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南极长城湾生态环境变化初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何剑锋 张芳 +3 位作者 蔡明红 崔世开 杨海真 王项南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9-274,共6页
利用中国首次在南极长城湾海域布放的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以2010年12月13日至2011年3月22日期间获得的监测数据为例,对该海域基本环境参数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在12月至1月中旬呈明显上升趋势,之... 利用中国首次在南极长城湾海域布放的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以2010年12月13日至2011年3月22日期间获得的监测数据为例,对该海域基本环境参数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在12月至1月中旬呈明显上升趋势,之后存在一定的波动;而受夏季陆地淡水输入的影响,盐度的总体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观测期间温度的变化范围为0.27—2.52℃,在1月中旬和2月下旬分别出现明显峰值;盐度变化范围为33.86—34.19,在1月初、1月中旬、2月下旬以及3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低峰值。叶绿素a含量在观测开始至12月底迅速上升,而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观测时间内分别在12月底、1月中旬和2月下旬出现峰值,最高值达4.22μg.L-1。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初步数据分析及与历史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研发并在长城湾布放的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极地海洋环境监测工具稳定、可靠,与传统监测方法的结合可实现对南极近岸海域环境的精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湾 极地海洋环境 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细菌对DMSP的降解及其在极地低温海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曾胤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313,共11页
DMSP(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含硫化合物之一,同时也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营养物。浮游植物是其主要的生产者。DMSP还是海洋中DMS(二甲基硫)的重要来源和前体,而DMS的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密切关联。细菌在DMSP的降解... DMSP(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含硫化合物之一,同时也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营养物。浮游植物是其主要的生产者。DMSP还是海洋中DMS(二甲基硫)的重要来源和前体,而DMS的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密切关联。细菌在DMSP的降解及DMS的生成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关DMSP生物合成、代谢及其生态影响的研究已开展了近70年,但涉及高纬度极地低温海域的相关研究却为数甚少。本文在简要介绍DMSP生物合成与代谢,以及DMSP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及其产生菌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近年来在极地低温海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展开了部分讨论。随着国内对微生物驱动水圈地球元素循环的重视,有关极地海域细菌参与DMSP/DMS代谢的研究工作将极大地增进人们对于微生物在极地海洋生态系统中生态地位的认识,也对评估极地海洋微生物群落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 降解 海洋细菌 极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航道相关海域科学考察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何剑锋 吴荣荣 +2 位作者 张芳 王勇 俞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中国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实施了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对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和马卡若夫海盆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全球变化致使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冰期以来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首次同时开通。北极航... 中国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实施了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对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和马卡若夫海盆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全球变化致使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冰期以来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首次同时开通。北极航道集中在陆架区,不仅是海冰变化最为显著的海域,同时也是陆地-北冰洋相互作用最为显著的区域,对北冰洋区域气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和当地土著居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北极航道关键海域近年来国际相关科学考察进行了总结,对科学考察背后的各国北极策略进行分析,并从科学需求的角度对今后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中针对北极航道相关海域应开展的科学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航道 考察研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变异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桂忠 何剑锋 +2 位作者 蔡明红 李少菁 戴聪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5-172,共8页
最近30年来,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发生了急剧变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冰层变薄、水温升高、淡水输入增加、污染加剧,正威胁着现有与海冰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预期随着变化的持续,与海冰相关的食物链将在部分海域消失并被较低纬度的海洋物种... 最近30年来,北冰洋海冰和海水发生了急剧变化: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冰层变薄、水温升高、淡水输入增加、污染加剧,正威胁着现有与海冰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预期随着变化的持续,与海冰相关的食物链将在部分海域消失并被较低纬度的海洋物种所取代、总初级生产力有望增加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渔获量、而北极熊和海象等以海冰作为栖息和捕食场所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生存前景堪忧。今后人类将更为重视对北冰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并加以运用、关注北冰洋特有物种的命运并加以力所能及的保护、评估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数据积累是目前制约北极研究的最大障碍,但随着 SEARCH 等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的实施,对北冰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将更为系统和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海水 北冰洋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海藻糖合成酶南极海洋低温细菌的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俞勇 李会荣 +1 位作者 陈波 曾胤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从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海水中分离到一株产海藻糖合成酶的海洋低温细菌BSw10041,革兰氏阴性,杆状,有极生鞭毛,能运动,菌落半透明。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 GN2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BSw1004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从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海水中分离到一株产海藻糖合成酶的海洋低温细菌BSw10041,革兰氏阴性,杆状,有极生鞭毛,能运动,菌落半透明。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 GN2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BSw1004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表型特征非常相似。为了进一步确定菌株BSw10041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 rDNA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BSw10041与P.putida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结果,菌株BSw10041可鉴定为Pseudomonas putida,定名为Pseudomonas putida BSw10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糖合成酶 低温微生物 Pseudomonas PUTIDA 南极 细菌鉴定 低温 海洋 株产 RDNA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极地微藻叶绿素荧光特征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光应芝 张芳 +2 位作者 张前前 蔡明红 何剑锋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3-188,共6页
海洋浮游植物是水体环境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光合能力与浮游植物生产力密切相关,而这些均能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上得以体现。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对实验室培养的10种极地微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o,F_v/F_m,NPQ)和快速... 海洋浮游植物是水体环境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光合能力与浮游植物生产力密切相关,而这些均能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上得以体现。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对实验室培养的10种极地微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o,F_v/F_m,NPQ)和快速光曲线拟合参数(P_m、α和I_k)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除CCMP2084外,其余9种微藻均处于正常生长状态。PSⅡ潜在活性值(F_v/F_o)大于1.0的藻共有8种,大小顺序分别为CCMP1056>CCMP1204>CCMP165>CCMP2095>CCMP1309>CCMP445>CCMP213>CCMP2087。其中短孢角毛藻CCMP165、四棘藻CCMP213和海链藻CCMP1056三种藻的光保护能力较强(NPQ值分别大于2.0)。这三种藻对光照的耐受能力强弱顺序为CCMP213>CCMP1056>CCMP165(比较三种藻的I_k值)。因此,四棘藻CCMP213和海链藻CCMP1056比短孢角毛藻CCMP165更适合在较强的光照强度下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微藻 叶绿素荧光 非光化学淬灭 快速光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剖析北极科技发展趋势 被引量:19
7
作者 何剑锋 张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8-414,共7页
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地区经济潜力以及地缘政治意义,北极迅速成为北极各国乃至北半球国家关注的焦点。自2006年底以来,挪威、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冰岛、瑞典和丹麦等北极八国陆续推出了新的北极政策。各国在阐述北极主权、资源... 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地区经济潜力以及地缘政治意义,北极迅速成为北极各国乃至北半球国家关注的焦点。自2006年底以来,挪威、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冰岛、瑞典和丹麦等北极八国陆续推出了新的北极政策。各国在阐述北极主权、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原住民权利的同时,强调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科研优先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以引导各国的北极科技发展并服务于自身的北极权益。本文依据北极各国新近发布的北极政策,综合分析北极科技发展重点和趋势,同时结合中国已有的北极考察和合作基础,提出了中国的北极科技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国家 北极政策 北极科技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冰芯中火山记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姜苏 李院生 +3 位作者 马红梅 安春雷 史贵涛 孙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8-345,共8页
火山活动产生的硫酸气溶胶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这些气溶胶经大气环流被传输至极区,最后沉降和保存在极地冰盖上。根据火山气溶胶的性质,研究者们提出了冰芯中火山信号的识别方法,并据此重建了不同历史时期保存在极地冰盖不同地点... 火山活动产生的硫酸气溶胶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这些气溶胶经大气环流被传输至极区,最后沉降和保存在极地冰盖上。根据火山气溶胶的性质,研究者们提出了冰芯中火山信号的识别方法,并据此重建了不同历史时期保存在极地冰盖不同地点的火山活动记录。这些记录在判别具有全球气候效应的火山事件、冰芯定年以及研究近1 000年来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依据极地冰芯建立的火山记录还不足以为人们明确火山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数据。因此,今后应获取更多的具有长时间尺度的极地冰芯样品,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分析,提高定年准确度。在此基础上重建过去万年至百万年尺度的火山活动记录,并辨别出具有全球气候效应的火山事件,以进一步研究火山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 气候 极地冰芯 硫酸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概况与前景 被引量:1
9
作者 马红梅 闫文凯 +5 位作者 程永前 张宇 肖湘 史贵涛 孙波 李院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机制研究是当前最前沿的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存在液态水和有机质,可以为微生物生存提供生境。此外,微生物参与冰盖/冰川底部地球化学风化过程,对受气候变化... 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机制研究是当前最前沿的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存在液态水和有机质,可以为微生物生存提供生境。此外,微生物参与冰盖/冰川底部地球化学风化过程,对受气候变化驱使的环境变化尤为敏感。围绕着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主题,重点介绍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可能来源、所参与的地球化学反应机制以及与C、N循环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未来关于冰川底部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冰盖/冰川底部 生命形态 地球化学风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升温后极地甲藻Polarella glacialis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淑娴 何剑锋 +2 位作者 王桂忠 林森杰 张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70,共10页
Polarella glacialis最早发现于南极固定冰和北冰洋水层,最近在温带海域也发现其相关基因。专抗甲藻的Rubisco(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oxygenase,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光合作用C3碳反应中重要的羧化酶、光呼吸... Polarella glacialis最早发现于南极固定冰和北冰洋水层,最近在温带海域也发现其相关基因。专抗甲藻的Rubisco(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oxygenase,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光合作用C3碳反应中重要的羧化酶、光呼吸中的加氧酶)、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在该藻细胞内各检测到~53 kDa和~55 kDa的特异性条带。对该藻的梯度温度培养实验显示,4℃生长的P.glacialis细胞密度为1.1×105cells.ml-1时仍能继续增殖,一天中藻细胞内Rubisco的表达量基本保持恒定,PCNA的表达量峰值与%S(藻株中处于S期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百分比)峰值相对应,当温度迅速上升至15、20℃时,藻株处于胁迫状态,细胞密度迅速减少,正常的细胞周期被干扰,大多数细胞分裂活动不活跃或停止分裂,Rubisco、PCNA的表达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昼夜表达特征改变,其中20℃对藻株的胁迫作用更加显著。15℃培养下的P.glacialis细胞密度并不立即减少,细胞周期与两种指示蛋白表达特征显示仍有部分细胞完成分裂。本研究为该藻的相关基因在温带水域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并推测在相对长期渐进的极地增温过程中,P.glacialis可能继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ella glacialis细胞周期Rubisco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洋放线菌R-527F的抗菌活性筛选、鉴定及其抗菌物质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毓舒 曾倩 +1 位作者 俞勇 陈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4,共7页
对分离自北冰洋73°N以北海域沉积物中的一株放线菌R-527F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该株菌为链霉菌属,暂定名为Streptomy-ces sp.R-527F。其含... 对分离自北冰洋73°N以北海域沉积物中的一株放线菌R-527F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该株菌为链霉菌属,暂定名为Streptomy-ces sp.R-527F。其含有聚酮类Ⅰ型(PKSⅠ)和非核糖体含硫多肽类(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NRPS)化合物的合成基因。对其抗菌活性及活性物质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生的抗菌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达到18.2 mm。适合其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种子液接种量为4%,培养基初始pH为8.0,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6 d,摇床转速为180 r.min-1,装液量为40%,为该菌株抗菌物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发酵条件参数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放线菌 鉴定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产甲烷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鹏 何剑锋 +2 位作者 张芳 林凌 曹叔楠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45-151,共7页
产甲烷菌是一类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其代谢产生的甲烷(CH_4)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现有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广泛存在于极地湿地、沼泽、湖泊、苔原、冻土和冰川等各类生境之中,并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极地产甲烷菌的群落结... 产甲烷菌是一类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其代谢产生的甲烷(CH_4)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现有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广泛存在于极地湿地、沼泽、湖泊、苔原、冻土和冰川等各类生境之中,并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极地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环境影响因子(温度﹑营养物和pH)以及研究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极地产甲烷菌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菌 生物多样性 南极 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放线菌 Y18的分子鉴定、生物活性及其抗菌物质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苑孟 俞勇 +2 位作者 李会荣 董宁 张晓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2-299,共8页
从北冰洋楚科奇海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Y18,其良好生长需要海水。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基因及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它含有聚酮类Ⅱ型(PKSⅡ)和非核糖体含硫多肽类(n... 从北冰洋楚科奇海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Y18,其良好生长需要海水。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基因及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它含有聚酮类Ⅱ型(PKSⅡ)和非核糖体含硫多肽类(non ribosome-bound sulfur-containing peptides,NRPS)化合物合成酶基因,并且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对Y18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适合的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蛋白胨2 g,酪素水解物2 g,酵母膏2 g,葡萄糖1 g,海水1 L),种子液接种量4%,发酵温度28℃,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8.0,培养时间6天,1 000 mL三角瓶装液量20%。并对Y18发酵液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发酵液对酸碱、热的稳定性都较强,4℃下贮藏发酵液的抗菌活性保留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分子鉴定 抗菌活性 发酵条件 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生长特性及酶学性质 被引量:29
14
作者 曾胤新 俞勇 +1 位作者 陈波 李会荣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2,共5页
从北极楚科奇海分离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耐冷假交替单胞菌BSw20308.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温度10℃,35℃不生长;在pH7.0~8.0、含2.0%~3.0% NaCl的培养基条件下最适宜菌株生长与产酶;可溶性淀粉、酵母浸出液是有利于菌株生长及产酶的碳... 从北极楚科奇海分离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耐冷假交替单胞菌BSw20308.研究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温度10℃,35℃不生长;在pH7.0~8.0、含2.0%~3.0% NaCl的培养基条件下最适宜菌株生长与产酶;可溶性淀粉、酵母浸出液是有利于菌株生长及产酶的碳源、氮源物质;蔗糖、可溶性淀粉、麦芽糖及麸皮对CMCase的合成具有明显诱导作用;CMC、麸皮、可溶性淀粉及麦芽糖对滤纸酶的合成有一定诱导作用,单糖与部分双糖(蔗糖、纤维二糖及乳糖)则起阻遏作用;在指数生长后期至稳定早期,大量产CMCase;发酵液含CMCase、滤纸酶及葡萄糖苷酶活性,以CMCase活力最高;胞外CMCase活力占总CMCase活力的74.1%左右;酶最适作用温度35℃,5℃时酶活保留50%左右;酶对热敏感,35℃半衰期为3 h,25℃下酶活稳定;酶最适pH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产生菌 酶学性质 生长特性 可溶性淀粉 筛选 低温 鉴定 最适生长温度 菌株生长 诱导作用 酵母浸出液 葡萄糖苷酶 楚科奇海 NaCl 阻遏作用 纤维二糖 生长后期 作用温度 麦芽糖 滤纸酶 单胞菌 培养基 源物质 C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北极微藻藻际环境的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17
15
作者 苗祯 杜宗军 +2 位作者 李会荣 楼妍颖 罗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7-1600,共14页
对5株北极微藻,如脆杆藻(Fragilariopsis sp.)、微单胞藻(Micromonas sp.)、四棘藻(Attheya septentrionalis)、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粘附细菌和游离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DGGE分析,... 对5株北极微藻,如脆杆藻(Fragilariopsis sp.)、微单胞藻(Micromonas sp.)、四棘藻(Attheya septentrionalis)、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粘附细菌和游离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PCR-DGGE分析,研究藻际环境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5株微藻具有不同的藻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其中微单胞藻、脆杆藻、四棘藻和海链藻的藻际细菌主要由Cyanobacteria(藻蓝细菌)、α-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和γ-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组成,仅微单胞藻和脆杆藻检测出CFB(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噬纤维菌-屈挠杆菌-拟杆菌)。小球藻由Cyanobacteria、CFB、α-Proteobacteria和β-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组成。微单胞藻的藻际菌群结构稳定,不同生长时期的游离细菌和粘附细菌组成差异不明显。3株硅藻-脆杆藻、四棘藻和海链藻的游离细菌主要由γ-Proteobacteria组成,小球藻的游离细菌主要为β-Proteobacteria,而5株微藻的粘附细菌主要由Cyanobacteria组成。从DGGE图谱来看,在脆杆藻生长的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其藻际游离细菌和粘附细菌的16S rRNA基因扩增条带数量和位置均有明显差异,但优势扩增条带较稳定;其他4株藻粘附细菌和游离细菌的扩增条带比较稳定,说明藻际关联菌群结构较稳定。藻菌种间特异性关系为不同微藻藻株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也带来更多的隐藏在藻际环境中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微藻 藻际环境 关联菌群 16S RRNA 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瓦尔巴群岛冰川学研究进展与我国北极冰川监测系统建设 被引量:18
16
作者 闫明 任贾文 +3 位作者 张占海 鄂栋臣 艾松涛 李院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冰川大多数属于亚极地型(sub-polar)或多热型(polythermal)。Austre Br(?)ggerbreen和Midre Lovénbreen冰川(<10km^2)长时间系列物质平衡研究显示,自小冰期结束以来几乎所有的观测年中夏季消融比冬季积累更大,导...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冰川大多数属于亚极地型(sub-polar)或多热型(polythermal)。Austre Br(?)ggerbreen和Midre Lovénbreen冰川(<10km^2)长时间系列物质平衡研究显示,自小冰期结束以来几乎所有的观测年中夏季消融比冬季积累更大,导致冰体稳定地减小;而面积更大、海拔高度更高的冰川如Kongsvegen冰川(105km^2)则更加接近稳定态的平衡。斯瓦尔巴群岛冰川流动速率一般较低,但跃动相当频繁,控制跃动型冰川空间分布的因素包括冰川长度、基底岩性和多热场。可通过冰川水文特征、钻孔温度测量和无线电回波探测获取斯瓦尔巴群岛冰川热场的信息。斯瓦尔巴群岛冰川的低流速和多热性结构对冰川上的排水系统相当重要,整个群岛淡水径流的四个主要来源分别是冰川消融、雪融化、夏季降雨和冰崩解,经验回归方法和模式方法用于计算淡水径流量。因夏季融水渗浸作用、采样分辨率低和化学成分分析有限,早期斯瓦尔巴群岛冰芯的准确定年受到严重影响,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来自斯瓦尔巴群岛冰帽的冰芯数据仍然能够提供重要的气候和环境信息。通过我国北极黄河站2005年度科学考察,我们已初步建立了Austre Lovénbreen冰川和Pedersenbreen冰川监测系统,并计划在Austre Lovénbreen冰川进行钻孔温度测量、冰川气象要素观测、冰川前缘水文观测以及冰川厚度和内部结构测量,重点开展斯瓦尔巴群岛冰川基本特征和发育条件、冰川表面能量和物质平衡、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关系、淡水径流年际和季节性变化和气/雪/冰界面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冰川 物质平衡 冰川运动 气象和水文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分布及扩散通量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扈传昱 潘建明 +2 位作者 刘小涯 于培松 薛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利用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估算了营养盐的底部通量.结果表明,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以高含量的硅酸盐、铵盐为主.在垂向分布上,硅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 利用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估算了营养盐的底部通量.结果表明,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以高含量的硅酸盐、铵盐为主.在垂向分布上,硅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呈现出明显的浓度梯度,这种分布特征表明,在硅的早期成岩过程中溶出是主要过程.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还原状态下进行.硅酸盐与铵盐存在明显的向上释放的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间隙水 沉积物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点-网格模式的海冰厚度变化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煜 吴辉碇 +2 位作者 张占海 刘钦政 白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共8页
根据渤海冰情,在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基础上,应用一种质点-网格海冰模式于渤海海域.该模式采用了质点-网格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模式的数值扩散问题.该模式采用了冰厚分布函数,用多种类型冰代替用于渤海业务预报的平整冰、堆积冰和开... 根据渤海冰情,在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基础上,应用一种质点-网格海冰模式于渤海海域.该模式采用了质点-网格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模式的数值扩散问题.该模式采用了冰厚分布函数,用多种类型冰代替用于渤海业务预报的平整冰、堆积冰和开阔水3-level模式.进行理想场的数值试验,模拟冰厚变化动力过程.还使用该模式和业务预报模式对于实际渤海冰情进行了不同个例的预报试验,发现该模式在提高冰外缘线预报精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点-网格海冰模式 冰厚分布函数 再分布函数 造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南极淡水藻类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根海 大谷修司 +4 位作者 扈传昱 何剑锋 金矛 于培松 潘建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0-404,共5页
1982~2008年对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地区主要湖泊、溪流、雪地等淡水藻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淡水藻类优势种类为:双尖菱板藻(Hantzschiaa mphioxys),端泥生藻(Luticola mutica),拟钝泥生藻(Lutiola muticopsis),细小隐球藻(Aph... 1982~2008年对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地区主要湖泊、溪流、雪地等淡水藻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淡水藻类优势种类为:双尖菱板藻(Hantzschiaa mphioxys),端泥生藻(Luticola mutica),拟钝泥生藻(Lutiola muticopsis),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极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imus),寒冷席藻(Phormidium frigidum),赖氏鞘氏藻(Lyngbya lagerheimii),拉氏黏球藻(Gloecapsa ralfsiana),易脆席藻(Phormidium fragile),雪衣藻(Chlamydomo nasnivalis),南极侧果藻(Pleurococcus antarcticus),南极螺翼藻(Scotiella antarctica)和细长聚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es).回归分析显示了微、小型藻类细胞丰度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磷酸盐和硝酸盐呈显著负相关.南极气候尤其是水温的变化,引起湖泊藻类丰度与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拉斯曼丘陵 菲尔德半岛 全球气候变化 淡水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戴聪杰 何剑锋 +1 位作者 王桂忠 李少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99-2405,共7页
目前已知的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集中在甲藻门、黄藻门、裸藻门、隐藻门、金藻门、绿藻门和原生动物界的纤毛虫门,根据营养特性可分为3个生理类群。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分布广泛,从淡水湖泊到开阔海洋,从赤道到两极,无论是寡营养还是富营... 目前已知的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集中在甲藻门、黄藻门、裸藻门、隐藻门、金藻门、绿藻门和原生动物界的纤毛虫门,根据营养特性可分为3个生理类群。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分布广泛,从淡水湖泊到开阔海洋,从赤道到两极,无论是寡营养还是富营养环境都发现有它们的存在。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可进行光合营养和吞噬营养,营养策略的采用受控于环境因子。在低光照、寡营养等特殊环境中,混养生物具有重要生态地位。它可以成为主要摄食细菌者,占总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大部分,比光合营养的浮游植物或吞噬营养的浮游动物更具有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有害赤潮的研究,加深了对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的认识。相信通过实验和模型的结合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混合营养型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营养 浮游生物 生态学 营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