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海湾海洋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福清湾、兴化湾海域秋季环境与资源现状调查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央央 曹宇峰 +3 位作者 蓝虹 洪再展 苏荣 戴桂香 《渔业研究》 2018年第1期71-75,共5页
质量保证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信、准确、可靠的基本手段。本文根据2016年福清湾、兴化湾海域环境与资源现状调查全过程,从前期准备措施、外业采样、内业分析、数据审核、总结回顾和成果产出的各个... 质量保证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信、准确、可靠的基本手段。本文根据2016年福清湾、兴化湾海域环境与资源现状调查全过程,从前期准备措施、外业采样、内业分析、数据审核、总结回顾和成果产出的各个环节介绍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质量保证措施,希望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监测 质量保证 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仪在海洋沉积物重金属环境有效态及全量分析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董炜峰 曾松福 +1 位作者 吴俊文 郑崇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20,共5页
通过研究微波消解酸量及酸系、消解温度、消解时间、是否赶酸、是否加入HF等条件,得出了在加入12.5 mL的4+1的NO3+-HCl时,微波消解温度175℃、消解时间20 min的情况下,近海海洋沉积物成份分析标准物质(GBW 07314)样品消解液不经赶酸(或... 通过研究微波消解酸量及酸系、消解温度、消解时间、是否赶酸、是否加入HF等条件,得出了在加入12.5 mL的4+1的NO3+-HCl时,微波消解温度175℃、消解时间20 min的情况下,近海海洋沉积物成份分析标准物质(GBW 07314)样品消解液不经赶酸(或经120℃赶酸后)直接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Cu,Pb,Cd,Cr的溶出值在环境有效态标准范围内;Zn介于环境有效态与全量分析形态标准之间。基于上述条件,再加入2.5 mL的HF后样品消解液经赶酸后测定,其中Cu,Pb,Zn,Cd,Cr的溶出值均在全量分析形态标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海洋沉积物 环境有效态 全量分析形态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武国家海洋公园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3
作者 李光毅 董炜峰 +2 位作者 刘保清 黄龙展 陈竞武 《渔业研究》 2022年第2期115-123,共9页
2017年3月(春季)和11月(秋季)对泉州市崇武半岛南侧的崇武国家海洋公园内3条断面进行沙滩潮间带断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有82种,其中软体动物33种,甲壳动物25种,多毛类14种,其他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2017年3月(春季)和11月(秋季)对泉州市崇武半岛南侧的崇武国家海洋公园内3条断面进行沙滩潮间带断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有82种,其中软体动物33种,甲壳动物25种,多毛类14种,其他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和鱼类)8种,棘皮动物2种;平均栖息密度(171.3±136.2)ind/m^(2),平均生物量(141.44±117.20)g/m^(2),软体动物在物种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上均占主要优势。优势种共有8种,其中肋虫昌螺(Umbonium costatum)和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48±0.58)、(0.52±0.27)和(0.89±0.14)。秋季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高于春季,而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则均低于春季。中潮区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为最高值。与其他区域沙滩潮间带相比,定量种类数处于中等水平,栖息密度为最低值,生物量较高。分析研究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以期为该海洋公园潮间带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武国家海洋公园 沙滩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E4引擎的海洋虚拟可视化初探 被引量:15
4
作者 余肖翰 余麒祥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5-301,共7页
随着当前计算机虚拟现实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进步,海洋信息技术的三维可视化日益成为对海洋进行全方位观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对3A级商业引擎——Unreal Engine 4(UE4)的开发使用,模拟了厦门海洋环境监测站附近海... 随着当前计算机虚拟现实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进步,海洋信息技术的三维可视化日益成为对海洋进行全方位观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对3A级商业引擎——Unreal Engine 4(UE4)的开发使用,模拟了厦门海洋环境监测站附近海域的潮流、日出、日落及天气情况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并且针对海洋科研领域中的实际需要,模拟了海水赤潮、海底地形测绘等专门面向业务需求的三维实时渲染,设计与重现了相关的水文气象场景,这种模拟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计算机仿真学 虚幻4引擎 VR 3Dmax 粒子系统 蓝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间带海洋沉积物-大气痕量汞释放通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俊文 苏荣 +2 位作者 李玉瑛 郑崇荣 董炜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8-72,187,共6页
在对厦门海域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采样,系统地研究了潮间带表底层海洋沉积物-大气痕量汞的释放过程及释放通量,以及影响释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光照作用下潮间带海洋沉积物痕量汞的释放通量随着时间的... 在对厦门海域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采样,系统地研究了潮间带表底层海洋沉积物-大气痕量汞的释放过程及释放通量,以及影响释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光照作用下潮间带海洋沉积物痕量汞的释放通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先逐渐升高,释放到一定时其释放通量随之而降低,痕量汞的释放量、释放率和释放通量均高于遮光作用;潮间带海洋沉积物中痕量汞的释放通量随着大气温度、沉积物-水系统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大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风速对其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量汞 释放通量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汞的释放通量及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单长青 吴俊文 刘汝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7-111,共5页
以胶州湾海泊河口和李村河口为对象,研究了其沉积物中的汞向海水的释放。结果表明,在静态条件下,沉积物汞向海水释放,平衡时海泊河口和李村河口沉积物汞的释放量分别为0.0705~0.117μg/g和0.0565~0.0935μg/g;汞的释放通量在前2h最大... 以胶州湾海泊河口和李村河口为对象,研究了其沉积物中的汞向海水的释放。结果表明,在静态条件下,沉积物汞向海水释放,平衡时海泊河口和李村河口沉积物汞的释放量分别为0.0705~0.117μg/g和0.0565~0.0935μg/g;汞的释放通量在前2h最大,随后逐渐减小,通量与温度呈指数正相关。通过对汞释放的热力学分析,汞释放的反应热大于零,分别为9.92kJ·mol-1和9.98kJ·mol-1,说明汞的释放是一个吸热过程;汞的释放是一个熵增过程;两个实验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分别为2.34~3.22kJ·mol-1和1.19~2.20kJ·mol-1,而且温度越高,△G0越小,越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释放通量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NO_3-HClO_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Cu,Pb,Zn,Cd,Cr 被引量:2
7
作者 董炜峰 苏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6-99,共4页
参考《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1998)的规范方法,采用单一HNO3-HClO4常压方法消化贻贝成分分析分析标准物质(GBW08571)。取样量为0.500g时,在加热温度为160℃~210℃,加入10mL HNO3、2mLHClO4,加盖加热7h左右,最后... 参考《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6-1998)的规范方法,采用单一HNO3-HClO4常压方法消化贻贝成分分析分析标准物质(GBW08571)。取样量为0.500g时,在加热温度为160℃~210℃,加入10mL HNO3、2mLHClO4,加盖加热7h左右,最后的样品消化液赶酸赶净的条件下,样品消化液直接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Cu,Pb,Zn,Cd,Cr的测定值都在标准值范围之内。并着重对比温度对消化效果的影响以及Cu,Cd以火焰法与无火焰法测定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PB ZN Cd Cr 海洋生物体 HNO3-HClO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仪在海洋生物体重金属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董炜峰 刘玉新 +2 位作者 曾松福 朱秀平 王占坤 《福建水产》 2008年第3期44-49,共6页
本研究主要以贻贝标准物质(GBW 08571)为分析对象,以微波消解技术作为海洋生物体中Cu,Pb,Zn,Cd,Cr分析的前处理手段,样品消解液直接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在取样量为0.500g,加入10.0mL的HNO3+1.0mL的HC l,微波消解温度170℃、消解... 本研究主要以贻贝标准物质(GBW 08571)为分析对象,以微波消解技术作为海洋生物体中Cu,Pb,Zn,Cd,Cr分析的前处理手段,样品消解液直接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在取样量为0.500g,加入10.0mL的HNO3+1.0mL的HC l,微波消解温度170℃、消解时间20m in时的情况下,其中的Cu,Pb,Zn,Cd,Cr的溶出值均在其标准范围内且稳定性能较好;此外,着重进行了样品消解液不经赶酸后直接测定以及不同的消解温度、消解时间对消化效果的影响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海洋生物体 Cu Pb Zn Cd Cr 原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央央 李少伟 +4 位作者 蓝虹 曹宇峰 苏荣 林晶晶 刘子晗 《渔业研究》 2017年第1期63-71,共9页
本文分析了2005—2015年其中4年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共6种重金属含量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历次调查重金属含量均较低... 本文分析了2005—2015年其中4年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共6种重金属含量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历次调查重金属含量均较低,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Cd、Cu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余4种重金属指标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在表层沉积物中,As、Pb、Zn富集程度相对较高,而Cu、Hg、Cd较低;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风险排序为As>Pb>Hg>Cd>Cu>Zn,其中As、Pb和Hg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东碇 倾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Fe、Mn、Ni的方法研究
10
作者 蔡莹 包木太 +2 位作者 董炜峰 余金田 袁春伟 《福建水产》 2012年第5期382-386,共5页
通过收集国内外现行标准、规范,以中国海洋领域现行标准体系为基础,研究以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Fe、Mn、Ni元素的标准方法。通过加入Cacl2消除火焰法测定Fe、Mn元素的干扰或加入Pd(NO3)2和Mg(NO3)2消除石墨炉法测定Mn、Ni元素的干... 通过收集国内外现行标准、规范,以中国海洋领域现行标准体系为基础,研究以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Fe、Mn、Ni元素的标准方法。通过加入Cacl2消除火焰法测定Fe、Mn元素的干扰或加入Pd(NO3)2和Mg(NO3)2消除石墨炉法测定Mn、Ni元素的干扰;在特定温度以HNO3-H2O2常压消解或微波消解样品,Fe、Mn元素以火焰法测定、Mn、Ni元素以石墨炉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Fe、Mn、Ni元素的溶出值均在标准值范围内,从而证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适用于海洋生物体的标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体 Fe、Mn、Ni 原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及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炜峰 张瑜 +3 位作者 戴桂香 苏荣 袁春伟 刘志勇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5,共7页
本文通过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各区域重金属含量的平均水平,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作了概述,同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需要确定了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背景值... 本文通过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各区域重金属含量的平均水平,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作了概述,同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需要确定了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背景值,为该区域重金属含量的研究和评价以及背景值提供了参考数据。结合2016年8月该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调查数据,进行了总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九龙江口-厦门湾海域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情况并不乐观,厦门东部水道部分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以轻度风险为主,九龙江口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以重度风险为主,其余海域以中度风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江口 厦门湾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背景值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以南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戴红 邱茂福 +1 位作者 杨毕铖 戴桂香 《渔业研究》 2016年第1期56-66,共11页
对2011—2014年夏季福建省闽江口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4年夏季福建省闽江口以南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1属193种,以硅藻为主;年平均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1.20×105~3.8... 对2011—2014年夏季福建省闽江口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4年夏季福建省闽江口以南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1属193种,以硅藻为主;年平均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1.20×105~3.87×105个/dm3之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面分布总体呈由近岸向外海、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却呈与之相反趋势;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铵盐、硝酸盐和无机氮呈明显正相关;浮游植物对无机氮的吸收主要以铵盐的形式,其次为硝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闽江口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石油类含量分布与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炜峰 戴红 +2 位作者 张瑜 杨毕铖 戴桂香 《渔业研究》 2017年第3期217-221,共5页
通过2016年8月开展的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调查,分析了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石油类的含量水平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范围在(6.6~1 762.5)×10^(-6)之间,平均值为350.5×10^(-6)... 通过2016年8月开展的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调查,分析了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石油类的含量水平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范围在(6.6~1 762.5)×10^(-6)之间,平均值为350.5×10^(-6);石油类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布特点:五缘湾海域至五通湾口区域的石油类含量最高,其次为九龙江口中部海域、鼓浪屿东南侧至招银港区、厦门东部水道小部分区域和五通湾口北侧海域,其余海域的沉积物质量较好,这与厦门近年来航运发展、西海域整治和五缘湾海域周边的开发建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表层沉积物 石油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诏安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志勇 陈杨航 +2 位作者 杨毕铖 戴红 周茜茜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9-367,共9页
根据2015年夏、秋两季在诏安湾及其邻近海域开展大面综合调查获得的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对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冗余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33属80种,其中硅藻门28属71种,甲藻门5属9种。夏季优势种... 根据2015年夏、秋两季在诏安湾及其邻近海域开展大面综合调查获得的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对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冗余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33属80种,其中硅藻门28属71种,甲藻门5属9种。夏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为钟形中鼓藻(Bellerochea horologicali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中肋骨条藻、菱形海线藻、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idii)。浮游植物密度在3.32×10^4~1.27×10^8 cells/m^3之间,夏季明显高于秋季,夏、秋两季密度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逐渐增加的趋势。夏季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7,秋季为2.87。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温度、盐度和pH是影响诏安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诏安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沙滩石油污染物吸附与释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西来 吴俊文 胡志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7-150,162,共5页
在胶州湾海域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滨海沙质滩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型波浪槽模拟试验装置,测定沙土对可溶性油吸附和释放的动力学曲线,并系统分析波浪高度、潮汐作用和海水循环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和释放作用的影响。研究... 在胶州湾海域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滨海沙质滩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型波浪槽模拟试验装置,测定沙土对可溶性油吸附和释放的动力学曲线,并系统分析波浪高度、潮汐作用和海水循环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和释放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符合对数型的动力学曲线,其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0 h;沙土释放的可溶性油浓度随时间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此外,在高波作用下,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速率、吸附量和释放速率、释放量都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潮汐 石油污染 释放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诏安湾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戴红 董炜峰 +3 位作者 陈瑶 陈章飞 戴桂香 颜露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5-140,共6页
根据2015年夏(8月)、秋(10月)2季在诏安湾及毗邻海域开展的30个站浮游动物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动物103种和浮游幼体24类,桡足类为绝对优势的类群.优势种有14种,锥形宽水蚤(T... 根据2015年夏(8月)、秋(10月)2季在诏安湾及毗邻海域开展的30个站浮游动物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动物103种和浮游幼体24类,桡足类为绝对优势的类群.优势种有14种,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和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是该海域重要的优势种群.生态类群以近岸暖水类群和外海广布类群为主.夏季浮游动物丰度平均为761个/m3,秋季为81个/m3;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237mg/m3,秋季为52 mg/m3.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丰度、生物量及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秋季,夏季湾外浮游动物种类数、丰度、生物量及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湾内,秋季湾外浮游动物种类数、丰度及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湾内,夏、秋季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丰度总体分布均呈现由湾内往湾外逐渐增加趋势.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6,秋季为3.14.与历史资料比较:本次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平均丰度均有较大幅度升高,但平均生物量有较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诏安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式细胞摄像技术(FlowCAM)的赤潮藻类识别分析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肖翰 曾松福 +3 位作者 曹宇峰 陈瑶 谢杰镇 郑少平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526,共12页
采用流式细胞摄像系统(Flow Cytometer And Microscope,FlowCAM)技术,构建了福建南部海域的赤潮生物图谱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分别用VisualSpread软件自动识别法和描述子分析算法(MATLAB)来鉴定样品,对两种方法的识别精确度进行了比较... 采用流式细胞摄像系统(Flow Cytometer And Microscope,FlowCAM)技术,构建了福建南部海域的赤潮生物图谱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分别用VisualSpread软件自动识别法和描述子分析算法(MATLAB)来鉴定样品,对两种方法的识别精确度进行了比较。VisualSpreadsheet专业软件分析能力达到98.2%的平均精度,自主开发的特征描述子分类器达到94.1%的平均精度,拓展了实验设备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CAM 图谱数据库 VisualSpread 形状特征描述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海域花水母亚纲三新种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加祺 许振祖 +1 位作者 林君卓 邱茂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8-412,共5页
记述了分别采自福建南部泉州沿诲、厦门同安湾和福建宁德东部等福建海域花水母亚纲3个新种,即福建隔膜水母Leuckartiara fujianensis,泉州枝萨水母Cladosarsia quanzhouensis和眼刺铃水母Cnidocodon ocellata,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 记述了分别采自福建南部泉州沿诲、厦门同安湾和福建宁德东部等福建海域花水母亚纲3个新种,即福建隔膜水母Leuckartiara fujianensis,泉州枝萨水母Cladosarsia quanzhouensis和眼刺铃水母Cnidocodon ocellata,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为今后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提供参考.模式标本保存在厦门大学海洋学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水母亚纲 新种 福建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对上升流的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瑶 张瑶 焦念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107,共10页
国内外关于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和上升流之间关系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基于蓝细菌校正的时序红外显微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近岸上升流中心区AAPB对上升流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上升流涌升的初始阶段,AAPB和总异养... 国内外关于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和上升流之间关系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基于蓝细菌校正的时序红外显微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近岸上升流中心区AAPB对上升流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上升流涌升的初始阶段,AAPB和总异养细菌丰度较低;随着上升流的发展,两者丰度均增加并在上升流的成熟期达到最高值;而当上升流衰退时,AAPB和总异养细菌丰度开始下降。在上升流发展过程中,AAPB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但同时受环境低磷浓度的限制,总异养细菌丰度与氮、磷、硅营养盐均有显著正相关,表明叶绿素a指示的浮游植物所释放的溶解有机碳和环境中的磷限制可能对AAPB起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而营养盐则可能在总异养细菌对上升流的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AAPB在碳及其他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 台湾海峡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诏安湾及毗邻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戴红 董炜峰 +3 位作者 陈瑶 戴桂香 杨毕铖 周时强 《渔业研究》 2017年第1期47-53,共7页
根据2015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诏安湾及毗邻海域开展的30个站位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丰富,夏、秋季共采获165种,其中多毛类(80种)、软体动物(32种)、甲... 根据2015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诏安湾及毗邻海域开展的30个站位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丰富,夏、秋季共采获165种,其中多毛类(80种)、软体动物(32种)、甲壳动物(26种)是海区种类组成的优势类群。夏、秋季优势种均为多毛类,共有种包括奇异稚齿虫、角海蛹、梳鳃虫、寡鳃齿吻沙蚕和似蛰虫。夏、秋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22 g/m2和8.18 g/m2,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0个/m2和73个/m2。生物量组成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栖息密度组成以多毛类为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分布均呈现由近岸往外逐渐减少趋势。秋季的多样性指数略高于夏季,但都处于中等水平。3个不同区块比较,湾外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都要比湾内和湾口高。与历史资料对比,本次调查平均总生物量和平均总栖息密度均有明显下降;生物量组成、栖息密度组成以及优势种都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诏安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