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光学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前沿 被引量:8
1
作者 潘德炉 李炎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第3期39-43,共5页
空间遥感与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满足人类对海洋资源和环境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连续、动态的信息需求的必要手段。海洋光学遥感在实施大范围海面瞬间信息监测、数年至几十年长序列全球海洋数据采集等方面 ,发挥了常规调查方法所不能替代... 空间遥感与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满足人类对海洋资源和环境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连续、动态的信息需求的必要手段。海洋光学遥感在实施大范围海面瞬间信息监测、数年至几十年长序列全球海洋数据采集等方面 ,发挥了常规调查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国际上发展了利用测量离水辐射率的原理 ,用现代的卫星遥感技术来实时监测海洋水色环境。 80年代以来 ,我国对该项高技术也十分重视 ,并有了长足进展。文章回顾我国近 2 0年来海洋光学遥感技术的发展 ;讨论了当前国家在海洋权益、防灾减灾、海洋资源管理和开发等方面的进一步需求 ;论述了该技术在环境监测应用导向下的前沿 ,如 :高精度分析和定量化、高频率长序列监测和业务化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光学遥感 发展 空间遥感 信息技术 水色卫星遥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国航天海洋遥感技术的建议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淑菁 潘德炉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3年第1期43-47,共5页
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中国就开始十分重视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 ,从 1987年起在FY - 1A卫星上就加上了海洋水色通道 ,发展到 2 0 0 2年发射了专门的海洋水色HY - 1A卫星 ;从地面的海洋反射率光谱仪的测量 ,发展到卫星上的水色、水温扫描... 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中国就开始十分重视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 ,从 1987年起在FY - 1A卫星上就加上了海洋水色通道 ,发展到 2 0 0 2年发射了专门的海洋水色HY - 1A卫星 ;从地面的海洋反射率光谱仪的测量 ,发展到卫星上的水色、水温扫描仪 ;从简单的假彩色合成处理技术 ,发展到多要素、多功能的海洋要素提取和应用技术。总之 ,中国的海洋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已有了发言权和一席之地。但在以海洋卫星为主导的立体海洋监测体系 ,高精度分析与定量比测量 ,多平台监测数据同化和技术集成等方面与国际上先进国家比 ,还存在着差距。就以上方面的差距出发 ,文章最后提出了建立稳定运行的海洋卫星体系 ,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提高海洋遥感精度和开发同化技术研究的应用水平 ,提出了有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FY-1A卫星 航天海洋遥感技术 海洋卫星 海洋反射率光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袁耀初 周明煜 秦曾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9,共19页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资料与历史调查资料对黄海、东海海域黄海冷水团 ,长江冲淡水 ,黄海沿岸流 ,台湾暖流 ,黑潮及其两侧冷、暖涡等进行了水文分析 ,并采用了改进逆方法 ,P矢量方法 ,三维海流诊断、半诊断模式与预报模式 ,MOM2模式等 ,计算了 1 999年 6月与历史资料调查期间黄海、东海海域环流 ,结合锚碇测流与ADCP测流等的实际观测 ,揭示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时空变化 ,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指出这些流系的相互作用对入海气旋发展过程有重要影响 .( 2 )计算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流速与流量分布等 .( 3)阐明了气旋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反应 .( 4 )在 1 999年 6月海上调查时期观测发现 ,在气旋中心区等存在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 .出现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海域分别位于黑潮以西、温度相对低的气旋涡区域 ,黄海沿岸水向东南方向流动 ,然后作气旋式弯曲处 ,济州岛西南冷的、气旋涡区海域等 .而观测发现 ,在黑潮区以及黑潮核心以东暖涡区出现的高的、正的感热与潜热通量 ,明显地与黑潮与暖涡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东海 气旋发展过程 爆发性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环流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63
4
作者 苏纪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共8页
南海的环流复杂,但通过近20 a来的研究工作,国内外学者对此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文就南海环流框架性的问题,综述了有关的文献,认为对南海上层海洋三方面的环流分量的驱动机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三方面分别是:(1)准季节性风场;(2)黑潮... 南海的环流复杂,但通过近20 a来的研究工作,国内外学者对此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文就南海环流框架性的问题,综述了有关的文献,认为对南海上层海洋三方面的环流分量的驱动机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三方面分别是:(1)准季节性风场;(2)黑潮向南海的净输运;(3)黑潮向南海的涡度平流输送.但是对这些驱动的时空变化仍相当不清楚.三者皆增强了南海北部的海盆尺度气旋式环流,其强化的西南向西边界流靠近东沙群岛,建议称为“东沙海流”.没有水文证据显示黑潮水是以分支形式进入南海,其向南海的输运也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尺度涡过程,具体机制有待研究.每年在南海生成的中尺度涡平均约有10个,风场与沿岸地形所生成的强风应力旋度可能是其主要的驱动机制.作为框架性的认识,也有三方面的工作进行得较少,即:(1)吕宋海峡的上层水交换;(2)南海的中尺度涡生成机制,虽然强风应力旋度及前述的第三种环流驱动机制也有中尺度涡伴生;(3)自吕宋海峡进入的深层水对南海上层海洋环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环流 中尺度涡 黑潮 吕宋海峡 东沙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暖池区台风对海表盐度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许东峰 刘增宏 +1 位作者 徐晓华 许建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5,共7页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暖池区2002和2003年夏季ARGO浮标得到的次表层温度和盐度剖面,结果表明大多数台风经过暖池区时,会引起海面盐度下降,这与Kwon和Riser等在大西洋观测到的飓风过后海面盐度上升的结论不同,表明西北太平洋暖池区特有的上...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暖池区2002和2003年夏季ARGO浮标得到的次表层温度和盐度剖面,结果表明大多数台风经过暖池区时,会引起海面盐度下降,这与Kwon和Riser等在大西洋观测到的飓风过后海面盐度上升的结论不同,表明西北太平洋暖池区特有的上层结构以及台风在此海域的降雨与大西洋不同,结果对研究西北太平洋暖池区的混合层混合和热交换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浮标 台风 混合层 海表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矢量方法在南海夏季环流诊断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卜献卫 袁耀初 刘勇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7,共10页
基于 1 998年 6~ 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 ,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 .计算结果 :黑潮向西入侵南海 ,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 ,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 .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 ,这... 基于 1 998年 6~ 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 ,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 .计算结果 :黑潮向西入侵南海 ,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 ,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 .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 ,这个环流的强度和范围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该环流的冷中心位置随深度增加稍向南移 .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 ,尤其在 2 0 0m及其以上水层均相当稳定 ,反气旋涡位于越南以东 ,其中心位置在 1 1°5 3′N ,1 1 1°5 0′E ,气旋涡的中心位置在 1 3°1 7′N ,1 1 2°5 5′E ,两者的尺度皆约为 2 5 0km .吕宋岛西侧存在一个反气旋涡 .在计算海区南部、巴拉望岛西南海域 ,1 0 0m以上层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 .从各层流场分布均可以显示海流在西部强化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矢量方法 夏季 南海 环流 黑潮 气旋式环流 诊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环流模拟 被引量:10
7
作者 许东峰 袁耀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25,共8页
采用 1 997年 7月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资料 ,即“向阳红 1 4”号、“东方红”两调查船CTD观测资料、日本TK和IK断面资料以及GTSPP同步资料 ,应用开边界情形的MOM 2模式计算了西北太平洋 2 1 875°~ 35 1 2 5°N ,1 2 0 8... 采用 1 997年 7月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资料 ,即“向阳红 1 4”号、“东方红”两调查船CTD观测资料、日本TK和IK断面资料以及GTSPP同步资料 ,应用开边界情形的MOM 2模式计算了西北太平洋 2 1 875°~ 35 1 2 5°N ,1 2 0 875°~ 1 37 1 2 5°E范围的环流 ,主要结果如下 :在此期间 ,(1 )黑潮在台湾以东并不存在东分支流向琉球群岛以东海域 ;(2 )东海黑潮的流量约为 30× 1 0 6 m3/s,日本以南黑潮流量最大约为 70× 1 0 6 m3/s;(3)在 2 1 875°~ 2 5°N之间大约有 1 5× 1 0 6 m3/s的流量向西流去 .速度分布与流函数分布均表明这一支向西的海流大约在冲绳岛西南分为 3支 ,主要分支转向东北沿冲绳岛以东海域向东北流去 ;(4)琉球海流主要来自上述西向海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暖涡 MOM2模拟 1997年 夏季 太平洋 环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6月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两个调查航次期间环流的变异 被引量:7
8
作者 袁耀初 刘勇刚 +1 位作者 LIE Heung-Jae 楼如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0-30,共11页
基于 1 999年 6月第二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 ,并与 1 999年 6月第一航次的观测与计算结果相比较 ,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 1 )部分黑潮通过E断面的流量为 6 2× 1 0 6m3 /s,其最大流速为 91 4cm/s.黑潮的西侧台湾暖流的外... 基于 1 999年 6月第二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 ,并与 1 999年 6月第一航次的观测与计算结果相比较 ,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 1 )部分黑潮通过E断面的流量为 6 2× 1 0 6m3 /s,其最大流速为 91 4cm/s.黑潮的西侧台湾暖流的外分支通过E断面的流量为 0 4× 1 0 6m3 /s;( 2 )两个航次虽然在时间上相差两个星期左右 ,但有以下的变异 :1 )与第一航次相比较 ,第二航次时黑潮主流的位置稍向东移动 ;2 )济州岛以南在 1 2 5°30′E与 1 2 7°E之间在断面C与D存在一个冷的、高密水 (HDW ) ,HDW环流是气旋式的 .与第一航次相比较 ,第二航次时该HDW气旋式涡要稍向北移动 .( 3)在断面A中间处 30m以深及断面B中间处 2 0m以深存在均匀混合层 ,它具有冷水的特征 ,是黄海冷水团的南侧部分 .( 4 )在断面E最西侧附近 ,存在一个低密度的暖水 ,其环流具有较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 1999年6月两个航次 环流的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6月东海陆架海流观测与谱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勇刚 袁耀初 +1 位作者 刘倬腾 陈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53-62,共10页
基于“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在 1 999年 6月执行的调查航次 ,在东海陆架区锚系测流站M ( 31°4 9 70′N ,1 2 5°2 9 38′E)进行了海流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观测 ,通过对各种时间序列的谱分析与计算 ,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 1 )调... 基于“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在 1 999年 6月执行的调查航次 ,在东海陆架区锚系测流站M ( 31°4 9 70′N ,1 2 5°2 9 38′E)进行了海流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观测 ,通过对各种时间序列的谱分析与计算 ,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 1 )调查期间M站 30m处与 4 5m处平均速度 (u ,v)分别为 ( 6 9,- 3 0 )cm/s与 ( 3 7,- 1 1 )cm/s,平均流速方向均为东南向 .同时 ,观测期间海流速度变得愈来愈强 ,这可能是由于潮流从小潮向大潮过渡的缘故 ;( 2 )在海流振动中 ,半日周期振动是最主要的 ,其振动方向基本上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其次也存在日周期振动 ,由于此地惯性周期接近日周期 ,且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因此在顺时针方向分量要比逆时针方向分量相应的峰值大得多 .除上述主要振动周期以外 ,无论在上层或下层 ,在逆时针方向分量谱中还存在 3d左右的周期 ;( 3)海流交叉谱计算表明 ,在 30m深处与 4 5m深处海流的振动十分相似 ,是同步的 ,表明此地流速在垂向方向上分布较为均匀 ;( 4 )上、下层温度波动的功率谱也表明半日周期峰值最高 ,占主要的 ,其次高峰值为全日周期 .此外 ,还存在 6 8h与 2d等其他的峰值 ;( 5)比较不同层次 1 6m ,30m ,35m ,4 5m与 50m处温度随时间变化序列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海流 锚系测流 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