉积物开展了10种常量元素、13种微量元素和粒度的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物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缺氧区外柱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老黄河口海岸泥沙,大部分元素具有"粒度控制"规律。缺氧区内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夏季长江陆源的输入和海洋自生生物死亡后的沉降,部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和亲生物元素不受控于"粒控效应",其中Mo、Cd、As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显富集,分别增加了83%、73%和50%,而Mn出现贫化,指示了缺氧区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和底层水体季节性缺氧,引起底层水-沉积物界面氧化还原环境变化;亲生物元素Ca、Sr、P含量自20世纪70年代起分别增加了129%、65%和38%,反映了受化肥使用等人类活动影响,近40年来长江口外水体生产力提高和生物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低)氧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
沉积环境效应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印度洋海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
3
2
作者
倪建宇
王方国
+2 位作者
姚旭莹
郑旻辉
赵宏樵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探讨了南印度洋海区总有机磷(TOP)、总有机氮(TON)以及溶解无机营养盐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内溶解无机营养盐受水体中生物活动和物理过程的综合影响,表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消耗,其磷酸盐等无机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般是采样...
探讨了南印度洋海区总有机磷(TOP)、总有机氮(TON)以及溶解无机营养盐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内溶解无机营养盐受水体中生物活动和物理过程的综合影响,表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消耗,其磷酸盐等无机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般是采样水深范围内最低的;中深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降低以及有机质矿化作用的影响,无机营养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小。表层水体中TOP和TON含量占TP和TN的主要部分,说明表层水体中的氮和磷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且沿着37.8°S从西向东,TOP和TON的含量以及TOP/TP和TON/TN的比值呈降低的趋势。研究海区叶绿素a的分析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研究海区TON和TOP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形态氮、磷营养元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营养盐和无机营养盐之间互为补充,且表层水体中有机氮和磷是水体初级生产所需营养盐的重要来源,总氮、总磷的关系表明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并不受氮、磷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磷
总有机氮
营养盐
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江口外缺氧区柱样沉积物元素的分布及其百年沉积环境效应
被引量:
12
1
作者
冯旭文
金翔龙
章伟艳
于晓果
李宏亮
机构
浙江大学
地球
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
第二
海洋
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
海底科学
重点
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32,共8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506287)
国家海洋局青年基金(200231)
我国近海海洋调查与研究专项(908-01-ST04,908-02-02-05)
文摘
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内外的柱样沉积物开展了10种常量元素、13种微量元素和粒度的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物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缺氧区外柱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老黄河口海岸泥沙,大部分元素具有"粒度控制"规律。缺氧区内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夏季长江陆源的输入和海洋自生生物死亡后的沉降,部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和亲生物元素不受控于"粒控效应",其中Mo、Cd、As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明显富集,分别增加了83%、73%和50%,而Mn出现贫化,指示了缺氧区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和底层水体季节性缺氧,引起底层水-沉积物界面氧化还原环境变化;亲生物元素Ca、Sr、P含量自20世纪70年代起分别增加了129%、65%和38%,反映了受化肥使用等人类活动影响,近40年来长江口外水体生产力提高和生物量增加。
关键词
缺(低)氧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
沉积环境效应
长江口
Keywords
hypoxia
redox sensitive element(RS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effects
Yangtze estuary
分类号
P736.2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印度洋海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
3
2
作者
倪建宇
王方国
姚旭莹
郑旻辉
赵宏樵
机构
国家海洋局
海底科学
重点
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
第二
海洋
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基金
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专项基金项目(DYXM-115-02-4-07)
科技部公益项目(2006FY220400)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G0702)
文摘
探讨了南印度洋海区总有机磷(TOP)、总有机氮(TON)以及溶解无机营养盐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内溶解无机营养盐受水体中生物活动和物理过程的综合影响,表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消耗,其磷酸盐等无机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般是采样水深范围内最低的;中深层水体由于生物活动的降低以及有机质矿化作用的影响,无机营养元素的变化范围较小。表层水体中TOP和TON含量占TP和TN的主要部分,说明表层水体中的氮和磷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且沿着37.8°S从西向东,TOP和TON的含量以及TOP/TP和TON/TN的比值呈降低的趋势。研究海区叶绿素a的分析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研究海区TON和TOP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形态氮、磷营养元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营养盐和无机营养盐之间互为补充,且表层水体中有机氮和磷是水体初级生产所需营养盐的重要来源,总氮、总磷的关系表明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并不受氮、磷的限制。
关键词
总有机磷
总有机氮
营养盐
南印度洋
Keywords
TOP
TON
nutrients
south Indian Ocean
分类号
P734.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长江口外缺氧区柱样沉积物元素的分布及其百年沉积环境效应
冯旭文
金翔龙
章伟艳
于晓果
李宏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印度洋海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
倪建宇
王方国
姚旭莹
郑旻辉
赵宏樵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