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遥感技术在河口颗粒态总磷分布及扩散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霄宇 林以安 +3 位作者 唐仁友 潘德炉 王迪峰 龚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6,共6页
以美国SeaStar卫星装载的SeaWiFS海洋水色遥感传感器作为遥感数据源,实测了光谱、海表温度、悬浮物含量、透明度、叶绿素浓度、颗粒态总磷含量等,建立了传感器悬浮物含量和颗粒态总磷含量的遥感信息提取模式,结果表明: (1)利用遥感技术... 以美国SeaStar卫星装载的SeaWiFS海洋水色遥感传感器作为遥感数据源,实测了光谱、海表温度、悬浮物含量、透明度、叶绿素浓度、颗粒态总磷含量等,建立了传感器悬浮物含量和颗粒态总磷含量的遥感信息提取模式,结果表明: (1)利用遥感技术估算的海水悬浮物的平均相对偏差为18 1%; (2)悬浮物在遥感图象上的分布和扩散趋势与实际吻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海流运移路径; (3)颗粒态总磷含量在长江河口和杭州湾附近海域较高,由近岸向远岸迅速降低,与实际分布相符; (4)模型主要适用于河口等悬浮物含量高的Ⅱ类水休,对于以浮游植物为主的Ⅰ类水体应另外建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近海 SEAWIFS 模型 悬浮物 颗粒态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锶同位素物源示踪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霄宇 张富元 章伟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49,共7页
锶同位素作为物源示踪剂和计时器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中非碳酸盐相物质由慢源型火山物质和陆源硅铝物质组成,两者呈互为消长关系,由北向南陆源物质逐渐减少而慢源物质逐渐增多,海盆内发育的火山喷发... 锶同位素作为物源示踪剂和计时器在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中非碳酸盐相物质由慢源型火山物质和陆源硅铝物质组成,两者呈互为消长关系,由北向南陆源物质逐渐减少而慢源物质逐渐增多,海盆内发育的火山喷发是慢源型物质的主要来源,陆源物质主要是中国大陆碎屑物质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南海东部海域非碳酸盐相沉积物^(87)Sr/^(86)Sr比值分布特点是:(1)陆架和陆坡边缘沉积物中^(87)Sr/^(86)Sr比值高(0.718 994),向东至深海盆东部边缘逐渐降低(0.713 545);(2)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周围海区^(87)Sr/^(86)Sr比值小(0.709 232);(3)台湾海峡南部^(87)Sr/^(86)Sr比值(0.717 940)接近地壳平均值,黄岩岛附近^(87)Sr/^(86)Sr比值(0.704 241),与幔源物质的锶同位素组成一致,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中国大陆物质对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的贡献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对幔源基性岩组分和陆源硅铝质组分计算得出,东沙群岛以东、黄岩岛以北海区沉积物中陆源硅铝质组分平均含量为87%,台湾省南部基性岩组分含量不到10%,黄岩岛周围基性岩组分含量接近50%,来自台湾海峡的陆源物流向南一直延伸到17°N左右。幔源基性岩组分和陆源硅铝质组分理论计算值与区内沉积物中火山碎屑、陆源碎屑实际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海域 表层沉积物 锶同位素 物源示踪 海洋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柱样沉积物锶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张霄宇 张富元 章伟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03-708,共6页
Sr同位素比值可提供有关物质来源的重要信息.南海东部海域的3个柱样沉积物采用二端元组分混合模型,得到南部陆坡区69柱中陆源物质质量分数为42.48%~92.95%,平均为78.33%;中部深海区149柱中陆源物质质量分数为74.29%~85.04%,平均为81.6... Sr同位素比值可提供有关物质来源的重要信息.南海东部海域的3个柱样沉积物采用二端元组分混合模型,得到南部陆坡区69柱中陆源物质质量分数为42.48%~92.95%,平均为78.33%;中部深海区149柱中陆源物质质量分数为74.29%~85.04%,平均为81.63%;南部深海区294柱中陆源物质质量分数为53.55%~76.74%,平均为67.01%.3个柱样中陆源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表明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中陆源物质由北至南逐渐减少,而幔源物质逐渐增多.结合沉积柱样的δ13C、δ18O同位素数据分析反映南海15万年来经历了2次较大规模的冰期和3次间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物 同位素 变化特征 陆源组分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