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地系统科学考察——大科学系统工程管理探索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立奇 《中国工程科学》 2004年第2期1-7,共7页
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极地系统是感应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 ,极地系统科学进入了一个大科学研究时代。极地系统科学不但是一门研究极地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中运转的机制、规律和控制... 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极地系统是感应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 ,极地系统科学进入了一个大科学研究时代。极地系统科学不但是一门研究极地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中运转的机制、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 ,并为区域复杂性及其对全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基础的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高新技术应用和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并科学管理极地系统的系统工程学。 2 0年来 ,中国科学家对极地系统复杂性有了深入的认识 ,对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极地系统科学 系统工程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有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雷 韩紫轩 +3 位作者 陈丹红 龙威 房丽君 李春雷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2-534,共13页
经过数年准备,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以下简称"CCAMLR")在未经系统论证,许多关键的科学和法律问题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总体框架》"... 经过数年准备,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以下简称"CCAMLR")在未经系统论证,许多关键的科学和法律问题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建立CCAMLR海洋保护区的总体框架》(以下简称"《总体框架》"),期望以此为有关南极海洋保护区建设的讨论提供一个框架。《总体框架》通过的时间相对仓促,加上政治因素的介入,导致海洋保护区建设在法律架构、科学基础和管理、监测、评估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使得成员国在关于设立海洋保护区的具体讨论中面临大量分歧。在这个问题上,CCAMLR的当务之急是充分尊重《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CCAMLR现有养护制度和实践,以科学为基础和核心,创造公平、透明的条件和氛围,从法律、科学和技术问题着手,理顺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总体制度,为成员国围绕南极海洋保护区的磋商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AMLR 南极 海洋保护区 总体框架 问题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北极地区迅速变化的一些关键过程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陈立奇 赵进平 +4 位作者 卞林根 陈波 陈敏 高爱国 高众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83-302,共20页
最近研究证明 ,近半个世纪来 ,北极地区正在发生迅速变化。部分地区温度上升了 2— 3°C ,北冰洋海冰退缩 5 %,中心地区海冰厚度变薄 ,海面压力降低 ,中上层水淡化和变暖 ,吸收CO2 能力增加 ,臭氧耗损和紫外线辐射增强。中国于 1 99... 最近研究证明 ,近半个世纪来 ,北极地区正在发生迅速变化。部分地区温度上升了 2— 3°C ,北冰洋海冰退缩 5 %,中心地区海冰厚度变薄 ,海面压力降低 ,中上层水淡化和变暖 ,吸收CO2 能力增加 ,臭氧耗损和紫外线辐射增强。中国于 1 999年开展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在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白令海以及临近海域开展了海冰气相互作用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对北极的区域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观测到加拿大海盆中层水持续增暖的现象 ,揭示了西北冰洋与白令海水体交换的途径和次表层暖水结构 ,发现了加拿大海盆是北冰洋河水的主要储存区。利用联合冰站观测数据 ,模拟了北冰洋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和下垫面能量平衡的变化特征 ,定量给出了北冰洋夏季海 /气和冰 /气之间湍流通量和边界层参数的差异。海 /气CO2 的通量观测表明 ,考察区的大部分海域均为大气CO2 汇区 ;西北冰洋海冰区具有较高的生物泵运转效率 ,楚科奇海陆架是一个高效的有机碳“汇”区 ,寒冷水体中微生物活动并未受到明显抑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表明 ,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碘含量存在着由低纬度到高纬度增加趋势 ,北极地区可能是碘的汇区 ,碘可作为极区古海洋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重要指标。楚科奇海、白令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温度升高 气候变暖 气溶胶 冰川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航道相关海域科学考察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何剑锋 吴荣荣 +2 位作者 张芳 王勇 俞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中国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实施了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对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和马卡若夫海盆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全球变化致使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冰期以来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首次同时开通。北极航... 中国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实施了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对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和马卡若夫海盆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全球变化致使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冰期以来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首次同时开通。北极航道集中在陆架区,不仅是海冰变化最为显著的海域,同时也是陆地-北冰洋相互作用最为显著的区域,对北冰洋区域气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和当地土著居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北极航道关键海域近年来国际相关科学考察进行了总结,对科学考察背后的各国北极策略进行分析,并从科学需求的角度对今后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中针对北极航道相关海域应开展的科学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航道 考察研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和反馈作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立奇 高众勇 +4 位作者 詹力扬 许苏清 汪建君 张远辉 何建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38-144,共7页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与极区海洋的相互作用;集成极区快速变暖促使极区海洋出现快速变化的各种现象,如海冰快速变薄和退缩,格陵兰冰盖严重融化,北冰洋和南大洋碳池的固碳能力下降以及极地海洋酸化等.研究提出: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快速...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与极区海洋的相互作用;集成极区快速变暖促使极区海洋出现快速变化的各种现象,如海冰快速变薄和退缩,格陵兰冰盖严重融化,北冰洋和南大洋碳池的固碳能力下降以及极地海洋酸化等.研究提出: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快速退缩,海冰覆盖面积在2012年8月26日呈现了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有模型预测到2035年北冰洋夏季将会见不到海冰.格陵兰冰盖的消融对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和大洋环流均会产生影响,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7 m.通过近10 a的观测发现极地海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不升反降,海水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趋向饱和,南大洋和西北冰洋碳吸收能力变弱.有模式预测,到21世纪末,北冰洋表层海水pH值将会降低0.23~0.45,成为全球海洋酸化最严重的海区,而南大洋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在21世纪下半叶或将超过600μatm的水平,极地海洋酸化对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成为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极区海洋的快速变化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碳汇 气候变化 响应 反馈 极区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意义和展望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立奇 高众勇 +1 位作者 杨绪林 詹力杨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全球变暖引发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北极地区苔原冻土带退化、海冰面积退缩和厚度变薄将使北极生态系发生重要变化 ,因而引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异。为精确评估北极地区对人为大气CO2 的吸收通量 ,围绕北极苔原、边缘海和极区... 全球变暖引发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北极地区苔原冻土带退化、海冰面积退缩和厚度变薄将使北极生态系发生重要变化 ,因而引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异。为精确评估北极地区对人为大气CO2 的吸收通量 ,围绕北极苔原、边缘海和极区海域的碳循环研究引起了重视。调查表明 ,北冰洋和亚北冰洋海冰区是海洋吸收大气CO2 的重要汇区 ,北冰洋具有吸收大气CO2 约 1×GtC/a的能力 ,北冰洋夏季冰缘区的长光照和高生产力促进了对大气CO2 的吸收能力 ,北冰洋深水环流和通风作用也有利于表层碳向深水转移。最近有些调查表明 ,如温度继续升高 ,北极苔原有可能从碳汇转变成大气碳源。国际上正加强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的规划和计划 ,企图通过改进现场调查观测手段以及研究方法 ,来定量研究和模式预测变化中北极地区的碳汇潜力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北冰洋 海冰 边缘海 地球气候 碳循环 环流 大气CO2 全球变暖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和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陈立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45-253,共9页
近半个世纪的调查基本揭示了极地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两极保持了世界 99%的冰川 ,相当于全球淡水的 78% ,全部融化将使地球海平面上升 70m。极区又是世界气候系统中最活泼的组成 ,通过其冰盖、大气和周围海域的强烈耦合过程而影响全球... 近半个世纪的调查基本揭示了极地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两极保持了世界 99%的冰川 ,相当于全球淡水的 78% ,全部融化将使地球海平面上升 70m。极区又是世界气候系统中最活泼的组成 ,通过其冰盖、大气和周围海域的强烈耦合过程而影响全球。同时 ,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 ,北极地区冻土带的北移等都表明全球变化也在明显地影响着两极。中国 2 0年来对南极的考察过程中 ,建立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拥有极地考察破冰船 ,1999年开展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对南北极的区域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北极 南极 国家研究计划 冰川 冰盖 淡水 大气 臭氧空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和北极地区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和调控作用——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以来一些新认知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立奇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科学和政治议题。2007年以来,通过实施第四次国际极地年行动所获得的成果进一步证明,全球变暖所诱发极区出现的快速变化正在经历由...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科学和政治议题。2007年以来,通过实施第四次国际极地年行动所获得的成果进一步证明,全球变暖所诱发极区出现的快速变化正在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表明两极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一种指示和调控作用。一些研究指出:北冰洋会在2040年前后出现夏季无海冰并将引起北半球大范围的持续暴雪的寒冷冬季发生;2050年左右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可能消失并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南极地区由此会发生快速升温并引起东南极冰盖融化和海冰覆盖面积减少,使海平面升高加速;极区海水温度快速升高会驱动极区表层海洋和上覆大气之间的CO2分压加速平衡,极区海洋吸收大气CO2并储存增多,并诱发海洋酸化从而损坏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气候变化 IPCC 指示和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极海域权益分析--以国际海洋法为基点的考量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军 吴雷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55,共5页
北极地区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虽然是非北极国家,但是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和核心的国际海洋法充分提供了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相关权利依据,这主要包括航行权、科学研究权、海底使用权等。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我... 北极地区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虽然是非北极国家,但是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和核心的国际海洋法充分提供了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相关权利依据,这主要包括航行权、科学研究权、海底使用权等。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在北极海域的国际法权利,有助于有效维护和拓展我国北极活动空间,增强我国在国际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北极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斯瓦尔巴德条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海洋碳池变化性和脆弱性及其探测工程技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立奇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第10期79-85,共7页
利用中国南极考察和北极科学考察在南大洋和西北冰洋开展的连续围绕大气和表层海水pCO2及其相关参数观测和海气CO2通量评估,阐述南大洋和西北冰洋碳池的年际变化性,分析探讨其脆弱性,并展望了极区海洋碳池探测工程技术。
关键词 碳循环 变化性和脆弱性 南大洋 西北冰洋 探测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中金属的特征Ⅰ.金属的浓度和粒度分布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立奇 王志红 +1 位作者 杨绪林 余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1-38,共8页
1991~1993年,收集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空大气中的181个颗粒样品和2个颗粒分级样品.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其中的颗粒金属Al、Fe、Cu、Pb、Cd和Na.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中颗粒金属Fe、Cu、Pb、Cd的含量明显低于大陆城市大气中的... 1991~1993年,收集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空大气中的181个颗粒样品和2个颗粒分级样品.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分析了其中的颗粒金属Al、Fe、Cu、Pb、Cd和Na.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中颗粒金属Fe、Cu、Pb、Cd的含量明显低于大陆城市大气中的含量.大气颗粒物中Al、Cu和Pb显示了明显的年变化.Al、Fe、Cu、Pb和Cd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于季大于湿季,影响大气颗粒金属元素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雨水的冲刷作用和季风.大气中颗粒Fe的粒径分布呈现双峰,Al主要分布在小于2.1μm粒径上,Na主要分布在小于等于3.6μm粒径上,而Cu、Pb和Cd则主要分布在小于等于0.52μm的小颗粒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气溶胶 粒径分布 台湾海峡 大气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中金属的特征──Ⅱ.大气颗粒金属的来源和入海通量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立奇 王志红 +1 位作者 杨绪林 余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3-31,共9页
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台湾海峡海域大气中颗粒物中金属的来源特征为:Fe主要来自地壳风化尘土,少量来自污染物.Pb和Cd主要来自污染源,少量Pb来自尘土和海水.Na主要来自海水,但也有少量来自尘土和次生气溶胶.Cu主要来自尘... 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台湾海峡海域大气中颗粒物中金属的来源特征为:Fe主要来自地壳风化尘土,少量来自污染物.Pb和Cd主要来自污染源,少量Pb来自尘土和海水.Na主要来自海水,但也有少量来自尘土和次生气溶胶.Cu主要来自尘土,部分来自污染物,少量来自海水.比较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来自大气和来自河流的金属通量,大气中的Cu低于河流,Pb高于河流,Cd略高于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气溶胶 粒径分布 台湾海峡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稳定同位素在示踪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3
作者 朱赖民 张海生 陈立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0,共4页
根据Pb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点 ,分析了Pb同位素在示踪环境污染中的理论基础。从国内外大量研究实例出发 ,总结了近年来Pb同位素在示踪工业Pb污染的应用现状 ,肯定了Pb同位素在示踪Pb工业污染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首次北极考察海洋大... 根据Pb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点 ,分析了Pb同位素在示踪环境污染中的理论基础。从国内外大量研究实例出发 ,总结了近年来Pb同位素在示踪工业Pb污染的应用现状 ,肯定了Pb同位素在示踪Pb工业污染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国首次北极考察海洋大气气溶胶铅稳定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环境系统有关对象 (如大气、海水、冰雪和沉积物等 )的Pb同位素组成 ,通过其Pb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和源区参数计算 ,可有效示踪Pb工业污染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 北极 环境污染 地球化学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洋二氧化碳源汇分布及其海-气通量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高众勇 陈立奇 王伟强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75-186,共12页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0°W及 1 0°W- 1 0°E之间 ,是 CO2 的强汇区 ,往返的两次观测结果十分相似。观测发现 ,南大洋 1月份吸收大气 CO2 的能力近两倍于 1 2月份 ,这是由于该海域1月的生产力比 1 2月份高 ,因而反映了初级生产对大气 CO2 吸收的显著影响。利用最新的 K值计算方法表明 ,1月份二氧化碳的入海通量为 3 .98mol/(m2 · a) ,1 2月份的为2 .1 3 mol/(m2 · a) ,综合两个月的值平均 ,南大洋夏季 CO2 的平均通量为 3 .0 6 mol/(m2 · 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分压 南大洋 海气通量 中山站 夏季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极海区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高众勇 陈立奇 王伟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63-269,共7页
南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地区 ,也是世界大洋对全球变化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文章论述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阐述了目前南大洋及北冰洋的生产力水平及碳收支平衡状态 ,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存在问... 南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地区 ,也是世界大洋对全球变化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文章论述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阐述了目前南大洋及北冰洋的生产力水平及碳收支平衡状态 ,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存在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研究表明 ,北极的生产力比历史上所认为的要高 ,在全球变化的作用下 ,其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碳汇区 ;南大洋主控着人为源CO2 的海气交换通量 ,而生产力所受到的限制也影响着其吸收CO2 的潜力。目前制约着对两极碳循环进一步认识所缺乏的资料包括 :极区碳汇的时空变异、南大洋的Fe限制及Fe假说、紫外增强对极区碳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今后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全球变化对两极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反馈 ,碳循环的机制及其动力学过程 ,以及通过碳循环人为干预全球变化的可行性。近年来 ,中国也十分重视极区碳循环的研究 ,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E~ 80°W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CO2 的汇 ,其中在 45°W~ 30°W及 10°W~ 10°E之间 ,是CO2 的强汇区。北冰洋的一些海区也表现为很强的碳汇区。计算得出 ,楚科奇海及其附近海区 7月到 9月CO2 吸收通量为 0 13g/ (m2 ·d) (碳 )。南大洋夏季CO2 吸收通量为 0 1g/ (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二氧化碳 初级生产力 全球变化 南大洋 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特别保护区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16
作者 凌晓良 陈丹红 +3 位作者 张侠 龙威 张洁 刘科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8-63,共16页
通过梳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形成的相关文件,概述了南极特别保护区设立的发展和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草案)的编写与批准流程。对已批准设立的67个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千米,分别由13个... 通过梳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形成的相关文件,概述了南极特别保护区设立的发展和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草案)的编写与批准流程。对已批准设立的67个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千米,分别由13个南极条约协商国提请设立,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提出的占绝大多数;1966年和1985年为保护区设立的两个高峰年份。这些保护区主要以动植物、动植物栖息地或者生态系统为保护内容、以科学价值为保护目标。此外,简要地分析保护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介绍我国的南极特别保护区申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特别保护区 管理计划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过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文件和议案看南极事务 被引量:6
17
作者 凌晓良 朱建钢 +2 位作者 陈丹红 张侠 潘敏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90-297,共8页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议案与各国提交的会议文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关注焦点与参与南极事务的程度。当前,科学问题已成为该会议最为核心的议题,考察能力与成果已为各国参与南极事务提供支撑。其中,新西兰、英国、...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议案与各国提交的会议文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关注焦点与参与南极事务的程度。当前,科学问题已成为该会议最为核心的议题,考察能力与成果已为各国参与南极事务提供支撑。其中,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原始缔约国最为活跃;而俄罗斯、阿根廷、挪威、日本等国较为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条约 协商国 南极事务 科学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实测技术综述 被引量:8
18
作者 丁明虎 效存德 +3 位作者 明镜 秦大河 李传金 金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8-321,共14页
研究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状况是研究冰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也对重建冰芯古气候记录有重要意义。积累率是冰盖物质平衡计算中最重要的收入项。大空间尺度上的表面物质平衡信息只能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但因存在多源误差,... 研究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状况是研究冰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也对重建冰芯古气候记录有重要意义。积累率是冰盖物质平衡计算中最重要的收入项。大空间尺度上的表面物质平衡信息只能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但因存在多源误差,仅靠遥感手段,冰盖物质平衡的信息难以准确获取,这是南极冰川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此实测数据不可或缺。表面物质平衡的实地测量有多种方法,如花杆、超声高度计(雪深仪)、雪层物理/化学层位法(比如雪坑、冰芯/雪芯积累率恢复,探冰雷达连续测量冰内等时层结构等)。本文对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的实地测量技术做一概述,对每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平衡 南极冰盖 积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海水中的IO3^-和I^-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奇 陈立奇 +2 位作者 林红梅 程鹏 郝春莉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研究了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ICPMS)联用技术直接进样测定海水中IO3-和I-的方法.采用IonPacAG23离子色谱保护柱分离IO3-和I-,以浓度4.0mmol/dm3的KOH为流动相,流量为1.0cm3/min,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为2.5min.采用2.5×10... 研究了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ICPMS)联用技术直接进样测定海水中IO3-和I-的方法.采用IonPacAG23离子色谱保护柱分离IO3-和I-,以浓度4.0mmol/dm3的KOH为流动相,流量为1.0cm3/min,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为2.5min.采用2.5×10-3cm3的进样量,IO3-和I-的检出限分别达到0.6和0.4nmol/dm3,可满足海水中碘形态的定量分析.该方法的IO3-和I-浓度范围在2.0nmol/dm3~2.0μmol/d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海水 碘酸盐 碘化物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与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利益考量及政策实践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宁宁 吴雷钊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 015年7月,北冰洋沿岸五国发表《防止北冰洋中心海域不规范公海捕鱼的联合声明》,提出一系列临时措施管制该区域的商业捕捞行为,标志着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 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 015年7月,北冰洋沿岸五国发表《防止北冰洋中心海域不规范公海捕鱼的联合声明》,提出一系列临时措施管制该区域的商业捕捞行为,标志着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进入"建章立制"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承担着领导者角色。本文认为保障北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塑造北极治理的领导者地位和推广海洋资源开发的创新性理念,是美国积极推动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的主要因素,并为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政策谋划,创造性介入到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治理 北极治理 美国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