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兴起及其对南海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白续辉 陈惠珍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2,共9页
当前,海洋公共外交正在成为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动员国际盟友和遏制中国海上行动的战略工具。从宏观上看,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是美国在海洋领域高度重视低成本公共外交工具的根本原因,全球传播能力的提升和海洋思想资源的生产则为美国海... 当前,海洋公共外交正在成为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动员国际盟友和遏制中国海上行动的战略工具。从宏观上看,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是美国在海洋领域高度重视低成本公共外交工具的根本原因,全球传播能力的提升和海洋思想资源的生产则为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是管控国际舆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美国官方一改常态,更加频繁地直接介入到公共外交前台,同时,既高度重视与其他国家在海洋公共外交领域的协同行动,又非常注重国家硬实力与公共外交工具的配合使用。在短短几年里,美国海洋公共外交已经产生了全球性效应,不仅放大了美国在台前幕后干预南海局势走向的政策能力,而且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南海局势的紧张程度。面对这一新情况,中国亟须通过解放思想、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等方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公共外交理论,对美国的海洋公共外交攻势进行有效应对,从而进一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海洋公共外交 南海问题 影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来源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亮 李团结 +1 位作者 杨文丰 陈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470,共7页
为全面了解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来源,在珠江口至北部湾海域进行了密集的采样工作,然后对4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测试,1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含量测试,之后对粒度平均值及Cu、Pb、Zn、Cr含量分布进行了... 为全面了解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来源,在珠江口至北部湾海域进行了密集的采样工作,然后对4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测试,1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含量测试,之后对粒度平均值及Cu、Pb、Zn、Cr含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含量平面分布特征较为相似,相对高含量分布区主要位于珠江口及其西侧的粤西近海海域,且均呈现由珠江口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以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中一类沉积物为参照,Pb、Zn超标站点范围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内及海陵岛西部,Cu、Cr的超标站点范围较广,在调查区域分布广泛。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重金属相关性较高,说明具有同源性,由分布图梯度变化可以看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珠江口。将该区域重金属含量进行分区分析后认为,在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存在4个重金属富集海域,分别位于珠江口海域、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琼州海峡东部及雷州半岛西部。结合粤西沿岸流及琼州海峡西向流等水动力特征对4个区域重金属来源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琼州海峡周边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自珠江径流输入,并认为珠江径流输入的重金属污染物目前最远可到达北部湾东部。最后,为全面了解重金属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选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至崖门口,中度污染区在调查区东部至西部均有分布;由珠江口向西至阳江近岸海域存在3个潜在生态危害中度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粒度 物源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海洋水动力计算σ坐标转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白玉川 温志超 +3 位作者 徐海珏 廖世智 曹永港 夏华永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40-855,共16页
三维水动力模型在准确模拟海洋物理特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σ坐标转换由于当时计算机能力所限,舍去了复杂的高阶项,在实际复杂地形(或水深变化)环境下,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或计算失真等问题.由此,为了适应高精度计算结果的需求,对原... 三维水动力模型在准确模拟海洋物理特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σ坐标转换由于当时计算机能力所限,舍去了复杂的高阶项,在实际复杂地形(或水深变化)环境下,会带来一定的误差或计算失真等问题.由此,为了适应高精度计算结果的需求,对原有σ坐标三维水动力模型进行了重新修正.在改进后的模型中,综合考虑了经σ坐标变换引入的与流速、水位、地形相关的复杂高阶项,选用特定的插值函数,利用有限元和差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求解σ坐标下的完整三维浅水模式方程.相比原模型,改进的模型对底坡、水深、潮汐振幅等变化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能更好地模拟出复杂水深变化下的垂向流动分布特征,计算结果具有更高的精确度;改进的模型针对一些极端水位条件(潮汐振幅与水深比大于0.15),其计算误差同样可保持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同时,改进的模型只需更短的时间就可运行至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σ坐标转换 三维水动力模型 有限元法 差分法 水动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广甲 史华明 +7 位作者 张纯超 庄泽彬 王伟平 冯艳青 王欣睿 邓伟 吕向立 谢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58,共7页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 海洋水体中的有机碳包括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边缘海有机碳分布特征、来源等研究较多,而对于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21年5月在南海北部的有机碳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POC和DOC的垂向变化特征,估算了该海域不同样点的有机碳储量,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机碳垂向分布多样,总体来看,表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底层。由于水深的变化,近岸有机碳储量低于离岸水域,但其有机碳含量水平较高。同时发现,南海北部海域颗粒有机碳含量(储量)与溶解有机碳含量(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动力变化机制或源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颗粒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基础数据高程基准统一技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薛强 凌峻 钱立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1,168,共7页
为满足孪生流域等数字孪生建设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强烈需求,确保工程建设高程基准的统一,基于GNSS观测技术和重力场模型,开展了数字孪生基础数据高程基准统一研究。构建了顾及地形特征的高精度区域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形成了数字孪生基... 为满足孪生流域等数字孪生建设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强烈需求,确保工程建设高程基准的统一,基于GNSS观测技术和重力场模型,开展了数字孪生基础数据高程基准统一研究。构建了顾及地形特征的高精度区域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形成了数字孪生基础数据高程基准统一模型库,并利用模型精度和检测精度两种评价方法对高程模型和多场景采集的多源基础数据的高程改正成果开展精度评价。结果表明:①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内符合精度为±2.6 cm,外符合精度为±3.1 cm,优于EGM2008模型结合二次曲面拟合法等其他拟合算法,成果精度满足规范要求;②多源基础数据的高程改正成果中误差在±10 cm以内,满足数字孪生建设对基础数据的精度要求。该模型方法构建简单且精度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可应用于数字孪生建设等领域,也可为大范围的工程测量、陆海高程基准统一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GNSS 似大地水准面模型 地形特征 高程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央海盆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对物源和东亚季风演化的指示
6
作者 陈龙 陈亮 +4 位作者 殷征欣 官玉龙 章钰桢 李国山 姜兆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57-3575,共19页
南海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高原隆升剥蚀、古海洋、东亚季风和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东亚季风和古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南海沉积环境复杂,物质来源多样,使得沉积物定年和环境气候探讨的难度加大.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中央海盆的SCS... 南海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高原隆升剥蚀、古海洋、东亚季风和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东亚季风和古环境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南海沉积环境复杂,物质来源多样,使得沉积物定年和环境气候探讨的难度加大.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中央海盆的SCS-01钻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准确的年代框架,综合利用磁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沉积物物源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化的指示.首先,通过对沉积物样品的岩石磁学特征分析,表明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假单畴磁铁矿,载磁矿物颗粒大小均一、含量变化小,基本符合建立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intensity,RPI)曲线的"均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对天然剩磁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RPI,将钻孔的RPI曲线与全球或区域的标准RPI曲线(Sint-200,NAPIS-75和SCS-PIS)进行比较,得到了6个年龄控制点,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建立了南海中央海盆75 ka以来的时间框架.SCS-01钻孔的RPI记录和其他全球性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表明,南海的沉积物记录了全球尺度的地磁场古强度行为模式.综合稀土元素和沉积物记录的磁学信息对沉积物的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SCS-01钻孔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台湾地区,少量来自吕宋岛区域,这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南海各区域的沉积物物源分布提供了数据支撑.另外,SCS-01钻孔的环境磁学记录可以较好地反映75 ka以来东亚季风在冰期-间冰期的变化,为该钻孔地区千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提供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积物 环境磁学 相对古强度 物源 东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季叶绿素a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威 董园 +2 位作者 俎婷婷 刘长建 修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0,共12页
采用2002—2016年6—9月Aqua/MODIS叶绿素a产品分析珠江冲淡水在南海北部生态效应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6月来自陆源的营养物质在西南季风作用下向河口以东陆架区输运,浮游植物增殖,叶绿素a含量增大;7月河口以东高浓度叶绿素a覆盖面积... 采用2002—2016年6—9月Aqua/MODIS叶绿素a产品分析珠江冲淡水在南海北部生态效应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6月来自陆源的营养物质在西南季风作用下向河口以东陆架区输运,浮游植物增殖,叶绿素a含量增大;7月河口以东高浓度叶绿素a覆盖面积达到最大;8月在减弱的珠江径流和环境风场共同影响下,口门外海高浓度叶绿素a覆盖面积明显减小;9月北部陆架区处于东北季风影响之下,河口以西覆盖面积逐渐增大。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知,珠江径流量是口门外海高浓度叶绿素a覆盖面积的主要影响因素,且这种影响有一个月左右的滞后效应。显著大于(小于)多年平均的珠江径流量和环境风场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2008(2004)年表现为高浓度叶绿素a覆盖面积的极大值(极小值)年份。叶绿素a在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受冲淡水过程影响,订正过的卫星叶绿素a产品可以用来讨论珠江冲淡水的季节及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Modis 叶绿素A 南海北部 珠江冲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造山运动及其与古南海俯冲的成因联系 被引量:8
8
作者 赵帅 李学杰 +6 位作者 姚永坚 解习农 肖苏芸 何西 邓雨恬 石梦临 周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7-162,共16页
古南海的展布范围以及俯冲消亡过程等一直是地质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这不仅与南海扩张诱因密切相关,而且对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南海南部造山运动以及古南海俯冲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 古南海的展布范围以及俯冲消亡过程等一直是地质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这不仅与南海扩张诱因密切相关,而且对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对南海南部造山运动以及古南海俯冲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述。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构造活动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运动从早白垩纪到晚白垩纪,古太平洋的洋壳俯冲到婆罗洲岛下方,俯冲带位于现今卢帕尔线一带,引起了曾母-南沙地块不断向西南婆罗洲靠近,并于晚白垩纪引发了碰撞造山运动。由于婆罗洲自身是由众多地块拼合而成,所以在始新世期间发生了多期碰撞之后的地块变形重组事件。最终在晚始新世(37Ma)完成最后一期变形(沙捞越运动)。第二阶段是晚始新世(35Ma)到中中新世(15.5Ma),位于西巴拉姆线以东至菲律宾卡加延一带的古南海从西巴拉姆线以东,向婆罗洲岛下方俯冲,随后扩散到沙巴以及巴拉望岛以南的地区,直至菲律宾的民都洛岛一带停止俯冲。由此产生的拖曳力是南海扩张的主要诱因。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效果相似,古南海的俯冲使得婆罗洲岛与南沙地块不断靠近。在中中新世(15.5Ma),引起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岛在沙巴地区的碰撞(沙巴造山)以及巴拉望北部陆壳与菲律宾岛弧的碰撞而停止。由此带来的不整合面在南海南部普遍可见,甚至到达了巴拉望岛一带。而现今南沙海槽与巴拉望海槽并非是俯冲带的前渊,前者是对沙巴新近纪增生楔重力驱动变形的响应,后者是巴拉望岛北侧伸展背景下产生的半地堑盆地,在后期增生楔的作用下发生强烈沉降所形成。真正的俯冲带则分别位于南沙海槽东南部以及巴拉望海槽东南部。据现有证据推测,最少在10Ma之前古南海就在菲律宾民都洛一带停止俯冲,从而完成了整个古南海的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南海俯冲 造山运动 南沙地块 婆罗洲 巴拉望 南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程基准模型实时获取海拔高技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伟平 秦宇博 +3 位作者 邓凯亮 黄辰虎 李凯锋 陈欣 《海洋测绘》 CSCD 2017年第5期48-51,共4页
高程信息是时空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获取高精度海拔高是测绘导航信息化的关键步骤之一。北斗导航终端能快速高效地测定大地高,结合高精度的数字高程基准模型,可实时获取精密海拔高程。在顾及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全球高程基准之间垂... 高程信息是时空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获取高精度海拔高是测绘导航信息化的关键步骤之一。北斗导航终端能快速高效地测定大地高,结合高精度的数字高程基准模型,可实时获取精密海拔高程。在顾及1985国家高程基准与全球高程基准之间垂直偏差的基础上,基于GOCE+EGM08重力场模型构建了统一到CGCS 2000椭球的区域数字高程基准模型,该模型范围对应北斗区域导航的覆盖范围,即55°S^55°N,55°E^180°E,模型精度优于米级,满足北斗导航终端对海拔高的应用需求;利用实时SQLITE数据库技术,基于该数字高程基准模型构建了北斗导航终端的海拔实时获取系统,实现了任意测点精密海拔高程的实时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高程 高程基准模型 重力场模型 实时SQUTE数据库嵌入技术 北斗导航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对比 被引量:11
10
作者 殷征欣 王海峰 +7 位作者 韩金生 吕修亚 沈泽中 陈静 贺惠忠 谢安远 关瑶 董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1-277,共17页
本文通过系统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成矿特征,结果表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矿物组成与大洋结核相似,均主要由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组成,其中锰相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和钡镁锰矿,铁相矿物主要以无定型铁氧化/氢... 本文通过系统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成矿特征,结果表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矿物组成与大洋结核相似,均主要由锰相矿物和铁相矿物组成,其中锰相矿物主要为水羟锰矿和钡镁锰矿,铁相矿物主要以无定型铁氧化/氢氧化物形式存在,另外南海边缘海结核中含有大量硅酸盐矿物,表明在南海结核成矿过程中受到大量的陆源碎屑矿物混杂;相对于大洋主要经济成矿区的多金属结核,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中主要的经济元素如Mn、Cu、Co、Ni和Zn质量分数较低,而亲陆源性元素如Fe、Ti、P、Nb、Pb、Rb、Sc、Ta、Sr、Th和REY(REE和Y)等质量分数较高;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REE配分模式显示其为水成成因,并呈现更低的Mn/Fe值;同时南海边缘海结核也具有较快的平均生长速率及较高的δCe正异常,表明其生长在更为氧化的海水环境。虽然较快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动荡的海水环境影响了南海边缘海结核的成矿,但大量陆源物质进入海洋也为南海边缘海结核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便于南海边缘海结核的快速生长成矿。南海边缘海结核富集有Fe、Ti、Pb、Rb、Th和REY等金属元素,同样可以作为极具潜力的海洋矿产资源。南海边缘海多金属结核具有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存在着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成矿特征 矿物组成 元素地球化学 南海边缘海 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助推器残骸海上落区监测技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巍 王伟平 +6 位作者 黎广媚 张志强 张丞杰 贺惠忠 谢武锋 殷征欣 李正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122,共7页
针对火箭助推器残骸海上落区监测面临的挑战,对助推器残骸海上监测内容、监测平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助推器残骸海上监测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监测任务,为研究火箭残骸再入及解体规律,完善落区... 针对火箭助推器残骸海上落区监测面临的挑战,对助推器残骸海上监测内容、监测平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助推器残骸海上监测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监测任务,为研究火箭残骸再入及解体规律,完善落区设计与选择提供技术支撑。最后给出了火箭残骸海上监测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以期对后续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助推器 监测技术 海上落区 残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高分辨率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志康 李春峰 +2 位作者 朱塽 黄亮 刘文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70-2682,共13页
南海构造环境复杂,海盆内海山规模不一,为了探究南海岩石圈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海山演化的联系,本文利用Parker Oldenburg法计算得到地壳密度分布并结合基于小波变换的导纳法计算南海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简称T_(e)),提高了计算结果的... 南海构造环境复杂,海盆内海山规模不一,为了探究南海岩石圈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海山演化的联系,本文利用Parker Oldenburg法计算得到地壳密度分布并结合基于小波变换的导纳法计算南海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简称T_(e)),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和分辨率。南海大洋岩石圈T_(e)整体较小,分布在0~16 km范围内。南海T_(e)与居里点深度和热流点相关性高,说明岩石圈强度受温度结构影响强烈,海山T_(e)值与海山加载时岩石圈年龄未表现出相关性,表明岩浆活动等热异常会削弱岩石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弹性厚度 南海 海山 居里面 热结构 Parker-Oldenburg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春凤 孙启顺 +5 位作者 陈亮 殷征欣 陈龙 官玉龙 章钰桢 姜兆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6,共14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CS-02岩芯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自16 kaBP以来,磁性矿物的粒径和成分发生了系统变化,指示了沉积物源-汇过程的改变。15.5~16 kaBP期间,磁化率较高,粒径较粗,矫顽力也较高。海平面比现今低100多米,莺歌海出露于海平面以上,古红河口距研究区较近,红河的物质可以较容易到达沉积区,因此该时期红河贡献较大,珠江和台湾贡献较小。7.5~15.5 kaBP期间,随着海平面的迅速上升,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发生了变化,总的磁性矿物含量减少,磁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加,粒度变细,表明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珠江和台湾的贡献有所增加。7.5 kaBP以来,现代的海陆格局基本形成,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变化较稳定,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和珠江。因此,环境磁学参数可以指示南海西北部沉积物的源-汇变化,为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源-汇信息 南海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光缆磁法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普志 李正元 +4 位作者 沈泽中 殷征欣 吕修亚 贺惠忠 董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110,共11页
在光缆的路由调查过程中,已铺设的光缆因目标小,且有一定埋设深度,侧扫声呐或浅地层剖面等声学手段难以识别。文章介绍了海底光缆的结构和磁性特征,重点分析了远供电源系统供电情况下,海底光缆磁异常正演曲线特征,并选用与正演模型极为... 在光缆的路由调查过程中,已铺设的光缆因目标小,且有一定埋设深度,侧扫声呐或浅地层剖面等声学手段难以识别。文章介绍了海底光缆的结构和磁性特征,重点分析了远供电源系统供电情况下,海底光缆磁异常正演曲线特征,并选用与正演模型极为相似的光缆进行实测,验证了海底光缆以远供系统电流产生的磁场特征为主、磁异常强度与电流强度和埋设深度有关、光缆位置位于异常曲线几何中心。根据已铺设光缆的磁异常正演曲线特征,可采用磁法探测手段结合水下定位技术,对光缆进行精确定位。以湾区互联海缆(BtoBE)浅水区磁法探测为例,对调查过程中的测线布设、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成果图件绘制以及交越点位置的判定进行了介绍。文章对于解答海底光缆异常成因,实施类似光缆勘察项目中的磁力探测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光缆 磁法探测 正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建南盆地后扩张期T_(5)和T_(3)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对南海科学钻探的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伟平 姚永坚 +4 位作者 蔡周荣 殷征欣 朱荣伟 尉建功 鞠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22-2832,共11页
中建南盆地是位于南海西部陆缘的一个走滑拉张型盆地,具有南海北部张裂和西部走滑的双重构造特征,盆地发育新生界多个区域不整合面,对于研究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油气资源以及南海的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越南钻井约... 中建南盆地是位于南海西部陆缘的一个走滑拉张型盆地,具有南海北部张裂和西部走滑的双重构造特征,盆地发育新生界多个区域不整合面,对于研究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油气资源以及南海的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越南钻井约束,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解译,标定南海扩张结束后(中中新世以来)T_(5)和T_(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地质属性,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分析,认为:T_(5)不整合面形成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时期的碰撞不整合面,对应于红河-南海西缘断裂带从左旋运动到右旋运动的过渡期,时代为15 Ma,地震剖面揭示该界面总体的构造活动不强烈,推测沙巴造山运动在中建南盆地的响应已大幅减弱。T_(3)不整合面对应于区域性重要板块重组事件和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的构造转换面,与红河-南海西缘断裂带右旋走滑密切相关,时代为11.6 Ma,地震剖面显示该界面具有明显的剥蚀削截特征,同时是南海西部大规模碳酸盐岩、水道和扇体开始发育的重要时期,推测为南沙运动或万安运动在盆地内强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南海后扩张期表现出强烈构造活动及沉积响应的差异,通过未来大洋钻探,可明确南海西部T_(5)、T_(3)两个区域不整合面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动力学环境,为认识南海西缘断裂带对西部沉积盆地群成因机制以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建南盆地 南海 不整合面 构造演化 科学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失稳调查与评价流程 被引量:4
16
作者 司少文 王大伟 +3 位作者 贺惠忠 孙悦 孙金 吴时国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0,共10页
不同于陆地滑坡,海底滑坡由于水动力条件这一特殊因素致使其难以观测,其致灾机理、失稳评价流程等也未形成标准。对海底失稳与致灾机理的深入研究,涉及海斗深渊的形成与演化、深水工程开发的商业利益、海洋地质灾害的预测及海洋工程的... 不同于陆地滑坡,海底滑坡由于水动力条件这一特殊因素致使其难以观测,其致灾机理、失稳评价流程等也未形成标准。对海底失稳与致灾机理的深入研究,涉及海斗深渊的形成与演化、深水工程开发的商业利益、海洋地质灾害的预测及海洋工程的安全等诸多问题。海底失稳调查与评价流程分为地质调查、灾害机理分析、失稳评价3个方面,综合地球物理、海底原位监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模拟等技术方法,形成从前期调查到后期评估的完整流程,对海底稳定性评价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失稳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海底稳定性评价 海底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监测与海洋互联信息网业务现状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超 陈焱琨 《电信科学》 2018年第6期15-19,共5页
伴随着人类对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类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缓解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海洋自然灾害对沿海地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海洋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能提供... 伴随着人类对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类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缓解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海洋自然灾害对沿海地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海洋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能提供实时海洋采样、环境监控、水下勘探、灾难预警等应用的海洋互联信息网络。首先详细介绍了海洋监测方式和监测数据的特点,接着以我国海洋断面调查及海—气CO2交换通量监测的业务特点为例,发现在长期的海洋监测任务过程中,有以下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海洋监测互联网的业务需求、海洋监测大数据背景下的共享平台需求以及海底观测网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监测 海洋互联网 海洋互联信息网业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叉证认的海洋磁力测量数据小波去噪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晓宇 欧阳永忠 +3 位作者 唐旭 董超 陈凤 普东东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1,共6页
针对海洋磁力测量数据中存在的高斯噪声,采用基于交叉证认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进行噪声去除。首先对磁力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利用交叉证认方法自动识别小波分解的信号层与噪声层,然后对噪声层小波系数进行阈值处理,进一步提取噪声层中的有... 针对海洋磁力测量数据中存在的高斯噪声,采用基于交叉证认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进行噪声去除。首先对磁力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利用交叉证认方法自动识别小波分解的信号层与噪声层,然后对噪声层小波系数进行阈值处理,进一步提取噪声层中的有用信息,最后进行小波重构得到去噪信号。同时提出了一种改进阈值处理函数,能够改善传统软、硬阈值函数存在的缺陷,提高重构信号的精度。实验分析表明,当噪声水平小于1.5nT时,相比于传统软、硬阈值函数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该方法可更好地去除海洋磁力数据中的高斯噪声,并可较好地保留数据中的有用细节信息,使数据质量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磁力测量 交叉证认 小波阈值去噪 改进阈值函数 小波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探测无人艇:平台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伟平 何西 +2 位作者 董超 郑兵 李雪 《电信科学》 2021年第7期40-47,共8页
海洋探测无人艇应用范围广泛,但无人艇姿态易受风、浪、流、漂浮垃圾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结构损坏、观测数据精度下降等问题。设计了无人艇双体宽甲板平台,多波束测深系统安装在升降机构上,保障最佳航行姿态和换能器安全,提高了采集数... 海洋探测无人艇应用范围广泛,但无人艇姿态易受风、浪、流、漂浮垃圾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结构损坏、观测数据精度下降等问题。设计了无人艇双体宽甲板平台,多波束测深系统安装在升降机构上,保障最佳航行姿态和换能器安全,提高了采集数据的精度。2020年,该无人艇参与江西应急抗洪救灾堤坝勘察任务,在水流湍急、水质浑浊、漂浮垃圾多等不利环境下,圆满完成14 km堤坝底质勘察任务,共发现4处堤坝风险位置点,为抗洪抢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探测 水面无人艇 平台设计 堤坝巡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地形调查中声速剖面质量控制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强 汤民强 +1 位作者 杨卫东 吴坤富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65,共5页
通过对深海多波束地形调查中实测声速剖面数据质量的研究,探讨声速剖面仪检定以及实际应用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利用抛弃式温盐深仪和同海区国际剖面浮标的剖面数据,对声速剖面仪实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声速剖面数据的固定偏差或线性偏差,... 通过对深海多波束地形调查中实测声速剖面数据质量的研究,探讨声速剖面仪检定以及实际应用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利用抛弃式温盐深仪和同海区国际剖面浮标的剖面数据,对声速剖面仪实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声速剖面数据的固定偏差或线性偏差,完成声速剖面数据修正,提高了实测声速剖面数据的应用水平,为大洋专项调查中声速剖面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测量 声速剖面测量 多波束测深 声速改正 质量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