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条件变化对海底沉积物实验室声速测量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官保 阚光明 +2 位作者 孟祥梅 刘保华 韩国忠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0-366,共7页
根据2009-06和2010-06两个航次的南黄海沉积声学调查数据,分析了用于实验室声速测量的沉积物样品相对于海底原位状态的变化,并探讨了对声速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取样后直接拿至船上实验室测量时,较原位状态最显著的改变是温... 根据2009-06和2010-06两个航次的南黄海沉积声学调查数据,分析了用于实验室声速测量的沉积物样品相对于海底原位状态的变化,并探讨了对声速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取样后直接拿至船上实验室测量时,较原位状态最显著的改变是温度,其对声速测量值的影响符合Hamilton模型,可以通过温度校正来预测原位声速。然而,运至陆地实验室的样品,较原位状态基本物理性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温度、密度和含水率等,其对声速测量值的影响难以仅仅通过温度校正来消除。因此,当不具备对沉积物声速进行原位测量的条件时,建议取样后立即在船上实验室进行声速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声速 物理性质 实验室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应用功能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高爱国 鄢明才 +1 位作者 张道建 孙海青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3期19-23,2-1,共5页
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的具体实际及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特殊情况 ,从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基本功能出发 ,提出了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另外 4种扩展... 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的具体实际及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特殊情况 ,从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基本功能出发 ,提出了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的另外 4种扩展功能 ,即 :对历史资料的同化开发功能、背景值功能、沉积物标本功能、对外交流功能 ,从而使沉积物标准物质在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在东海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措施及该标准物质的一些基本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物质 背景值 海洋沉积物 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方法示踪东亚大陆边缘源汇沉积过程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41
3
作者 杨守业 韦刚健 石学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2-910,884,共9页
东亚大陆边缘发育特征的河控型边缘海沉积,其源汇沉积过程的深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物质循环和大陆边缘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东亚边缘海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几方面:入海河流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示踪沉... 东亚大陆边缘发育特征的河控型边缘海沉积,其源汇沉积过程的深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物质循环和大陆边缘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东亚边缘海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几方面:入海河流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示踪沉积物源区的风化剥蚀特征,河口陆架区沉积地球化学行为;通过大陆边缘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探讨不同时空尺度河流入海沉积物的通量、搬运扩散方式及其蕴含的季风气候和海区环境演化信息。目前相关研究与国际前沿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从海陆结合的地球系统科学角度,通过地球化学与其他学科方法交叉的研究手段,从整体上研究东亚大陆边缘的沉积过程,揭示从流域到河口、陆架至开阔海的沉积物源汇系统过程和环境演变规律,及东亚大陆边缘沉积和海陆相互作用的全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陆边缘 地球化学 沉积 环境 河流 从源到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西部海底空间沉积特征及工程地质特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孟祥梅 阚光明 +1 位作者 李官保 孙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2-1210,共9页
南黄海海区被认为是我国在海上进行公益性、战略性油气资源评价的有利海区,但目前该海区海底深度方向上沉积特征及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利用2009年6月及2010年6月在南黄海中西部海底获取的287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品,通过粒... 南黄海海区被认为是我国在海上进行公益性、战略性油气资源评价的有利海区,但目前该海区海底深度方向上沉积特征及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利用2009年6月及2010年6月在南黄海中西部海底获取的287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品,通过粒度分析、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得到了该海域海底的空间沉积特征及沉积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多样,西南海底以粉砂质砂、砂质粉砂为主,力学强度较高,不易压缩,但由于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易冲刷粗化;东北海底以粉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为主,力学强度低,极易压缩;研究区海底深度方向上沉积物类型并非单一,常由几种类型沉积物互层组成,沉积物基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随埋深变化的情况主要与沉积物类型有关,其次是压实作用。一定程度上,可利用本文给出的拟合函数,通过压缩波速估算研究区海底沉积物的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沉积特征 工程地质特性 声学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物源贡献估算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彬 胡利民 +2 位作者 邓声贵 范德江 郭志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42,共6页
依据渤海湾及其邻近海域16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分析数据,探讨了渤海表层沉积物TOC的空间分布与物源贡献。结果显示,渤海湾TOC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TOC与粒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且TOC高含量区与泥质区相吻合... 依据渤海湾及其邻近海域16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分析数据,探讨了渤海表层沉积物TOC的空间分布与物源贡献。结果显示,渤海湾TOC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TOC与粒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且TOC高含量区与泥质区相吻合,表明TOC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沉积动力环境。TOC和TN之间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TOC和T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无机氮(IN)的含量,得到了有机氮的校正值(ON)。扣除样品中IN的影响后,本区沉积有机质的C/N值介于4~17之间,平均值为9,显示本区TOC为陆源和海洋自生的混合来源。利用基于TOC/ON比值计算沉积有机质中陆源和海洋源贡献的方法,估算出了陆源有机碳和海洋自生有机碳对本区TOC的相对贡献,陆源有机质的输入在研究区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表层沉积物 分布 物源贡献估算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月霞 刘保华 +4 位作者 李西双 崔爱菊 韩国忠 华清峰 胡广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6,共8页
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的海底峡谷—扇体系的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 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的海底峡谷—扇体系的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谷段上部以侵蚀作用为主,局部堆积具丘状或透镜状外形的滑塌体或滑坡体;海底扇沉积开始于海底峡谷的出口,地震剖面上具杂乱、前积或上超结构,且不同位置的扇结构亦存在差异,并被正断层错动;海底扇上发育两侧具天然堤的扇谷,细颗粒浊流物质通过溢流形成具楔状外形的越岸沉积。浊流沉积在海底峡谷的出口处十分发育,具有丘状或透镜状外形,内部呈规则或杂乱反射,是海底扇的重要组成部分。块体搬运(滑塌和滑坡)和浊流是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内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它们对陆坡地形地貌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从南向北的差异性反应了不同陆坡段物源供应、水动力条件和构造活动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扇体系 沉积特征 块体搬运 浊流 东海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阚光明 苏元峰 +2 位作者 李官保 刘保华 孟祥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6-171,共6页
基于在南黄海中部获得的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数据,分析讨论了原位声速与密度、含水量、孔隙比、孔隙度等沉积物物理性质参数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原位声速与上述物理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 基于在南黄海中部获得的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数据,分析讨论了原位声速与密度、含水量、孔隙比、孔隙度等沉积物物理性质参数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原位声速与上述物理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3。对比分析了原位声速预测方程与甲板声速预测方程的差异,两者最小相差15.8m/s,最大相差31.3m/s,平均差值约为22.6m/s。将原位声速预测方程与其他研究者建立的声速预测方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声速预测方程存在明显差异,初步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声速 原位测量 物理性质 声速预测方程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早期成岩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赵强 许红 +5 位作者 吴时国 刘保华 华清峰 叶俊 李超 宋红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36,共17页
西沙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正处于早期成岩阶段。通过薄片、扫描电镜、稳定碳、氧同位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对石岛风成碳酸盐岩的早期大气淡水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早期成岩固结主要在大气... 西沙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正处于早期成岩阶段。通过薄片、扫描电镜、稳定碳、氧同位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对石岛风成碳酸盐岩的早期大气淡水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早期成岩固结主要在大气淡水作用下完成,其中蒸发成岩作用在初始固结中可能起着主要作用;在大气淡水作用影响下,部分碎屑颗粒发生溶蚀和新生变形,新生的微亮晶低镁方解石(5~15μm)镶边胶结在颗粒及孔隙周围,并成为主要的胶结物;而作为大气渗流带和潜流带典型产物的亮晶胶结物则很少占据主导地位。海水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早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会造成锶、镁含量的增高,但影响范围仅止于浅表层,而且对δ13C和δ18O值的影响微弱。生物化学作用可能参与了古土壤中灰质壳与根管石的形成,但在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整体成岩上不具意义。大气淡水成岩作用会造成石岛风成碳酸盐岩δ13C和δ18O值的降低,并使碎屑发生新生变形而导致锶、镁的淋溶。成壤风化作用会导致Al、Fe、Mn、Y、Cr元素在古土壤中明显富集,其中Al、Fe、Mn的富集与成壤风化作用有关,而Y、Cr元素则可能源于长期暴露引起的风尘或火山灰的相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岛 风成碳酸盐沉积 早期成岩作用 大气淡水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剪切波速度测量及其与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阚光明 张一凡 +2 位作者 苏远峰 李官保 孟祥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5-342,共8页
采用弯曲元剪切波测试方法对在南黄海中部采集到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剪切波速度测试,基于所获得的剪切波速度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剪切波速度特性及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物剪切波速度为12.05~74.55 m/s,总体相对较低.浅表层沉积物... 采用弯曲元剪切波测试方法对在南黄海中部采集到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剪切波速度测试,基于所获得的剪切波速度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剪切波速度特性及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物剪切波速度为12.05~74.55 m/s,总体相对较低.浅表层沉积物剪切波速度呈现出分区域分布特征,可分为东北部低速区、西南部高速区、北西-南东向梯度带以及测区东南部的低速背景上的串珠状高速异常区四个区域.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剪切波速度与密度、含水率、孔隙比、孔隙度、液限、塑限、压缩系数、抗剪强度等沉积物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相互关系的经验回归公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沉积物剪切波速度与上述物理力学参数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剪切波速度 弯曲元系统 经验回归公式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原位声学测量方法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邹大鹏 阚光明 龙建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119,共9页
研究透射式和折射式两类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测量方法,通过分析10种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仪器的特征,指出不同声学原位测量技术对沉积物声学特性测量结果的影响。比较黄海海底浅表层沉积声学原位测量数据与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差异,... 研究透射式和折射式两类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测量方法,通过分析10种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声学原位测量仪器的特征,指出不同声学原位测量技术对沉积物声学特性测量结果的影响。比较黄海海底浅表层沉积声学原位测量数据与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差异,分析原位声学测量数据普遍小于实验室测量数据的原因,指出原位测量的作用和重要性。探讨指出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原位声学测量所需要配合发展的其他物理性质原位测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测量 声学 海底沉积物 压缩波 切变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声阻抗特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阚光明 苏远峰 +2 位作者 刘保华 李官保 孟祥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6-395,共10页
基于在南黄海中部海域获得的大量海底沉积物样品及其测试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区域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声阻抗特性及其与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浅表层沉积物声阻抗呈现出分区域分布的特征,可分为西南部声阻抗高... 基于在南黄海中部海域获得的大量海底沉积物样品及其测试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区域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声阻抗特性及其与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浅表层沉积物声阻抗呈现出分区域分布的特征,可分为西南部声阻抗高值区、东北部声阻抗低值区以及北西-东南向声阻抗梯度带3个区域。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声阻抗与沉积物物理力学参数的经验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声阻抗与密度、含水率、孔隙比、孔隙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压缩系数等参数的相关性较好,判定系数R2一般大于0.8,而与砂粒含量、黏粒含量、中值粒径、抗剪强度等参数的相关性相对较差,判定系数R2一般小于0.7。将声阻抗与物理力学性质的相关性和声速与物理力学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声阻抗与上述参数的判定系数R2均大于声速与上述参数的判定系数,从而表明声阻抗是一个能够更好地反映声学特性与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的沉积物声学特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声阻抗 经验回归方程 物理力学性质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沉积声学原位探测系统研制及深海功能拓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阚光明 邹大鹏 +2 位作者 孙蕾 孟祥梅 李官保 《海洋测绘》 2014年第5期79-82,共4页
海底沉积物的声速和声衰减系数等声学特性参数是影响水下声场空间结构、水声通讯、水声设备使用性能、海底目标探测的重要因素。介绍了最新研制的浅海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和性能特点,并对系统在黄海和南海海... 海底沉积物的声速和声衰减系数等声学特性参数是影响水下声场空间结构、水声通讯、水声设备使用性能、海底目标探测的重要因素。介绍了最新研制的浅海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和性能特点,并对系统在黄海和南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调查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系统在满足深海应用方面的功能拓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声速 声衰减系数 原位测量 深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物理性质与压缩波速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净净 傅命佐 +3 位作者 孟祥梅 刘乐军 阚光明 刘保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31-336,共6页
根据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柱状样的实验室土工试验测试结果,分析沉积物的物理特征,并通过实验室方法获得沉积物压缩波速,探讨物理参数与压缩波速的相关关系,得到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具有含水率高、... 根据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柱状样的实验室土工试验测试结果,分析沉积物的物理特征,并通过实验室方法获得沉积物压缩波速,探讨物理参数与压缩波速的相关关系,得到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塑限高等特征;物理参数与压缩波速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密度、孔隙比、含水率、塑限、液限及塑性指数与压缩波速的相关性最明显,其中,密度与压缩波速成正比相关关系,而孔隙比、含水率、塑限、液限和塑性指数与压缩波速成反比相关关系;以沉积物天然密度和塑性指数为自变量的双变量回归分析方程能更好地表达沉积物物理特性与压缩波速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中部 海底沉积物 物理参数 压缩波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坡不同类型海底峡谷的分布构造响应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月霞 刘保华 +4 位作者 李西双 刘晨光 裴彦良 吴金龙 郑彦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0-468,共9页
利用1997—2001年在东海海域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和收集的部分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对东海陆坡海底峡谷的地形要素,如长度、弯曲度、平均坡度、剖面特征、头部和末端的水深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根据平面形态将海底峡谷划... 利用1997—2001年在东海海域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数据和收集的部分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对东海陆坡海底峡谷的地形要素,如长度、弯曲度、平均坡度、剖面特征、头部和末端的水深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根据平面形态将海底峡谷划分为3种类型:直线型、蛇曲型和树枝型。海底峡谷主要分布于中段和南段的东海陆坡之上,平面形态特征总体上自北向南趋于复杂(直线型→蛇曲型→树枝型),规模逐渐增大,不同平面类型代表了峡谷不同的演化阶段。峡谷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主要受控于冲绳海槽扩张背景下的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分布 东海陆坡 地形地貌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湾3-1气田管线路由海底峡谷段斜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修宗祥 刘乐军 +3 位作者 李西双 解秋红 李家钢 胡光海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541,共7页
针对南海荔湾3-1气田管线穿过的海底峡谷区6个典型斜坡剖面,分别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开展斜坡稳定性分析,模型考虑了土层强度随深度的变化。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一致,其中与Spencer法... 针对南海荔湾3-1气田管线穿过的海底峡谷区6个典型斜坡剖面,分别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开展斜坡稳定性分析,模型考虑了土层强度随深度的变化。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一致,其中与Spencer法结果最接近,稳定系数相对误差小于3.5%。重力作用下各斜坡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峡谷中下部土强度较低且坡度较高的局部区域接近临界状态,峡谷头部因坡度相对较小且土体强度相对较大,其斜坡稳定系数相对较高。地震水平加速度能够明显降低该区斜坡的稳定系数,且随着加速度值的增大滑动深度逐渐变大。当水平加速度达到0.2g时峡谷中下部区域大部分会发生滑动。海底地形坡度和土层强度是影响峡谷区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且稳定系数与滑动面对局部坡度和强度分布较为敏感,合理的稳定性评价依赖于精确的地形数据与土层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湾3-1气田 海底峡谷 海底滑坡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哲伦海山群M海山富钴结壳成因与成矿时代:来自地球化学和Co地层学的证据 被引量:9
16
作者 任向文 刘季花 +2 位作者 石学法 崔迎春 林学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74,共10页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和重量法,对麦哲伦海山链西北端M海山9个站位、17个富钴结壳样品的主要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山富钴结壳是水成成因的,且多数富钴结壳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受到磷酸盐化...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和重量法,对麦哲伦海山链西北端M海山9个站位、17个富钴结壳样品的主要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山富钴结壳是水成成因的,且多数富钴结壳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受到磷酸盐化作用的影响。推广富钴结壳Co地层学年代计算公式的应用范围,并基于此建立了研究区富钴结壳的年代学框架。研究区富钴结壳的Co地层学年代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显示,中新世以来的地质时代是M海山富钴结壳的主成矿期,并且大约在15Ma发生了一次磷酸盐化事件,推测当时导致磷酸盐化发生的最低含氧带(OMZ)的深度下降到相当于现今2 000~2 700m水深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矿床成因 成矿时代 麦哲伦海山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与板内变形差异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3 位作者 郭玲莉 戴黎明 周立宏 楼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8-109,共12页
以大歧口凹陷大面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与板内其他块体间的变形差异。从对不同级别构造的控制作用分析,大歧口凹陷的变换构造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1)近南北向的主变换带(也... 以大歧口凹陷大面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与板内其他块体间的变形差异。从对不同级别构造的控制作用分析,大歧口凹陷的变换构造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1)近南北向的主变换带(也称一级变换带),自西向东依次为孔店东变换带、沿岸变换带和羊二庄变换带,分别对应了大歧口凹陷西部、沿岸和羊二庄3条基底走滑断裂带。这3个主变换带起到了协调大歧口凹陷东西两侧构造样式差异的作用。(2)近东西向的次变换带(也称二级变换带),自北向南依次对应大歧口凹陷的汉沽、海河-新港和歧中3条控凹断裂。这3条近东西向的控凹断裂起到了调节黄骅坳陷北、中、南三区变形差异的作用,致使大歧口凹陷主变换构造带近南北向的发育。(3)三级变换带,一般垂直于主控断裂发育,起到传递断裂之间伸展量的作用。大歧口凹陷变换构造带主要有边界主控断层的影响、先期基底构造的控制和新生代不均匀伸展作用的影响3个成因。变换构造带的存在和发育使大歧口凹陷内部不同时期的不同块体存在时空上的差异变形,造成了凹陷内部构造样式的差异。受太平洋板块后退式俯冲和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作用的影响,黄骅坳陷新生代以来处于右旋拉张应力场作用下,表现出早期裂陷、后期拉分断陷的特征;其区域主构造应力场由孔店-沙四期的WNW—ESE向拉伸变为沙三-东营期的NW—SE向拉伸,到新近纪又发展为近N—S向拉伸,总体呈顺时针旋转,而这样一个构造演化过程正好可以用黄骅坳陷内大歧口凹陷的发育和演化拉分模式来成功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构造 板内变形差异 动力学 大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中脊与地幔柱热点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鄢全树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138,共8页
地表热点是认识地幔柱假说以及地幔柱动力学的窗口,发生在洋脊与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了解地球上两大动力系统(板块构造和地幔柱)的直接联系的最有利地区。研究洋脊-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地幔动力学、热点附近洋壳构造的演变以... 地表热点是认识地幔柱假说以及地幔柱动力学的窗口,发生在洋脊与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了解地球上两大动力系统(板块构造和地幔柱)的直接联系的最有利地区。研究洋脊-热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地幔动力学、热点附近洋壳构造的演变以及与热点密切相关的洋中脊处的岩浆热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肯定地幔柱假说的基础上,对洋脊-地幔柱(热点)的模拟实验以及三大洋中不同扩张脊与热点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指出室内模拟实验以及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特别是高分辨率的地震技术)的结合研究将是本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洋中脊 热点 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船测重力资料平差处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龙 郑彦鹏 +4 位作者 裴彦良 赵强 刘晨光 高金耀 李祖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3-413,共11页
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28航次和第30航次所获得的实测重力数据,结合NGDC的部分资料,我们采用最小二乘算法平差处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470 610个有效船测重力观测值点,使航次内、航次间观测误差达到极小。针对不同航次、不同船只数据交点的... 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28航次和第30航次所获得的实测重力数据,结合NGDC的部分资料,我们采用最小二乘算法平差处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470 610个有效船测重力观测值点,使航次内、航次间观测误差达到极小。针对不同航次、不同船只数据交点的分布情况,对平差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微调,完成对研究区4组数据的平差。其中,中国南极考察第28航次船测数据交点误差的标准差由平差前的5.5×10-5 m/s2降为平差后的1.78×10-5m/s2,而全部125个交点平差后标准差降为1.545×10-5 m/s2。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研究区空间重力异常图,相比卫星重力异常数据,融合成果数据能更真实地反映海底火山等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法 数据平差 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亚之 刘季花 +4 位作者 胡利民 乔淑卿 杨刚 徐涛玉 石学法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2-474,共13页
根据2012年9月在黄河口及莱州湾取得的悬浮体和水文调查资料,探讨了非调水调沙期间黄河15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POC)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POC浓度介于42.25-1018.87gg/L之间,平均... 根据2012年9月在黄河口及莱州湾取得的悬浮体和水文调查资料,探讨了非调水调沙期间黄河15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POC)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POC浓度介于42.25-1018.87gg/L之间,平均为316.35μg/L,底层POC浓度高于表层,这与沉积物再悬浮有直接关系;(2)黄河口POC呈现近岸区高,远岸区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新、老两个河口区域,指示了陆源输入对河口区POC的直接控制作用;(3)在盐度为26~28(psu)之间黄河口POC有高值,表明絮凝沉降作用对POC空间分布的影响;底层POC与浊度显著相关,表明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对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直接影响;悬浮物含量超过20mg/L时,生命态颗粒有机碳对总颗粒有机碳的贡献明显下降;(4)POC/PN值显示黄河15及莱州湾POC来源的复杂性,生物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和黄河水沙输入对研究区的POC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总悬浮颗粒物 物源 沉积环境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