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链烯酮及U_(37)~k值在北极海洋古温度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卢冰 陈荣华 +2 位作者 王自磐 陈建芳 刘镇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57,共9页
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检出长链烯酮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以C37∶3甲基酮占优势 ,C37~C39不饱和烯酮丰度变化顺序为C37>C38>C39.根据∑C37/∑C38比值 ,所检出的长链烯酮母质生物... 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检出长链烯酮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沉积物中长链烯酮以C37∶3甲基酮占优势 ,C37~C39不饱和烯酮丰度变化顺序为C37>C38>C39.根据∑C37/∑C38比值 ,所检出的长链烯酮母质生物主要是颗石藻 (Emilianiahuxleyi) .应用Uk37和Uk′37标准校正关系式估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 ,其中Uk′37估算值为 4.1 47~ 5.70 6℃ (平均为 5.0 9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长链烯酮 古温度 海洋沉积物 古气候 古海洋 颗石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海洋学方法在海洋混合参数提取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拜阳 宋海斌 +3 位作者 董崇志 刘伯然 陈江欣 耿明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73-2485,共13页
混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海水运动形式,对多个海洋学分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物理海洋学的研究重心从大尺度向中小尺度现象过渡,近年来混合问题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中小尺度现象.内波与中尺度涡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尺度物理... 混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海水运动形式,对多个海洋学分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物理海洋学的研究重心从大尺度向中小尺度现象过渡,近年来混合问题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中小尺度现象.内波与中尺度涡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尺度物理海洋学现象,对海洋能量在不同尺度中的级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地震海洋学研究了海洋混合参数的提取方法,并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内波在200~600m深度范围内所引起的混合可达10^-2.79 m^2·s^-1左右,比大洋的统计结果10^-5 m^2·s^-1高出两个数量级以上.而地中海涡旋所引起的湍流混合率可达10^-3.44 m^2·s^-1左右,与大洋统计结果相比高出1.5个数量级左右,并且地中海涡旋下边界的混合要强于上边界,这一特征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另外涡旋上边界之上以及侧边界的外侧也具有非常高的混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内波 中尺度涡 地震海洋学 经验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弱船磁效应对海洋地磁测量精度影响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高金耀 翟国君 +4 位作者 刘强 谭勇华 张涛 吴学文 汪俊 《海洋测绘》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船磁效应一直是影响海洋地磁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船磁模型只取磁方位角为变量,改正后测线数据存在系统差和船磁影响的起伏变化,给不断累积的地磁数据拼接带来困难。磁正西北和北东方向的测线网受船的感应磁性变化的影响最小,... 船磁效应一直是影响海洋地磁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船磁模型只取磁方位角为变量,改正后测线数据存在系统差和船磁影响的起伏变化,给不断累积的地磁数据拼接带来困难。磁正西北和北东方向的测线网受船的感应磁性变化的影响最小,东西向测线之间船磁影响差异最小,而磁南北向测线之间正好相反,据此可从测线布设方案着手减弱船磁效应影响。完备的船磁模型可以兼顾考虑测线航向、地磁总场、磁倾角和拖缆长度的变化,通过不同拖缆长度的主、副测线网交点差平差或三点各两种不同拖缆长度的方位测量,实现地磁异常分离和完备船磁效应的改正。实例说明固定船磁,甚至负的垂直分量,会使船磁效应随纬度出现可观变化,需要完备船磁模型的解算和改正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磁测量 船磁效应 完备船磁模型 测线平差 船磁方位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海洋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6
4
作者 倪建宇 姚旭莹 《海洋地质动态》 2004年第3期30-39,共10页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控制了温室气体CO2在海洋和大气中的分配,进而影响着全球气候变迁,只有通过运用不同的生产力标志物才能探讨地质历史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变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在古海洋生产力研究领域内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动...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控制了温室气体CO2在海洋和大气中的分配,进而影响着全球气候变迁,只有通过运用不同的生产力标志物才能探讨地质历史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变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在古海洋生产力研究领域内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动态,并分别对生源物质累积率、底栖有孔虫标志物和地球化学标志物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指出在运用生产力标志物研究古生产力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标志物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标志物 古生产力 生物地球化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ZHS-176孔古海洋学记录:氧同位素和有机碳 被引量:6
5
作者 葛倩 孟宪伟 +2 位作者 初凤友 薛佐 雷吉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80,共8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ZHS-176孔进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有机碳的研究,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ZHS-176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期期间的气候波动,如末次盛冰期、Heinrich事件1、Blling-Allerd暖期与新仙女木... 对南海北部陆坡ZHS-176孔进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有机碳的研究,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ZHS-176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期期间的气候波动,如末次盛冰期、Heinrich事件1、Blling-Allerd暖期与新仙女木事件在南海北部陆坡均有响应。同时,在全新世阶段存在3个强降水期和3个弱降水期。ZHS-176孔有机碳以生物成因为主,随着夏季风的增强,陆源物质含量增加,但在3kaBP以后由于华南地区夏季风减弱而导致陆源输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氧同位素 有机碳 南海 末次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底峡谷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韩喜彬 李家彪 +5 位作者 龙江平 初凤友 丁巍伟 张绍勇 许东 杨海丽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48,共8页
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向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和深海油气资源储集的重要场所,海底峡谷在我国近海也广泛发育。通过对国外海底峡谷研究成果和方法的介绍和学习,我国海洋学家开始对冲绳海槽西坡、台湾周边海域、南海北部海域及世界上其它海域... 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向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和深海油气资源储集的重要场所,海底峡谷在我国近海也广泛发育。通过对国外海底峡谷研究成果和方法的介绍和学习,我国海洋学家开始对冲绳海槽西坡、台湾周边海域、南海北部海域及世界上其它海域的海底峡谷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国际相比,我国海底峡谷研究还处在发现和描述的阶段,还需要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深入的研究,来探讨海底峡谷的形成发育机制和控制因子,及其与我国近海演化和油气成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浊流 海底扇 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研究方法及海底地震仪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阮爱国 初凤友 孟补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48,共3页
为促进水合物地震探测和研究方法的深入,在对已有研究方法(直接法、叠加速度分析法、AVO、全波形反演)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海底地震仪(OBS)开展层析成像的方法和技术思路。首先对OBS的走时和波形联合... 为促进水合物地震探测和研究方法的深入,在对已有研究方法(直接法、叠加速度分析法、AVO、全波形反演)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海底地震仪(OBS)开展层析成像的方法和技术思路。首先对OBS的走时和波形联合反演的方法、水合物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作了介绍;其次,分析了该方法存在没有或不能充分利用海底震仪的三分量记录,尤其是S波信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3D资料,没有开展更深部的探查(仅限于似海底反射界面)等问题;最后,提出发展和完善OBS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水合物、游离气以及碳氢化合物的深部迁移通道的初步设想和技术方案。这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水合物 海底 地震勘探 反演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27
8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4 位作者 徐辉龙 李家彪 阮爱国 郝天珧 游庆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大陆边缘 深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脆弱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韩喜彬 龙江平 +4 位作者 李家彪 初凤友 张平萍 许冬 杨海丽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河三角洲。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的加强,珠江三角洲自然的固有脆弱性和人为的特殊脆弱性显著增强。自然的固有脆弱性包括基底沉降、新构造运动、地震、软土层、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风暴潮与洪水...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河三角洲。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的加强,珠江三角洲自然的固有脆弱性和人为的特殊脆弱性显著增强。自然的固有脆弱性包括基底沉降、新构造运动、地震、软土层、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风暴潮与洪水等;人为的特殊脆弱性包括污染、过度采砂和抽水、人工填土及人工建筑等。通过对目前珠江三角洲各项脆弱性分散研究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汇总,把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脆弱性的研究还存在初级定性描述、相互矛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监测-预警-应急机制不够完善。认为珠江三角洲脆弱性研究还应加强定量分析,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重视各脆弱性之间的耦合作用及珠江三角洲脆弱性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研究珠江三角洲对脆弱性变化的自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脆弱性 固有脆弱性 特殊脆弱性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对海底成矿作用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叶剑 韩喜球 +2 位作者 金翔龙 邱中炎 朱继浩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3-179,共7页
对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的丘顶和丘坡进行电视抓斗取样,获得了大量的金属硫化物等热液作用产物样品。在进行细致的矿相学分析基础上,对硫化物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Edmond热液区的黄铁矿可分3种类型,... 对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的丘顶和丘坡进行电视抓斗取样,获得了大量的金属硫化物等热液作用产物样品。在进行细致的矿相学分析基础上,对硫化物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Edmond热液区的黄铁矿可分3种类型,其形态标型和成分标型分别具有以下特征:Ⅰ型:呈自形立方体状,S/Fe原子数比接近于2.00,微量元素具有高Cu,低Zn、As、Pb、Ni和Ag的特点,Cu/Zn值高,平均可达4.26;Ⅱ型:呈半自形立方体状,S/Fe原子数比平均2.03,具有高Zn、Co、低Cu的特点,Cu/Zn值(平均0.04)低;Ⅲ型:主要呈胶状、莓球状,S/Fe原子数比平均2.04,具有Ag、Pb、Zn、As元素富集的特点,Cu/Zn值介于前两者之间(平均1.09)。根据硫化物中矿物共生组合关系,认为这3类黄铁矿分别对应高温、中高温和低温成矿作用,黄铁矿的形态和成分能很好地指示热液区的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标型矿物 成矿环境和条件 Edmond热液区 中印度洋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沉积物酸解烃指示南海东部油气潜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冰 张富元 +2 位作者 章伟艳 金海燕 吴必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9-88,共10页
根据沉积物中酸解烃、热释烃以及蚀变碳酸盐,热释光等研究结果,讨论南海东部海区沉积物中烃类气体各组分的含量分布和组合特征,同时与我国其他海域作比较.用Bernaard和Faber关于海洋沉积物烃类气体成因的判断方法,探讨本调查区的烃类气... 根据沉积物中酸解烃、热释烃以及蚀变碳酸盐,热释光等研究结果,讨论南海东部海区沉积物中烃类气体各组分的含量分布和组合特征,同时与我国其他海域作比较.用Bernaard和Faber关于海洋沉积物烃类气体成因的判断方法,探讨本调查区的烃类气体成因类型,数理统计分析结果与样品烃类气体的异常值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表层沉积物 酸解烃 热释光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东北太平洋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剖面分布及其海底扩散通量 被引量:6
12
作者 倪建宇 Michael Maggiulli +2 位作者 刘小涯 王方国 周怀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7-594,共8页
对赤道东北太平洋海域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等营养盐的剖面分布三个航次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在采样深度内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解以硝化作用为主。在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都存在着极陡的浓度梯度,F... 对赤道东北太平洋海域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等营养盐的剖面分布三个航次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在采样深度内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解以硝化作用为主。在水-沉积物界面附近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都存在着极陡的浓度梯度,Fick扩散定理的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的海底扩散通量分别为-886.45~42.62μmol/(m2·d)、-3.04~5.83μmol/(m2·d)和-189.43~21.05μmol/(m2·d),且硅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是从沉积物向底层水体扩散,是底层水体营养盐的来源之一;研究区内硅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的海底扩散通量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这可能与因全球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沉积环境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海底表层沉积物 间隙水 海底扩散通量 赤道东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在现代海底热液系统中的分布及演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威 陶春辉 +2 位作者 孙治雷 李军 崔汝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769,共12页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内冷海水的下渗和热液流体的上涌及由此引发的水岩反应驱动着金的循环演化,并可在海底形成极具经济前景的富金矿床。海底下覆基岩深部层位中的金会因为水岩反应而大量溶解迁移到热液流体中,金含量可比海水高千倍的热液... 现代海底热液系统内冷海水的下渗和热液流体的上涌及由此引发的水岩反应驱动着金的循环演化,并可在海底形成极具经济前景的富金矿床。海底下覆基岩深部层位中的金会因为水岩反应而大量溶解迁移到热液流体中,金含量可比海水高千倍的热液流体在向海底表面运移过程中发生的相分离作用会进一步富集金,当遭遇冷海水发生混合作用后引发H_2S浓度和温度的降低,由此导致金因溶解度降低而从热液流体中迁移出来并赋存在一同形成的硫化物矿物中。海底硫化物中金含量的分布受到围岩性质和构造环境的控制,形成在岛弧和弧后环境中的硫化物一般比洋中脊环境中的硫化物的金含量高,而在相似构造环境下形成在长英质围岩系统和超镁铁质围岩系统中的硫化物其金含量比镁铁质围岩系统中的高。相对于高温阶段形成的黄铜矿,低温成因的黄铁矿和闪锌矿普遍更富集金。在分布最广的黄铁矿的晶格内,固溶体态金的溶解度受到砷含量的控制,当超过矿物的溶解度时则会出现纳米到微米级金颗粒聚合体。虽然热液硫化物中的金含量比热液沉积物高的多,但由于受其捕获效率的制约,随热液流体运移到海底表面的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最终随着羽状流扩散到了远端沉积物中或被海洋水体所接纳。若要更清晰甚至定量化地厘清金在现代海底热液系统中的迁移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则微区、原位和高精度的实验方法、分析技术和模拟研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热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电子探针能谱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继浩 初凤友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2-750,共9页
对单颗粒电子探针能谱定量分析涉及的样品制备方法、定量分析校正方法、测试条件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该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 对单颗粒电子探针能谱定量分析涉及的样品制备方法、定量分析校正方法、测试条件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该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 电子探针 定量分析校正方法 蒙特卡罗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春生 周怀阳 倪建宇 《东海海洋》 2003年第1期55-64,共10页
系统介绍了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现有深海采矿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深海采矿环境影响研究的对策和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 深海采矿 环境影响 进展 问题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侏罗世叶巴组与桑日群火山岩: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陆缘弧与洋内弧? 被引量:51
16
作者 黄丰 许继峰 +2 位作者 陈建林 康志强 董彦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89-2100,共12页
雅鲁藏布特提斯洋的演化对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沉积岩系是该特提斯洋早期的俯冲岩浆产物。本研究选取了拉萨附近达孜地区叶巴组中的2个中基性火成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 雅鲁藏布特提斯洋的演化对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沉积岩系是该特提斯洋早期的俯冲岩浆产物。本研究选取了拉萨附近达孜地区叶巴组中的2个中基性火成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分析,结果显示其年龄分别为188±2Ma和175±2Ma,与已发表的叶巴组中酸性火成岩的形成时代(174~193Ma)一致,已发表的桑日群火山岩的年龄也在相同范围内,因此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岩喷发时间主要为早侏罗世。叶巴组和桑日群基性及中酸性岩浆均类似岛弧型火山岩,但前者具有相对高的Nb、Zr含量,Th/Y比值及相对较低的La/Nb比值,呈现出大陆地壳组分增加的趋势,叶巴组火山岩表现为典型的大陆边缘弧特征而桑日群类似于洋内弧火山岩,桑日群火山岩分布于叶巴组南侧,并呈碎片似展布于拉萨地块南部,同时显示了与叶巴组不同的岩性组合,暗示同时代的叶巴组和桑日群火山-沉积岩可能分别代表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形成的陆缘弧和洋内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巴组 桑日群 弧火山岩 新特提斯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的沉降法和激光法粒度分析结果对比和校正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富元 冯秀丽 +3 位作者 章伟艳 林霖 张霄宇 姚旭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7-775,共9页
沉降法与激光法粒度分析的主要差异是黏土粒径,这个差异将直接影响到黏土、粉砂含量和沉积物类型。本文对激光法黏土粒径和含量及沉积物类型进行系统校正。南海东部水深>2 000 m海域沉降法得出的砂、粉砂、黏土含量分别为3.66%、42.... 沉降法与激光法粒度分析的主要差异是黏土粒径,这个差异将直接影响到黏土、粉砂含量和沉积物类型。本文对激光法黏土粒径和含量及沉积物类型进行系统校正。南海东部水深>2 000 m海域沉降法得出的砂、粉砂、黏土含量分别为3.66%、42.43%、53.91%,激光法砂、粉砂、黏土含量分别为9.26%、61.11%、29.64%,粉砂、黏土含量相差达约20%。沉降法得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粉砂质黏土(69.81%),其次是黏土质粉砂(19.81%),其他类型只占11.38%。激光法主要是黏土质粉砂(89.62%),其次是砂质粉砂(10.38%),没有其他类型。两种方法得出的相同沉积物类型占21.69%,不相同占78.31%,主要差别是黏土含量。如果不校正激光法结果,粒级含量和沉积物类型没有可比性。激光法黏土粒径校正为<0.01 mm(粉砂粒径校正为0.063~0.01 mm),黏土、粉砂的平均含量为54.16%、36.17%,接近沉降法的黏土(52.07%)和粉砂(42.28%)含量;校正后激光法与沉降法的相同沉积物类型占91.51%,不相同占8.49%,大部分黏土质粉砂已校正为粉砂质黏土;这些说明对黏土粒级的粒径和含量以及沉积物类型的三种校正已基本达到目的。相反,激光法按回归方程校正后的黏土、粉砂平均含量仍相差约20%,相同沉积物类型只占21.69%,不相同占78.31%,表明按回归方程对粒级含量和沉积物类型的校正没有实际意义。研究表明把激光法黏土粒径校正为<0.01 mm(粉砂粒径0.063~0.01 mm),就能使黏土、粉砂含量和沉积物类型与沉降法基本相符合,达到校正基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表层沉积物 沉降法 激光法 粒度分析 对比和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现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子组合特征及其与不同纬度的海域对比 被引量:19
18
作者 卢冰 周怀阳 +3 位作者 陈荣华 朱纯 叶新荣 薛斌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81-294,共14页
北极海域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图呈双峰群分布,楚科奇海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高碳数峰群MH(主峰碳)在nC25—nC33、低碳数峰群MH在nC16—nC20范围;白令海高碳数峰群MH在nC25—nC27、低碳数峰群MH在nC17—nC22范... 北极海域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图呈双峰群分布,楚科奇海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高碳数峰群MH(主峰碳)在nC25—nC33、低碳数峰群MH在nC16—nC20范围;白令海高碳数峰群MH在nC25—nC27、低碳数峰群MH在nC17—nC22范围。两海域的OEP(奇偶优势指数)各为0.9—3.81、0.409—3.26;C-23/C+24比值为0.18—1.53、0.40—2.57之间;TABHC(陆/水生类脂物)比值在0.57—11.35、0.32—5.97之间。根据分子组合特征表明楚科奇海的陆源物质输入要比白令海大,而白令海的表层生产力又比楚科奇海高。本文将北极海域现代沉积过程中的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与南极进行对比,同时又将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由高纬度北极到低纬度海域的陆源输入特征依次减弱,而海洋生物自身起源特征加强。不同纬度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呈现出不同的分子组合差异,受到现代海洋沉积过程中物质来源、环境、气候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白令海 正构烷烃 物质来源 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9
作者 高为利 张富元 +3 位作者 章伟艳 龙江平 初凤友 陈奎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80,共10页
对采自海南岛周边海域的5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站位水深为0~174m,平均水深为49m)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物分类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的粒级组成为-1φ~>11φ,主要粒级是6~9φ,... 对采自海南岛周边海域的5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站位水深为0~174m,平均水深为49m)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物分类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的粒级组成为-1φ~>11φ,主要粒级是6~9φ,占55.62%;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砾石、砂砾石、砾石质砂、砂、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砂-粉砂-粘土9种,其中,砾石、砂、粉砂和粘土百分含量分别为1.14%,22.66%,52.50%和23.70%。(2)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范围为-1.56~7.57φ,平均值为5.87φ;偏态的范围为-0.35~0.77,平均值为0.00;峰态的范围为0.58~3.05,平均值为1.01;分选系数为0.60~3.72φ,平均值为2.24φ。(3)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基本上分为粗、细两大类:粗颗粒沉积物由-1φ~3φ粒级组成,细颗粒沉积物由4φ~>11φ组成,各粒级归类良好,图形清晰。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四种因子累计特征值比例达到92.80%,因子1主要由7φ~>11φ的正载荷和0φ~2φ的负载荷组成,因子2主要由5φ~6φ的正载荷组成,因子3则由3φ~4φ的负载荷组成,因子4主要由-1φ负载荷组成。(4)研究区粗粒沉积物主要位于水动力较强、物质来源多种的沉积环境,并多经历了后期的现代细粒沉积作用的改造,细粒沉积物主要位于水动力弱、物质来源单一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表层沉积物 多元统计 粒度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37
20
作者 张富元 章伟艳 杨群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52-460,共9页
对南海东部海域 179个站表层沉积物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南海东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物运移方式和沉积环境。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主要粒级是 4 .0~ 10 .0(粗粉砂—粗粘土 ) ,核心粒级... 对南海东部海域 179个站表层沉积物作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多元统计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南海东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物运移方式和沉积环境。南海东部表层沉积物主要粒级是 4 .0~ 10 .0(粗粉砂—粗粘土 ) ,核心粒级是 6 .0~ 8.0(细粉砂 ) ,火山灰沉积物平均粒径 4 .4 6~ 6 .4 0 ,平均 5 .6 9。粒度R型聚类分析得出三群 :第一群由 1.5~ 3.0、9.5~ 14 .0粒级组成 ,也就是粗、细两端粒级。第二群由 3.5~ 5 .0粒级组成。第三群由5 .5~ 9.0粒级组成。各粒级归类良好 ,图形清晰。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 4种因子累计特征值比例达 94 .5 0 % ,因子 1和因子 2是主导因子。因子 1主要由负载荷粗粉砂级和正载荷粘土级物质构成。因子 2主要由负载荷极细砂级和正载荷细粉砂级物质组成。因子 3和因子 4分别由悬浮质 (0 .0 6~ 0 .12 μm)和中砂 (2 5 0~ 35 4 μm)组成。沉积物因子作用分区与物质来源、海流、地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南海东部沉积物中粉砂和粘土含量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线性逐渐增加 ,平均粒径和峰态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 ,分选系数和偏态则明显地反映出在约 17°N呈急剧下跌和上升 ,这些现象表明 17°N是南部、北部沉积物类型分界线位置。沉积物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域 沉积物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多元统计分析 粒度参数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