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生物体中痕量砷消解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许海华 陈沛沛 +1 位作者 朱旭宇 万晔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97-99,共3页
建立了以微波预消解后湿法消解的生物消解方法,通过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洋生物样品中痕量砷,并研究了不同消解液体系对海洋生物体中痕量砷的消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先微波消解预消解后湿法消解相结合的消解方法对... 建立了以微波预消解后湿法消解的生物消解方法,通过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洋生物样品中痕量砷,并研究了不同消解液体系对海洋生物体中痕量砷的消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先微波消解预消解后湿法消解相结合的消解方法对海洋生物体中砷的消解,具有消解效率高、消解剂消耗少、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采用硝酸-硫酸-高氯酸消解液体系消解生物中痕量砷的回收率与稳定性优于用硝酸-硫酸消解液体系与硝酸-高氯酸消解液体系消解的生物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消解 原子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El Nio发生前期大气海洋状况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淑雯 智协飞 王晓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8-677,共10页
利用风场、20℃等温线深度、海表温度以及Wheeler和Hendon提出的逐日MJO指数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EP型和CP型El Nino发生前各要素场的特征,以及近30年来两类El Nino事件发生前MJO活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赤道西太平洋,EP型El... 利用风场、20℃等温线深度、海表温度以及Wheeler和Hendon提出的逐日MJO指数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EP型和CP型El Nino发生前各要素场的特征,以及近30年来两类El Nino事件发生前MJO活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赤道西太平洋,EP型El Nino的异常西风要早于CP型El Nino出现,其强度也远远强于CP型事件。EP型El Nino的异常西风在发生前2个月已东扩至东太平洋地区,而CP型El Nino的异常西风在El Nino事件发生前3个月东扩至日界线附近,此后也只维持在日界线以西。而在赤道东太平洋,不同于EP型El Nino,CP型El Nino事件在El Nino事件发生前始终有偏东风存在。EP型El Nino温跃层有明显的加深东移现象,温跃层的演变要超前于海表温度的变化。由MJO处于5-8位相的异常概率分布,可知EP型El Nino在中西太平洋的MJO活动要比CP型El Nino早发生,比较赤道纬向风平方的均方差,发现EP型El Nino发生前对应的MJO活动要明显地强于CP型El Nino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型El Nino CP型El Nino 赤道纬向风 温跃层 MJO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沿海台风风暴潮分析及其经验预报初探 被引量:7
3
作者 高清清 曹兵 +1 位作者 高鑫鑫 徐常三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5,共7页
利用2000—2011年台风资料、吕泗海洋站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南通沿海的台风以及台风风暴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影响南通沿海的台风可分为四类,分别为:第一类南通外海北上、第二类浙江外海转向、第三类内陆北上进入江苏并从江... 利用2000—2011年台风资料、吕泗海洋站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南通沿海的台风以及台风风暴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影响南通沿海的台风可分为四类,分别为:第一类南通外海北上、第二类浙江外海转向、第三类内陆北上进入江苏并从江苏沿海出海、第四类在浙江一带登陆后又转出海;不同路径的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具有不同特征,相应的经验预报公式亦具有不同形式,其中,第三类台风对南通沿海造成的风暴增水较其他类别的要小;第二类浙江外海转向的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具有显著的半日振荡周期,研究时需考虑风暴潮与天文潮的耦合作用;第一类和第三类台风暴潮极值预报公式经验证后,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沿海 台风风暴潮 预报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近岸海域水质特征的因子及聚类分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丁言者 李飞 +2 位作者 徐敏 黄晓龙 徐文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1,共11页
基于2012年5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水质环境调查资料,利用因子分析探讨南通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站位聚类分析进行了区域类别划分,并对各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南通近... 基于2012年5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水质环境调查资料,利用因子分析探讨南通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站位聚类分析进行了区域类别划分,并对各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南通近岸海域主要存在4种水质影响因素,总体表现为受近岸污染源的控制影响,其中F1(NO-2-N、石油类)高值区位于冷家沙西北侧,是北上长江径流与外海水在冷家沙浅滩处相遇作用的结果;F2(DO、NO-3-N)体现了外海水进入的影响,其值由近岸向离岸逐渐增大;F3(COD、PO3-4-P)显示了河流输入的影响,F4(NH+4-N)体现了人为源的作用,两者高值区均分布于栟茶运河河口和长江口北侧。站位聚类分析显示,南通近岸海域可划分为5个类型区,其中A区(小洋口港近岸区域)受陆源河口排污影响,且所处水道尾部水文动力条件弱,污染严重;B区(烂沙洋海域)受西侧相邻的河口排污区和近岸污染影响,在主要潮汐通道的强动力作用下,污染程度较轻;C区(冷家沙区域)为B、D两区之间的潮滩区,受到B、D两区域污染的综合影响;D区(冷家沙南侧近岸海域)主要受近岸污染影响,为小庙洪和网仓洪的强动力控制区;长江入海携带污染物及水流扰动对E区(东南部离岸海域)有一定干扰。不同空间类型分区体现了区域动力地貌在海洋污染物分布中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海域 水质 时空特征 动力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祝超文 张虎 +3 位作者 胡海生 贲成恺 袁健美 葛跃浩 《水产养殖》 2024年第1期7-14,21,共9页
于2016—2020年春季,对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年间,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共捕获游泳生物85种,其种类由55下降到39种,资源质量密度由229.57上升到1048.94 kg/km^(2)。... 于2016—2020年春季,对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年间,连云港南部近岸海域共捕获游泳生物85种,其种类由55下降到39种,资源质量密度由229.57上升到1048.94 kg/k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19~3.9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05~0.91,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为0.59~3.56。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年度调查站位的游泳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将全部站位分为2个站位组,其中站位组1主要为2017年南部近岸海域的站位,站位组2为其余年份的站位;站位组间的典型种和分歧种主要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结构冗余度结果表明,2016—2020年春季群落除2016和2019年有2个响应单元外,其余年份均只有1个;群落结构冗余度水平较低,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相比较差。应用GAM模型结果显示,资源质量密度与深度和温度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南部 海洋游泳生物 多样性 资源密度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海域赤潮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高清清 曹兵 +3 位作者 杨波 王超 朱旭宇 许娴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1,229,共6页
利用1997-2014年江苏海域赤潮发生记录资料,系统分析了江苏海域赤潮的分布特征,并对赤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赤潮发生平均2次/年,年发生频率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赤潮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5-9月... 利用1997-2014年江苏海域赤潮发生记录资料,系统分析了江苏海域赤潮的分布特征,并对赤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赤潮发生平均2次/年,年发生频率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赤潮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5-9月,又以5月份发生频率最高,7月份次之。赤潮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连云港海州湾海域和南通以东海域。连云港海域爆发的赤潮多为有毒的甲藻赤潮,少数为硅藻;南通海域赤潮种多为硅藻。连云港附近海域赤潮优势种的变化很可能与该海域营养盐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分布特征 赤潮优势种 江苏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11
7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6 位作者 贲成恺 于雯雯 高继先 刘培廷 胡海生 杨波 许海华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6,共8页
依据2015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海洲湾10个站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丰度和生物量,并采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次级生产力和P/B计算,结果显示,2015年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3.00 ind·m^... 依据2015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海洲湾10个站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丰度和生物量,并采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次级生产力和P/B计算,结果显示,2015年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3.00 ind·m^(-2),平均生物量2.37[g(AFDM)·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1.50[g(AFDM)·m^(-2)·a^(-1)]和0.63。空间分布上,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为远岸>近岸。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在秋季,为2.04[g(AFDM)·m^(-2)·a^(-1)],最低出现在夏季,为1.00[g(AFDM)·m^(-2)·a^(-1)];P/B值最高的是冬季,为0.76,最低的是春季,为0.57。与其它研究调查中江苏近海、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相比,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与之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洲湾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组成 次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月际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朱旭宇 黄伟 +5 位作者 曾江宁 江志兵 杜萍 廖一波 张鹏 陈全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351-3361,共11页
通过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对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逐月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87种,主要由硅藻(143种)和甲藻(40种)组成,金藻、绿藻和蓝藻偶有检出。全年共发现20种优势种,其中硅藻16种,甲藻3种,蓝藻1种。浮游植物丰度、种类数、Sh... 通过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对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逐月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87种,主要由硅藻(143种)和甲藻(40种)组成,金藻、绿藻和蓝藻偶有检出。全年共发现20种优势种,其中硅藻16种,甲藻3种,蓝藻1种。浮游植物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变化均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为溶解硅(DSi)、溶解无机氮(DIN)、氮磷比(N∶P)、溶解无机磷(DIP)、硅磷比(Si∶P)、盐度和温度。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也是影响本海域浮游植物变化的重要因素:6—9月,台湾暖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外海暖水性种类增多;其他各月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既有近岸低盐种类,也有半咸水、淡水种类。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洞头海域营养盐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1—1982年的12.89μmol/L升至2010—2011年的52.63μmol/L,N∶P由19.1∶1升至51.8∶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改变,表现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增加(由5.8×105个/m3上升至39.2×106个/m3)和优势种的更替(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月变化 典范对应分析 洞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万晔 杨华 +5 位作者 刘吉堂 马润美 程祥圣 王超 葛修军 朱旭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104-109,共6页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8月和2013年8月在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进行的调查,研究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60种,其中硅藻种类数最多(113种),甲藻其次(31种),蓝藻、金藻、...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8月和2013年8月在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进行的调查,研究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60种,其中硅藻种类数最多(113种),甲藻其次(31种),蓝藻、金藻、黄藻、绿藻、裸藻和隐藻偶有检出。优势种共8种,包括7种硅藻和1种甲藻。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核电站邻近海域营养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3年的0.70μmol/L升至2013年的29.38μmol/L,N/P由4.9∶1升至53.7∶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变化,表现为优势种呈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藻类 群落组成 环境因子 核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的苏北辐射沙洲南部海域夏季表层海流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华 吉会峰 +4 位作者 高清清 张春琳 杨波 马润美 丁言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共11页
本文利用高频地波雷达获得的江苏如东海域大范围长期海流观测资料对苏北辐射沙洲南部烂沙洋海域夏季表层海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流靠近近岸一侧为往复流,流向总体上呈西北-东南向,靠近外海一侧为旋转流;海域... 本文利用高频地波雷达获得的江苏如东海域大范围长期海流观测资料对苏北辐射沙洲南部烂沙洋海域夏季表层海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流靠近近岸一侧为往复流,流向总体上呈西北-东南向,靠近外海一侧为旋转流;海域潮流动力较为强劲,夏季表层海流实测最大流速达1.47 m/s,涨潮平均流速介于0.44~0.55 m/s,落潮平均流速介于0.38~0.52 m/s,海域西北部区域涨落潮平均流速明显大于其他区域;表层潮流为正规半日潮流,M_2分潮为最主要分潮,其潮流椭圆长轴范围为0.57~0.71 m/s,远大于其他分潮,其次为S_2分潮;该海域夏季表层余流呈现近岸大离岸小的分布趋势,余流流向基本指向近岸方向,从离岸到近岸余流流向呈现逆时针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地波雷达 调和分析 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海域极值波高统计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兵 徐常三 +2 位作者 高清清 高鑫鑫 裴军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7-35,共9页
利用连云港1960-2011年连续波浪资料,采用年最大波高法、波高阈值法和年N大波法3种采样方法,结合Gumbel和三参数Weibull两种分布函数,进行设计波高相关计算,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以选出较好的采样方法、分布函数及较优的组合。结果表... 利用连云港1960-2011年连续波浪资料,采用年最大波高法、波高阈值法和年N大波法3种采样方法,结合Gumbel和三参数Weibull两种分布函数,进行设计波高相关计算,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以选出较好的采样方法、分布函数及较优的组合。结果表明,在该海域计算设计波高时,采样方法首选年N大波法,N取值7~8个较优;其次是波高阈值法,阈值取为1.7~2.0 m较合适,即阈值的取值使得每年波高数平均在8~12个左右为宜;年最大值法结果可作参考。Gumbel和三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均可使用,后者比前者的适用性更佳。通过计算分析后可得初步结论,最优组合方式是每年取8个大波,利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进行计算。同时给出最优组合下连云港海域不同重现期设计波高值,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海域 波高阈值法 年大波法 Gumbel分布 WEIBULL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虎 袁健美 +4 位作者 刘必林 贲成恺 于雯雯 高继先 杨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2-739,共8页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31种),其次为鱼类(28种)和软体类(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54种)>南部海域(32种)>中部海域(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丰度 生物量 多样性 江苏沿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健美 张虎 +7 位作者 汤晓鸿 于雯雯 贲成恺 刘培廷 高继先 胡海生 肖悦悦 杨波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为更好了解江苏近岸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2014年5月、8月、10月和2015年3月在江苏南部潮间带5个断面15个站位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布设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研究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时空变化。共采集潮间带... 为更好了解江苏近岸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2014年5月、8月、10月和2015年3月在江苏南部潮间带5个断面15个站位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布设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研究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时空变化。共采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64种,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根据摄食功能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肉食者、杂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5个功能群。各功能群物种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肉食者、杂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各功能群生物密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浮游生物食者、肉食者、杂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在季节间和断面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5),在潮区间的差异显著(P <0. 01)。浮游生物食者平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它功能摄食类群,为55. 23 g·m^(-2),占总生物量的83. 41%;其次是杂食者,平均生物量为4. 34 g·m^(-2);碎屑食者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 20 g·m-2。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在季节间和断面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5),在潮区间的差异显著(P <0. 01)。肉食者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其次是浮游生物食者。潮区分布上,3种多样性指数均是中潮区最高,高、低潮区较低。以上结果表明:浮游生物食者和肉食者是组成江苏近岸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功能群,各功能群中浮游生物食者的生物量占比远高于其它几个功能群,其中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平均生物量超过总生物量10%,分别为17%和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部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亚丽 徐敏 +1 位作者 李鹏飞 丁言者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6-123,共8页
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并结合CN/CP的潜在性富营养化划分方法,以2012年5月~2013年2月连云港近岸海域4个季节的水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水平及CN/CP的关系,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连云港近岸... 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并结合CN/CP的潜在性富营养化划分方法,以2012年5月~2013年2月连云港近岸海域4个季节的水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水平及CN/CP的关系,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连云港近岸海域水体基本呈富营养状态,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指数的平面分布特征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由沿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指数均值秋季EI(2.06)〉春季EI(1.58)〉冬季EI(1.53)〉夏季EI(1.42),富营养海域的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富营养程度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排淡河口和灌河口附近海域.(2)连云港近岸海域4个季节均处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不同季节CN/CP比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夏季(138.1)、春季(110.7)、秋季(86.3)、冬季(65.1).(3)连云港近岸海域富营养水平与盐度、pH和溶解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陆源径流对该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 季节 环境因子 连云港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5—2009年青藏高原地区温度的空间插值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戚浩平 杨波 +2 位作者 路云阁 杨清华 方洪宾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265-268,共4页
利用空间插值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在已有常规插值方法基础上,考虑海拔、经度和纬度等因素,提出了一种"模型拟合+残差修正"的综合插值方法.首先,建立温度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的回归模型,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 利用空间插值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在已有常规插值方法基础上,考虑海拔、经度和纬度等因素,提出了一种"模型拟合+残差修正"的综合插值方法.首先,建立温度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的回归模型,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其次,根据模型回归值和站点实测值,得到实测点的残差;然后,选取一种常规插值方法,对残差进行插值;最后,把残差插值结果修正到模型回归图上,得到最终的温度插值图.通过常规插值方法和综合插值方法的对比发现,在所选的14个检验站点中,常规插值方法的中误差都大于3.0℃,而综合插值方法都小于3.0℃,其中"模型拟合+残差修正"的综合插值方法的中误差最小可达到1.26℃,相比常规插值方法的中误差至少提高了2倍,表明综合插值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区温度插值有更好的适用性,插值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样条拟合 克里金插值 反距离加权插值 模型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旭宇 许海华 +3 位作者 许娴 葛跃浩 陈沛沛 杨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5-394,共10页
根据2014年8月(夏季)、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1月(冬季)和2015年5月(春季)对连云港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68属155种(含变种、变型),主要由硅藻(115种)和甲藻(30种)组成.冬季细胞丰度(230.13×10~4cel... 根据2014年8月(夏季)、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1月(冬季)和2015年5月(春季)对连云港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68属155种(含变种、变型),主要由硅藻(115种)和甲藻(30种)组成.冬季细胞丰度(230.13×10~4cells/m^3)显著高于春(24.67×10~4cells/m^3)、夏(119.78×104cells/m^3)、秋(90.25×10~4cells/m^3)三季,优势种主要有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微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等.浮游植物群落参数(种类数、细胞丰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Pielou均匀度等指数)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 H值、DO、COD和营养盐)均存在季节显著差异.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也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季节差异显著.冗余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营养盐、悬浮物、盐度和COD.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由硅藻占主要优势演替为硅藻和甲藻联合占优势.营养盐结构已有较大变化: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20世纪80年代的1.30μmol/dm^3升至2014~2015年的24.58μmol/dm^3;磷酸盐浓度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0.19μmol/dm^3升至2014~2015年的0.48μmol/dm^3;N/P由8.3升高至9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植物 群落 理化因子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PC模型的建筑物高度提取技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戚浩平 张利 +1 位作者 杨波 申佩佩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325-328,共4页
为了计算交通小区的建筑容积率,利用RPC模型直接从单幅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上提取建筑物高度和层数信息.首先,在纠正后的影像上量取建筑物墙脚点的大地坐标,在影像坐标系中分别量取同一铅垂线上的墙脚点坐标和屋顶点坐标.然后,将量测结果... 为了计算交通小区的建筑容积率,利用RPC模型直接从单幅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上提取建筑物高度和层数信息.首先,在纠正后的影像上量取建筑物墙脚点的大地坐标,在影像坐标系中分别量取同一铅垂线上的墙脚点坐标和屋顶点坐标.然后,将量测结果标准化,代入RPC模型,经迭代运算得到墙脚点和屋顶点的大地高,两者之差即为建筑物高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RPC法从空间分辨率为0.61 m的QuickBird影像上提取的房高中误差为±0.57 m,而从分辨率为1.0 m的IKONOS影像上提取的房高中误差为±0.80 m,由此表明所提方法的总体精度在1个像元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C模型 建筑物高度提取 高分辨率遥感 IKONOS QUICKBI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警戒潮位核定规范的几个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兵 邬惠明 +3 位作者 徐常三 高清清 高鑫鑫 朱天懋 《海洋预报》 2016年第5期70-77,共8页
从江苏省沿海警戒潮位核定工作出发,对《警戒潮位核定规范》中核定岸段等级划分、波浪爬高复合坡度计算、数值模拟选取年极值高潮位过程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分别为岸段划分等级结果偏高、复合坡度计算公式不满足... 从江苏省沿海警戒潮位核定工作出发,对《警戒潮位核定规范》中核定岸段等级划分、波浪爬高复合坡度计算、数值模拟选取年极值高潮位过程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分别为岸段划分等级结果偏高、复合坡度计算公式不满足适用条件、年极值高潮位选取有偏差。文章同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思路,供规范修订或警戒潮位核定时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戒潮位核定 规范 问题 解决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海域极值波高统计资料年限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兵 徐常三 +1 位作者 高清清 高鑫鑫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8-517,共10页
利用连云港1960-2011年连续51 a长期波浪资料,针对不同资料年限共分41组情况,结合适用本海域的年N大波法(N=8)与三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的最优组合方式,进行设计波高计算与比较分析,得到更优资料年限,以及满足精度要求的最少年限等结论... 利用连云港1960-2011年连续51 a长期波浪资料,针对不同资料年限共分41组情况,结合适用本海域的年N大波法(N=8)与三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的最优组合方式,进行设计波高计算与比较分析,得到更优资料年限,以及满足精度要求的最少年限等结论.结果表明:在连云港海域,对于中长期资料年限,19~30 a结果相对稳定可靠,对于长期资料年限, 47 a以上更为合理,结果可信.同时给出计算百年一遇重现期时47 a以上资料较为合理,五十年一遇重现期时19~30 a较为合适,最少也得19~22 a,二十年一遇重现期时至少需要15~18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海域 设计波高 资料年限 年N大波法 WEIBULL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春季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清清 邬惠明 +2 位作者 朱天懋 徐常三 曹兵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4期506-512,共7页
采用Hadley中心1953—2012年海冰密集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77—2011年日本气象厅台风资料,对冬春季北极海冰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冬春季北极海冰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采用Hadley中心1953—2012年海冰密集度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77—2011年日本气象厅台风资料,对冬春季北极海冰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冬春季北极海冰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冬春季北极海冰表现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在1965—2004年间具有3—4 a的低频振荡周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海冰变化最为显著。冬春季海冰变化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次、强度频次的相关性在9月份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且为正相关,而与热带气旋强度等级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性。冬春季北极海冰变化与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副高面积均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冬春季海冰面积偏多(少)时,夏季北美东部、冰岛附近地区、北太平洋以及中低纬度大部地区500 h Pa高度场为负(正)距平分布。冬春季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持续性影响,在随后到来的台风盛期有较明显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热带气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持续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