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山港分区水交换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姚炎明 彭辉 +1 位作者 杜雅杰 刘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在验证良好的三维斜压潮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象山港划分成7个海区,以7种不同的溶解态保守性物质为示踪剂,建立对流-扩散型的海湾水交换数值模型,采用关联矩阵法来描述各区之间以及各区与外海之间的水交换特性。通过不同示踪剂的浓度分... 在验证良好的三维斜压潮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将象山港划分成7个海区,以7种不同的溶解态保守性物质为示踪剂,建立对流-扩散型的海湾水交换数值模型,采用关联矩阵法来描述各区之间以及各区与外海之间的水交换特性。通过不同示踪剂的浓度分布,计算了15、30、45、60和80d的水交换矩阵。由各时刻水交换矩阵可知,在象山港的7个子区中与湾外水的水交换速度最快的为Ⅰ区,最慢的为Ⅶ区。Ⅲ区(西沪港)、Ⅵ区(黄墩港)和Ⅶ区(铁港)内水体与湾外海水之间的水交换速度缓慢,但与区域外水体之间的交换速度要明显快于其他几个海区。从水交换矩阵可以看出西沪港、黄墩港和3个内港之间相互交换的海水量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水交换 矩阵 delft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山港水交换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彭辉 姚炎明 刘莲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2,共12页
在验证良好的三维斜压潮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溶解态的保守性物质为示踪剂,建立对流-扩散型的海湾水交换数值模型,计算了象山港水体半交换时间和平均滞留时间,并研究了斜压动力对湾内外水交换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水交换速度的... 在验证良好的三维斜压潮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溶解态的保守性物质为示踪剂,建立对流-扩散型的海湾水交换数值模型,计算了象山港水体半交换时间和平均滞留时间,并研究了斜压动力对湾内外水交换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水交换速度的区域性变化较大,水体半交换时间和平均滞留时间由象山港口门向湾顶逐渐增加,口门附近半交换时间在5d以内,平均滞留时间为5~10d;湾顶水交换速度缓慢,水体半交换时间为30~35d,平均滞留时间为35~40d。斜压动力对狭湾外段水交换影响较弱,对狭湾内段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水交换 斜压 半交换时间 平均滞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田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迅 林振华 +4 位作者 焦海峰 李祥付 孙立辉 徐建刚 王一农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2期123-128,共6页
2012年4月—2013年1月,对南田岛周围海域(121°49′14″—121°56′49″°E,28°58′44″—29°3′02″°N)的6个采样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结果表明:(1)在该海域共采集鉴定大型底栖动物46种,甲壳类... 2012年4月—2013年1月,对南田岛周围海域(121°49′14″—121°56′49″°E,28°58′44″—29°3′02″°N)的6个采样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结果表明:(1)在该海域共采集鉴定大型底栖动物46种,甲壳类、鱼类和腔肠动物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贡献类群(占总种数69.57%);(2)物种平均更替率为61.88%,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季节更替显著;(3)年平均生物量为48.80 g·网–1,最高生物量出现在10月,最低生物量出现在4月,年平均丰度为7.62 ind·网–1,最高丰度出现在7月,最低丰度出现在1月,甲壳类的平均生物量及丰度居首位;(4)4航次共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14种,优势种随季节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田岛周围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与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